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岑 唐賢鞏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愈發重視鄉村的建設與發展,自新農村建設到美麗宜居村莊的建設,我國對鄉村的具體發展要求也在逐步變化和發展。2005年“十一五”計劃提出新農村建設,隨后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美麗中國”概念,以及農業部發布《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至此,“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要將鄉村旅游與村莊建設有機融合。在美麗宜居村莊建設背景下,各地積極開展美麗宜居村莊示范點建設工作,帶動鄉村區域整體發展。本文立足我國國情,就如何使美麗宜居村莊建設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從鄉村旅游角度出發找出美麗宜居村莊設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村莊設計策略。
1.1.1 鄉村旅游
狹義上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1]。廣義上是指以農村區域為載體,利用城鄉之間在生產生活方式、聚落形態、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差異性,以鄉村獨特的農家生活方式、傳統民居建筑、田園風光、鄉村文化、民俗活動、村莊風貌等來設計、融合,形成包含農業觀光、民俗體驗、度假休閑等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形式。
1.1.2 美麗宜居村莊
目前美麗宜居村莊還未有共識性的定義,本文結合相關政策文件對美麗宜居村莊嘗試給出以下定義:美麗宜居村莊是指以自然村落(屋場)為主體的,生態美、村莊美、產業美、生活美、風尚美的行政村。
1.1.3 村莊設計
指以村莊的整體空間及景觀風貌問題為導向,對村內整體格局、民居風貌、環境設施、景觀小品等要素展開的專項或綜合性設計,以達到傳承與保護鄉村文化、營造鄉村特色風貌的目的;是塑造村莊特色、營造“美麗”風貌、保護當地文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的重要途徑[2]。
1.2.1 發展優勢較明顯
美麗宜居村莊作為美麗鄉村的升級版,相較于一般村莊而言,具有一定的自然村落集聚力、基礎條件好、人居環境優、文化底蘊好和自然資源豐富的相對優勢,有更為明顯的發展潛力。
田溪村地處湖南省瀏陽市張坊鎮,屬于湘贛邊界,位于張坊鎮東北部,毗鄰江西省東部,國家級森林公園大圍山南麓,村域包含田心屋場、瓜田屋場、千秋屋場等9個屋場,見圖1。村莊發展特色較為明顯,周邊發展較好,村委距大圍山旅游景區約18km,鎮域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首道故居,瀏陽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李白烈士故居和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對當地經濟發展能起到一定帶動作用;村內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田溪村擁有133.33hm2有余的原始紅豆杉林、獨特的第四紀冰川地質遺址(現已開發為泛大圍山生態旅游示范區,西溪磐石大峽谷3A景區),以及古法造紙、百年老橋大成橋以及客家風情民俗等特色文化。

圖1 田溪村區位圖
1.2.2 試點示范作用強
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基本要求應具有綜合性的示范意義。目前自浙江開展的美麗宜居村莊示范點建設工作以來,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有效推進了全國美麗宜居村莊試點示范工作。各省市相繼編制村莊規劃,并發布相關驗收指標、設計導則等系列文件,旨在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機制。
田溪村通過黨建引領,村委指導,村民共商眾籌、共建共享,發展鄉村旅游并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于2017年成功脫貧。2020年1月3日,入選第1批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2020年8月26日,田溪村入選第2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在此發展背景上,對田溪村提出村莊設計策略并進行村莊設計實踐,對鄉村旅游和村莊發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
鄉村旅游與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耦合,是以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等要素向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鄉村建設不斷發展的過程[3]。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耦合包含以下4方面,即發展理念與目標的融合、載體空間的融合、資源要素的融合、組織管理的融合[4]。進一步研究美麗宜居村莊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耦合關系,分析兩者間的耦合度和耦合要素,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建立兩者間科學的耦合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5]。鑒于以上理論基礎,本文進一步探索美麗宜居村莊設計與鄉村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根據鄉村旅游的發展要素以及村莊設計的主要內容[6],以問題為導向提出鄉村旅游視角下美麗宜居村莊設計策略。
2.2.1 鄉村設計隨意性大
美麗宜居村莊比一般村莊基礎條件好,但普遍存在“規劃倉促,設計先行,復而返工”的問題[7]。村莊規劃與土地、生態等相關規劃融合不夠,村莊設計缺乏整體引領,設計單位就上級“需求”而設計,缺少個性和特色,對項目施工要求把握不準,項目落地受限。田溪村存在著上級村莊規劃缺失、早期設計“各持己見”的現象,造成了項目落地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
2.2.2 產業業態較為單一
產業類型單一,市場營銷薄弱,缺乏新的產業理念及完整的產業鏈[8,9]。傳統的鄉村旅游,以“農家樂”為代表的單一運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鄉村旅游群體的現實需求。旅游產品層出不窮,“范式”發展造成了產業競爭力下降,鄉村旅游品牌匱乏的現象發生。田溪村依托西溪磐石大峽谷景區,在前期取得了成功的帶動作用,但未及時意識到要加快產業轉型與聯動融合發展,造成了經濟收入相對單一、發展潛力弱化。
2.2.3 村民主體意識不強
村民個體意識不強,村民選擇性參與共建,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10]。政府通過“包攬”的方式開展村莊設計項目,村民主動性受到影響;村民缺少主體意識,對村莊的“建設者”缺少主體認知,大多數村民不管是前期策劃、設計實施、后期管理都持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11];村莊設計過程中,設計單位未能真實了解村民的現實需求,忽視村民主體意愿。田溪村在以往的村莊建設過程中就出現了政府“包辦”,設計單位只專注于設計,村民參與性不高的現象。
2.2.4 鄉村缺乏美學創意
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是每年都有的目標任務,在設計經驗積累了一定程度后,各村的設計方案出現“補貼式”復制,沒有合理評估村莊風貌和傳統建筑特色,而是將設計方案粗糙地“拿來、放入”,導致“千村一面,特色不顯”[12]。田溪村在發展鄉村旅游期間,對村容村貌做了部分整改,但改造樣式缺乏當地特色。此外,部分村民各式各樣的“小洋房”,也造成了整體風貌不協調。
3.1.1 多中心治理理論
多中心治理理論最先由美國學者邁克爾·博蘭尼提出,其強調“多元共治”的模式,允許多個權力中心、多個參與主體并存,推崇平等、協調且相互制約[13]。美麗宜居村莊設計與鄉村旅游發展都是多責任主體的復雜工作,也是多向互動的過程,需要政府、村民、設計方和企業的協商合作,只有各參與主體共治共享,才能充分發揮合力。
3.1.2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強調可持續性,在滿足當代發展要求的同時為后代發展留有余地,旨在兼顧經濟、生態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14]。可持續發展理論運用于鄉村建設發展中,包括在村莊設計過程中注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在鄉村旅游開發中適度開發,村莊內的集市肌理、傳統建筑、遺址等資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村莊設計和鄉村旅游發展中注重可持續發展十分必要。應從激活文化資源入手,帶動產業發展,提高鄉村經濟效益。
3.1.3 景觀美學理論
景觀美學理論是美學的分支,是從美學的角度研究景觀,包括對景觀設計的理論探討和應用研究,其結合了自然和人文要素[15],在保留村莊自然原生態美的基礎上,加入人工元素,使自然景觀美得到升華,從而呈現自然美、生產美、藝術美、生態美等多樣的美學形式。運用景觀美學理論到村莊設計中,帶給村民和游客視覺上的美感,提升村莊宜居環境,“村莊美”可作為精神產品吸引客源。
3.2.1 加強規劃引領,深入開展村莊設計
村莊規劃一般包含村莊的選址、規模、布局、用地、產業等內容,村莊設計需要在此基礎上對村莊空間格局、建筑風貌、整體環境、設施小品等要素展開專項或綜合性設計[2]。因此,村莊設計也更能聚焦村莊的地域特色、傳統文化、居住環境等,在村莊特色營造及可持續性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美麗宜居村莊設計應在充分了解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同時應深入村莊,對村民意愿、村莊整體進行調研分析,依據村莊發展的現實需求制定相應的村莊設計導則。由于村莊類型不同、村莊發展存在差異性,總體的設計導則應具備“基礎性”。基于鄉村旅游視角,本文將美麗宜居村莊設計分為空間設計、庭院設計、公共節點設計、建筑風貌設計、環境設施小品設計5個部分。在田溪村的村莊設計過程中,對村莊整體情況進行調研,重點對村莊景觀風貌、歷史文化、基礎設施、公共綠化進行探討,并分舉出具體設計要點,見圖2。

圖2 美麗宜居村莊設計內容概括圖
3.2.2 抓住核心要義,從內驅動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需抓住的關鍵點是鄉村本身,鄉村性作為鄉村旅游吸引游客、資本的基本要素,能讓游客體會到鄉村的核心價值,是鄉村旅游的本質特性[16]。而鄉村性可歸納為以下特征:空間維度的鄉村地域性,時間維度的演化動態性,生產維度的涉農性,文化維度的鄉風性[17]。基于以上4個維度,將其與村莊設計融合,可以衍生出系列鄉村旅游“產品”,從而為鄉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鄉村旅游的活動形式一般可分為農事體驗、文化體驗、休閑運動、康體療養、觀光娛樂、其他主題6大類[18]。鄉村可依照自身條件,避免單一的產業發展,對村莊進行合理的設計或改造。如,設計鄉村公社、村史館,打造村莊旅游路線,開發村莊特色研學項目等多方位開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田溪村以往的發展經驗是以村民“眾籌”來建設村莊的鄉村旅游產業,進一步帶動整個村域的產業發展。其開發的項目包括滑草游樂場、水果采摘基地、跑馬游樂園、玻璃橋等,但隨著近年來游樂項目的創意匱乏及受季節限制,鄉村旅游競爭優勢明顯不足。鄉村旅游是與鄉村其他產業聯合發展的,與鄉村其他產業發展相互作用,在形成相對完整的鄉村產業鏈時,才能最大效益促進整體經濟的提升[19]。在項目實踐中,應充分挖掘村內屋場的個體特色,以點創面,帶動村莊整體連片發展,見圖3。

圖3 田溪村屋場文化分析圖
3.2.3 鼓勵村民參與,設計顯現人文關懷
村莊設計的直接受益者是村民,只有依托村級單位,鼓勵村民參與,以培養農民的“村莊建設者”主體意識為目的,讓村民有歸屬感、責任感,村莊設計才能落于實處[20]。村民參與落實到美麗宜居村莊設計可分為3個部分,村莊設計的構思階段,政府與村民代表共同參與村莊設計方案的決策,在田溪村設計方案討論之初,開展村莊調研與入戶訪談,切實了解村民意愿,聽取村民大會意見和建議,為今后的村莊設計奠定民意基礎;村莊改造過程中,村民參與村莊的施工建設,鼓勵村民參與村莊的實際設計施工,設計單位并不完成所有的設計與施工,而是留下一部分空間給工匠和村民自己去發揮,設計團隊與村民共同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加強雙方的溝通交流;設計施工完成后的維護管理階段,后期維護管理決定了村莊設計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村莊設計在落地后,未得到及時監管維護,同樣會導致設計成果不佳。因此,村莊設計從構思到落地的過程中,建立村民自主意識是極為重要的。這是村莊設計形式的一大進步,也是村民生活態度的轉變,充分體現了村莊設計過程中的人文關懷。
3.2.4 挖掘本土文化,重塑多元多樣村莊
3.2.4.1 在地文化的挖掘開發
村莊文化的挖掘,最好的方式是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利用,既要繼承傳統的鄉土文化又要融入現代生活需求[21]。物質性的傳承發展,包括村莊獨有的景觀構筑物、村莊“記憶場地”等,如西溪河、大成橋、老糧倉的再利用,對具有村莊特色的空間進行局部更新,在項目實踐中,設計團隊對田溪村村莊入口節點、村內標識系統、樣板庭院做了系列設計,見圖4;非物質性文化在村莊設計中的具象表達,如民俗活動、工匠技藝等的運用與傳承,田溪村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保留了桃坪客家人舊聚落群,因此部分村民仍舊傳承客家風俗,當地借此成功承辦“2021年湖南省(秋季)鄉村文化旅游節暨湘鄂贛首屆客家文化旅游節”,反向推動了村莊的旅游發展。

圖4 田溪村村莊入口改造前后對比圖
3.2.4.2 村莊獨特符號的營造
田溪村采取“村內元素+外部重構”的方式挖掘鄉村景觀美學,運用創新的美學表達方式,對在地文化進行解構、元素提取、重構。這里與藝術介入鄉村的思維方式有所趨同,但更注重生態美學及鄉村記憶的體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農耕用具、當地居民生活習俗、客家文化、集市肌理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營造村莊獨特符號。設計以田溪村9個屋場為分布點,打造“一屋場一特色”,引導村莊的文化保護和有機更新。選取標識性較強的農具和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如溪炕石、舊石板、舊瓷罐、廢棄建筑的瓦片等,用于村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設計承載鄉愁,喚醒村民的文化保護意識和文化自覺;打造村莊特色,加強村內風貌的協調統一,見圖5。

圖5 田溪村菜園、圍墻效果圖
本文基于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耦合關系進行分析,找出美麗宜居村莊設計與鄉村旅游發展兩者間的共性問題,結合對田溪村美麗宜居村莊的設計實踐,提出了4點解決策略,即加強規劃引領,深入開展村莊設計;抓住核心要義,從內驅動鄉村旅游;鼓勵村民參與,設計顯現人文關懷;挖掘本土文化,重塑多元多樣村莊,為進一步提升美麗宜居村莊的村莊設計提供借鑒。本文以鄉村旅游的視角為美麗宜居村莊設計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但缺乏定量研究,下一步可從兩者的驅動因素上加強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