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鑫 于文

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盟友5日明確表示“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將卸任”時,這一消息立即被稱為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政府進行的最重大調整。但一天后,這位盟友似乎退縮了,稱本周不會對國防部進行人事調整。路透社6日稱,烏克蘭就其國防部長的命運發出了混亂的信息。烏克蘭議員對擬議中“神秘的年輕軍官”——37歲的烏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能否接替防長職務提出質疑。51任防長、56歲的列茲尼科夫被西方媒體稱為俄烏沖突中“最著名的面孔之一”,為烏克蘭爭取了大量西方武器裝備。他本人似乎并不接受對自己職位的調整。俄羅斯媒體6日稱,如果布達諾夫獲任烏國防部長,烏克蘭整個軍方高層都將變成“親美派”。
貪腐丑聞中,防長“被卸任”
據法新社報道,澤連斯基的盟友、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人民公仆黨議會黨團主席阿拉哈米亞5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不久后將卸任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將接替其職務。這一調整未來幾天將在最高拉達進行表決。他稱:“戰爭決定了人事政策,時間和環境要求加強和重新組合疽“列茲尼科夫將在政府內部被調任為戰略工業部長,以加強軍工合作,鑒于他的專業知識,這絕對是合乎邏輯的”,“現階段的強力部門不應由政客領導,而應由專業的強力部門官員領導”。
俄羅斯《生意人報》6日稱,列茲尼科夫被撤可能是因為腐敗丑聞6據烏媒此前報道,烏國防部為烏軍后勤部門采購食品的價格至少比市場價格高出兩到三倍。在此背景下,烏國防部負責后勤工作的副部長沙波瓦洛夫被解職,并在隨后被捕。《紐約時報》稱,在國內外壓力下,澤連斯基近期開展了大規模反腐運動,列茲尼科夫的命運一直是人們猜測的話題,但他本人沒有被指控直接卷入任何不當行為。
法新社稱,列茲尼科夫是烏克蘭戰爭中最著名的面孔之一,他于2021年11月被任命為國防部長,并幫助烏克蘭軍隊獲得大量西方武器。路透社稱,列茲尼科夫上周在包括巴黎在內的西方國家首都受到熱烈歡迎,如果他離職;將是近幾周烏克蘭政壇一系列辭職和解職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紐約時報》說,列茲尼科夫將成為俄烏沖突爆發近12個月以來,烏克蘭政府中被調任的最高級別官員。
“沒有人會在一把椅子上坐一輩子”,烏克蘭國家通訊社5日稱,列茲尼科夫當天對記者表示,防長職位“由總統澤連斯基根據憲法決定”。但當他被調往新職位的信息披露后,列茲尼科夫接受當地新聞網站采訪時說,他沒有聽說過有關新任命的任何消息,即使是來自總統本人的提議,他也會拒絕,因為他不具備擔任戰略工業部部長的專業知識,“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
6日,最早放出一系列消息的阿拉哈米亞似乎退縮了。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最高拉達本周不會考慮國防部門的人員更換。路透社稱,澤連斯基一直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沉默。
俄媒:美英幕后斗爭的延續
據路透社6日報道,布達諾夫是一名神秘的年輕軍官,因其在秘密行動中的作用而獲得勛章,迅速晉升為軍方情報總局的負責人。他5日晚對媒體稱,自己近日將擔任國防部長職務。但兩名烏克蘭議員6日提出,烏克蘭國防部長必須是文^^人員,這似乎會阻礙對布達諾夫的任命。
“今日俄羅斯”(RT)網站6日稱,布達諾夫以隱晦地威脅要在俄羅斯境內發動更多恐怖襲擊而知名。2022年10月,一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指控他是克里米亞大橋汽車炸彈襲擊事件的幕后黑手,該事件造成3人死亡,克里米亞大橋部分中斷。報道稱,布達諾夫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這些襲擊是烏克蘭方面所為。
俄羅斯“軍事評論”網6日發文稱,據多名專家表示,列茲尼科夫在烏克蘭國防部長任上去留的問題,是美國與英國為爭奪對澤連斯基影響力而進行的幕后斗爭的延續。列茲尼科夫調職一事的背后是華盛頓,美國近年來顯著增強了對烏影響力。報道稱,截至目前,烏克蘭總統身邊人中的“英國代理人”只剩下烏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如果布達諾夫獲任國防部長,烏克蘭整個軍方高層都將變成親美派。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5日晚在采訪中表示,列茲尼科夫在與烏克蘭合作伙伴的溝通方面非常有效。他與西方盟友的良好關系有助于烏獲得軍用物資供應,“談判不僅僅是數學公式,還有人際關系和信任”。
“戰爭的第二年將變得可怕”
“可能的改組恰逢烏克蘭擔心俄羅斯計劃在本月發動新的重大攻勢之際。”路透社稱,烏克蘭正在計劃自己的反攻,但正在等待西方的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補給。列茲尼科夫在5日早些時候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俄羅斯尚未準備好發動攻勢的所有資源,但鑒于2月24日是沖突爆發一周年,作為一種象征性姿態,俄羅斯可能會這樣做。
“烏克蘭戰爭的第二年將變得可怕”,《紐約時報》6日以此為題發表專欄作家弗里德曼的署名文章稱,“在這場戰爭的第一年,美國及其盟友過得相對輕松。我們提供武器、援助和情報一以及對莫斯科實施制裁——剩下的由烏克蘭人來做。”美國沒有派出部隊去烏克蘭,“因此感覺我們冒的風險似乎只有武器和財富一而戰爭的全部沖擊力都由烏克蘭人承擔”。但文章稱:“我認為第二年不會那么容易。”隨著俄羅斯召集更多兵力,戰爭擴大化的問題將成為美國國內各派2023年外交政策辯論的中心。▲
環球時報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