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雅克
西方可以從中國的治理中學到很多,這并不是說西方的治理可以或者應該像中國一樣——相反,每個國家的治理體系都必須而且不可避免地高度本土化,但是它們可以而且也應該相互學習。那么,西方治理可以從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學到什么呢?
第一,共識。如果沒有基本的、總體的共識,一個社會就不可能成功。在中國,這一點的體現和表達就是中國共產黨。所有階級、職業、國家的每個部分、所有民族和各種政治傾向都在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中得到代表。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在人民中就國家前進的道路達成共識,它在這方面的努力取得顯著成功。當主要政黨就基本問題達成一致,西方也能夠達成共識,但這一點正變得越來越不真實。比如,在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政治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在衰退時期,離心力越來越強,撕裂社會結構。相比之下,中國顯然具有共識精神,其非凡進步和社會穩定證明了這一點。在當今全球發生劇變的時代,事實證明,一黨制國家比西方多黨制國家更善于達成共識。
第二,參與。民主應該是給予人民話語權和權利,這意味著讓他們參與治理。當涉及到人民的參與時,西方的民主制度是陳腐的。西方民主的主要模式是選舉。它們只是周期性地發生,選舉周期之外幾乎沒有民眾的參與。大多數時候,政治是職業政治人士的專屬領地。民主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每四五年發生一次的事情。在中國,民主有許多不同形式:選舉、持續的協商過程、自治、民眾參與立法以制訂五年計劃,等手。全過程人民民主尋求以多種不同方式讓人民參與進來。民主的全部意義在于人民。如果人民沒有持續地參與政治進程,二者就沒有真正的利害關系。歸根結底,民主的能量、力量和能力取決于人民參與的程度。中國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它有能力在政治進程中激勵、參與和動員人民,從而為國家的未來作出貢獻。
第三,長期。西方民主國家幾乎沒有長期思考的能力,視野幾乎總是由下一次選舉決定的。政府更替不利于連續性,因此也不利于追求長期目標。,政黨制度強調贏得下一次選舉,而很少關注未來十年,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西方政界基本缺乏長期思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西方社會扇此缺乏基礎設施,因為這.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在這方面,中國不斷地進行長期思考,無論是五年計劃還是2035年遠景目標,短期規劃總是由長期視角提供信息和框架。這在不同的時間尺度——短期、中期、長期或更長曷時間尺度之間產生非常動態和創造性的關系。這是現代社會實現深刻變革的唯一途徑。中國對“長期”的偏好深深植根于這個國家的基因中,長城和大運河就是其象征。自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為這個國家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中國擁抱未來,與西方政治話語中幾乎完全沒有來來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的治理中,現在和未來是緊密相連的;在西方,它們是完全分開的。
第四,專業知識。西方政治不太重視專業知識。除了從政之外,西方職業政治精英基本沒有什么其他資格或技能。除了令人尊敬的少數例外,大部分政客很少經營或管理任何非常重要或大規模的事務,因此他們對大型機構是如何運作的知之甚少。這大大削弱了他們的能力,降低了他們在人民心目中的權威性。這與中國的反差再大不過了。一位中國共產黨員干部在政治層級中上升的唯一途徑,就是憑借他們在較低級別的黨政機構或企業中的表現。升職時,他們已經積累了如何管理的大量知識。這方面的中國模式體現了完美的專業性;西方的模式,用一個古老的英文術語來說,就是業余紳士。西方政治人士的主要技能是說話,而中國從政人員的主要技能是做事。
第五,實效。太多的西方政治人士似乎認為,民主的意義在于民主本身。其實不然。民主的意義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改善經濟和社會。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民主正在遭遇慘敗。他們的經濟停滯不前,他們的社會日益分裂;他們在世界上的相對重要,桂迅速下降,而且他們看不到未來。他們的政治制度不是唯一原因,卻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國已經實現非凡的轉變。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迅猛,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它使近8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的說疫表現遠遠優于西方,它對未來有清晰的認識。人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民主出色完成了它的任務。
西方能否展示智慧和謙遜,從自身的失敗和中國的成功治理中學習呢?挑戰不是在于要采用中國的政治制度:那將是一項既不可能又無望的事業,它們的歷史和文化截然'不同;挑戰在于理解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并找到將其應用于西方民主的方法。▲(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