吳 昊
(吉林大學 東北亞學院暨東北亞研究院,長春 130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意義重大,為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
生產力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社會生產力都是歷史的,即當前的生產力是過去世代積累的成果;生產力又是現實的,即生產力是各個時代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社會財富的綜合現實能力,并且是未來生產力的現實基礎。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生產力發展并推動生產關系實現變革的過程。因此,區域發展和振興歸根結底是解放和發展區域生產力的過程。
1.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特點是“新”,關鍵點是“質”,落腳點是“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人類社會新形成的或新引入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在于創新的“新”和質量方面的“新”。在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基礎上,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生產力三要素發生質的創新性變革,進而實現對原有生產力質的重大躍升。因此,質量是衡量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點。
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改變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當支撐社會生產的一系列關鍵性技術實現新突破,并引發生產力主要構成要素發生重大變革,就會產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是生產力,這意味著各種科技進步只有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并成為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迭代升級的現實力量,成為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現實能力,才能成為新質生產力。
2.新質生產力需要以現代產業為實現載體,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產業轉型升級。在現代經濟社會體系中,生產力都需要通過復雜多樣的產業部門呈現出來,不同的產業部門所呈現或者實現的生產力存在明顯的差異。當前作為傳統生產力迭代升級成果的新質生產力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即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及實現“質”的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知識技術密集型先進產業。《“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劃分為網絡經濟、高端制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和數字創意五大領域,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以及數字創意產業等八大產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拓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外延,將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納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
未來產業是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的具有高成長性的先導性產業,同時也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社會財富的嶄新領域。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未來產業的認識和界定存在著較大差異。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了我國發展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提出要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也包括傳統產業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質的迭代升級,特別是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融合發展,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形式和途徑。
3.新質生產力范疇對經典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在傳統農業社會,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極為緩慢,甚至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各個時期的生產發展主要都是在繼承和復制以往“文明的果實”。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的爆發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深刻總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生產力發展的重大影響,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33-36但傳統工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還是較為緩慢的,馬克思在給安年科夫的信中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3]532
當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極大地重塑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迭代更新速度也在前所未有地加快。為此,社會生產力已不再單純為“一種既得的力量”,而更可能的是人們有明確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從這個角度看,生產力也不再是完全不可選擇的“以往的活動的產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了能夠選擇生產力發展方向和發展領域的時代。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謀劃未來產業成長以及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一定意義上講,都是主動選擇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當今世界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形勢,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新范疇,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創新發展,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1]上述論斷深刻明確了東北地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政策選擇原則。
1.充分發掘區域科教資源優勢,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新機制,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東北地區科教實力雄厚,擁有一批著名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但長期以來,這種科教優勢并未充分轉化為東北地區的發展優勢,科教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度不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得到充分確立,社會總體研發經費投入明顯偏低。當前迫切需要打破科教領域與產業部門之間的壁壘,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產業企業的深度合作,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參與企業實驗平臺建設。國家和東北地區各級政府應該調整對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資金支持方式,將更多的科技項目經費用于鼓勵開展產學研合作,設立產學研重大科技攻關專項,鼓勵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人員參與企業重大技術攻關,與企業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技術瓶頸問題。
2.實施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政策,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近年來,東北地區各級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人才工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吸引人才和激發人才活力的政策措施,基本解決了人才持續外流問題,但人才評價還沒有完全破除“五唯”現象,還沒有完全確立“不唯帽子重實績、不唯獎項重貢獻、不唯資歷重能力”的評價導向。東北地區應該對標形成新質生產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探索設定人才分類評價機制,鼓勵高級人才積極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技術研發以及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立鼓勵各類人才積極獻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機制。
3.全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傳統生產力“存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增量”。產業轉型升級實質是利用新科技深度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通過科技創新傳統產業可以煥發新活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東北地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內容。近年來,東北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結構不夠合理、產品附加值偏低、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當前最緊迫的是需要推動東北地區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加快解決企業技術創新緩慢、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偏低等瓶頸問題。
4.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展高質量產業國際合作。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須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創新成果的廣泛深度利用。因此,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國際合作,才能夠更好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外開放水平偏低一直是制約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大部分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水平較低,很少參與前期技術國際合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推動東北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深入開展東北亞區域合作,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