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宋代三蘇家族崛起的地域因素與文化自信

2023-02-05 22:43:26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

馬 強

(西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重慶 400715)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與價值取向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以及對其文化的生命力及永久價值持有的堅定信心。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問題,傳遞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觀。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這一重大理論問題有明確的闡釋:“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他還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所在:“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如果說前面所引的這些表述是習近平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價值的理論提煉,那么他在2022年6月10日視察四川眉山三蘇祠時所發表的重要談話,則可看作他對中華文化精英人物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的具體闡釋。習近平在三蘇祠說: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這是自北宋眉山三蘇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家族誕生九百多年來,中國國家領袖對其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做出的最高評價。習近平的講話言簡意賅,從文化自信的角度褒揚了三蘇所代表的中華優秀文化,包含著諸多歷史文化內涵,需要廣大文史工作者結合具體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思考、闡釋。中華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而地域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宋代三蘇家族的出現與成功并非偶然,既與中華悠久的文化傳統影響有必然關系,同時也與伴隨三蘇成長的本土地域文化--巴蜀文化的培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華文化的自信毫無疑問包括地域文化的自信,巴蜀文化溫良、敦厚、達觀、剛強、自信的品格對三蘇家族有深刻的影響。本文試從巴蜀地域文化的角度對三蘇家族在宋代的崛起、三蘇對巴蜀地域文化的認同及其意義略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巴蜀文化與眉州三蘇家族的走向成功

巴蜀文化是中國十大地域文化之一,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重要板塊。巴文化與蜀文化自古血脈相連,巴文化的特征是浪漫自信、勇健剛強,蜀文化則表現出更多的曠逸放達與重文崇雅。歷史上的巴人曾經參與過商周之際改朝換代的“牧野之戰”,而且表現得相當英勇而浪漫。《華陽國志》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可以想象,來自大巴山南北粗獷、悍勇的巴人,在東征殷商的滾滾洪流中載歌載舞、生龍活虎,把血與火的戰爭當作了一場聲勢浩大、注定會大獲豐收的狩獵活動。在這場決定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巴人表現得那樣的青春、那樣的樂觀,難道不也是這個山地民族的文化自信嗎?巴族作為一個部族雖然戰國以后泯滅于歷史長河之中,但巴域民眾卻在此后的歲月中常常活躍在中華歷史舞臺上,楚漢戰爭、三國戰爭、宋蒙(元)戰爭直至現代的抗日戰爭,巴域民眾都以勇敢慷慨的姿態參與其中,演出了一幕幕悲壯的歷史話劇。《華陽國志》說“巴出將,蜀出相”,道出了巴文化與蜀文化的互補性。

蜀地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優越,史載“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漢書》卷28《地理志》)。蜀地納入華夏文化體系較早,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相張儀、大將軍司馬錯伐蜀,一舉滅掉蜀國,接著司馬錯又攻滅了蜀地東北的苴國與東南的巴國,將四川盆地納入秦國的版圖。1979年四川青川郝家坪戰國墓群出土的秦國木牘表明,早在秦武王時期,秦即已在今四川地區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并按照《為田律》進行土地管理[1]。漢文帝時期,蜀郡太守文翁大力興辦地方官學、推行儒學教育,蜀地文化迅速走向繁榮,班固即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漢書》卷89《循吏傳》)秦漢以后,雖然巴蜀地區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戰亂及“僚人入蜀”,經濟文化有所退縮,但尚文崇雅之風未絕。到了唐代,蜀地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至武則天時期已經成為唐朝重要的經濟區與財賦來源之地,如陳子昂所說:“國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隴右及河西諸州軍國所資,郵驛所給商旅,莫不皆取于蜀。”(陳子昂:《陳拾遺集》卷8《上蜀中軍事》)到唐代中后期,蜀錦、蜀繡、造紙、刻書、藥市、花市等聞名全國,杜甫客寓蜀地時即感嘆成都“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篁”(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卷6《成都府》)。在晚唐人心目中,以成都為中心的西蜀社會經濟已經與東部江淮繁華之地揚州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以揚為首,蓋聲勢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讓,其地腴以善熟,較其要妙,揚不足以侔其半。”(扈仲榮等:《成都文類》卷23《唐成都記序》)晚唐王仙芝、黃巢之亂爆發,中原戰亂頻繁、社會激烈動蕩,國都長安也淪為血雨腥風之地,因蜀地相對平靜穩定,大量中原、關中衣冠士人遂舉家舉族流亡西遷入蜀,其中不乏名門望族,為經濟發達的蜀地帶來了文化興盛勃發的大好機遇。宋代蜀地文化能夠得以異軍突起,與晚唐大量士人遷入有密切關系。

三蘇家族文脈綿長,其先祖源于河北趙郡蘇氏,而與蜀地發生聯系則始自武則天時期的蘇味道。蘇洵在《蘇氏族譜》中寫道:

蘇氏出于高陽,而蔓延于天下。唐神堯(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此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后集》卷1《族譜》)。

蘇味道曾兩次入蜀為官,一次任集州(今四川巴中市南江縣)刺史,一次任眉州刺史,后卒于赴任益州長史途中,歸葬眉州。蘇味道死后,其二子蘇份在眉州定居下來,蘇氏遂開始在眉州繁衍開來。但有唐一代眉州蘇氏少有作為、聲名不顯,真正成為文化星宿升起于燦爛星空是在北宋三蘇之時。地域鄉邦文化是任何杰出文化人物生成的“原型空間”,也即杰出的歷史人物及其家族的成長發育都離不開地域文化傳統的涵泳。中國傳統鄉土文化教育,推崇且耕且讀、詩書傳世,歷史上也出現過諸多以詩書經史傳家名世的家族,然而就影響當時之社會及后世之深遠而言,歷史上的文化家族恐無出于宋代眉山三蘇家族其右。“唐宋八大家”而蘇氏父子居其三,試問歷史上哪個家族有此榮耀?然而宋代三蘇家族的崛起并非偶然,是與巴蜀地區特別是眉山一帶的文化傳統、鄉風民俗的熏陶有著密切關系的。元豐七年(1084),蘇軾在《眉州遠景樓記》中深情回憶說:“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呂祖謙:《宋文鑒》卷82)眉州這一文化現象并非僅見于蘇軾的敘述,與蘇軾同時代的呂陶說得更加到位:“眉陽士人之盛甲于兩蜀,蓋耆儒宿學,能以德行道理勵風俗、訓子孫,使人人有所宗仰而趨于善。故其后裔晚生,循率風范,求為君子,以至承家從仕,譽望有立者眾。”(呂陶:《凈德集》卷23《朝請郎新知嘉州家府君墓志銘》)眉州士人重視經史詩書的治家風氣由來已久,在三蘇家族崛起之前,眉州就有藏書豐富、科舉成功而居顯官者。據記載,眉州人孫抃六世祖長孺“喜藏書,為樓而置其上,蜀人號為‘書樓孫家’”,孫抃則于天圣六年(1028)登進士第甲科,“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后官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曾鞏:《隆平集》卷8《參知政事》)。晚年的蘇洵也十分看重鄉風民俗對家族的教化作用,而續修族譜就是彰顯先賢、訓導族人的重要舉措,故其撰《蘇氏族譜》,并刻石筑亭,公之于家族鄉人:

匹夫而化鄉人者,吾聞其語矣。國有君,邑有大夫,而爭訟者訴于其門。鄉有庠,里有學,而學道者赴于其家。鄉人有為不善于室者,父兄輒相與恐,曰:吾夫子無乃聞之。嗚呼!彼獨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積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猶有服者不過百人,而歲時蠟社不能相與盡其歡欣愛洽,稍遠者至不相往來,是無以示吾鄉黨鄰里也。乃作《蘇氏族譜》,立亭于高祖墓塋之西南,而刻石焉。

蘇洵特地將族譜刻石于祖塋之旁,以使每年上墳掃墓者不忘先祖遺風,使“吾鄉鄰風俗之美”(蘇洵:《嘉祐集》卷14《蘇氏族譜亭記》)傳之久遠。這一崇文習儒的文化風氣有很大的經世進取催化作用,從而使得包括眉州在內的西蜀地區在宋代人才輩出,南宋邛州蒲江人魏了翁對此不無自豪地說:“吾州之俗,檢履醇固,而被服文雅。蓋自漢以來,代有顯人。”(魏了翁:《鶴山集》卷40《大邑縣學振文堂記》)而眉州則堪稱西蜀學術風氣濃厚之典型,贏得了“西蜀惟眉州學者最多”的美譽(祝穆:《方輿勝覽》卷53《眉州》:“學者獨盛。張剛《通義儒榮圖序》:‘后世以蜀學比齊、魯……政和御筆:“西蜀惟眉州學者最多”’”)。由此可見,西蜀淳美的鄉風民俗、崇儒重教的價值取向、“貴經術而重氏族”的文化傳統是使得三蘇家族脫穎而出、走向全國文化巔峰的精神源泉。

蜀地文化塑造了三蘇文化心理的基調,其中對蘇軾影響尤為明顯。蘇軾曾多次談及家鄉眉州地域風俗與學術傳統對自己的影響,在《謝范舍人書》中他對當時蜀中文化風氣有如是評論:

文章之風,惟漢為盛。而貴顯暴著者,蜀人為多。蓋相如唱其前,而王褒繼其后。峨冠曳佩,大車駟馬,徜徉乎鄉閭之中,而蜀人始有好文之意。弦歌之聲,與鄒、魯比。然而二子者,不聞其能有所薦達,豈其身之富貴而遂忘其徒耶?嘗聞之老人,自孟氏入朝,民始息肩,救死扶傷不暇,故數十年間,學校衰息。天圣中,伯父解褐西歸,鄉人嘆嗟,觀者塞涂。其后執事與諸公相繼登于朝,以文章功業聞于天下。于是釋耒耜而執筆硯者,十室而九(蘇軾:《東坡全集》卷75)。

蜀地地理位置偏遠,但山川雄奇、物產富庶,自戰國中期入華夏版圖以至西漢,文化學術逐漸異軍突起,經過文、景之時蜀守文翁等人大力倡導文化教育,蜀地一躍成為西部文化昌盛之地。《漢書·地理志》說:“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鄉黨慕循其跡。后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蜀地自此人才輩出,盛極一時。然而魏晉之后,巴蜀社會動蕩不安,僚蠻入蜀,文化倒退、經濟凋零。入宋以后,經過官方大力倡導,推廣科舉制度,得以移風易俗、文教再興,蘇氏家族也由此名顯于世。蘇軾《謝范舍人書》可謂對蜀地文教昌盛之風氣作了生動回顧。眉州地域文化風俗既對青年蘇軾產生了重要影響,也是蘇氏家族得以走出四川、走向全國的重要文化原因。蘇軾在《眉州遠景樓記》中對于家鄉眉州的學術文風進行過敘述與總結: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聲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學者猶襲五代之弊,獨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方是時,四方指以為迂闊。至于郡縣胥史,皆挾經載筆,應對進退,有足觀者。而大家顯人,以門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謂之江鄉。

由此可見,蘇軾時代的眉州“通經學古”之風盛行,文化教育發達,在蜀地別樹一幟。宋代眉州文化家族輩出,特別是三蘇家族的出現與成功,與這樣的學術文化氛圍大有關聯。

二、三蘇深重的巴蜀文化情結及其文化自信

巴蜀地區自秦漢進入華夏文明圈以后,逐漸成為詩書禮義之邦、文化昌盛之地,英才輩出,屢載史冊。漢代蜀地誕生過司馬相如、揚雄等文賦大家,魏晉時期的陳壽、常璩,唐代的李白、陳子昂也皆以文史詩豪之才名傳天下。唐宋之際,眾多中原優秀文士及世家大族涌入巴蜀,蜀地文化得以繁榮,儒釋道三家思想在巴蜀都得到了深厚的積淀。我們說宋代三蘇作為中華杰出人物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的自信,是因為蘇軾等人身上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巴蜀文化的個性特征與價值意義。宋代蜀地文化昌盛、人才輩出,除了眉山三蘇父子外,北宋華陽范鎮、閬中三陳、梓州蘇易簡,南宋眉州丹棱李燾、嘉州井研李心傳、邛州蒲江魏了翁、井研牟子才等都是精英人物,以卓越事跡入載《宋史·列傳》。宋代以降,四川文脈不絕如縷,明代新都楊慎、巴縣蹇義、榮昌喻茂堅,清代遂寧張鵬翮及張問陶、眉州丹棱彭端淑、羅江李調元等皆聞名朝野,或以忠于社稷、秉公執法,或以博學多才著稱。

三蘇家族是在巴蜀文化涵泳中長成的參天大樹,蘇洵父子對巴蜀故土的情感無疑是濃重而一往情深的。如果說安土重遷是在中國深厚的農耕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思想觀念,那么濃重的家園意識則是古代士大夫共有的文化情懷。蜀地作為蘇軾的桑梓之地,巴蜀文化符號與其生命歷程可謂伴隨始終。盡管蘇軾發出過諸如“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此心安處是吾鄉”(《東坡詞·定風波》)、“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張邦基:《墨莊漫錄》卷4)、“海南萬里真吾鄉”(蘇軾:《東坡全集》卷28《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之類的感喟,有學者遂由此認為蘇軾已經習慣于四海為家,鄉土文化觀念相對淡漠[2],但筆者對此則不能茍同。實際上這些詩詞是其在不同人生際遇及特殊環境下的感嘆,也是對自己大半生流貶經歷的自諷與幽默達觀的表現,并不能因此說其鄉土意識淡漠。蘇軾出生于“介岷峨之間”“江山秀氣聚西眉”(祝穆:《方輿勝覽》卷53《眉州》)的眉山,一生對巴山蜀水的熱愛與眷戀始終如一。而除了人之常有的故土之戀外,巴蜀地區悠久的人文歷史、濃郁的地理風情也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靈感。嘉祐六年(1061),年輕的蘇軾兄弟隨父親蘇洵離開故鄉眉州,走水路,取道戎、瀘、渝、涪、萬、夔、巫至楚,循長江水路出川赴京師。一路上他們為沿途雄奇的自然風光所深深陶醉,父子三人吟詩不輟,互相唱和,后匯編為《南行集》。蘇軾在《南行集前敘》中說:

山川之有云雨,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奕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于詠嘆(蘇軾:《東坡全集》卷34)。

《南行集》中有蘇軾詩作78首,第一次走出家鄉的蘇軾在詩中盡情抒發了對蜀地地理風情、人文景觀的驚嘆與喜愛,像《初發嘉州》《過宜賓見夷中亂山》《夜泊牛口》《江上看山》《留題仙都觀》《八陣磧》《諸葛鹽井》《白帝廟》《入峽》《巫山》《神女廟》等詩篇便盡寫峽江之雄奇與殊異。

陜西鳳翔府是年輕的蘇軾釋褐入仕的第一站,研讀蘇軾仕宦鳳、岐時期的詩作,不難發現其對關中西部的地理景觀有強烈的排斥感。蘇軾習慣了蜀地的青山綠水,對滿目荒涼的黃土高原感到強烈不適。在通判鳳翔府期間,盡管有時會被厚重的周秦文化所吸引,但每當看見塵土飛揚的赭黃土地與荒山禿嶺,他就會不斷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爾來走塵土,意思殊不堪。況當岐山下,風物尤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蘇軾:《東坡全集》卷1《東湖》);“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蘇軾:《東坡全集》卷1《真興寺閣》)在秦嶺的深山峽谷中,也會引發詩人的故鄉之思:“門前商賈負椒荈,山后咫尺連巴蜀。何時歸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飛鵠”(蘇軾:《東坡全集》卷1《二十七日自陽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龍寺》);“南山連大散,歸路走吾州。欲往安能遂,將還為少留。”蘇軾青年時即有歸隱思想,當與對初仕地赭山黃土的自然環境感到強烈不適大有關系。

人的故土之戀往往基于融入心靈深處的童年、少年景觀記憶。蜀地江河縱橫,水量豐沛、水質優良,其中岷江流經眉山、嘉州,清澈如畫,早在唐代即有“蜀江水碧蜀山青”(《長恨歌》)的美譽。蘇軾詩詞中的“蜀江”有時說的是長江,但更多的則是指眉州的母親河岷江:“蜀江久不見滄浪,江上枯槎遠可將。去國尚能三犢載,汲泉何愛一夫忙。崎嶇好事人應笑,冷淡為歡意自長。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蘇軾:《東坡全集》卷2《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仕宦鳳翔時期,蘇軾詩作如“西南歸路遠蕭條,倚檻魂飛不可招。……誰使愛官輕去國,此身無計老漁樵”(蘇軾:《東坡全集》卷29《題寶雞縣斯飛閣》)等頻頻表達出思鄉歸隱的想法并非偶然,地理環境的殊異感乃是重要原因。而在蘇軾的詞作中,鄉關之思同樣表現強烈。在黃州,蘇軾作詞總難揮去蜀地山水的影子:“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南鄉子·春情》)。盡管蜀地遠離北宋政治文化中心的汴京,但蘇軾一生從未放棄自己“蜀人”的身份認同,始終以西蜀人自居,如在荊州時他說“軾西州之鄙人,而荊之過客也”(蘇軾:《東坡全集》卷75《上王兵部書》);即使在其仕途最順達之時,也沒有忘記自己是“遠方之鄙人,游于京師”(蘇軾:《東坡全集》卷72《上劉侍讀書》)。在風景如畫的人文勝地潤州,觀覽雄闊的長江時,他也會油然想起長江上游的家鄉:“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羇愁畏晩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蘇軾:《東坡全集》卷3《游金山寺》);甚至日常的山中游覽也每每引發其歸鄉之愿:“富貴良非愿,鄉關歸去休。攜琴已尋壑,載酒復經丘。”(蘇軾:《東坡全集》卷32《集歸去來詩十首》)元豐七年,蘇軾借為故里州官之請作《眉州遠景樓記》,再次深情地寫道:“軾將歸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從邦君于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晩也。”可見作為蜀士的蘇軾,終其一生故鄉情懷始終伴隨,懷蜀鄉愁成為蘇軾文化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型”情結。

比較而言,蘇洵的詩作較少,主要以史論、政論散文而名世。有學者指出:巴蜀地區具有地域的封閉性與文化的開放性之特征。由于蜀地四周高山險江環繞、入蜀出蜀皆難,所以巴蜀文化比之齊魯文化與江南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相對輕微,六朝江南浮艷綺麗的文風對蜀地文風影響亦甚小。到了宋代仍然如此,因而以蘇洵為代表的巴蜀散文作家之作品具有獨特的自由奔放的風格[3]。北宋名臣張方平在為蘇洵寫的墓志中曾經回憶說:

仁宗皇祐中,仆領益部,念蜀異日,常有高賢奇士,今獨乏耶?或曰:勿謂蜀無人,蜀有人焉,眉山處士蘇洵其人也。請問蘇君之為人,曰:蘇君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然非為亢者也。……聽其言,知其博物洽聞矣。既而得其所著《權書》《衡論》閱之,如大云之出于山,忽布無方,倏散無余,如大川之滔滔東至于海源也,委蛇其無間斷也。因謂蘇君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張方平:《樂全集》卷39《文安先生墓表》;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卷42)。

歐陽修讀了蘇洵投獻的文章后也由衷贊賞,并推薦給仁宗皇帝:

其議論精于物理而善說權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機策》二十篇,辭辨宏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全集》卷110《薦布衣蘇洵狀》)。

蘇洵的政論、史論、策對,往往開篇即給人以滔滔不絕、汪洋恣肆之感,具有很強的說理性,有戰國縱橫家之遺風。蘇轍的政論、史論、策論則雜糅了佛道、縱橫之學,如《上皇帝書》《三國論》可謂論說環環相扣、謀篇氣勢恢宏,寓哲理于敘史說今之中,說服力、穿透力極強。他們父子不同于傳統儒者,也與王安石新學相對立,在宋代學術中保持了獨立品格與巴蜀特色。可以說,三蘇的秉性與詩文風格與巴蜀文化的自由奔放、少受束縛的特征有直接關系。蘇軾等人創立的蜀學在宋代學術史上可謂別樹一幟,經歷兩宋之際的風雨激蕩,到南宋前期受到朝野一致推崇,從而影響深遠,體現了巴蜀文化獨立精神與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

結 語

“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的重要講話包含兩個層面的論斷:一是三蘇祠作為宋代三蘇家族的住宅遺址受到歷代官民的保護延續至今,代表了中華優秀家族文化的綿長文脈;二是三蘇家族卓越古今,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影響早在宋代即已逸出國界,在現代更是具有世界性影響,成為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證。三蘇家族的成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巴蜀文化的培育與涵養無疑是重要的因素,是巴蜀文化賦予了三蘇達觀、自由、瀟灑的個性稟賦,使他們成為宋代文化的優秀代表;而反過來說,三蘇的作品又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巴蜀文化內容,為巴蜀文化史冊增添了無以復加的榮耀,也代表了有史以來蜀人所創造的最高文化成就。三蘇的英名及其文化遺產必將繼續惠澤后世,成為中華民族文脈永傳的精神象征。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不卡午夜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欧美色伊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无码一区18禁|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青青草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久久婷婷六月|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天久久婷婷| 日韩毛片免费| 99在线视频免费|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精品19p|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青榴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性影院|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日韩免费成人|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专区欧美|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欧美精品xx| 97成人在线视频| 制服丝袜 91视频| 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动漫精品|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久久伊人操| 91视频日本|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天天爽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日韩a级片视频|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 精品国产网|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91麻豆国产视频|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