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迎春
從動工到產出中國第一包肥田粉,永利铔廠僅用時兩年半,可謂奇跡。
1937年2月5日,南方小年。位于南京長江北岸的永利铔廠一片歡騰,中國第一包肥田粉(硫酸铔)誕生了!

●第一袋肥田粉,揭開了中國化肥工業的序幕。
潔白的硫酸铔晶體像雪花一般,給即將到來的春節平添了喜慶氣氛。侯德榜在他的住宅,宴請參加永利铔廠建設和開車的外國專家。范旭東和好友登上當地的最高建筑,縱覽全廠景色,遠眺大江東流,豪情萬丈:“基本化工的兩翼——酸與堿已經一齊長成,中國化工將展翅翱翔。”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國力貧弱,戰亂饑荒連連,農民“終歲勤動,不得一飽”。而英、德、日等列強憑借掌握的合成氨技術,大力發展硫酸铔(“銨”當時音譯為“铔”)生產,國力迅速增強。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對化肥(俗稱“肥田粉”,主要成分是硫酸銨)的需求量很大。然而,在舊中國,化肥無法實現自產。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化肥。英、德等跨國公司,則壟斷了中國化肥市場。1924至1933年,中國進口硫酸铔1500 多萬擔,價值8400 余萬兩白銀。“漏卮之巨實堪驚人。”
懷揣拳拳救國之心,范旭東一再向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呈文請命:“仍愿以當日創辦堿業精神,為中國創辦氮氣工業。”未果。
1914年,范旭東先生在天津塘沽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精鹽公司。1924年,他創辦了近代中國最大的制堿企業——永利堿廠。品牌以“紅三角”作為標志。“紅三角”牌純堿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而且獲得了1926年在美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金獎。酸和堿是化學工業之兩翼。創辦一座制酸廠,是范旭東思謀已久的計劃。
“九一八”事變以后,國民政府認識到建設化學工業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基礎的重要性。而英、德公司的真實目的在于長期壟斷中國化肥市場。談判耗時近兩年,沒有絲毫進展。
范旭東說:“中國要辦基本工業,惟有中國人自己來,資本和技術固然極難,必須‘知難而進’才能打勝,這個省悟是激勵永利同仁毅然肩負重任的原動力。”
1933年11月28日,“ 鑒于內外情勢不容再事觀望”,范旭東呈請實業部由永利公司集股自辦,獲得批復,限于動工后兩年半建成。范旭東很高興地說:“政府的目的,在啟發中國的化學工業,……我們同仁本著良心的驅使,毅然決定排除一切困難,把這民生國計相關的基本工業,從虎口奪了回來。就國家全局上說,這當然是有重大意義。”
1934年4月8日,侯德榜率張子豐、章懷西、許奎俊、楊運珊、侯敬思共6 人赴美洽談硫酸铔廠設計合同、設備采購及人員培訓事宜,并開展學習考察。
范旭東設法籌措資金、完成廠址勘察后,著重解決最困難的技術問題。為了確保铔廠建設質量,他專門派侯德榜等人赴美學習制酸技術和訂購設備。侯德榜出國前,范旭東與他長談,囑咐侯先生“必須從質量、速度、價格三方面綜合考慮,擇優而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不要日本貨,“不能貪小利而失了民族大義”。
此前數月,侯德榜奔波于津、上海、南京三地多方考察。
在愛國華商、紐約華昌貿易公司總經理李國欽的幫助下,侯德榜在紐約設立了辦事處。侯德榜深思熟慮:铔廠的設計,必須自成系統,完整合理;引進技術也完全立足于國情,并不是照搬外國的成套設備;技術人員培訓緊貼生產需要,保證日后生產能夠完全由國人自主管理。他經過綜合考察,最后確定由氮氣公司進行設計監造。經過與氮氣公司的艱苦談判,采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哈伯法”生產工藝,設計費用最后減至10.2 萬美元。這比歐洲公司提出的設計費節省一半多。
1934年7月12日,侯德榜代表永利公司和美國氮氣工程公司簽訂了硫酸铔廠委托設計合同。铔廠設計規模為日產合成氨39 噸、硫酸120 噸、硫酸铔150 噸、硝酸10 噸。同時,“國防所需而為本廠能力所能準備者”均附帶籌備,永利僅支付少量費用就獲得了六大類產品的設計方案。
為了避免外國商人私下勾結牟取暴利,侯德榜將國外設備采購全部委托李國欽的華昌公司進行。他們總體上堅持優質、快速、廉價的原則。侯德榜和李國欽始終堅持原則:不向日本廠商發詢價函件,決不買一件日本貨。
為了設計工作審慎周密,范旭東將博山、長沙煤樣寄到美國,用作設計參考。侯德榜要求對水質、焦煤和硫磺等原料標準,概以最差值計算,不得套用美國廠家的原有圖紙,并組織辦事處的全部技師對700 張圖紙逐一進行審查核對,確保無誤。1935年初春,铔廠設計任務基本完成,比預想的時間大為提前。
1934年7月25日,沈生記營造廠的施工隊將永利硫酸铔廠第一根基樁扎入江邊的荒灘。一場中國化工史上精英人才、一流公司的大會戰開始了。
沈生記營造廠、基泰工程公司、上海大中華造船機器廠、新金記、陳康記、何順記……范旭東挑選的合作伙伴,都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公司。
工地上匯聚了上千名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熱火朝天、緊張而有序。
1934年9月18日,范旭東特意選擇國難日在江邊辦公室舉行了簡樸的儀式,將這一天定為永利铔廠成立紀念日,勉勵同人勿忘國恥,全力興辦實業以救國。
1934年12月,四所專家樓落成;躉船及永利號鐵甲輪抵達碼頭。
1935年2月1日,美國氮氣工業公司專家白斯脫一行抵達南京,范旭東親自送他們入住專家樓。
1935年2月23日,傅冰之先生到卸甲甸臨時代理永利铔廠廠長職務,現場指揮施工。
1935年5月,永利在國外訂購的機器設備陸續到廠,次第安裝。
1936年3月24日,侯德榜圓滿結束在美工作后回到祖國。他立即上任永利铔廠廠長兼技師長,接手工程最緊張階段的施工安裝、備料試車工作。
1936年9月,焦氣廠、壓縮部、合成部、精煉部次第完工;至12月中旬,鍋爐房、硝酸廠、硫酸铔廠、涼水塔、江邊深井等全面建成。共完成生產建筑面積12865 平方米,安裝大型機械設備25 臺(座)。
“遙望到一帶江岸,綿延千公尺,蟬接著無數雄巍的建筑物,連云江面,氣象萬千……”
永利铔廠1934年動工,1937年2月5日產出中國第一包肥田粉,用時僅兩年半,可謂奇跡。铔廠規模和一流的人才、技術令中外矚目,被稱為“遠東第一大廠”。曾經到許多國家建設過同類工廠的美方顧問托馬斯感慨:“在工程進展速度和質量兩個方面,中國穩居第一。”永利铔廠是中國現代化工的起源和典范。南京永利铔廠的建成,是中國民族化學工業由近代化工走向現代化工的里程碑。
點評
標定目標 踔厲奮發
作為農業大國,化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風雨飄搖、群狼環伺的舊中國,永利铔廠沖破藩籬,群策群力產出中國第一包“紅三角”牌肥田粉,從此讓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化肥,翻開了中國化肥工業史上的第一頁。第一包化肥的誕生,奠定了中國化肥發展的基石,也結束了中國因化學工業落后而任由列強宰割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