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升,李 斌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向全黨號召:“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2]14“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論斷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開啟了新的思想解放潮流。2023 年6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更好擔負起文化使命的要求作了深刻的闡釋,為我們更好地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歷史意義、實踐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 年10 月7 日至8 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結構完整、內涵豐富,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文化建設的實踐結晶,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作為推進理論創新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法寶,“第二個結合”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論基礎,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第二個結合”是一個合邏輯與合目的相統一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為“第二個結合”奠定了堅實的結合基礎和基本邏輯前提。“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具有明確的要求指向,其根本任務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活中華文化的發展活力,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相成就。堅持“第二個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諧互動,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舉措,是促進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客觀需要。“第二個結合”的提出,科學回答了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空間,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歷史文化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的經驗總結,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成果,是指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思想武器,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以其科學真理的普遍偉力、解放人類的博大胸懷、勇于斗爭的實踐品格,成為鼓舞全世界受壓迫剝削的勞動人民追求自身解放、創造美好生活的理論武器,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個地區。恩格斯曾對19 世紀末《共產黨宣言》在歐洲大陸的傳播歷程的意義有過經典描述:“某一國家的大工業越發展,該國工人想要弄清他們作為工人階級在有產階級面前所處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強烈,工人中間的社會主義運動也就越擴大,對《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長”[3]23,《宣言》的傳播狀況代表了一個國家無產階級運動的發展水平。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就迅速突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成為世界性的理論。然而,縱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馬克思主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歷史遭遇。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歷程中,取得了不同的結果。在蘇聯、中國等東方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成熟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卻相繼失敗。這種現象與馬克思早年預計的革命發展形勢截然不同,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得到解答。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葛蘭西等人相繼提出了“階級意識”“總體性”“文化霸權”等理論解釋上述現象。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革命要想取得勝利,不僅需要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暴力革命,而且必須擺脫“物化”意識,引導工人階級樹立“階級意識”,進行總體革命,“只有在這種把社會生活中的孤立事實作為歷史發展的環節并把它們歸結為一個總體的情況下,對事實的認識才能成為對現實的認識”[4]。葛蘭西則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存在文化領導權與政治領導權。東西方國家的革命存在著差異,“在俄國,國家就是一切,市民社會處于原始狀態,尚未開化;在西方,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得當,國家一旦動搖,穩定的市民社會結構立即就會顯露。國家不過是外在的壕溝,其背后是強大的堡壘和工事”[5]。在東方專制國家開展革命,要求無產階級掌握政治領導權。而在西方國家,市民社會已經取得成熟的發展,西方無產階級革命不僅要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還必須打破資產階級所構造的文化塹壕體系,進行文化陣地戰。馬克思主義在東西方傳播發展的不同遭遇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發展,不僅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革命形勢的影響,也受到某一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文化因素已成為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發展與無產階級革命發展的重要因素。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結出豐碩的成果,既取決于中國經濟社會矛盾發展的現實狀況,又與中華文化傳統和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品質的高度契合密切相關。近代中國人民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其嚴重性、殘酷性世所罕見。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艱辛探索中,相繼遭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這說明農民階級、封建地主階級、買辦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都承擔不了救亡圖存的重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從俄國革命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所蘊含的偉大力量。中國近代社會的矛盾狀況決定了只有代表新的生產力,最具革命性、組織性、戰斗性的中國無產階級能承擔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擔;只有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代表人類真理性認識、力圖實現全人類解放的馬克思主義能給予中國革命以指導。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這是對近代以來救亡運動的經驗總結,是科學把握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走向的必然結果。然而,一種思想同一定的社會進行接觸,必然會涉及思想與具體社會環境狀況的互動問題。馬克斯·韋伯揭示了資本主義得以發展的社會心理條件——新教中所蘊含的資本主義精神。16、17 世紀信仰“新教倫理”的新教徒們畢生堅持追求物質利益,這有力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傳播。馬克斯·韋伯開創性的研究揭示了文化環境與思想傳播的內在關系。如果一種外來思想與該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理念有著某種共通性或者有著高度契合,即互動交往的雙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那么該社會的成員就會更加容易接受這種外來文化。中國人民長期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并于清時期長期閉關鎖國,加之近代長期受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對于外來文化必然保持著一定的警惕性與疏遠感。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便在各種思潮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這表明,中國人民在理解、接受、發展馬克思主義時,有著更高的包容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高度契合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認同感和包容度,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文化基礎。這種契合性提供了“第二個結合”的邏輯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2]15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兩者在價值觀上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理論。自產生之日起,馬克思主義就致力于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批判,并在科學的基礎上對未來美好社會進行了描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53。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突出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力量,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著眼于全人類的幸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和“天下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高度契合。“民本思想”倡導“民為邦本”“敬德保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治治理要高度關切人民的幸福與感受,順應人民的期待,維護人民的利益。人民群眾具有偉大的力量,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天下觀念”最核心的觀念。這一認識確認了人類同屬一個生存空間,前途命運休戚與共。天下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個集團的私有物,而為全人類共有。同時,中華民族天下觀的價值追求是“天下大同”,這種理想是對全人類幸福的追求,與“共產主義”的話語表達一樣,是對未來理想社會中人類獲得普遍幸福和高度自由的向往。
第二,兩者在認識論上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和唯一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是推動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實現了認識論領域的根本變革,不僅重視能動地認識世界,更重視能動地改造世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506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科學回答了人的認識的產生、發展、目的等問題,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一樣高度崇尚實踐,倡導“知行合一”。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哲學討論的核心命題。如《尚書》載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荀子》中載有“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王陽明對“知”與“行”的辯證統一關系做了精辟的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倡導“知行合一”。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實踐,重視人的身體力行,倡導將認知付諸行動。正是在這種崇尚實踐的理念的熏陶下,中國人民積極將理念認知運用于實踐,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熱愛勞動、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民族秉性,塑造了崇尚實踐的民族品格。
第三,兩者在思維方式上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在批判性繼承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上,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結合,形成了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堅持物質第一性原理,反對各種唯心主義成分,堅持矛盾分析法,用普遍聯系與運動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在對立中看到統一,科學處理整體與部分、運動與靜止、現象與本質等關系,是我們科學把握世界、正確處理各類矛盾的科學思維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思維。中華文化的主體堅持無神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傳統。如《老子》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儒家提倡“子不語怪力亂神”,應當遠離鬼神虛妄。這些思想都是中國古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逐漸擺脫原始的鬼神思想,逐漸建立起來的對世界物質性的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有豐富的變易思想,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如古代“陰陽”學說展現了陰與陽的相互轉化。《周易》中用各類卦象與人的活動相聯系,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聯系。《老子》中所言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深刻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孫子兵法》中詳細闡述了戰爭中的各類轉換關系。這些思想都是辯證思維的集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塑造了中國人民講求實際、靈活變通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第四,兩者在社會歷史觀上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做了科學的描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性的存在,也是社會性的存在。人通過生產活動將自在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必然與他人發生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是人有意識的活動的結果,同時受客觀規律的制約,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肯定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儒家認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肯定人的自然需求,彰顯人的自然性存在。儒家又主張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應當用社會規范調節人的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歷史發展的規律也有著獨特的認識,肯定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歷史循環論的看法,認為歷史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如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用五行元素的相生相克比喻王朝的興替。董仲舒的“三統說”則認為歷史是黑、白、赤的循環更替。這些歷史循環論雖然具有猜測性和神秘色彩,卻是古人對歷史規律的認識,肯定了人類社會發展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歷史進化論,認為歷史是進步發展的。例如,東漢時期何休明確提出“三世說”,認為春秋242年的歷史,歷經衰亂世、生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總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觀、認識論、思維方式、社會歷史觀等方面存在許多契合之處,這種契合增進了雙方的認同,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利于雙方的互動交流,為“第二個結合”提供了邏輯前提。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6]12推動“第二個結合”是為現實服務的。在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的基礎上,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式表達、內容創新、傳播發展等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堅持以“第二個結合”為指導,澄清社會上有關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類錯誤觀念,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交流,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又以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推動兩者“互相成就”。
社會上存在兩種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錯誤認知:一部分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只適用于指導中國革命,而不適用于革命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應當“告別馬克思”。特別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打擊,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持此類觀點的典型代表即日裔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他認為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失敗,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宣揚“歷史的終結”。另一部分人則否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偏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應該回到馬克思的“原本”去。這兩種認知的錯誤在于看不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及其內在生命力。首先,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失敗,而是蘇聯模式的失敗。正是因為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思想僵化,不懂得從具體生動的實踐出發、從本國的特殊國情出發發展馬克思主義,才導致亡國滅黨。其次,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原本”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現成的答案。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后人提出了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但馬克思主義沒有給我們具體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案,這就需要后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去探索、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積極推動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獲得新的話語表達、理論形態。
社會上也存在兩種對中華文化發展的錯誤認知:第一種是持文化復古主義的立場。這種觀點認為應當全面繼承中華文化,用傳統的思想觀念來指導現代文明,排斥、抵觸外來的先進文化。還有一種認知則是文化虛無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中華文化是落后的,不具備可取之處,拒斥傳統,強調全面西化。這兩種認知雖然處于兩個極端,但其實質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沒能對中華文化這個矛盾統一體作辯證的分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既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文化復古主義的錯誤在于,看不到中華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是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化復古主義企圖全面復古,排斥外來文明,這是一種封閉的文明觀,看不到現代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進步。文化虛無主義則完全排斥本民族的文明,看不到中華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是可以為我們當今社會提供有益滋養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決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成落后的東西。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8]以上所列舉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一些誤解對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具有巨大的破壞性。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彼此契合的基礎上,通過汲取對方的因素,能產生互相成就的效果。推動“第二個結合”,科學認識“互相成就”的巨大意義,是澄清以上錯誤觀念,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新的活力的根本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不僅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話語表達,而且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注入了中國智慧。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普遍的真理,但是對其運用必須考慮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狀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表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與人民的情感認同。話語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一種張力,同一個所指可以用不同的能指(即語言符號)表達,即能指具有任意性。為了能更加準確、輕松地表達所指,能指應該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一種理論要想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必須有適宜的話語表達形式,“如果我們沒有學會說群眾懂得的話,那末廣大群眾是不能領會我們的決議的”[9]。當理論的表達貼近人民群眾時,人民群眾便能更加容易接受,更容易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的思想,其話語表達與中國人民的用語習慣存在差異,這就造成了話語理解的困難性和內容接受的陌生感。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必須用中國人民熟悉的話語表達。也就是說,在譯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時,除了要準確,也需要將馬克思主義以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出來,適應中國人民的話語表達習慣。中國共產黨人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表達創新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毛澤東借助“篤學好古,實事求是”,提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實事求是”的概念,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鄧小平借助中國古代理想社會的“小康”概念為社會主義發展藍圖找到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發展階段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念”與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國際主義思想融合的集中體現。以上都是馬克思主義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話語表達創新的典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話語表達的創新,使得馬克思主義以更加符合中國人民的語言習慣、認知習慣的面目出現,不僅做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清晰表達,而且更容易被中國人民接受,增進了中國人民的情感認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內容滋養,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雅斯貝爾斯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軸心時代”。在“軸心時代”,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這些思想家的基本思想觀點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并持久地影響著后人。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3]470-47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時,必然會與中國的具體現實、中國的文化傳統發生接觸融合。同時,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發展的理論體系,在與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發生交流碰撞時,始終能吸收對方的有益之處豐富發展自己。“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6]52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蘊含著中國人民獨特的思維方式、認識方式、價值理念,能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創新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中國共產黨人的許多方針政策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給養形成的。如在政治思想方面,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政治模式不止西方一種方案,政治制度有沒有用,關鍵要看是否能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基礎上,汲取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民本”“大一統”“公天下”等理論精粹,創造性地發展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體制,全面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在對外交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與鄰為善”的理念,積極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外交思想。總之,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的理論特質,其理念內容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必須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汲取不同思想文化的理論成果,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我更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馬克思主義能從中汲取豐富的滋養,從而不僅在話語表達上,也在內容創新上獲得全新的生命力,為其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
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近代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走向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息息相關。中華民族在5000 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曾長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地位。悠久而又燦爛的中華文明給了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底氣。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不斷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的自信遭受巨大打擊,中華文化遭受巨大摧殘。蘇維埃革命的勝利向中國人民展示了受壓迫地區的人民獲得自身解放的方式與前景,展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從這時起,中國共產黨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肩負起實現中國人民解放、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重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振興中華文化。自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革命開始,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便煥然一新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狀況有過清晰的描繪:“在‘五四’以后,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這支生力軍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中,不論在哲學方面,在經濟學方面,在政治學方面,在軍事學方面,在歷史學方面,在文學方面,在藝術方面(又不論是戲劇,是電影,是音樂,是雕刻,是繪畫),都有了極大的發展。”[10]697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根本特性在于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有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三個基本規定性。“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10]706這表明,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與中國革命進程緊密相連,中國革命每前進一步,中華文化也便前進一步。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中華文化的堅定傳承者。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使得中國人民重新站了起來,避免了亡國滅種的悲慘境地,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根本前提。
馬克思主義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中華傳統文化是傳統時代中國人民物質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其樣態必然是適應傳統時代的生產生活需要的,與現代文明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然而,馬克思主義堅持唯物辯證法,科學揭示出傳統文化的二重性。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存在著和古生物學中一樣的情形。由于某種判斷的盲目性,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會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來,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就驚奇地發現,從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到處都露出自己的痕跡……于是他們在最舊的東西中驚奇地發現了最新的東西。”[11]中華傳統文化中既有著不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糟粕部分,也有著推動社會發展的精華部分。如何區分糟粕與精華必須有一個判斷的標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反映的是無產階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下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取向,為我們正確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和糟粕部分提供了價值判斷的標準,塑造引領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如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禮樂文化,成就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傳統的禮樂文化是不能被全盤繼承的。儒家主張“克己復禮”,而“禮”的本質則在于“分”,即“禮”是為區分不同的階級、階層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舊的階級統治秩序,使被統治階級服從于不合理的社會秩序。禮樂文化中的維護階級區分、宣揚等級制的糟粕成分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予以剔除。禮樂文化的精華部分則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的人,必然與他人處于相互交往之中。推動人類交往的發展,需要有一套交往規范。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禮樂文化的積極作用,引導人們講禮儀、懂禮貌,推動主體間性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和人類普遍交往的歷史前景。再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念”中包含的“蠻夷”觀念是一種對于異族群體的歧視性觀念,反映的是小生產時代人民在彼此隔絕狀態下所產生的民族排斥和歧視心理,不符合民族平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文化糟粕。但是“天下觀念”也蘊含著整體的歷史視野和博大的政治胸襟的優秀理論內涵。這些內涵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和人類解放理論有著高度契合之處。弘揚“天下觀念”的精華部分,有利于我們以更加宏大的視野把握世界歷史發展走向,以高度的責任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為中華傳統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正確區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和糟粕部分,積極弘揚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又以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生命力,推動雙方取得了“互相成就”的巨大成效。“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的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標志著我們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第二個結合”科學回答了文化發展傳承的重大關系問題,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12]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意蘊。“第二個結合”科學闡釋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辯證關系。現代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今人所開展的實踐活動是建立在繼承古人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統一的存在,其基本理念內核能持久地發揮作用,塑造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品性與精神氣質,能為現代文化發展提供有益的物質支撐和精神養分。同時,傳統文化作為古人社會實踐的產物,包含著糟粕與精華兩個部分,需要在契合現代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批判性的改造,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此適應現代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作為特定民族與國家社會實踐的產物,反映著特定民族與國家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民族特殊烙印,反映出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世界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是世界人民實踐產物的結果,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其中既可以指世界人民所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又可以指世界人民所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的共性部分,這一概念反映文化發展的普遍性。毛澤東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并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13]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民族文化,便沒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繁榮興盛。同時,各個民族文化中都蘊含著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有益部分。隨著社會大生產的發展,人類之間的交往不斷擴大,“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3]35。充分借鑒世界文明花園的有益成果能促進文明間的交流融合,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深刻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和諧互動,是不同文化間交流融合、實現雙方共同發展的典范。“第二個結合”的提出科學回答了文化發展進步中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關系問題,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化”在時、空兩個維度上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有力地破除了諸如文化復古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文化排外主義、文化自卑心理等錯誤思潮的阻礙,使得中國人民以更加自信自強的心態、更加明確的行動方向、更加廣闊的理論視野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第二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發展的重要法寶。馬克思主義能從各種社會主義學說中脫穎而出,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科學理論,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守正創新特質。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在于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考察人類歷史發展走向,以剩余價值學說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以階級斗爭理論指引受壓迫人民實現自身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在于始終保持開放的特質,積極吸收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故步自封。馬克思主義在與不同的社會環境進行互動時,既以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引領不同社會的發展,又以自身的開放性實現自身與不同民族國家的融合,從而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樣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不同的文化環境相結合的問題,并以此為指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馬克思晚年通過分析俄國農村公社,得出了俄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展示了通往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列寧在科學把握俄國具體國情和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世情的基礎上,提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14]367,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14]367的科學結論,為俄國革命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文化環境,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蘇俄革命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指引了正確方向。鄧小平在科學把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發展主題的基礎上,科學審視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動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發展創新。進入新時代,如何繼續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生機活力,歷史性地擺在了人們面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動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5]這一論斷突出強調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不僅是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更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鮮明的文化根基,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從“一個結合”發展到“兩個結合”,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認識和能力達到了新高度,極大地拓寬了黨的理論創新的發生場域和文化根基,是指引我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法寶。
“第二個結合”破除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迷信,指引中國人民以更加自信昂揚的姿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長期以來,人們普遍秉承一種“現代化=西方化”的認知。西方國家由于采用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率先推進了工業化,在國際上取得了經濟政治的領先地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壟斷利益,在經濟政治上取得領先地位的同時,也需要取得文化上的霸權,即通過將其自身的文化理念加以普遍化,宣揚“普世價值”,實現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控制。“現代化=西方化”的認知屬于西方霸權國家的話語武器,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具體體現,并不具備普遍的借鑒意義,嚴重阻礙世界文明的創新發展。從實踐上看,脫離具體國情、盲目地移植西方的發展模式并不能實現現代化。當今世界近200 個國家,大多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然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后卻長期處于貧困、落后、動亂的狀態。“阿拉伯之春”沒有實現阿拉伯世界的現代化轉型,卻因為盲目照搬西方模式陷入了“阿拉伯之冬”。蘇聯解體后各加盟國選擇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經濟社會發展每況愈下。從理論上看,現代化作為各個國家經濟社會的重要目標,意味著一個社會的發展更新,意味著由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體現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性。作為一種發展目的,現代化的評價標準深受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也就是說,現代化的評價標準是人為建構的。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評價現代化的標準不止一種。有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也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有基于西方文化傳統的現代化,也有基于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化。西方的現代化深受西方“自由主義”“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傳統影響,必然選擇資本主義為社會發展模式,以不斷攫取資本利潤為行為動機,必然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兩極分化、環境破壞、社會動亂、階級壓迫等問題。“第二個結合”為規避西方現代化中出現的問題,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現代化建設的智慧。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大特征既體現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又契合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展現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融,顯著區別于以資本主義與西方文化傳統為基礎的西方現代化。“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展現出中國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告別了對西方現代化的盲目推崇,實現了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精神主動”。中國人民具有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建設的勇氣與能力。中國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理論的科學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展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發展模式的現代化新路,為世界后發國家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