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思佳 李峰 張洋 汪海洋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384)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國鄉村住宅空間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同時鄉村住宅空間的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村發展,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的鄉村振興,在進行鄉村住宅空間設計時應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鄉村的居住模式和住戶的居住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庭產業發展、人口結構、居住觀念等不斷進行著轉變,這些變化對鄉村住宅空間的發展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傳統的鄉村住宅建設手法和模式存在弊端,快速發展的鄉村住宅建設缺乏針對性的理論與實踐指導,當下的鄉村住宅空間發展面臨一些困境。
天津作為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水平取得重大發展,但存在農村發展較為薄弱的問題,鄉村振興將成為天津未來發展的重要內動力[2]。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需要結合天津鄉村的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鄉村住宅空間可持續發展的設計道路,不僅要著眼當下,也要滿足鄉村未來的長遠發展,鄉村住宅空間設計應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適應”(Adapt)源于拉丁文“adaptatus”,最早在生物學領域被運用,意為“調整、改”[3]。道格拉斯于《建筑適應性》[4]中指出,建筑的適應是除了對建筑進行維護外,也包括對建筑物的任何工作,以更改其容量、功能或性能。建筑適應性反映的是建筑進行自我調整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5]。適應性是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協調行為,而建筑的適應性是建筑不斷調整自身要素以適應客觀外部條件的系統行為[6]。建筑適應性研究不能只從建筑本身的角度出發,同時也應看重人的角度,重視人的需求,以人為本,綜合建筑、社會、經濟、文化等角度來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對于適應性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相繼展開建筑適應性的研究,主要為理論研究和設計方法研究,在鄉村住宅的適應性設計相關研究中,彭軍旺研究了鄉村住宅空間氣候適應性演變規律和地域差異[7];談良斌對西部鄉村傳統民居的功能適應性進行研究[8];史靖塬研究了重慶鄉村農宅環境的生態品質提升路徑,具體歸納出多種路徑[9];高佳妮對鄉村新民居設計的模塊化與鄉村適應性這2個核心點進行融合研究[10]。通過閱讀文獻可以發現,適應性的相關研究在城市方面較多,而對鄉村空間的適應性研究多集中于生態適應性角度,對于鄉村空間適應性研究不足,鄉村住宅空間的適應性設計研究較少,尤其是天津市鄉村住宅空間適應性設計研究存在欠缺。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鄉村住戶需求、農村家庭人口結構和自然環境等的變遷,舊有的鄉村住宅空間出現了不適應新發展的現象。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處于不斷變化中,鄉村住宅空間的適應性設計既可以提高居住者現在的居住體驗,也可以讓住戶更好地迎接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對傳統鄉村住宅空間進行適應性分析與設計有益于其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建筑的適應性機制探討建筑與環境之間互動共生關系的作用規律,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同時還包括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11]。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應重視其適應性機制,探索既適應于現實條件又適應于自然環境的設計道路。對于鄉村住宅空間來說,傳統的設計思路較為單一,缺乏適應性,各個環節較為割裂,對影響條件考慮不夠全面,未能充分認清建筑與外部條件之間的作用機制,而適應性設計要同時考慮多方面因素對鄉村住宅空間所產生的影響,具體見圖1。

圖1 設計思路圖解
影響鄉村住宅空間適應性發展的具體要素眾多,現分析列舉基本要素如圖2所示,在發現和分析鄉村住宅空間存在問題及適應性策略提出時,應全面對各要素進行考慮。

圖2 影響鄉村住宅空間適應性發展的基本要素
天津市總面積11966.45km2,地處中緯度沿海與內陸交接地帶,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交通與地理條件較為優越。地勢南低北高,呈現出梯形地貌特征。地處北溫帶,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帶,四季分明,夏熱冬冷。
天津市下轄16個區,其中有10個區有鄉村存在,天津共有125個鎮,3個鄉,3520個村。截至2020年,天津市戶籍總人口為1130.68萬人,農村戶籍人口319.41萬人。根據三調數據顯示,天津市耕地面積為329560hm2,村莊用地為89540hm2。
天津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村莊整體建設開發強度大,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嚴重超標[12]。土地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集約利用,目前鄉村宅基地閑置現象明顯。村莊分布面廣,村莊密度較大,但布局較為分散。天津農村地區存在人口活力缺失的問題,存在勞動力外流的現象,大量鄉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鄉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嚴重,村莊常住人口中老人和小孩居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鄉村產業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附加值較低的問題,業態創新性不足。
天津農村住宅整體布局較為規整,多為聯排式與單層獨棟形式,布局形式多為U型、L型、一字型,有少量回字型,如圖3所示,建筑多以南北向成列布局。屋頂以木屋架瓦屋面的坡屋頂為主,平屋頂形式多見于新建農宅。外墻多為37磚墻,多為磚混或磚木結構。

圖3 天津市鄉村住宅空間主要布局形式示意圖
通過資料查詢、文獻研究和對天津市鄉村住宅的實地調研,在充分考慮影響鄉村住宅適應性發展的各要素的基礎上,總結出天津市鄉村住宅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2.2.1 功能空間上的不合理
傳統農村的生產方式以種植業為主,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對于居住空間品質沒有較高需求,使得鄉村住宅存在功能分區模糊混雜的現象,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存有交叉,功能劃分不夠清晰,同一個功能空間可能存有多個相互干擾的功能,影響居住者生活質量與居住體驗,居住舒適度不高。如今農村家庭人口結構隨著時代發展產生變化,農民就業的選擇更為多元化,傳統鄉村住宅的功能空間無法滿足居住者新的需求,不能適應住戶新的家庭人口結構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現有的鄉村住宅空間的功能難以滿足農村家庭的長遠發展需求。鄉村住宅的戶型布局存在不合理現象,戶型單一,設計不夠豐富,戶型設計缺乏專業指導,存在流線混亂、空間尺度不合理、空間任意加建等現象,部分空間實際使用效率較低從而被閑置,住宅空間閑置率較高,土建資源遭到浪費。
2.2.2 民居風貌有待改善
鄉村住宅的風貌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建筑風貌存在同質化、地域性缺失等特點,建造時盲目模仿,缺乏個性化,建筑外觀缺乏美觀性,住宅風貌沒有處理好鄉村住宅現代性和鄉土性的關系,未能充分展現當地風土人情及地域特色。村民自建的新建民居存在千篇一律、與周邊環境不相協調的現象,缺乏在地性和文化底蘊的體現;鄉村住宅的建筑風格存在雜糅拼貼的現象,村民在對房屋進行設計建造時,簡單的以模仿城鎮住宅或西方建筑等現代住宅的風格特點進行建造,結果實際居住條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住宅風貌與村莊環境不相適應,從而使得住宅風貌遭到破壞。鄉村住宅風貌的破壞會導致地域文化的流逝,不利于鄉土文脈的延續,這會進一步導致村落人口的流失,以及傳統農村民居閑置和被破壞的現象。鄉村住宅的建筑風貌亟待改善。
2.2.3 鄉村住宅存在安全隱患
部分鄉村住宅建設年代久遠,建造技術落后,住宅結構老化,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威脅著居住者的人身安全和鄉村住宅的長遠發展。由于農民專業建筑知識的缺乏,以及鄉村建房的工匠或者施工隊伍專業素養的欠缺,且建造時缺乏統一指導,導致部分鄉村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結構性、裝飾性和其他類型的質量問題,房屋抗震、防火、防盜等安全性能欠佳,工匠經驗的不足、建造者安全意識的欠缺導致安全隱患的存在。同時,結構體系的不合理會縮短鄉村住宅的使用周期,后期維護修理的增加不但浪費了資源,而且對住戶造成一定經濟負擔。
2.2.4 生態適應性較差
在鄉村住宅建設過程中缺乏對居住空間生態性的關注,未能充分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與氣候特征,不夠重視呼應村落肌理及場地關系。鄉村住宅的建設者對于住宅的功能空間組合、綠色建筑技術的認識不足,使用建筑材料缺乏環保性,保溫節能、雨污排放、垃圾回收處理等方面的措施有所欠缺。鄉村住宅的人居環境有待改善,農宅居住舒適度欠缺,農民的生態意識也較為淡薄。天津農村住宅體形系數較大,住宅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差,采暖能耗大且采暖費用較高[13]。鄉村住宅的窗戶密封、保溫性能較差,窗墻比不夠合理,生態適應性有待提高。
基于鄉村振興的背景,秉承可持續性、經濟性、現代性、創新性、整體性的原則,對天津鄉村住空間的適應性發展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對鄉村住宅內部的功能空間進行更新與補充,使其提供合理、多樣的空間,新的功能布局應與住戶新的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同時考慮當地的居住傳統和現代化的居住模式。住宅功能空間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農戶的產業模式,有些住戶需要依靠住宅發展產業,如鄉村民宿、農業養殖等,需要留足適應生產所需的空間。豐富鄉村住宅的空間層次,使功能空間類型齊全、尺度適宜、流線清晰,功能上能夠滿足家庭成員的不同需求,功能空間設計應與住戶的家庭人口結構相適應,提高住戶的生活品質。功能空間設計時,注重各功能區面積尺度的合理性,設計符合人體尺度,減少閑置空間的浪費。農村老年人比重較大,功能空間設計時應重視適老化的相關設計,提升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
在繼承與延續傳統戶型布局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和改造,注重實用性與靈活性,合理布局住宅的選址、朝向和流線。由于農村產業業態在不斷變化發展,未來二三產業在農村產業中所占比重將不斷升高,第一產業也將不斷升級,鄉村住宅的戶型組合應適應生產方式的發展。同時,農村家庭人口結構是動態變化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居住空間需求,因此平面組合設計應具有一定可變性,增加住宅空間靈活度,便于未來隨著生產方式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而進行改造,延長其使用壽命,并要提前考慮好這種改造的可操作性與成本問題。另外,戶型設計時應避免鋪張浪費、盲目追求氣派的現象,減少閑置空間。
選擇適宜的建筑結構和建造技術,既要考慮安全性、便捷性,也要考慮經濟性,設計建造時注重建筑的抗震防災、防火防盜、耐久性能等安全性能,選擇高質量的建筑材料。重視設計者及施工團隊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努力提高村民安全意識。選址時應提前對地質結構進行檢測,選擇自然災害發生概率較小的地段進行建造。排查年久失修、出現結構問題的農宅,對其進行加固。
建筑風貌具有地域性,傳承傳統建筑文化,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對其原有的建筑風貌進行保護。在鄉村住宅的設計上,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充分呼應當地村莊肌理,引用當地元素,進行提煉和轉譯。充分考慮到當地歷史文化、民俗的傳承,將當地的元素和傳統文化加以結合創新,呼喚傳統鄉村記憶,努力通過建筑設計使鄉村住宅更好體現當地文化底蘊,增強居住者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運用適應當地地域和氣候特點的建造技術,選取適宜的在地材料;如薊州區多山,盛產石材,當地鄉村住宅設計時可重視石材的應用。對當地材料進行在地化運用,既可以節約從外地運輸材料的成本,也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地的氣候與風貌,合理使用鄉土材料對鄉土文脈和地方文化的傳承有著積極影響。同時,住宅設計時注重村莊風貌的整體性,既要呼應村莊的整體風貌特色,也要避免住宅與住宅之間的千篇一律。
在鄉村住宅空間設計時,將生態宜居的理念貫穿其中,充分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運用合理的綠色技術,加強節能環保設計,重視鄉村住宅空間人居環境的改善。應注重對鄉村住宅所處的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進行適應,合理選址并呼應周邊的現有環境。合理布局門窗位置,提高圍護結構保溫措施,選擇有利于節能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根據氣候特點改善室內采光和通風情況,在建筑設計上促進節能。建造時選擇生態環保的建筑材料,選取可再生、可循環的建筑材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設計時重視對先進建筑技術的運用,考慮采用當地可再生清潔能源,合理利用太陽能、風能、雨水收集等,減少資源的浪費,通過設計和技術手段努力降低能源損失,高效利用能源,實現降低能耗、節約能源的目的,提高建筑的生態適應性。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住宅空間的適應性設計有著重要意義。鄉村住宅空間的適應性發展對加快新農村建設腳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落實產生著積極的影響。鄉村住宅空間的適應性設計應從多角度全面考慮,分析多因素對鄉村住宅空間本體的影響,規避其發展過程中適應性缺失的問題,從而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住宅環境與生活品質,促進鄉村住宅空間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