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靜 游敏芳 陳敏 黃明捷 盤祖香 劉霜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畜牧技術推廣站,貴州 凱里 556000)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全州幅員遼闊,品種資源豐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畜牧業成為帶動全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全州的共同努力下,生態家禽產業在規模養殖、品牌建設和產業鏈打造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但與家禽養殖發達的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不斷提高生態家禽產業發展水平,以更好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本文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家禽養殖現狀、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進行闡述與探討,以期為生態家禽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生態家禽產業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為此,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將生態家禽產業擺到突出位置,建立了“州領導領銜、專班化推進”工作機制,同時建立健全各級生態家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進行專題研究、專門部署,形成了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以加快推進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家禽產業高質量發展。據相關統計部門2017—2021年畜牧生產年報顯示,相較于2017年,全州生態家禽存欄和出欄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08%、14.93%,禽肉、禽蛋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47%、56.45%,見表1。雖然2021年家禽存欄較上年有小幅減少,但家禽出欄、禽肉均較上年有所上升,尤其是禽蛋產量更達到2020年的3倍多。綜合說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州領導領銜、專班化推進”的工作機制效果顯著,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表1 2017—2021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家禽養殖數據統計
1.2.1 種繁體系不斷完善
據農業部門統計報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家禽種繁場4個,涵蓋三穗鴨、黔東南小香雞、香爐山雞、瑤雞、黃平金黃雞等主要地方特色家禽品種,如天柱縣與河南柳江集團合作共建種禽繁育場,現存欄種雞1萬多套,年出欄雛雞可達700萬羽,有效緩解了土雞種苗供應問題。
1.2.2 規模生產不斷提升
據相關報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有生態家禽產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11個,年出欄2000羽以上肉禽養殖場744個,年出欄1萬羽以上規模養殖場130個,規模養殖比重達53.23%[2]。
1.2.3 配套產業持續完善
據相關統計,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有年屠宰量1000萬羽以上家禽屠宰場2個,年屠宰量100萬羽的家禽屠宰點5個,現有禽肉加工企業6家,禽蛋加工企業8家,羽毛球產業園1個。
1.2.4 合作模式落地下沉
積極推動龍頭企業培育工作,最直接的作用是帶動當地養殖業快速發展,擴大養殖規模,進而提供經濟效益。通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基本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其優勢在于:龍頭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養殖理念和完善的配套技術服務等,可以解決合作社(養殖戶)在養殖生產、疾病防治和產品出售方面的后顧之憂;通過合作社(養殖戶)參與養殖,也可以分散企業的資金風險,有利于企業進行成本控制,提高市場競爭力,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多方收益。目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培育三穗縣貴州千里山生態食品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三穗縣興綠洲農業發展公司、從江縣貴州鄉滋源農特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鳳和祥農業有限公司、天柱縣貴州聯合潤農畜禽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重點龍頭企業5家。其中,貴州省三穗縣興綠洲農業發展公司已經成功進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此外,天柱縣江東舊團生態雞養殖示范園和聯山將軍坡萬畝林下生態養殖基地成為省級生態雞養殖示范基地。如,天柱縣以縣農投公司、浙商貴州聯合潤農公司為主導,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形成了17個鄉鎮(街道)全覆蓋,輻射帶動周邊縣市合作養殖的發展勢頭,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年出欄能力可達1000萬羽以上。
1.2.5 產業聯動初見成效
為實現生態家禽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積極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校進行合作,積極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門資源,設立貴州省生態家禽產業技術體系黔東南綜合試驗站,推動生態家禽產業快速發展,重點圍繞家禽保種選育、優質飼料研發、疫病防控、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品牌和市場創建等方面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不斷細化相應的養殖生產標準,初步形成了從種繁場、孵化場、商品場、屠宰加工、冷鏈運輸到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如,錦屏縣一產方面通過建設標準的種鵝場、孵化基地、育雛場,以及大型商品鵝養殖基地,實現年出欄生態鵝300萬羽以上,同時在縣內建立鵝屠宰場、冷庫及鵝肉精深加工廠,年產30萬羽風鵝和20萬羽鹽水鵝;二產方面建有目前世界生產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的羽毛球加工廠亞獅龍羽毛球產業園1個,年生產羽毛球360萬打;三產方面發展鵝飲食餐飲產業,同時以羽毛球的國家級、省級賽事為有效載體,帶動旅游、服務等行業的蓬勃發展。錦屏縣以鵝為基礎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初具成效,于2021年10月18日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登[3]。
品牌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途徑,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家禽資源豐富、養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具備打造特色產品品牌的基礎。在全州各部門積極推動下,特色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黔東南“苗侗山珍”公共品牌。同時,全州積極推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截至目前,“三穗鴨”“黔東南小香雞”“天柱騾鴨”“黃平金黃雞”等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并注冊了“千里山”“翼宇”“山農”“鳳玖玖”等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獲得市場高度認可,如三穗鴨系列產品(貴州千里山生態股份食品有限公司)、黔農牌榕江小香雞(貴州省榕江山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榮獲2017年貴州省十大優質特色禽產品稱號;天柱縣“鳳玖玖”油茶雞2018年被評為第11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金獎,2019年被評為全州農業產業暨電商扶貧成果展示展銷“十佳市民最喜愛的農特優產品”獎。此外,以特色品牌為有效載體,讓更多生態家禽產品暢銷省內外,如天柱農投公司與杭州建德三弟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螞蟻兄弟商城達成供貨協議,將“風玖玖油茶雞”銷往浙江省衢州市、杭州市、桐廬等地,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4]。
人才建設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真正原動力,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部門深入實施“人才強州”戰略,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州有各類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1000多人,已建成縣、鄉、村3級技術服務體系,為生態家禽產業發展建設提供生產技術支持和保障;同時,各級農業部門積極開展技術培訓,顯著提高了不同層次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效推動了家禽產業的快速發展;此外,通過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合作開展技術攻關,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難題。如,三穗縣成立三穗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了以貴州大學、省農科院13名專家為主的團隊,開展科技攻關,實現水禽“旱養”、蛋鴨“籠養”飼養技術的突破;江蘇省農科院在錦屏縣設立貴州錦屏縣生態鵝產業研究院,為推動錦屏縣鵝產業發展乃至貴州省鵝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資源保障。此外,隨著《杉(松)林下黔東南小香雞養殖技術規程》《林下蛋雞養殖技術規程》《黔東南小香雞繁育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的發布,優秀的地方家禽品種得到有效保護,也使畜禽產品生產過程更加標準化,效益得以提升。
雖然已培育“三穗鴨”“黔東南小香雞”和“天柱番鴨”等優地方特色家禽品種,也創建了“翼宇”“鳳玖玖”等名牌產品,但與其他中高端的產品相比,如大午的“大午香酥雞”、德州的“德州扒雞”、無窮的“烤滋味”等,特色產品產量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強,沒有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帶動力。
全國每年需要的家禽數量遠超100億只,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雖已建立4個種繁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種苗供應的問題,但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龍頭企業少,多數養殖企業僅停留在賣活禽、白條禽和禽蛋的初級階段上,產品深加工開發利用的力度較弱,產品附加值小,而且地方品種的飼養周期相對較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養殖企業的效益;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聯合較弱,目前第二產業僅有亞獅龍羽毛球產業園產生的效益較大,與第三產業相關的飲食、旅游等的合作弱,帶動產業發展能力有限。
最近幾年,受新冠疫情、飼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市場消費疲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同時,由于缺乏固定訂單,養殖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易導致產品積壓,進而影響農戶養殖意愿,家禽產業發展困難。
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借助其人才與資源優勢,在良種繁育方面加強優良品種的開發、選育和擴繁工作,建設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和市場認可的高品質種繁體系[5],解決種苗供應難題;根據不同家禽品種和生長特點的差異,針對性進行飼料配方研究,提高料肉比;加強產品加工方面的研究,根據不同區域消費者飲食差異,進行產品深加工研究,研發出更適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同步推進家禽健康養殖、疫病防控和品牌創建課題研究,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實現產業的高效養殖[6]。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成為現代畜牧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7]。近年來,產業化企業與家禽養殖場和農戶合作,促進了家禽養殖產業的創新,如天柱縣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行統一建設標準化雞舍、供應雞苗、供應飼料、養殖技術、收購銷售,實現了產業規模化經營,提升了養殖企業的效益,也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因此,需要加強龍頭企業的培育,以龍頭企業為基礎推行這種利益聯結的發展模式,實現多方受益[8]。
除創新養殖模式外,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也是產業發展的重點。目前全州在種禽繁育場建設、養殖規模擴建、屠宰冷鏈建設方面已有很大發展,以鵝為基礎的產業鏈已初具成效,但隨著飼料成本的不斷增加,也需要加快飼料加工廠的建設,減少企業養殖成本,并加大有機肥廠建設力度,將禽糞變廢為寶,延伸產業鏈的附加值[9]。此外,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產業之間的合作較弱,可通過研究其他產品成功的案例,舉辦與產業相關國家級、省級賽事,吸引游客和觀眾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進而加強與第二、第三產業的合作,有效帶動旅游業、制造業和服務行業等的蓬勃發展,進而形成完整的生態鏈條,全面提升產業間的輻射帶動能力。
特色品牌的創建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可利用“海陸空”相結合的品牌營銷推廣模式,推動產品品牌傳播推廣。“空”是通過參與展覽和展會,在行業層面引爆產品的知名度,讓消費者知曉這個產品,“陸”是企業自身需加強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其掌握企業文化、產品優勢和客戶開發與維護方法,“海”是加強與省級代理商、市縣代理商合作,形成自上而下的營銷推廣模式,輻射更多消費人群,多管齊下,全面開花。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營銷已成為企業實現產品銷量快速增長的營銷方式,可通過以下3種方式加強產品的網絡營銷:與各大購物平臺合作實現產品快速走量,如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盒馬超市、叮咚買菜、樸樸超市、淘菜菜、大潤發優鮮、京東到家、天貓超市半日達等線上買菜平臺;通過直播平臺或與帶貨主播達成合作,如淘寶直播、快手、抖音,通過其龐大的用戶群將流量轉化為銷量;利用移動端信息傳播快、范圍廣的特點,利用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徑,不定期開展優惠活動,實現產品的營銷推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悠久的家禽飼養歷史,為地方特色家禽品種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優秀家禽品種的開發、培育及品牌創建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已初步建立,但仍然需要持續進行優良品種的繁育工作,加大特色品牌的創建、推廣和營銷力度,加強與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合作協調,進而更好發揮產業間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