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于 洋
中俄東線宛如一條能源巨龍,蜿蜒在祖國山河之間,澤被千家萬戶。
沿著中國版圖東部,中俄東線這條能源巨龍蜿蜒前行。它經東北至華北,而后又向華東奔去,在黃浦江畔激蕩起能源浪花,成為東北振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
在世界的東方,這條起舞的能源巨龍,歷盡艱辛,百煉成鋼,凝聚了中國智慧,大寫了油氣管網精神,在中國管道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項項世界級的挑戰,讓中俄東線亮點頻現。眾多業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通氣投產后,將俄羅斯的大資源與中國的大市場連接起來,對于保障國內能源供給、滿足不斷增長的清潔能源需求意義更大。
“從天然氣資源靈活調運看,由于我國天然氣消費區域分布不平衡,重點消費區域遠離氣源地,以往受管網建設短板制約,天然氣管網的靈活調運優勢得不到發揮。”能源戰略專家趙磊說。
中俄東線是繼中亞管道、中緬管道后,向中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中俄東線的竣工補齊了四大戰略通道,使四大戰略通道全面貫通。”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教授劉乾說。中俄東線全線建成后,可與西氣東輸、陜京系統、東北管網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對加快形成“全國一張網”格局意義重大,提高資源的靈活調配能力。
中俄東線南段泰安—泰興段更是將能源大通道打通到長江入海口,增強了長三角地區天然氣資源的保供能力。長三角是我國天然氣消費最大的地區之一。近幾年,特別是江蘇省天然氣消費增速明顯,預計2025年達420 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0% 。但江蘇省油氣資源不足,99%以上的天然氣需要從省外調入或進口。
DISCOURSE
中俄東線的竣工補齊了四大戰略通道,使四大戰略通道全面貫通。
中俄東線泰安—泰興段投產后,中俄東線在泰興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連通,在蘇北地區形成天然氣輸配管網“北氣南下、南氣北上、海氣登陸、俄氣入滬、應急保障”的戰略聯絡樞紐,提升長三角地區的天然氣保供能力約5000 萬立方米/日。“我們制造產品必須使用天然氣,用氣量逐年提升,2020年我們用氣量達到1 億立方米。中俄東線投用后,對我們今后做大做強做優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江蘇省陶瓷生產龍頭企業設備能源管控中心能源部總經理杜建成說。
國家管網西氣東輸蘇北輸氣公司黨委書記張興盛介紹:“未來將與蘇北地區骨干管網互聯互通,實現管網的多點連接和相互連通,有效提高管道利用率,提升天然氣管道輸氣靈活性,進一步增強我國長三角地區天然氣資源的保供能力。”
聯動效應進一步顯現。隨著這一東部能源重要通道的全面貫通,中俄東線在大幅提升了東北地區資源供應能力、推動“氣化東北”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環渤海地區陸上資源供應通道,緩解該區域對進口LNG 的依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氣成本。“同時,通過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地區形成東、西、南、北四方供氣格局,有效緩解區域管輸瓶頸。”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公司負責人李波說。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資源調配和互供互保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屆時,東北老工業基地、京津冀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能源聯系會更加緊密,天然氣資源互保互供優勢將充分顯現,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保障高峰期供氣安全、促進管道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5年來,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在40%左右。由于較高的對外依存度,我國一直致力于多元化供應保障國內能源安全。為了規避“馬六甲之困”,中國和緬甸于 2009年簽署建設中緬油氣管道的協議。中緬油氣管道的開通,使油氣運輸繞過了馬六甲海峽,對保障中國的能源運輸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中緬油氣管線并非完美無缺。“一方面,緬甸國內局勢并不穩定,政府軍與地方武裝戰火不斷,而油氣管線便經過這些戰亂地帶,對油氣管線自身的安全必然造成威脅。另一方面,近兩年緬甸國內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政權對美國的態度出現了大轉彎。美國的介入,不但使緬甸局勢進一步復雜化,中緬關系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美國的影響,兩國關系存在著不確定性。”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陳憲良說。

▲總長5111公里,中俄東線建設者穿山越嶺,創造了工程建設的奇跡。供圖/視覺中國
中緬油氣管線的運輸量也受到限制。該輸油管線設計的年石油運輸能力是 2200 萬噸,運輸量僅占中國進口總量的 6.7%。天然氣管道的年運輸能力盡管設計為 120 億立方米,但實際運輸量遠低于其設計能力。2013年投產后的一年半時間,只運輸了 40 億立方米,僅相當于 2016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的 5.4%。
截至目前,中亞油氣運輸管線有 A/B/C/D 四條天然氣運輸管線。四條運輸管線的整體輸氣能力,達到了年輸氣 850 億立方米。中哈石油管線是中國的第一條戰略級跨國原油進口管道,總體規劃年輸油能力為 2000 萬噸,西起里海的阿特勞,途經阿克糾賓,終點為中哈邊界阿拉山口,全長2798 公里。
這條油氣運輸管線一方面規避了海上運輸的風險,另一方面增加了中國油氣進口的來源,為中國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該管線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些管線經過中亞和新疆地區,而該地區散布著一些宗教極端分子和疆獨分子,自然會給油氣管線造成威脅,且該輸油管線運力也有限。”陳憲良說。
中俄東線是繼中亞管道、中緬管道 后,向中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中俄東線簽訂后,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比例逐步增加,從2017年的0.65% 到2022年9.94%,有利于形成天然氣進口的多元化局面,降低油氣供應存在的風險。從2017年和2022年進口來源國也可以看出,2022年相比2017年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對前幾名進口來源的依賴性降低。2022年以來,海關統計進口管道氣數據改為顯示進口總金額,我們從進口總金額占比來看,中亞線供應占比平均為70%;中俄線供應占比平均22%;中緬線供應占比平均為8%。最近兩個月,中俄線供應占比呈穩步增加趨勢。
隨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投入運營以及西線天然氣管道談判加速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合作將增添新的穩定因素,一些國家甚至可以直接從新管線獲益。從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提出構想之日起,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表達了希望未來能夠接入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甚至成為過境國的愿望。“說到底,這條管線從哪個國家走,既包含經濟利益考量,也會有地緣政治含義,相關國家都將從中直接受益。俄羅斯管道天然氣進入中國,實際上有利于中亞天然氣出口國改善國際能源合作布局,為相關國家能源出口多元化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趙磊說。
事實上,當前環里海國家都在努力拓展能源國際合作多元化的新渠道。俄羅斯增加對中國供氣,無疑可以緩解中亞國家來自俄羅斯能源領域的戰略壓力,使他們在國際能源合作中擁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一些中亞學者對此有清醒認識。當前,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各國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全方位合作已經展開。能源合作是其中最具有戰略性的合作領域,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合作顯然不能缺席任何一方。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與這些友好鄰國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入,多管線、多方向必將構筑起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各國能源國際合作網絡的新 “絲綢之路”,為地區國家繁榮與穩定注入新的積極力量。

▲供圖/視覺中國

綠色,正在成為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一直以來,我國資源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天然氣在我國能源中的比重很小。從我國的天然氣發展形勢來看,天然氣資源有限,天然氣產量遠遠小于需求,供需缺口越來越大。隨著中俄東線全線投產通氣,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將更進一步。據國家管網介紹,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年輸氣量將逐年增加,到2025年時可向東北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穩定供應天然氣380 億立方米/年,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 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 萬噸,為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由于俄氣價格主要與原油掛鉤,市場價格不受冬季天然氣緊缺的影響,氣價的波動很小。這次中俄東線全線的投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用氣成本。”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液化天然氣分會專家組組長馮憲高說,“2019年,中俄管道投產,最近山東泰安至江蘇泰興段也投產。這條管道的口徑是國內最大的,能夠貫通南北,并同西氣東輸管道互聯互通,有利于保供以及抵抗LNG 的價格波動。”
這將有利于工業用氣端采用更為清潔的天然氣。談及此次中俄東線全線投產通氣的影響,趙磊分析稱,從消費端來看,這次中俄東線全線投產通氣,對于居民端的天然氣價格的波動性影響不大,但對于工業用氣端的影響是很大的。“由于工業用氣的氣價是跟隨市場價格波動的,例如LNG 給工業用戶供氣,LNG 漲它也得漲。現在國內LNG 的價格超過7000 元/噸,但是俄氣的價格預計不會超過5000 元/噸。更便宜的俄氣投入市場,天然氣的價格自然就下降。”趙磊進一步補充道,“俄氣一年輸送38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于8 個LNG接收站的年輸量,對于管道經過地方的用氣影響很大,有助于推動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和綠色轉型發展。”
目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緬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 線、中俄原油管道復線等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相繼投運,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建成,逐步形成西北、東北、西南及海上四大油氣進口通道。與此同時,中俄東線的貫通有利于激活一條天然氣經濟發展帶,促進我國天然氣產業整體協調發展。
從促進天然氣產業鏈整體協調發展看,伴隨中俄東線北段的投產以及當前中段、南段的持續建設,趙磊說:“我國將根據地質條件等情況,在中俄東線沿途新建或擴容原有儲氣庫,充分發揮境外氣源在儲氣調峰中的作用,有力推進我國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提高我國天然氣儲備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
隨著今后中俄東線中段和南段的建成投產,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將會用到越來越多的俄氣,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并有助于天然氣發電、綠色交通等新業態新產業的崛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鏈接1
東北通道
東北(中俄)通道,原來僅有一條于2010年投產的原油管道。自漠河進入中國境內,到大慶。中俄油氣管道分為東線、西線兩條。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開通后有效緩解東北地區天然氣短缺的局面,優化京津冀地區能源結構,對改善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現狀,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結構調整等。
西線工程從我國新疆北部入境,之后再與西氣東輸工程相連。
西北通道
中哈石油管道,石油主要來自里海沿岸。中哈原油管道起于哈薩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勞,途經阿克糾賓、肯基亞克,止于我國新疆距國境線2.2公里的阿拉山口末站。該管道是我國第一條陸路原油進口通道。該管道在新疆阿拉山口進入中國境內,之后與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相連。
中亞天然氣管道,主要氣源來自烏茲別克斯坦,以后將有更多的氣源來自土庫曼斯坦。
面對全球疫情起伏反復和經濟復蘇乏力的雙重考驗,中俄能源合作逆勢前行。2021年,我國自俄羅斯進口能源產品同比增長47.4%,俄羅斯穩居我國第一大能源進口來源國。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兩國務實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圍最廣的領域,有著堅實基礎。1996年,中俄兩國政府簽訂《中俄聯合聲明》和《中俄關于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定》,拉開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序幕。歷經20 余年,中俄能源合作步伐逐步加快,合作范圍從油氣逐步拓展到煤炭、核能等全方位。而中俄東線為中俄在能源領域的深度合作樹立了一個標桿。“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投產通氣,不僅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標志性項目,而且是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確立后取得的先期成果。”劉乾說。
在這一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俄兩國建立了足夠的互信、進行了充分的磨合,為擴展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中俄西線和中俄遠東管線未來都有提上議事日程的可能。同時,雙方在油氣、電力、煤炭、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合作,相信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曾經俄羅斯對這個談判很不在乎。”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袁鋼明說。2007年以前,雖然中方的談判人員一直去俄羅斯,試圖與俄方進行談判,但俄方不愿意談。
然而,國際局勢的變化讓俄羅斯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變化。2007年,正當雙方僵持不下之時,中國在中亞地區的談判有了重大突破。中石油與土庫曼斯坦以較低的價格,簽訂了每年300 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西氣東輸二線2009年12月開始,引入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
“這確實給了俄羅斯很大的壓力,使得它在后面談判中處于越來越被動的地位。”中國前駐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大使姚培生說,“中俄貿易中能源產品的比重非常高。俄羅斯對華能源出口額占其總額的70%。中國對俄的大部分直接投資投向了能源產業。中俄間具有很強的能源互補性。這是推動兩國能源合作的主要原因。但多年來中俄能源合作進展緩慢,根本原因是中俄間仍缺乏互信。”
中俄東線的順利建成投產,“打消了俄羅斯之前對中國的種種疑慮,讓俄羅斯看到中俄在能源領域深入合作,對雙方都是雙贏的結果。”能源戰略專家趙磊說,“在烏克蘭危機下,這將使得俄羅斯更青睞于向東看。”
鏈接2
西南通道
中緬油氣管道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中緬原油管道的起點位于緬甸西海岸的馬德島,天然氣管道起點在皎漂港。石油最終到達天然氣資源較豐富的重慶,而天然氣則最終到達廣西珠三角地區。中緬原油管道建設將降低中國海上進口原油風險,緩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為中國開辟新的油品進口通道,進一步保證國家的石油供應安全。
海上通道
目前中國進口石油很大部分還是依靠海運,并且80%以上由外國船東承運。海上進口通道由中東航線、非洲航線、南美航線組成。除了南美航線,其它的海上石油運輸線路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我國依靠中東、非洲的油氣貿易格局決定了馬六甲海峽成為我國石油進口的“咽喉水道”。因此為了擺脫我國能源對馬六甲海峽的嚴重依賴,國家大力建設陸上能源進口渠道。
中巴油氣管道
瓜達爾港位于巴基斯坦的南部沿海,該港口由中國援建,其運營權已于2013年2月18日移交中國企業。有了瓜達爾港,中國通往中東這個能源根據地的運輸航線,可完全不繞道馬六甲海峽,與現有線路相比,中國石油的運輸線路將縮短85%,大大提高了物流運輸的效率。該工程目前還未開工建設,只是處在一個構想階段,期待未來它能為我國再添一能源安全大通道。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管委會副總裁布爾米斯特洛娃表示,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是全球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也是全球最有前景的天然氣市場,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氣出口國之一。這為中俄兩國開展互利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022年11月29日,第四屆中俄能源商務論壇以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在北京召開。論壇上,俄羅斯聯邦政府副總理諾瓦克表示:“我們愿意讓中國的伙伴參與開發俄羅斯的油氣田。今年俄氣跟中石油之間簽訂了通過遠東線路向中國每年出口100 億立方米的協議,我們已經開啟了相關勘探工作。”
當前,途經蒙古國的中俄“東方聯盟”(Soyuz Vostok)的天然氣管道的設計和勘測工作仍在繼續。“東方聯盟”管道,是“西伯利亞力量2 號”天然氣管道的延續。其建成后,俄羅斯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每年可以再增加500 億立方米。
中俄雙方正在打造更加緊密的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為幫助俄羅斯能源企業來華投資提供指引。統計數據顯示,中俄雙邊貿易額于2018年首度超過1000 億美元,隨后始終保持增長態勢。2022年1至10月,中俄雙邊貿易額已經達到了1539.385 億美元,再度刷新歷史紀錄。
俄羅斯能源與金融研究所能源課題副主任別洛戈里耶夫說:“東線天然氣管道,將使這一切合作愿景得以扎根。”



▲管道建設者的笑臉被人煙煙火渲染得更加燦爛。供圖/蔣萬全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