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亮 黃湘桂 黃大輝 蘇啟卓
摘要:14年的內戰使利比里亞國內的農業基礎設施毀壞嚴重,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偏低。自2005年中國—利比里亞農業技術合作項目首次開啟后,中國政府先后援助了利比里亞多期的農業技術項目,其中雜交水稻以高于利比里亞水稻產量4倍的優勢在當地的試種示范,廣受當地農民的喜愛。文章分析了利比里亞水稻生產現狀,總結了在利比里亞推廣雜交稻技術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結合多年援助利比里亞農業項目實施和管理的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推廣建議。
關鍵詞:雜交水稻;利比里亞;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506
基金項目:中國政府對外技術合作援助項目。
Feasibility and suggestion of hybrid rice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Liberia
Chen Xiaoliang1, Huang Xianggui2, Huang Dahui3, Su Qizhuo2
( 1. The Crop Seed Reserves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Chenzhou C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2. Yuan Longping High-tech Agriculture Company Limited, Changsha, Hunan 410125; 3. Hunan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 Changsha, Hunan 410125 )
Abstract: After 14 years of civil war, th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 Liberia was seriously damaged and the technical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low. Since the China-Liberi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ject was first launched in 200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d assisted in man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jects in Liberia. Among them, hybrid rice yield trial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demonstration obtained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e local inbred rice yield in Liberia, hybrid rice was widely favored by local farmer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Liberia was analyz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ybrid rice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a-aid agricultural projects in Liberia.
Key words: hybrid rice, Liberia, technology extension
利比里亞地處西非,位于北緯4o~9o、西經7o~12o,與幾內亞、塞拉利昂、科特迪瓦相鄰,國土面積111 369 km2,首都蒙羅維亞,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共分為15個行政州,總人口約506萬(2020年)[1]。利比里亞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的11月—次年4月為旱季,5—10月為雨季,年均氣溫25 ℃左右,降雨量2 500~4 000 mm。該國境內河流密布,降雨充沛,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土壤為低活性強酸土,其土壤類型包括始成土、沖擊土和潛育土,主要分布在內陸山腳沖積平原和沼澤地帶,土壤保水性能差。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利比里亞現有可耕地380萬hm2,目前開發利用不足20%,其可供開發的耕地面積潛力較大,全境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一方面,利比里亞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很好,但其農業生產力比較落后,加之長達14年內戰的影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常年失修,導致80%的水稻種植生產依賴雨水灌溉;另一方面,該國的水稻生產良種缺乏,化肥、農藥使用量很低,缺乏新型的農機生產設備,農業生產效率很低。根據當地農場統計數據,依靠雨水灌溉種植的水稻每公頃稻谷產量僅1.0~1.5 t。
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利比里亞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與日益增長的人口所需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常年份平均每年能產30萬t的大米,而每年實際消費大米約70萬t。因此,利比里亞的水稻生產已經不能滿足該國整體需求,糧食缺口已經成為制約利比里亞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的瓶頸。利比里亞新一屆政府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生產與保障供給的重要性,將工作重心轉向國民經濟建設,已將實現本國的糧食自給作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
1 利比里亞水稻生產現狀
1.1 水稻產能不足,稻米缺口較大
水稻是利比里亞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稻米是利比里亞人最喜歡的主食。水稻耕種面積占該國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1/3,但平均單產較低(見表1)。近年來利比里亞水稻總產量已經從2000年的15萬t增長到2019年的近31萬t(見表2)。人均年稻米消費量0.15 t,而水稻產量只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的40%,大米不能完全自給,因此利政府每年需要花費大額資金從國外進口大米,而這已成為該國政府的主要經濟負擔,嚴重制約著利比里亞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1.2 農用工業落后、生產條件有限
利比里亞農用機械化水平不高,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很低,主要是該國農用工業幾乎空白,全國沒有農業機械、化肥與農藥的生產制造廠商,幾乎所有的農用工業產品全部依賴進口或國際社會的援助。一方面,利比里亞的農業生產仍然保持著傳統小農手工耕作方式進行生產、收獲和加工。農民使用簡單的農機具,犁耕牲畜(主要指耕牛)、簡易的手工工具和老舊農用機械三大類。其中,手工工具在利比里亞是最古老和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工具,在生產中普遍使用鋤頭、彎刀或小刀進行開墾、耕作、播種、除草、收割,在食物加工中使用手持打谷機、手持碾米機、手持磨碎機等簡單器具;農用機械主要包括電力耕作機、打谷機、拖拉機等,在這些機械和設備中,除了少數的拖拉機用于耕地耙田、運輸和充當柴油機發電外,大部分因缺少零配件或因戰爭毀壞而被遺棄,因而生產效率低,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了該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糧食安全生產計劃的執行;另一方面,當地農民因沒有購買能力很少使用化肥,農民種田幾乎全部依靠土壤的天然肥力,也沒有使用農家肥的習慣,家畜的有機糞便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加之農藥的使用量幾乎為零,因而造成農作物產量和產值都較低。自2003年利比里亞內戰結束后,為了能夠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利比里亞政府在作物良種、化肥及農用機械方面一直在盡力加大投入,積極尋求各方潛在的幫助來提高生產能力,譬如,2006年利政府響應Abuja宣言中關于“非洲綠色革命”的倡導,為農戶提供了3 000 t化肥,2 000 t水稻種子,35臺拖拉機。中國援助利比里亞農業技術合作項目也先后為利比里亞農戶提供了1 000 t復合肥,200 t雜交水稻種子,20臺拖拉機,2套碾米成套設備,10臺移動式碾米機,這些外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為利比里亞的農業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很難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1.3 經濟能力有限,農業科研投入少
受限于自身經濟狀況,利比里亞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十分有限,本國的水稻研發能力十分脆弱。除國際援助機構及非盟提供的一些優良品種之外,農民根本沒有能力購買國外的優良品種,只能沿用本地低產老舊旱稻品種,水稻單產始終處在很低的水平。近年來,利比里亞政府和一些國際機構開展合作,努力增加農業生產投入,著力促進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服務的改善,但因工程大且工期較長,利比里亞國家財政實力弱小,短期內仍難以為利比里亞的農業快速生產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保障。
2 利比里亞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的有利條件
2.1 自然人文環境好
利比里亞地處非洲西部低緯度地區,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25 ℃左右;雨水資源十分豐富;過去在殖民主義統治下形成比較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導致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的現狀,反而成為當下乃至今后利比里亞農業規模化生產的巨大潛力。同時我國政府對利比里亞多期的農業技術援助項目的順利實施,向利比里亞派遣了超過80人次的技術專家,有效推廣了包括雜交水稻生產技術、家禽養殖、農業機械等系列技術和農產品加工技術,為利比里亞培養了數百名以雜交水稻技術為主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在利比里亞農業生產領域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將為中國—利比里亞兩國之間農業領域內進一步深化合作儲備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2.2 雜交水稻試種效果佳
2005年9月,中國—利比里亞農業技術合作項目正式啟動,中國政府委托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選派5名農業專家和技術員赴利比里亞Booker Washington Institute (BWI)學院開展以雜交水稻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為主的農業技術援助工作。專家組在BWI學院的5 hm2試驗田里進行了10個雜交水稻品種和2個當地常規品種的種植比較試驗,試種結果為所有試種水稻品種比當地對照品種明顯增產,中國的雜交水稻單產為10.5 t/hm2,而當地水稻品種1.3 t/hm2,雜交水稻的產量是利比里亞當地水稻品種的8倍,其中雜交水稻品種LP121產量更是達到了12.3 t/hm2,比2個當地對照品種增產631.4%和734.5%,達到極顯著的高產水平。
2.3 利政府支持力度大
根據利比里亞10年發展規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改善民政被列入該國目前乃至今后的優先發展領域。利比里亞農牧漁業部已計劃將稻谷產量由2010年的20萬t增加到2025年的40萬t。2006年,利比里亞瑟利夫總統訪問中國,并專程到湖南長沙拜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尋求技術支持。同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我國政府決定將在非洲建立10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這是一個關乎非洲國家民生的“民心工程”[3]。此后在中非合作整體大背景下,我國與利比里亞政府連續開展了多期的“援利比里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合作。受商務部委托,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續多年派遣數名農業技術專家在利比里亞開展以雜交水稻等高產栽培試驗示范與技術培訓為主要內容的援助工作,有力地推進中國雜交水稻在利比里亞的推廣,培養了當地一大批水稻種植技術人員,這些為未來徹底改變糧食依賴進口的局面,以及實現糧食產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加快發展國民經濟,利比里亞政府制定了新時期2030國家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吸引外資、稅收優惠等營商環境方面出臺了相關措施,利政府計劃到2030年實現農業生產力翻兩番的發展目標。此外,中國在馬達加斯加大面積成功推廣雜交水稻的寶貴案例,也極大地鞭策了利比里亞政府,他們希望能從中國直接引進雜交水稻親本種子,實現種子生產本地化,以期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國家糧食自給自足的戰略發展目標,而這無疑將成為未來雜交水稻在利比里亞推廣發展的助推劑。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暨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南非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非洲在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等多個領域共同實施“十大合作計劃”,規劃了中非務實合作的宏偉藍圖,開啟了中非關系的歷史新篇章。其中中非雙方將共同實施包括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等多個戰略意義的合作計劃。2019年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長沙;2020年9月21日獲中國政府批準成立的中國湖南自貿區以及未來將長沙打造成中非全方位合作的橋頭堡,以及2021年11月29—30日我國與53個非洲國家及非洲聯盟委員會代表團團長在非洲塞內加爾首都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協商一致通過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達喀爾宣言》等為后疫情時期我國與包括利比里亞在內的非洲國家全方位合作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精準的戰略發展目標。
3 利比里亞推廣雜交水稻技術不利因素
盡管利比里亞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可耕地面積大,農業生產條件也十分優越,但利比里亞仍面臨糧食安全問題,除了14年戰亂的破壞性影響、戰后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城鎮化擴大等因素導致了該國的糧食供需巨大差異外,目前制約該國雜交水稻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6個方面。
3.1 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
由于利比里亞的耕地比較分散,大多數農作物生產以分散的小農經營為主,小農經濟的耕作方式簡單落后,土地燒荒后耕作大多還是依靠鋤頭鏟子,缺乏農業機械,農民勞作強度大,農業生產力水平低。同時,因利比里亞水稻科研水平十分有限,當地農民仍然沿用地方老舊水稻品種,加之農藥、化肥等農業性生產投入很少、水稻生產過程中田間管理十分簡單粗放等,導致該國的水稻單產長期處于很低的水平。
3.2 農業基礎設施缺乏、農產品市場銜接能力差
14年內戰導致整個利比里亞的農業生產配套的水利灌溉等設施慘遭破壞,政府短期內無力對旱季和雨季的水資源灌溉進行有效調控,加之戰后政府財政困難,對各項基本的生產條件設施的投資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該國的水稻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此外,除了21世紀初內戰結束后我國政府援建的主要幾條公路外,其他大部分地區交通條件較差,運輸能力有限,農產品的產后處理與市場銷售環節對接困難,農產品商業價值低,農民收益甚微。
3.3 農技科研推廣不力、農管部門管理不到位
政府投入到水稻的科研生產及技術推廣資金有限,科研成果難以快速產生實際效益;農技推廣隊伍人員專業素質普遍不高;農技服務意識不強、技術服務水平不高;水稻生產過程草害、蟲害、鼠害及鳥害極為嚴重,由此常年造成水稻減產15%~20%。因此,構建起全國范圍內有效的病蟲害防治體系和便捷的技術咨詢服務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3.4 勞動力整體素質低、農民種植習慣落后
受多年內戰的影響,農民職業教育水平不高,很多農民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缺乏對現代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品種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又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少地方仍采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特別是旱季末雨季初,隨處可見的亂砍濫伐以及亂燒亂墾行為,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更易于發生相關的次生氣候性災害,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5 境內沒有農資企業、農用生產物資價格高昂
利比里亞境內目前仍然不能生產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因而農用生產物資依賴進口,價格較高,一般農民無力購買,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同樣嚴重制約著該國的糧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國家整體的糧食生產與安全保障的目標推進工作遲緩。
3.6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土壤肥力培育意識缺乏
基于過去殖民主義統治下所形成比較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發展缺乏合理的整體規劃布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從而造成利比里亞很多生活物資嚴重依賴進口;同時過去長期對鐵礦、鉆石等礦產資源無序掠奪式的開采,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造成土壤重金屬超標(如全國50%以上的低濕土地含有害礦物鐵和鋁),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國水稻產區的稻米產量和品質等。
4 利比里亞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的建議
4.1 做好雜交水稻技術在利比里亞推廣的長期規劃
非洲大陸具有獨特的溫光條件,自然資源豐富,隨處可見的水果,可以解決饑餓問題,農民勞動積極性不高,相對當地農民來說,雜交水稻技術推廣的緊迫性不強,如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來發展該項技術,困難多,難度大。同時,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要求高,水稻生產又是露天作業,“靠天吃飯”,對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依賴很大,加上生產條件艱苦,當地農民文化素質低,缺乏科學的雜交水稻生產技術和意識,當地農民不愿種植雜交水稻,這在非洲具有普遍性。
非洲大部分國家,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落后,水利灌溉設施差,農業技術管理人員及推廣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基本的農業技術推廣手段,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及宣傳培訓少,新品種、新技術很難落實到田間地頭,而且缺乏足夠的肥料、農藥等基本的生產資料,導致利比里亞整體水稻生產技術落后。
利比里亞政府對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沒有整體科學的發展規劃,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措施。盡管利政府把實現本國糧食自給作為政府的一項發展目標,但沒有出臺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具體措施,沒有專門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專門從事雜交水稻技術推廣的服務機構及隊伍,水稻生產變為了農戶的自發行為,開墾利用的耕地零星分散,生產管理粗放。
因此,雜交水稻技術在利比里亞的推廣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利比里亞政府需從國家層面統籌做好長期規劃,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專門的雜交水稻技術推廣機構與人員,加大水稻研發投入,確保雜交水稻技術在利比里亞推廣的效果。
4.2 完善雜交水稻技術推廣的設計,幫助利比里亞提高雜交水稻生產整體發展水平
加強對當地農業管理者的培訓,注重雜交水稻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以雜交水稻技術示范為主、輔助技術培訓。擴大雜交水稻技術影響范圍,在雜交水稻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增加雜交水稻技術對利比里亞農業整體影響的設計。指導利比里亞雜交水稻技術推廣戰略和政策的制定;指導利比里亞稻谷加工及購銷流通體系和價格調控與保護體系的規劃建設;指導土地開發利用規劃和農田水利設施規劃建設等等。加強與利比里亞政府部門或水稻科研機構的合作,如與利比里亞中央農業研究院合作,進行雜交水稻育種、制種研究等。加強利比里亞農業推廣系統建設,培養利比里亞的急需的雜交水稻專家和技術人員等。
積極引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發展署、南南合作項目資金及其他一些國際資本投資利比里亞農業,多維度地推動利比里亞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結合中非合作新形勢新特點,充分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達喀爾宣言》,緊緊圍繞“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主題,聚焦減貧創新、綠色發展、能力建設等方面,通過引進我國現代農業綜合技術(種植養殖技術),以培育利比里亞農業內生性增長能力為抓手,不斷提高利比里亞的綜合農業生產力水平。
4.3 加快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引進與示范
鑒于利比里亞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薄弱的水稻良種研發能力,當前利比里亞的水稻品種仍然以當地低產品種為主。利比里亞內戰結束后,該國農業部積極開展了引進良種試種示范工作,特別是在我國政府的幫助下,通過多期的中國援助利比里亞農業技術合作項目,雜交水稻在利比里亞多年種植季節的適應性試種、高產種植技術示范均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反響很大,所引進的水稻品種產量、抗逆性和食用口感等農藝性狀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因此,在此基礎上指導、幫助利比里亞建立適度規模的雜交水稻(水稻)研發推廣中心,加快雜交水稻在利比里亞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下高產穩產優質的研究工作,積極探索雜交水稻全產業鏈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幫助利比里亞稻民實現增產增收及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4.4 加強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與總結
在不同肥力栽培技術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不同種植模式下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盡快形成適合利比里亞生態環境的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建立和完善水稻高產種植技術示范培訓與推廣中心,提升先進農業技術的生產效率轉化能力。因此,建議由利比里亞農業部牽頭組建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攻關協作組,聚焦水稻耕種技術的示范與技術推廣服務方面的工作,具體包括:① 提煉綜合栽培技術。通過雨季和旱季的分期播種、播種量、栽培密度、不同肥力等體系化栽培試驗,形成利比里亞水稻高產栽培最佳播種時間、播種量、栽培密度及施肥等綜合技術,并在大范圍水稻種植中推廣應用。② 田埂構筑技術。利比里亞大部分地區稻田沒有田埂,往往遭遇雨季排澇旱季缺水的問題,通過筑田埂可以起到一定的排澇作用,水稻生產采取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非常浪費水資源,而簡單的田埂技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③ 強化積肥施肥措施、有效改良土壤肥力。利比里亞有機肥資源廣,數量多,且經濟實惠,大力提倡收集使用農家肥料是確保當地稻農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減少投入、增加水稻單產經濟的有效途徑;同時那些低洼沼澤地帶采用稻魚種養技術,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改良土壤肥力、發揮水肥協同效應,以肥調水效應,節省生產用肥和用水;在不同的土質中采取不同的施肥技巧等。④ 增強病蟲草鳥害防治技術。過去利比里亞因缺乏有效的動植物病蟲害防疫技術,水稻生產過程中受雜草、蟲害、鼠害、鳥害等影響嚴重,水稻常年因此減產15%~20%。通過水稻高產栽培攻關技術協作組,提高水稻生產過程中各類災害的預警與防治技術水平,在此基礎上展開技術改良,提煉出適合利比里亞國情的水稻高產種植技術體系和綜合農業技術培訓推廣體系,穩步實現利比里亞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目標。
4.5 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合理開發利用可耕地資源
對農業生產區域進行水稻生產重點區的重建和水利規劃,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建設,包括農田水利灌溉設施、農村電力、農村能源及農村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改善[4]。水利設施建設根據水資源情況和地域(土壤、地形、地質等)類型,可以采取不同的開發利用方式,從小型水利等成本低、見效快、可行性較高的方面入手。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低洼地區,開展開挖池塘、水庫、溝渠等設施建設,同時配以水產養殖設施,這樣既可以在雨季起到排澇功能,在旱季和農業用水高峰期也可以調節灌溉,農民還可增加水產養殖收益;在水資源相對較少的丘陵山地地區,通過水井、蓄水池、山澗小水壩、泵站等小型水利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灌溉條件。
4.6 挖掘項目的價值鏈,夯實項目可持續發展基礎
利比里亞普通農戶主要采取傳統的方式對農產品進行收儲和加工。據調查,水稻作為主食的利比里亞,只有不到20%的農戶通過碾米機加工稻谷,大部分農戶只能靠傳統的手工或半機械的方式碾磨稻谷,無論對稻米的質量還是總量都是一種損失。在雜交水稻技術推廣工作設計過程中,增加相關企業與利比里亞的農產品倉儲、加工、流通與貿易等方面的內容,深入發掘雜交水稻技術推廣價值,如合作開發建立農貿網點,助推稻谷產品的銷售、加工。同時,加大經貿合作,進一步擴大我國需要的農產品的加工與貿易流通等。既解決了當地的銷售難題,同時,可以滿足有需要的國家對稻谷的需求,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進而為雜交水稻技術在利比里亞推廣的可持續奠定基礎。
5 結 語
中國的雜交水稻在亞非拉很多國家的成功種植推廣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全球氣候變化下確保本國糧食生產的高產穩產,保障國家糧食穩定供給,是包括利比里亞在內的廣大非洲國家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借鑒我國在馬達加斯加等非洲國家成功推廣雜交水稻的寶貴經驗,積極推廣雜交水稻研發種植生產綜合技術,提高水稻單產水平是確保利比里亞實現2030年糧食生產目標最有效的保障措施。
我國政府通過多年(期)的援利比里亞農業技術合作項目,已為利比里亞培養并儲備了一大批水稻種植生產專業技術人員,相信:在未來利比里亞雜交水稻商業化生產實踐和幫助利比里亞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增加該國糧食生產供給及儲備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利比里亞糧食安全過程中必將發揮他們重要的技術骨干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駐利比里亞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利比里亞概況[EB/OL].(2022-04-20)[2023-02-12].https://Ir.mofcom.gov.cn/article/ ddgk/202204/20220403306389.shtml.
[2] Liberia agriculture pilot survey report 2019_MOA[R/OL].[2023-02-12].http://www.micatliberia.com/index.php/blog.html.
[3] 黃大輝.雜交水稻亞非拉地區推廣戰略[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6.
[4] 趙瑞,嚴欣.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質量及耕地產能的影響[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