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鴻 張維肖
2021—2022年,中國電視劇和網絡劇行業在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宏觀大環境下,配合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宣傳任務節點,積極回應弘揚主旋律、強化正能量的要求,同時適應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和受眾心理的復雜變化,繼續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呈現出“減量提質、降本增效”的新常態。隨著內容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網標”“劇標”先后出臺,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社會效益優先成為劇集創制的必然要求。呼應大時代、唱響主旋律成為制作機構和播出平臺的自覺選擇。新主流影視劇在現實主義深度和藝術表現完整度上取得突破。“溫暖+現實主義”成為創作主色調。融媒時代的微短劇、短劇、豎屏劇、互動劇等新形態層出不窮。前沿科技賦能行業升級,數字藏品、元宇宙等概念豐富了產品類型及營銷模式,“大視聽”格局逐漸成型。
電視劇、網絡劇行業在引導與治理下,積極配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百年、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黨的二十大召開等黨和國家重要戰略及重大宣傳節點。劇集供給端的出品機構和播出平臺,在管理部門“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下,自覺“以人民為中心”,聚焦黨的二十大召開的主題主線,策劃、創作、播出了一批主題宣傳、主旋律的電視和網絡劇集。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現實題材電視劇52部、1759集,部數和集數均超過播出總量的七成。這些作品大多體現了表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主題走向,其中部分作品成為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雙贏的“新主流”劇集。
2022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為電視劇、網絡劇未來五年的內容創作創新與監管、完善市場體系、加強國際傳播、改善行業風氣等方面確定了方向。2022年6月、9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相繼推出“網標”和“劇標”,預示著網臺統一導向、統一標準,統一尺度的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格局進入管理規范化、標準化的新階段。
隨著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轉變,疫情影響下宏觀經濟走低,相關主管部門建立了相應的紓困服務體系,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制作業被納入擴大實施緩繳政策的困難行業范圍,劇集的生產力受到顯著影響,全國電視劇、網絡劇備案和許可發行沿襲了自2018年以來的“持續減量”大趨勢(如下圖)。根據國家廣電總局公開數據,2021年全年電視劇備案量總數498部,同比2020年的670部下降25.67%;2022上半年電視劇備案量247部,同比2021年上半年的240部變化幅度較小。2021年許可發行的國產電視劇數量同比下降3.96%,2022年上半年許可發行的國產電視劇數量同比下降16.47%。2022年1—9月網絡劇上新167部,相比于2021年同期同比減少15.23%;2022年1—9月網絡劇有效播放量374億/次,相比于2021年同期減少21.76%。

圖 2018—2021年全國許可發行國產電視劇數量
在長劇集生產和播出減量的同時,網絡微短劇2021—2022年備案數量則穩步提升,代表著又一新形態劇目站在了行業風口上。2022年3月份以來,微短劇備案部數連續7個月超過250部,根據廣電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數據顯示,機構制作微短劇數量相較于2021年同期實現了超500%的井噴式增長,由于成本可控、形式靈活,微短劇在創作上也具備更多元的嘗試,2022年5月、6月都有超過400部網絡微短劇在廣電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通過登記且取得規劃備案號。短劇、微短劇適應了新媒介、新場景、新受眾、新需求的變化,開始成為重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現象。
整體來看,全年的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播出,從量上看有所減少,但是無論是市場反應還是專業評價,這一年頭部劇的創作質量和傳播效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開年的《人世間》成為年度最受關注的現實主義長篇劇,《功勛》等電視劇延續了建黨百年的主題,為“二十大”召開營造了文化氛圍;《幸福到萬家》《大考》《底線》等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模式,在敘述方式、話語修辭、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探索;年末的《縣委大院》更是敢于觸及政治生活的復雜性,塑造了“不忘初心”的基層黨政官員群像,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與此同時,《風起洛陽》《開端》《夢華錄》《重生之門》《風吹半夏》《天下長河》《唐朝詭事錄》《點燃我,溫暖你》等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古裝劇、懸疑劇、青春劇、歷史劇,均體現了中國劇集創作生產的多樣化探索,體現了減量提質的實際效果。
本年度的劇集創作,現實主義題材取得了突出成就。比如,表現農村精神和物質“雙脫貧”的《幸福到萬家》,表現高考背景下青少年成長和教育觀念變革的《大考》,表現基層法院工作的《底線》,以及開年的《人世間》和年末的《縣委大院》。這些作品,大都體現了四個主要特點,一是從家庭苦情、家庭倫理題材擴大到了社會公共領域,表現縣城政治、鄉村治理、社會教育理念、大時代變遷,等等,延伸了現實主義題材的廣度和深度;二是敢于觸及社會的敏感話題、尖銳矛盾,如干群關系、黨群關系、裙帶關系、官員腐敗、社會階層差異和對立、執政理念、鄉村傳統、高考,等等,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深度;三是將重心下沉,主人公都是處在基層風口浪尖的普通百姓和基層干部,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大都市、高端生活、白領風格的氛圍,農村、扶貧題材劇也打破“老破窮”的套路,改變了那種“偉光正”英雄模范人物的塑造模式,具有更強的現實主義代表性和典型性;四是體現了一種積極的、發展的價值觀念。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什么樣的千曲百徊,這些作品都沒有停留于悲悲戚戚、恩恩怨怨之中,而是呈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家庭的溫暖和關懷、個人的成長和改變,有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創作態度。現實主義的尖銳度與社會進步的溫暖性相互結合,突破了家庭現實空間的題材和主題,從而被一些評論者認為呈現了一種“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
不同題材、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劇集創作本年度都出現了一些代表性作品,特別是一些網絡IP改編的劇集也出現了新面貌。根據云合數據榜單全網劇集正片有效播放量數據統計,2022年網絡劇播放量Top50中,IP改編數量同比2020年的62%、2021年的56%回升至64%,非IP改編數量輕微下降至36%。這些改編越來越明確地體現了價值觀主流化、藝術創作精品化的趨向。近年古偶劇受“限古令”影響市場式微,直至2022年暑期檔,改編自元代關漢卿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夢華錄》等出圈作品出現,證明精品古裝劇具有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可能性。本年度的《雪中悍刀行》《風起隴西》等劇依托家國同構的宏大敘事,構建“江湖與廟堂”的歷史厚重感,古裝劇呈現出古樸凝重的東方審美。懸疑劇、刑偵劇頻頻出圈,《重生之門》《冰雨火》《警察榮譽》等劇扎根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呈現強懸念、強奇觀,建立與年輕觀眾更緊密的聯結;李勝利在劇評《〈警察榮譽〉:日常生活美學的親民之處與藝術魅力》一文中提及“該劇在生活性與戲劇性的交融中完成了基層警察群像塑造”放棄了“眾星拱月”的常見人物設置方式,改用了“平行群像”的方式,敘述一眾普通警察的人生日常,引領該類型新的生產風向。開年爆款《開端》作為國內首部主打“時間循環”的概念劇,搭建廣義的“無限流”敘事,抽絲剝繭探討社會話題;《天才基本法》也嘗試“多時空、平行世界”設定,這類“實驗探索劇”主打“高概念,反套路”,突破傳統國產劇類型邊界,在軟科幻、跨時空、視游融合的包裝下展開敘事,同時具備一定現實關照,契合了大眾接受度與情感認知。年末的《點燃我,溫暖你》則將原網絡小說《打火機與公主裙》中的亞文化因素、甜寵元素大大淡化,強化了雙向奔赴的愛情觀和逆境成長的人生觀,體現了網絡文學改編的建設性態度。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本年度的劇集創作不再僅僅依賴于網絡文學,而是不少精品力作改編自嚴肅文學或文學性較強的通俗文學作品。這些年,從《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到《裝臺》,嚴肅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出現了不少年度優秀作品(見表)。《人世間》則是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百萬篇幅的鴻篇巨制。文學性,成為劇集創作精品化的一種素質。文學中故事的厚重感、人性的復雜性、情感的深度、審美的意蘊、文字的風格,都為劇集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寶藏。正如王一川在《中國式心性現實主義范式的成熟道路——兼以〈人世間〉為個案》一文所指出,文學為電視劇改編奠定堅實的故事、人物及其思想題旨基礎,而電視劇擅長把它們改造成為普通公眾樂意接受和喜愛的影像系統;文學可以受到文化人群體歡迎,電視劇可以擴展到巨量普通受眾中;當電視觀眾受到震動而愿意回頭捧讀小說時,小說確實可以提供電視劇所沒有的文學底蘊去撫慰人。文學的影像化、影像的文學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精品劇的藝術品質和思想內涵,為文學與劇集創作的更深度融合開辟了通道。

表 2021—2022部分改編自嚴肅文學的電視劇作品
2022年7月,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工作年中推進會在京召開,會議提出:加快推進“未來電視”戰略部署,努力構建“大視聽”發展格局。“大視聽”格局下,電視劇、網絡劇已然成為“文化強國”和“視聽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創作端、發行端還是播出端,將不再拘泥“網臺之爭”“長短之爭”“類型之爭”,視聽的融合與形態的分化將共同改變未來的劇集行業。數字經濟時代應當構建“大電視”概念,電視媒體應當轉變觀念放棄原有的電視機本位,正如學者張宏偉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國電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管窺》等文中認為,將經營范圍擴展為泛電視領域,切實從數字技術出發深度挖掘“電視價值”,探索有效的融合方式。金霄、劉永昶等在《電視劇衍生短視頻的版權邊界及運營策略》文中同樣提及,電視與網絡應逐漸從競爭走向深度互動,形成頭部作品網臺合作、類型作品網臺互補,“引導電視劇衍生短視頻在電視劇版權運營中將資源競合轉變、達成流量的置換共贏”的發展態勢。“大視聽”格局下,電視臺與網絡視頻平臺發展聯系緊密。
“大視聽”將在電視、網絡、長視頻、短視頻、沉浸、互動,乃至元宇宙等各種形式、形態、類型的創新和組合中,不斷帶來劇集創作的新領域、新元素。全球范圍內,“元宇宙”成為文娛產業面對未來傳播形態,探索行業新盈利增長點的重要手段,諸多影視制作公司將“元宇宙”概念引入劇集的創作、營銷和產業布局中。影游融合電視劇借用“元宇宙”概念實現時間的具象化和空間的虛擬化,使敘事有了更多表達的可能。例如,電視劇《開端》使用了游戲的“讀檔敘事”和“時空循環”,架構了無限流流的設定,完成了實驗類型探索。劇中角色虛擬化,以影游融合電視劇為代表;創作虛擬角色,啟用虛擬演員,一定程度上能為電視劇制作規避風險,不受限于物理世界限制的特質,視聽呈現具備科技感、未來感。“數字藏品”“虛擬角色”成為元宇宙概念在電視劇產業中的重要載體,以電視劇《夢華錄》為例,劇播期間通過“虛擬角色+虛擬社區”模式搭建起“作品元宇宙”,在劇播后仍然能夠吸引受眾注意力,形成長尾效應,延長電視劇生命周期,使得IP以數字化的形式長存。
“大視聽”也將改變劇集播出原來的渠道、窗口、介質的界限,會根據用戶消費需求更加細分化、精準化、智能化。學者韓琦以電視劇《夢華錄》為例,總結出該劇熱播期間多條以IP衍生產品的開發為劇集本身增加曝光度、熱度的營銷路徑,比如,與喜茶品牌聯名推出與劇中茶百戲和紫蘇飲子相呼應的飲品,推出聯名漢服、線下古風集市等并在社交平臺通過意見領袖引發打卡潮。此外,“愛奇藝圍繞《人世間》原著人物命運解讀”“優酷x錦鯉拿趣,推出《覺醒年代》《與君初相識》《沉香如屑》衍生潮玩”等營銷典例也頗具巧思,以“大視聽”思維加強衍生聯名、影知聯動、點映禮等新型互動營銷方式的路徑經驗,不僅可以擴展原創的品牌價值,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反哺收視率,外延劇集影響,甚至創造一種多窗口、多平臺的文化現象。
“大視聽”甚至也在改編著中國劇集國際傳播的渠道和方式。雖然劇集在國際市場的傳播也受到疫情和逆全球化趨勢的多方面影響,但國家管理機構依然扶持鼓勵國際傳播、中外合作,各劇集的出品機構,特別是流媒體平臺都積極走出去,擴大了劇集的海外影響。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周菁認為,隨著中國出海新媒體平臺影響力的逐步加強,中國電視劇傳播呈現“海內外同步化”特點,過去“國劇出海”過度依賴海外電視頻道、視頻平臺的狀況已經大為改觀,中國視聽新媒體機構的“造船出海”能夠搭載大量優質電視劇走出國門,走出去的自主性、程序化進一步加強。國劇出海從單一的“內容出海”,升級為IP出海和模式出海的多途徑“復合出海”,同時通過合作制片的方式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劇集,形成了更深層次的國劇多途徑價值開發。
無論是從行業管理還是劇集創作,直到播出和上線,劇集的規劃、策劃、創作、生產、傳播和推廣,電視、流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都呈現出越來越緊密的內在聯系,聯合出品、聯合播映、聯合推廣已經成為常態。雖然傳統國有媒體與商業媒體之間、國有體制與民營體制之間,在深度融合和重組方面還面臨許多規制上的限制,但是“大視聽”的基本理念已經開始形成,共贏是行業的共同愿景。
應該說,中國的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2022年的發展態勢來看,未來的劇集創作生產會繼續強化七大趨勢,一是創作導向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對題材、樣式和審美會產生更加全面的影響;二是題材重心方面,與時代同行,呼應大主題、唱響主旋律將成為持續的創作要求;三是行業格局方面,減量提質、降本增效會成為新常態,追求社會效益優先成為必然選擇;四是創作方法方面,溫暖+現實主義正在成為主色調,現實主義的深度、廣度和厚度將決定藝術成敗;五是歷史態度方面,尊重主流歷史觀和歷史認知成為紅線,歷史古裝題材應具有明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意識;六是行業環境方面,輿情、市場更加敏感和不確定,行業具有更強的社會整體關聯性;七是發展方向方面,中國式故事、精神、話語、類型的探索和創新會更加成為自覺。當然,無論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深入現實生活、尊重藝術規律、回應時代訴求、緊跟媒介發展,追求較大的思想深度與意識獨到的歷史內容,與情節、細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統一,滿足大眾多樣化的精神需求,提供一種向上、向善、向前、向美的精神力量,都將是劇集創作未來的方向。
數據說明
1.本文數據統計日期除特殊注明外,均取自2021.9.16—2022.9.15。數據來源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云合數據。
2.本文榜單根據2021.9.16—2022.9.15云合數據全網劇集正片有效播放統計,綜合有效點擊與受眾觀看時長,去除異常點擊量,并排除花絮、預告片、特輯等干擾,真實反映影視劇的市場表現及受歡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