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夏培真 聶宜琛

干部群眾牢記囑托不負殷殷期望,6年后的今天,德勝村變成另外一番模樣。
壩上數九寒天,天寒地凍,張北縣德勝村卻熱鬧非凡。春節臨近,德勝村的村民開始置辦年貨,炸麻花、開口笑,蒸年糕、蒸豆包,備的還是當年的傳統年貨小吃,吃起來卻是一番新味道。
2017年1月24日,深冬的壩上寒風刺骨,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來到德勝村看望貧困群眾,看年貨、試炕溫、炸年糕,同基層干部群眾一起算扶貧賬、謀脫貧計。干部群眾牢記囑托不負殷殷期望,6年后的今天,德勝村變成另外一番模樣。
走進村民徐海成家,小院干凈利落,二層小樓溫暖舒適,在徐海成家客廳中央掛著一張合影格外醒目。“總書記就是坐在這兒給我家算的賬,問了我家的收入和支出,一筆一筆,算得可清楚了!”徐海成指著合影激動地說。當時,徐海成一家靠種地、打工維持生活,除了日常開銷還要供兩個女兒讀書,辛苦一年卻攢不下錢,多年來生活水平很難提高。
“當時我們圍坐在一起,總書記問起了村里的主要產業,我們把微型薯介紹給了總書記,他鼓勵我們要把這個小土豆產業做大做強。”徐海成說道。
其他土豆論斤賣,而這里的小土豆按粒賣。壩上地區有著深厚的馬鈴薯育種基礎,因為微型薯種植的專業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還需要投建大棚,當時村里只有個別種植戶搞育種,大部分村民不敢貿然嘗試。在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后,干部群眾備受鼓舞,決定做大做強馬鈴薯育種產業。
“當年開春以后,我們利用爭取到的扶貧項目資金,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建起280個育種大棚,貧困戶優先承包。”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說,這些大棚由村合作社統一規劃、指導、培訓,積極對接本地和北京的龍頭企業,由他們負責提供瓶苗、專業技術服務等,自此開始,微型薯成了帶領全體村民致富的“金豆豆”。
有了現成的大棚和專業的技術指導,一些貧困戶卻仍舊沒有信心擔心種不好。劉桂英一直都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總書記看望我們后,我的底氣更足了!我要在原有種植原種的基礎上,帶領大家一起繁育微型薯,和村民們一起走好科技脫貧致富路!”劉桂英不僅是技術能手,還是黨員、村委會成員,對于微型薯產業未來發展,她信心滿滿,不僅帶頭種,而且為其他村民提供了技術指導,成為德勝村的致富帶頭人。
“當時看著村里陸續有人承包大棚種起了微型薯,我也渾身是干勁。”村民徐學海說道,看著一座座微型薯大棚拔地而起,回想著總書記的句句囑托,他成了村里最早一批嘗試種植微型薯的村民。如今,選擇什么品種、在什么時間銷售他都摸得門清,徐學海在種植過程中不斷摸索出他的致富之道,如今的他也成了半個“金豆豆”專家,去年他承包的大棚又喜獲豐收,家里收入連年增加。
如今,微型薯已經成為帶領村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全村微型薯種植戶達到180戶,產值超過1020萬元。
張北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壩上地區,海拔1400米,氣候干旱少雨,年均日照時數近3000小時,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成為村民增收的持續動能。
在德勝村村北,一排排光伏板迎著太陽閃閃發光。“這就是帶領我們致富的‘鐵桿莊稼’。”陸金旺口中的鐵桿莊稼便是這片光伏板,他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妻子離世照看兩個孩子無法外出打工,過去只能種大田靠天吃飯,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如今他與大家掙上了“陽光錢”。
2016年,為了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葉潤兵來到其他村子進行考察,與村“兩委”班子商量后,決定在村里建光伏電站。自2017年起,德勝村先后建起兩座共5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分別為100千瓦和400千瓦,年收益達60多萬元,全部用于增加集體收入。
此外,村里流轉2600多畝荒山荒坡、草地等閑散土地,引進一家企業投資建設兩座5萬千瓦的農光互補電站,村民可以從中收獲“兩金”,即土地租金和務工薪金。村民通過流轉土地,每年每畝穩定收益500元,成為村民的“陽光存折”。
光伏電站的建立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為當地百姓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通過清掃光伏板、光伏板下除草等就近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清洗光伏板,在光伏板下除草,不光公益崗有工資,每年還能領光伏扶貧資金。”陸金旺說,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日子也越過越有盼頭。
為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德勝村還通過“農光互補”模式,探索出一條“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新路徑,經過考察調研,在光伏板下嘗試種植中藥材和苜蓿,進一步使光伏項目效益最大化。
“總書記的囑托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在大學期間看著家鄉的點滴變化,我開始重新認識我們德勝村,也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徐亞茹說,2019年一畢業她便毅然回到家鄉,利用自己所學的中醫專業知識在光伏板下試種中草藥。工作之余,她在社交平臺用視頻記錄著黃芪、紅花、桔梗等中草藥的生長,也通過她的鏡頭分享著“德勝閨女”在家鄉建設中的點滴成長。
2021年,徐亞茹當選德勝村新一屆黨支部委員,正式加入到村“兩委”班子的隊伍中,為德勝村的振興注入了最年輕的血液。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扎根德勝田野,選擇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不斷為德勝村注入年輕力量。
“2022年,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在我們德勝村舉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德勝的新標簽。”徐亞茹介紹道,在村西15棟新能源建筑造型各異,這些智能化、零耗能、充滿未來感的建筑永久留在德勝村,成為德勝村未來綠色發展的新符號。
2017年以來,采取宅基地置換、市場主體代建、政府適當補貼的方式,德勝村拆除了徐家村和馬鞍架兩個自然村,統一規劃建設了新村,139套以二層小樓為主的新民居拔地而起,人居環境實現了質的飛躍,人民群眾充滿了精神氣。
走進德勝村,灰墻黛瓦,街道整潔干凈,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村莊變美,村民變富,讓這個昔日貧困村煥發了新生機,為進一步盤活鄉村資源,當地結合壩上生態文化資源打造起旅游民宿。
德勝村地處張北縣草原天路、張北草原音樂節、中都草原中間地帶,周圍自然風景區圍繞,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德勝村村民吃上了“生態旅游飯”。每到旅游旺季,德勝村綠意環繞繁花簇擁,特色民宿錯落有致,獨具特色的壩上田園風光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德勝村積極尋找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有效結合方式,大力開發民宿旅游產業,著力打造“京西北民宿第一村”品牌。村里引入公司,以公司+專業合作社+鄉村旅游民宿模式打造民宿旅游示范區。30棟主題民宿各具特色,每到旅游旺季預訂火爆,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現在我們自己的‘土窩’成了致富的‘金窩’了。”陳麗柱說,過去當地百姓收入單一,家家靠種地維持生計,如今大伙嘗試新方式探索新模式吃上了“旅游飯”。在村干部的帶動鼓勵下,2019年陳麗柱把自家閑置小樓裝修成了民宿,他緊隨年輕人的消費方式,學著通過互聯網進行經營,每到旅游旺季游客絡繹不絕,一個旅游季下來便能收入3萬元。
村里產業遍地開花,村民收入的方式也變得寬泛,種植微型薯、光伏電站打工、民宿旅游,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如今的德勝村民也開始主動探索致富增收新路徑。
看著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游客日益增多,村民徐海忠的腦子也開始活泛起來,開始探索適合自己的致富新路子。2017年他嘗試在自家大棚搞起采摘園,西瓜、甜瓜、西紅柿、玉米等,成了游客舌尖的德勝味道。一個旅游季下來,徐海忠輕輕松松收入3萬元。
“人人有事干,一年四季有收入。”葉潤兵說道,2022年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較2021年增長700元,增長3.76%;建檔脫貧戶人均收入23000元,同比增長13%以上,是2016年人均收入11倍。
6年來,德勝村的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到百花齊放,村集體收入從“空白村”發展到“百萬村”,2022年村集體經濟繼續發展壯大,達到222萬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攻堅的火車頭就是黨支部。”總書記與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座談時說的這句話,葉潤兵至今仍記憶猶新。“我把這句話刻在骨子里,落實到行動中。”在葉潤兵心底,奮斗沒有終點,他將激發內生動力作為鄉村發展重要引擎,繼續帶領德勝百姓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