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容,馮堂超,袁世林,李雪梅,陽 剛
(1.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宜賓 644000;2.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四川宜賓 644000;3.四川農業大學,四川溫江 611100)
隨著母豬胎次和年齡的增長,母豬生長性能、繁殖性能下降,直接影響到豬場生產效益。生產中,為提升母豬繁殖性能廣泛引入長大二元雜交母豬,其綜合了大白豬與長白豬優秀性狀,在窩產活仔數表現出顯著的優勢。此外,母豬繁殖性能受環境、營養、免疫、胎次等因素影響,母豬繁殖性還受養殖場所處地理位置及其飼養管理方案的影響,使得同一品種母豬在不同養殖場的繁殖性能不相同。本試驗對四川某豬場2021年12月~2022年9月的長大二元雜交母豬不同胎次的繁殖性狀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探討長大二元雜交豬的繁殖性能比較理想的母豬胎次,為優化該豬場母豬胎次結構和選留優質后備母豬提供參考,從而促進該豬場穩定的發展,提高其經濟收益。
1.1 試驗動物 本試驗研究對象為2021年12月~2022年9月四川某能繁母豬中1109頭不同胎次的長大二元雜交母豬。
1.2 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 根據豬場生產管理方案,控制豬場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通風等環境條件為適宜范圍,并做好豬群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溫措;按照豬場管理方案對豬場進行消毒工作,并按照豬場免疫程序和疫苗接種的注意事項對豬群進行疫苗免疫,加強豬群免疫力。根據母豬情況控制飼喂量,自由飲水,限位欄飼養。妊娠107 d時轉入分娩舍待產,做好母豬接產工作,并記錄母豬分娩的繁殖數據。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按照豬場的標準操作程序對長大二元雜交母豬進行飼養管理,母豬分娩時做好部分繁殖性狀數據記錄,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使用SPSS 26.0數據分析軟件做進一步分析
1.3.2 測評項目 對長大二元雜交母豬不同胎次的繁殖性能進行統計,將收集到的部分母豬繁殖性狀數據按照胎次進行分組,按1~9胎次分為9個組別,統計數據包括母豬胎次、窩產活仔數、窩產健仔數、窩產弱仔數等。
1.3.3 數據處理 利用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使用SPSS 22.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分析,結果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胎次對窩產仔數的影響 由表1可知,母豬第5胎次的窩產活仔豬數顯著高于第1、2胎次和第8、9胎次(P<0.05)。由圖1可知,隨著母豬胎次數的增加,第1、2、3胎次母豬窩產活仔數升高,然后第4胎下降,最后上升在第5胎次窩產活仔數達到最高值12.96頭,從第6胎開始,母豬窩產活仔數開始下降,第8胎次達到最低值10.48頭,比第5胎次少2.48頭,第9胎次的窩產活仔數又輕微上升,第8、9胎次母豬的繁殖性能表現較差。

表1 胎次對窩產仔數的影響

圖1 母豬窩產活仔數
2.2 胎次對母豬窩產健仔數的的影響 由表1可知,母豬窩產健仔數在第1~7胎次之間的差異不顯著,第3、5胎次與第8、9胎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合圖2可知,母豬窩產健康仔豬數第1~3胎次窩產健仔數上升,第4胎次下降,第5胎上升到達最高值,然后從第6胎次開始窩產健仔數下降。第3胎到第5胎母豬窩產健仔數在所有胎次的繁殖性能中表現比較優秀的水平,其中第5胎次母豬窩產健仔數為最高值11.53頭;第8、9胎次繁殖性能較差,其中第8胎次窩產健仔數為最低值9.43頭,其比第3胎次平均每窩少2.10頭。

圖2 母豬窩產健仔數
2.3 胎次對母豬其他部分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1可知,母豬第5胎次窩產弱仔數和其他胎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圖3可知,隨著胎次增加母豬窩產弱仔數呈現波浪狀,第5、6胎窩產弱仔數明顯高于其他胎次,胎次達到最高值為1.81頭,第9胎最低,為0.84頭。此外,由表1可知,不同胎次之間母豬窩產死胎、窩產畸形胎、木乃伊胎的差異不顯著(P>0.05)。由圖3可知,母豬窩產死胎數總體呈現升高的趨勢,在第9胎時最高,為1.24頭,在第3胎時最低,為0.59頭;第2、3、4、6胎次有母豬產畸形胎的情況,但窩產畸形胎平均數都較低,低于1頭;不同胎次之間窩產木乃伊數差異不顯著(P>0.05),但每個胎次母豬存在產木乃伊胎的現象。

圖3 母豬其他部分繁殖性能
3.1 長大二元雜交母豬的繁殖性能 母豬繁殖性能中遺傳因素是影響因素中的一個主要因素,而品種是遺傳因素中的一個核心表現。該豬場長大二元雜交母豬在第3~5胎的繁殖性能比較優秀,窩產活仔數最高的第5胎次比最低的第8胎次多2.48頭,窩產健仔數最高的第5胎次比最低的第8胎次多2.1頭;母豬窩產死胎數、窩產畸形數、窩產木乃伊與各胎次之間關系不顯著。蘇登魁等(2021)發現,第1、4胎次母豬產健仔數呈逐漸上升趨勢,第5胎之后逐步下降,發現長大二元母豬繁殖性能在第3~5胎趨于穩定,第4胎最佳。本試驗與文獻結論相似,但該豬場母豬第4胎次窩產活仔數和窩產健仔數低于第3胎次和第5胎,第8胎次窩產活仔數和窩產健仔數低于第9胎次,主要原因可能是(1)頭胎母豬機體還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繁殖性能低于其他胎次。對頭胎母豬進行配種時,部分母豬可能會因其繁殖器官未發育成熟而導致配種失敗。(2)胎次較高的母豬經過長時間高負荷生產,其生產性能透支,身體生理機能下降,繁殖性能也下降。如果該豬場受到外來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或母豬自身疾病會導致母豬繁殖性能下降,如母豬發生乳房炎、子宮內膜炎或黃曲霉菌毒素中毒,這可能是5胎次以上母豬窩數較少的原因。飼養管理上的失誤導致,如母豬妊娠期間飼料飼喂量達不到母豬和胎兒發育所需營養水平,導致母豬窩產活仔數降低,窩產死胎數上升。為了提高豬場經濟收益,除了引入優秀品種母豬外,還要加強豬場飼養管理,不然會因飼養管理而降低繁殖母豬的繁殖性能,使繁殖母豬過早被淘汰(韓玲玲,2022)。
3.2 豬場能繁母豬群體結構調控 母豬的繁殖性能隨胎次增加總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陳海龍等,2021)。生產中,為了能持續穩定的產出優質仔豬,會淘汰繁殖性能較差的母豬,使母豬群胎次結構處于比較理想的狀態。該豬場的部分繁殖數據顯示,母豬胎次結構中第1胎次和第5胎次以上的母豬窩數明顯低于第2~5胎。崔藝佳等(2020)研究表明,適宜的母豬胎次結構為1~2胎母豬20%,3~5胎母豬占60%,6胎及以上母豬占20%。本試驗與6胎及以上母豬占20%。本試驗與文獻結論相比胎次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首先,頭胎母豬機體還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繁殖性能低于其他胎次(王盼和張豪,2020)。對頭胎母豬進行配種時,部分母豬可能會因其繁殖器官未發育成熟而導致配種失敗。其次,胎次較高的母豬經過長時間高負荷生產,其生產性能透支,身體生理機能下降,繁殖性能也下降。如果該豬場受到外來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或母豬自身疾病會導致母豬繁殖性能下降,如母豬患乳房炎、子宮內膜炎,或黃曲霉菌毒素中毒,這可能是5胎次以上母豬窩數較少的原因。
受非洲豬瘟影響,各養豬企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企業為減少虧損會淘汰繁殖性能較差的母豬,如部分母豬因子宮內膜炎、感染傳染病或其他類型的疾病導致母豬繁殖性能下降或機體受到損傷而失去種用價值的母豬。此外,除了淘汰母豬,還要分析母豬的生長情況和生長特性,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選留優質后備母豬,使豬群胎次結構維持在一個較好的狀態(李春霞,2021)。
3.3 母豬繁殖生產 生產中,窩總產仔數是衡量母豬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標,母豬產活仔數越多,母豬繁殖力水平越高。豬場要持續穩定的產出仔豬,加強豬場生產管理和疫病防控。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于養殖行業中,飼養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開始加入智能化模式(薛鳳娟和董高君,2021)。在規模化養殖中,智能化的養殖模式可以實時監測豬群狀態,精準采集各生產環節的數據,在減少豬場各環節工作量的同時也降低員工在各個生產環節中的失誤操作,對養豬生產造成影響。疾病是影響母豬繁殖性能的關鍵因素,完善的疾病防疫方案可以有效保障母豬的健康狀況(Alvarenga等,2013)。因此,豬場要定期給母豬舍及其生活環境進行衛生消毒,還要結合當地流行病學選擇相應的疫苗,并根據豬場疫苗接種制度,對母豬進行免疫,提高母豬對疾病的抵抗力。
長大雜交母豬的繁殖性能與胎次有密切關系。在生產中,根據長大二元雜交母豬的繁殖特點,加強頭胎母豬的飼養管理;提高第3~5胎母豬所占比例;對6胎次以上繁殖性能不佳的母豬要及時淘汰,并選留優質的后備母豬。此外,豬場要加強生產管理,做好豬舍環境調控、豬場消毒防疫等,減少母豬應激,給母豬創造健康舒適的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