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彭博社2月6日文章,原題:注意,中國公司正再次走向全球 中國公司正再次走向全球。這次是通過歐洲,中國工業企業正從該地區與日俱增的綠色環保壓力中尋找商機。自去年7月推出交叉上市計劃以來,包括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和電動汽車(EV)零部件供應商浙江三花智控在內的一系列中國工業企業,已通過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在瑞士證券交易所籌集數十億美元資金。如今,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正加入其中,尋求通過GDR至少融資50億美元,這也將成為中企發行量最大的GDR項目。隨著這些企業擴大足跡二全球EV制造商應保持警惕,因為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和電池正在新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
此舉恰逢其時,充分利用歐洲即將面臨的減排監管壓力和日益加劇的供應鏈壓力。去年年底,歐洲要求所有在該地區注冊的新車和貨車到2035年實現零排放,新車平均排放量必須在2030年前降低55%。標普全球汽車和花旗集團的分析師表示,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歐洲對綠色車輛的需求。此外,隨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營造出緊迫感,各國都在爭取走向自給自足。
然而,對歐洲來說,如果沒有世界工廠的參與,想實現這些目標并非易事。制造商正嘗試在歐洲擴產和增加資本支出以達到其EV目標.同時也在與高昂的能源賬單和不斷上漲的原材料成本作斗爭。他們將需要電池、閥門、馬達和制造EE的所有其他零部件,建廠也將需要挖掘機。中企正利用這種不斷增長的工業需求來擴大其海外業務。對中企來說,必須要找到新的市場,尤其在進入美國的途徑正在變窄之際。即使中國國內市場是全球最大的EE市場,但分析師現在預計該市場將走向常態化,這意味著極高增速將回落到相對溫和的30%.
在歐洲的公開市場上融資能使投資者和消費者注意到中國企業,這是精明的國際營銷活動。這次,中企正帶頭確保其工業產品融入供應鏈,擴大業務并填木卜缺口。隨著中國公司在歐洲路演,這次的計劃可能會更有后勁。▲(作者安賈妮?特里維迪,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