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鑫
科幻電影是基于科學技術知識而生成的一種電影形式,其內容所具有的可能性、真實性、預見性等特點使它從誕生起就一直吸引著全球觀眾的目光。科幻電影作為緊密聯系科學的人文作品,不僅積極地推動著科學的傳播發展,而且其繁榮程度也反映產出國的科技水平和工業基知。
近日,國產科幻犬片《流浪地球2》在春節期間熱映,影片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對架空世界中的大量科幻設定進行了表現,獲得了影迷的一致稱贊。而更讓人驚喜的是,影片中大量關于航天方面設定均充滿著濃濃的中國元素,讓不少網友聯想到了現實中的中國航天科技和工業現狀。倘若說《流浪地球1》 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那么《流浪地球2》則為中國式新型工業化放飛了思想。電影中展示的很多高科技設備設施,都是基于國產尖端裝備設計改造出來的。觀眾們在越來越多有關太空的科幻電影里,在航天器艙體上看到一面面中國國旗。中國航天器已經不只是一閃而過的“群演”,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推動著故事的發展。
科幻的黃金時代是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的時代,也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地球面臨種種嚴峻形勢的時代。1986年3月,在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三年后,王大桁、王金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兩彈一星”元勛致信鄧小平同志,提出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并制定中國發展高科技計劃的建議和設想,隨即國家撥款百億元人民幣支持,占到當時全國財政總支出的二十分之一。這催生了包括“神舟”飛船等在內的“863計劃”。
中國航天從“兩彈一星”到“神舟”載人,從“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天問”探火,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長期駐留,中國航天事業一次次在太空中刷新中國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并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航天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國際國內大勢、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確保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歷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為新時代以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航天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航天強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航天作為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在全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愈發突出,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航天領域成為國家戰略競爭的制高點,主要航天國家和地區通過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實施重大工程、加快技術創新等手段,不斷鞏固和擴大航領天域優勢地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與我們全面開啟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形成歷史性交匯,這為中國航天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歷史應遇。中國航天產業要增強憂患意識和扈機意識,在核心關鍵領域始終堅持自主可控,瞄準世界航天科技最前沿,奮力爭取未來航天發展制高點。
新時代十年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國航天,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攻克和掌握了一項項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在原創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領域取得積極進展,航天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國產化率大幅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持續提升。已經建成功能完善、設施完備的現代航天科技工業體系。
對外提供航天技術和產品,是體現我國大國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展示我國航天科技創新成果、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的重要標志。中國航天不僅要實現高端宇航產品出口,還要在航天技術應用及服務產業領域,進一步拓展衛星運營及服務國際市場,逐步建立空間基礎設施全球服務網絡,大幅提升主要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著力提升中國航天的國際影響力。要堅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政治外交大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斷拓展互利共贏的發展形式,使航天活動成果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服務人類社會發展。▲(作者是中國航空工業影像中心策劃總監)
環球時報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