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魯民

過去一些當權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人民頭上,硬說是人民的意愿。若按這個意思來推理,如今有些人把一些所謂名言警句硬加在不相干的名人頭上,明明是他自己瞎編的,卻愣說是出自某某名人之口,這算不算是強加“名”意呢?
已去世的名人中,魯迅被強加的名言警句最多,為啥呢?因為他名頭最響,影響力最大,從一般人嘴里說出來的話可能毫無影響,無聲無息,從魯迅嘴里說出的話,那可是一言九鼎,四方震動。其次,梁啟超、張愛玲、楊絳、錢鍾書、沈從文等,被強加的名言警句也不少。老外里的蘇格拉底、羅素、尼采、叔本華、愛因斯坦等,也都多遭強加,在劫難逃。
活著的名人,莫言被強加得最多,不僅是名言警句,甚至于整篇文章都冠以莫言之名的也不少,急得他一再聲明,這不是我說的,那不是我說的,到處撲火,手忙腳亂。誰叫你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呢?余秋雨、賈平凹、王蒙、易中天、馬云、俞敏洪等名人被強加的名言警句也不少,往往是真假難辨,以訛傳訛,四處流傳,讓這些名人很無奈。因為他們都是大忙人,平時無暇旁顧,總不能屢屢聲明,頻頻打假吧?那既沒精力也沒必要,還顯得很矯情,得了好處還賣乖—畢竟人家都是在往名人臉上貼金,舉手不打笑臉人,你總不至于為此去打官司吧?
俗話說無利不早起。可為什么有人卻那么大公無私,明明是自己苦思冥想好不容易弄出來的金句,卻要無償奉獻給名人,既不圖名也不謀利,莫非他閑得慌,傻呀?當然不是,他無非是為了拉大旗做虎皮,或借名人之頭銜增加自編名句的說服力,或借名人之口來擴大自編名句的影響。誠如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馬塔斯所言:“有時候想出一句妙句,但是從我嘴里說出沒有分量,就假裝這是莎士比亞說的,大家都覺得這果然是一句妙句,然后廣為傳播?!?/p>
當然,這樣做的基礎是建立在眾人的名人崇拜效應上的。在許多人眼里,名人說的話都是真理,字字珠璣,句句金貴,名人放個屁都是香的,他們匍匐在地上,仰望著名人的一舉一動,把名人的一言一語都奉為圭臬,引為經典。因為有了這個龐大的需求旺盛的市場,偽名言的紛紛出籠就沒什么好奇怪了。
這些年來,我們已經誤傳誤信了許多偽造的名言警句;一些被強加“名”意的名人也屢被騷擾,不勝其煩。因而,奉勸那些還在源源不斷地貢獻偽名言的“無名英雄”,歇歇吧,自重一點,這對你好,對名人好,對大家都好!
而我們大伙呢,再遇見名言警句,也先不著急就馬上信以為真,佩服得五體投地,四下轉發,還是開動腦筋判斷一下真假再說。譬如說,魯迅素來不賣“雞湯”,張愛玲一向冷漠陰郁,莫言不用網絡語言,楊絳語言樸實無華。凡冠其名卻與之風格相悖的,便可斷定假冒無疑。而且,即便確是出自名人之口,也未必就是真理,就值得信服,過度迷信就成了盲目加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