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朋 嶺南師范學院法政學院
在一次關于《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0 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同課異構活動中,兩位授課教師均設計了豐富的歷史課堂探究活動,茲舉其中兩例如下:
案例一:
材料1:從1912~1916 年間,北京政府所頒發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96 項之多。……有關工商業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公司條例》《公司注冊規則》《商人通例》《商業注冊規則》《商會法》《商標法》……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
材料2:照片(略)。照片中有“請用國貨、抵制日貨”的字樣。
材料3:歐洲列強對華商品輸出表

探究學習任務: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分析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
案例二:
材料1:1916 年至1928 年,共發生140 余次戰爭,如將小規模武裝沖突算在內,僅四川一省就發生了400 余次。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材料2:軍閥割據,政局動蕩,國會黨爭,民眾因為軍隊擴張,互爭地盤,內戰頻仍,的確比之清末時期負擔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劇。
——張鳴《共和中的帝制》
材料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示意圖(略)
探究與思考: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政治有何特征?
在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指戰員們站在一個巨大的沙盤前討論戰爭形勢的情形。傳統意義上的沙盤作為地圖的補充,彌補了傳統軍事地圖無法形象表現出戰場地勢地形的缺陷,為廣大指戰員提供了在和平時期進行戰爭推演的平臺。而全息數字沙盤,在具備傳統沙盤的功能的同時,還摒棄了傳統沙盤搭建時間長、精度差、重復使用率低的缺陷。并且模塊化的硬件使得沙盤可以多次使用,數字影像又實現了在使用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戰場。并且其易于儲存方便攜帶的特點,也使得隨行保障更加便捷。
案例一中,授課教師使用了三則材料,探究的任務是“概括分析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對于這個探究任務,教科書第二子目“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中就有對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原因的詳細論述。因此,這樣的探究實際上是用材料去印證教科書中的既有結論,學生可以不用閱讀教師提供的材料便可得知答案,探究的效果大打折扣。案例二中,授課教師同樣是選用了三則材料,探究的任務是“概括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政治特征”。對于這一探究任務,雖然教科書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由于材料2 本身就是一個結論性的論述,用結論去探究結論,學生無需思索即可做出回答,探究的意義大大降低。
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與上述案例相似的歷史探究活動并不少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探究任務指向比較單一。很多歷史探究活動將探究的任務指向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而這些問題大多在歷史教科書中已有明確結論,加之如果探究活動使用的是一些結論性材料,這樣的探究就很容易變成“以論帶史”而非“論從史出”。對于歷史探究活動來說,如果探究任務無法對學生形成思維上的挑戰,探究活動也就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合理的歷史探究任務,提升歷史課堂探究的思維含量呢?本文將嘗試從歷史思維能力的角度做出回答。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教授學生如何思考為目的而開發的教學模式。[1]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歷史探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圍繞一定的歷史問題、文本或材料,自主尋求答案、意義、理解的活動或過程。其本質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使學生學會歷史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意識;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建構知識”[2]。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課堂探究的應有之義。那么,什么是歷史思維能力呢?
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歷史思維能力研究的成果已經比較成熟。如英國李彼得(Peter Lee)提出的第二層次概念即是歷史思維能力概念,包括了時間、變遷、移情、原因、證據。美國薩姆·溫伯格(Sam Wineburg)團隊提出的歷史思維能力概念是:多元解釋與視角、分析原始史料、溯源、情景化、基于證據的歷史建構。[3]加拿大彼得·賽克埃斯(Peter Seixas)提出的歷史思維能力概念是:確定歷史意義、運用一手證據、識別延續與變遷、分析因果關系、運用歷史視角、理解歷史的倫理維度。[4]在國內,張漢林教授結合歷史教育理論和國內歷史教學實際情況,構建了基于核心概念的歷史思維能力體系,包括了時序思維的能力、運用證據的能力、歷史理解的能力、建立意義的能力共四個部分。[5]隨著我國歷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思維能力也融入了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即蘊含了歷史思維能力。課程標準中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6]。對于歷史學科而言,其中的關鍵能力即歷史思維能力。具體來說,構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在本質上就是歷史思維能力的體現,它們與英美加等國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時序思維、證據意識、原因與結果、延續與變遷、運用歷史視角、歷史意義等歷史思維能力概念是相通的。
既然歷史課堂探究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我們對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內涵已經取得了基本的共識。那么,反過來,我們就可以從歷史思維能力的角度進行歷史課堂探究的設計。
歷史思維能力為探究活動提供了目標指引,因此我們可以以歷史思維能力為參照,進行歷史探究活動的設計。仍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課為例,我們可以設計以下的探究活動:
1.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相關政治、經濟、文化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序,制作時間軸。(時序思維)
2.根據教科書中的陳述,對北洋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進行分類。你認為哪個是最重要的原因?請說明理由。(因果關系、重要性)
4.中華民國建立之后,社會上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還有哪些事物是沒有改變的?這些變化或者不變的原因是什么?(延續與變遷、因果關系)
5.參考《新青年》雜志的發文目錄及相關話題,假如你被《新青年》雜志約稿,你打算寫一篇什么樣的文章?列出文章的題目和提綱,嘗試寫出來。(歷史視角)
6.學者王奇生通過研究提出“新文化人對‘新文化’的內涵其實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今人所推崇、所眷顧的一些思想主張,在當時未必形成了多大反響,而當時人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卻已淡出后來史家的視野”。思考一下,新文化人對“新文化”關注的熱點問題與我們今天關注的“新文化”的問題可能會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歷史視角、歷史意義)
以上的幾個探究活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是開放性。上述大多探究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只要做到有理有據、可自圓其說即可。如第3 個探究問題,學生如果認為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是“黑暗的”,那他可以舉出相關的史實做證據,如果認為北洋時期充滿“自由和希望”,同樣也可以找到相應的史實做支撐。此時,教師無需對觀點做正確與否的評定,只需引導學生去檢驗自己及他人的證據是否準確充分即可,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盡在其中。此外,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及經驗進行思考,具有很強的個性特點。如第5 個探究活動,《新青年》雜志的文章涉及到了眾多的社會話題,包括“孔教、歐戰、白話文、世界語、注音字母、女子貞操、偶像破壞、家族制度、青年問題、人口問題、勞動問題、工讀互助團、易卜生主義、羅素哲學、俄羅斯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宣傳與社會主義討論等”[7],學生可選擇任一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創作。對于開放性的探究問題,學生都可以有話說而且不必擔心說錯,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其次是思想性。上述每一個探究問題都致力于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學生付出思維上的努力。如第2 個探究問題,對北洋時期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因素分類的設計,是在教科書中已有內容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學生可以從內部原因、外部原因、短期原因、長期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多個角度進行思考,進行思維上的發散訓練。再如第6 個探究問題,對于新文化運動思想主張的反應,當時的人與現在的人必然會存在差異。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樣的,既與不同時代的人價值觀念和知識結構存在差異有關,也與不同時代的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及需求有關。因此,對于這個探究問題,歷史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轉換視角,從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群體等多個角度去進行思考。思想性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特征,有思維挑戰的歷史探究活動才能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正魅力。
最后是學科性。上述6 個探究活動的任務設計均是基于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概念,分別涉及時序思維、因果關系、重要性、歷史解釋、證據意識、延續與變遷、歷史視角、歷史意義等。如第1 個探究問題針對的是時序思維,只有將過去的事情放在歷史時間長河中進行考察,我們才能看清其發展與演變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歷史。再如第4 個探究問題,涉及延續與變遷、因果關系兩個歷史思維能力概念,延續與變遷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對因果關系的探討則是人類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的必然之路,這些都是具有歷史學科特色的思維方式。學科性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只有保證歷史探究活動的學科性,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思維能力既是歷史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歷史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與方法。將歷史思維能力運用于指導歷史課堂探究的設計,一方面可以明確探究活動的價值方向,規范探究活動的操作過程,讓歷史課堂探究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歷史思維能力還可以拓展歷史教師的視野,幫助教師從“原因—經過—影響”的思維定勢中跳出來,靈活設計形式多樣的歷史探究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本文所設計的幾個歷史探究任務只是一種設計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考慮課標的要求、教科書的內容、學生的情況、課時的限制等諸多因素,選擇合適的時機,在歷史思維能力理論的指導下開展相應的歷史課堂探究。
【注釋】
[1][美]理查德·I.阿倫茲著,叢立新等譯:《學會教學》(第九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330 頁。
[2]陳志剛:《歷史探究教學的本質是什么?——由一則教學案例談起》,《北京教育·基教版》2007 年第11 期,第56 頁。
[3]張祿佳、朱繼軍:《英、美歷史思維研究的學術路徑探析》,《歷史教學問題》2017 年第3 期,第125 頁。
[4]趙亞夫、張漢林:《國外歷史課程標準評介(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年,第306 頁。
[5]張漢林:《歷史思維能力體系的建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 年第5 期,第4 頁。
[6]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4 頁。
[7]王奇生:《新文化運動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近代史研究》2007 年第1 期,第2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