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春 光
(黑龍江省通河養路總段,哈爾濱 150076)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運輸服務水平。截至2020年8月底,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的客車通車率已達100%,交通扶貧取得決定性進展。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農村客運班車發班時間不準、班次密度低、安全舒適性差等弊端日益顯現,已無法滿足農村居民安全、方便、快捷的出行需求[1]。為適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推行農村客運公交化經營,全力推進城鄉客運協調發展[2]。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黑龍江省鄉村人口1072.2萬人,占黑龍江省人口總量的34.3%。2021年,不含農墾、森工系統,黑龍江省891個鄉鎮全部實現通暢,通暢率100%,8974個行政村8973個通暢,通暢率99.9%;農墾系統153個農場(分場)和1380個連隊全部實現通暢,通暢率100%;森工系統23個林業局全部實現通暢,通暢率100%,382個林場341通暢,通暢率89.3%。按全口徑計算,黑龍江省1067個鄉鎮全部實現通暢,通暢率100%,10736個行政村10694通暢,通暢率99.6%。黑龍江省客運班車共11199輛360100客位,其中:大型客車6424輛270289客位,中型客車2994輛75492客位,小型客車1781輛14319客位,占客運班車的比重分別為57.36%、26.73%和15.91%。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城鄉發展過程中的交通需求逐漸增加,農村居民的出行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從農業向其他產業轉移,農村居民進城、城市居民下鄉的出行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原有的農村客運已無法滿足農村居民方便、快捷、高效、安全、普惠、均等的出行需求。
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省共有農村客運班線4404條,農村客運班車6825臺,省際運營線路148條,市際運營線路1058條,縣際運營線路1288條,縣內運營線路3849條,平均線路里程43.74km,目前黑龍江省鄉鎮和建制村通車率均已達100%,直接受益的農民有一千余萬人,農村居民候車、乘車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進程中,各地市進展程度參差不齊。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省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班線共488條,改造投入車輛臺數共1755臺,并且積極投入使用符合要求的清潔能源、新能源客運車輛,包括金龍、宇通和中通等品牌車型。其中,哈爾濱市累計改造198條路線,投入666臺車輛;而雞西市、伊春市、七臺河市僅分別完成了1條、3條和3條農村客運公交化線路改造,各地市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情況存在較大差距。總體來說,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及綏化市的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程度較高,其余各市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程度較低,且哈爾濱市線路結構更合理且完善,齊齊哈爾市線路數量多但結構單一,其他市的改造情況多側重于城市中心向周圍鄉鎮的線路改造,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慶市、雞西市、雙鴨山市、伊春市、七臺河市、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的公交化改造程度相對較低。
1.農村客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由于地域、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農村客運客流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分布不均衡,具有覆蓋面廣、客流分散的特征。地理位置優越、客流量穩定的線路運營效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向偏遠地區延伸的線路效益較差,營運線路和班次投入較少,群眾出行便利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農忙時節的農業生產集中用工和集中運送需求,春節、“五一”“十一”黃金假期及寒暑假等時段的返鄉返崗、學生往返高峰等,群眾出行難問題尤為突出,同時制約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需政府給予一定政策和資金支持。
2.農村客運公交市場不規范營運和不良競爭仍然存在
一是農村客運地域廣闊,監管難度大,經營者存在從業人員素質低、服務意識不強、缺乏文明誠信理念、不能依法依規開展客運經營活動、忽視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淡薄等現象[3];二是由于監管不到位等諸多原因,不規范營運現象仍普遍存在,不規范營運車輛違法違規經營,由于不繳納各項稅費,經營成本較低,在農村居民自我安全保意識不強的環境下,不規范營運車輛存在生存空間,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客運市場秩序;三是未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客運退出機制,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經整改仍不達標或拒絕整改的客運經營者,未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影響農村客運市場的整體良性健康發展。
3.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未能有效落實農村客運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責任,對農村客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作為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除中央和省農村客運補貼資金外,地方財政對農村客運公交化運營的補貼不到位,制約了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進程和農村客運市場的良性發展,影響了農村客運企業和客運經營者的積極性。同時,農村客運班線的個體經營者經營水平較低,“父子車”“夫妻車”“兄弟車”等單車經營方式運營成本較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長期低效率經營造成效益差、資金短缺,制約其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順利進行。
4.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過程中產生的與現有客運班線經營者之間的矛盾
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每一項新的改革必然會觸及原有利益格局,觸及某些利益相關方的現實利益。農村客運原有部分客運班線經營者因前期購置客運班線車輛的投入較多,在公交化改造后會使現有車輛大幅度貶值而損失較大,對公交化改造大多數持反對意見;或是班線客運經營期未到,嘗試公交化改造容易沖擊客運班線經營者利益,激發矛盾。
1.各級政府積極謀劃農村客運公交化發展
2016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提出建設城鄉客運一體化服務網絡,并在資源、布局、方便快捷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2023年4月,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等十部門印發了《推進黑龍江省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指導意見》,對完善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客運發展環境、全面啟動公交化改造等方面作了具體部署。“十四五”時期,各級政府持續加大對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的鼓勵和支持力度,農村客運漲價補貼資金中較大份額優先用于農村客運公交改造及運營,并積極開展國家級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省級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示范縣創建,對示范縣每年給予專項資金獎勵。
2.積極推進農村公路網絡建設
多胎之一葡萄胎主要指一個或多個正常胎兒合并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CHM)或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PHM),其發病少見。近些年來,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多胎妊娠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多胎之一葡萄胎的發病率也隨著增高。與單純的葡萄胎相比,其產前診斷的時間相對延遲,并發癥更多,發生惡變的幾率也更高[1,2]。本文通過分析3例雙胎之一葡萄胎的臨床資料與妊娠結局,以期對臨床診斷及處理做出指導。
新時代以來,黑龍江省農村公路建設扎實推進,截至2022年底,黑龍江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4萬公里,不僅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初步形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公路網絡,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整體改善、面貌一新。按照“十四五”規劃目標,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補短板、強弱項,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建設農村公路18000公里,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擴面延伸工程、提質改造工程,并著重在路面硬化、道路拓寬、設置交通標志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農村公路通行條件,為農村客運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3.農村客運市場穩定發展
農村客運需求具有獨特的特色,例如,農村居民進城購物、上學、務工、經商、旅游、走親訪友、醫療;農忙時節進城購買生產資料、回家務農[4];城市居民下鄉購物、休閑;從事農村建設的外來務工人員長期居住所需相應的農村道路客運服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也越來越關注旅游休閑,渴望了解更多的外部世界,也希望享受到更多的生活體驗等,已形成比較穩定的客運市場。
1.堅持政府主導,有力推進城鄉客運發展
為進一步推動農村客運公交化發展,提升人民群眾出行條件,助力鄉村振興和服務農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地位[5]。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工作機制,形成集中力量共同推進城鄉客運公交化改造的強大合力,切實解決改造進程中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確保全面有序穩妥推進各項工作;二是明確責任分工,對發展規劃、經營主體、惠民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規范運營等具體工作任務進行責任分解,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等機制,協同推進,確保如期完成工作目標任務;三是強化資金保障,加強地方配套資金保障,爭取各項資金疊加扶持,引導項目實施主體通過各類包車、廣告業務、數據咨詢、農村物流等增值服務獲取利潤,逐步實現項目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加強輿論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的意義和藍圖,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的良好氛圍。
為全面提升農村客運的服務保障能力,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堅持建養并重的發展理念,完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6],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區域間路網互聯互通,加大養護資金投入,提高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運營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完善農村客運站、候車亭等基礎設施;二是做好新能源車輛的配套設施服務工作,加大對加氣站、充電樁的資金投入,合理布網;三是堅持“以路設線、沿村選點、延伸老線、補足新線”的原則,統籌農村客運與城市公交的銜接與融合,保證縣鄉村公交線路的互聯互通,根據不同時段、區域調整車型和班次,對偏遠地區路況窄、客流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中小型客車,重新規劃通村線路,優化運力調配,減少乘客中轉和換乘費用,暢通農村客運微循環;四是增加科技投入,積極打造“互聯網+公交”模式,以現代通信、信息技術為依托,加快公交智能平臺建設和“掌上公交”建設,確保所有投入運營的城鄉公交車輛全部接入公交智能服務管理平臺,進一步完善城鄉公交管理軟、硬件建設,提高公交智能化、科技化服務水平。
3.推進城鄉公共客運服務均等化,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為統籌城市和鄉村改革發展,農村客運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重要舉措[7],必須牢固樹立“公交優先、城鄉一體”的發展理念,全面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激發市場活力,提高群眾滿意度。一是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加速推動“村村通客車”向“村村通公交”跨越升級,進一步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二是提高營運車輛檔次、縮短發車時間間隔,規范服務流程,創新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吸引營運線路沿線群眾乘車,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降低投訴率;三是體現公交服務的公共服務和公益屬性,通過公交化改造,票價一定幅度降低,落實60歲以上老年人、現役軍人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免費乘車優惠政策,讓人民群眾在文明服務、優質服務、安全運營方面獲得更好的出行體驗,不斷提高公交客運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能享受到價廉物美的公共交通服務;四是凈化客運市場環境,預防和遏制串線經營、倒客、甩客、壓班壓點、爭搶客源等客運違法違規行為發生,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4.加強全面安全管理,促進客運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必須時刻牢記安全生產是運輸企業生命線的理念,提高安全意識,營造良好道路客運環境。一是建立交通、公安數據共享互認機制,加強公安交警部門和交通運管部門路面聯動聯合執法,合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實現公路執法監督全覆蓋;二是客運企業要正確認識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嚴格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指導方針,全面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企業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和考核,建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加強營運車輛維修維護和定期檢驗,按期繳納車輛保險,實現安全工作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管理,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