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云

特邀嘉賓:
陳志紅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
張忠文 省人大常委會農委委員
朱國兵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鄉村振興局局長
2022年11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要求,系統謀劃五大振興,健全各方面配套機制,同時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作出有江蘇特色的制度安排。為了更好地宣傳貫徹條例,本刊特邀幾位參與條例制定的嘉賓作深入解讀。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條例的立法背景。
朱國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農”工作呈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良好發展態勢。但我省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然存在,鄉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及人才短缺等問題仍然突出。制定條例對于更好地貫徹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振興促進法,為我省鄉村振興促進工作提供制度支撐和法治保障,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問:條例與國家鄉村振興促進法相比,有哪些江蘇的特色和亮點?
陳志紅: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劃先行”原則,保障鄉村振興戰略有序實施,條例注重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專門設規劃引領一章,要求建立健全鄉村振興規劃體系以及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機制,并對規劃編制程序和實施評估等作出具體規定,同時要求科學合理安排村莊布局和分類有序推進村莊建設。為助力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條例專門設富民增收一章,要求政府制定農民增收計劃;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支持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建立幫促長效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穩定;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支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集體資產經營收益中獲得分配;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明確進城落戶的農村村民可以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支持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導農戶參與共建產業聯合體,讓農民共享產業增值收益。
問:條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最新要求,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此作了哪些制度安排?
張忠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體現了黨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產業發展是基礎。圍繞促進農業高質高效,條例從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科技創新和主體培育等方面作出規定。圍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條例規定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鄉村優勢資源、特色資源,統籌布局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配套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圍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強調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圍繞鄉村治理,規定要完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要依法有序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開展鄉村公共資源本底調查,厘清權屬并規范管理,推進鄉村道路、河道、廣場、荒地等整治,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提高公共空間利用效率,促進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條例還提出,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鄉村就業創業環境,提升鄉村宜業水平。要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問:當前鄉村振興工作面臨著人才、土地、資金短缺的問題,條例對此有何特別規定?
陳志紅:由于各種原因,鄉村產業發展還有一些堵點和痛點,比如缺人才、缺土地、缺資金等。呼應“三農”發展的迫切需求,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條例完善相關制度設計,強化資源供給和整合。首先,在人才方面,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要求落實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使用和管理機制,賦予鄉鎮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強化鄉土人才培養,統籌做好引才、育才、留才文章,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其次,在土地方面,條例明確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重點產業、項目用地的具體比例;土地整治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應當按照規定優先用于土地整治項目所在村的相關用地需求;閑置集體土地經法定程序可以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并依法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最后,在資金方面,條例規定建立健全鄉村振興財政投入保障制度;明確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應當提高到百分之十以上;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支持盤活利用農村閑置住房和宅基地,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