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7 年版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對歷史進行探究。”[1]在教學實踐中,以“人”設“境”,以“問”領“學”,人物敘事情境下的歷史教學是讓課堂“活起來”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第9 課《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例,讓學生聚焦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這位被稱為“英國囚徒”“美國獨立之父”“法國革命者”的歷史人物敘事所構成的情境之中,追隨其在英、美、法三國跌宕起伏的經歷,認識啟蒙思想與歐美國家民主制度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從歷史人物敘事情境中感知歷史真實,理解一個時代,不失為一種教學選擇。
潘恩是啟蒙思想家與民主革命戰士的統一體。因其親身參與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被朱學勤教授稱之為18 世紀末“兩個世界的英雄”[2]。對于潘恩這樣經歷兩個世紀,跨越三個國度,且命運多舛的歷史人物,按照時序進行單線敘事是不能讓學生充分且有深度地理解歷史面貌的。教師應運用生動且富有歷史的語言,綜合運用多種史料,讓學生在生動鮮活的歷史情境中去感知18 世紀這個革命的時代,促成學生對歷史的思索,將歷史學習推向深度。根據《課標》對本單元的具體要求,本課的核心是掌握思想解放與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教學問題的設置應圍繞這一核心要求進行。基于篇幅,人物敘事的這一教學過程通過下面表格(表1)呈現。

表1
通過人物敘事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們比較順暢地“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3],實現“史料實證”素養水平2的培育,并為學生朝著素養水平4 的培養做好了準備。
“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4]如果說,對潘恩敘事所形成的情境感知是本課的顯性教學。那么,在問題驅動下,學生依靠文獻資料展開對歷史情境的深度挖掘與解析,則是對學生進行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的隱性教學過程,更是完成基于歷史人物敘事情境下教學的關鍵步驟。
問題一: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有何特點,潘恩為何并不認同?他追求怎樣的民主政體?
材料一:潘恩幼年失學,屢遭失業,兩次婚姻的失敗,潘恩長期將自己的姓寫成“Pain”(痛苦),以示對英國社會的抗議。1774 年他組織了一次下級稅吏要求增加工資的議會請愿,失敗后慘遭英王政府的解雇。
——摘編自朱學勤《兩個世界的英雄——托馬斯·潘恩》
從材料中學生可以獲取如下信息:潘恩作為個體的生活在英國是不幸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潘恩為何向議會請愿?生活不幸下的潘恩會如何看待英國的民主政體?學生依托所學、教材與教師講解認識到:17 世紀的英國革命是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借助“王在法下”的歷史傳統,開展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光榮革命”后,議會逐漸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18 世紀20 年代,英國責任制內閣開始出現,輝格黨與托利黨的斗爭走向激烈。但是,議會選舉腐敗,下層民眾生活凄苦也是英國歷史的事實。潘恩個人生活的經驗使他走向了英國君主制的對立面——追求共和制,這也使他后來成為英國政府通緝的罪犯。
問題二:潘恩滿懷激情地投入美國革命,是出于怎樣的目的?獨立后美國確立的共和政體有何特點?
材料二:戰爭是在潘恩的《常識》發表以后才獲得近代意義的革命內容。潘恩把獨立和共和聯系在一起,把一個區域性的民族戰爭和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史上的共和時代聯系在一起,把北美斗爭推上了那個時代的最高峰——這才是他發表《常識》一書所獲得的最重要的歷史功績。
——摘編自朱學勤《兩個世界的英雄——托馬斯·潘恩》
依據材料和教師講述,學生認識到:潘恩投入的是一場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當局殘暴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常識》的發表,斬斷了美國人民與英國君主之間最后的情感,賦予美國大膽謀求獨立的精神動力。不僅如此,潘恩更是引領美國人民告別君主制,走上追求共和的道路。特別是他為美國憲政提出的部分意見,“為1787 年憲法的制定提供了建設性的參考。”[5]1787 年,美國構建起來了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聯邦制共和。通過英美兩國政體的比較,學生認識到共和政體相較于君主制是歷史的巨大進步。教師還需補充,潘恩初來美國即指出奴隸制存在的不合理性。但是,1787 年憲法基于現實,維護了奴隸制,限制印第安人、黑人等的選舉權,這與《獨立宣言》中宣揚的天賦人權等啟蒙原則是相背離的。黑奴存廢問題最終在19 世紀演變成了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問題三:潘恩對法國大革命寄予怎樣的期許?潘恩在法國革命期間的經歷,又反映了法國革命怎樣的特點?如何看待啟蒙運動與法國革命之間的關系?
材料三:潘恩滿懷世界主義理想,投身大革命的進程中。當潘恩面對《法國革命反思錄》以阻止法國革命思想向英國和歐洲世界的其他國家傳播。潘恩的新作《人的權利》問世,成為對《法國革命反思錄》最有力的辯駁。
——摘編自邢承志《被邊緣化的“常識先生”:跨國視野下的潘恩與美國革命》
學生分析可知:法國大革命是一場爆發于18世紀末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年逾五十的潘恩抱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又一次投入到反抗專制的革命中,潘恩期許通過此次革命讓全人類進入民主的時代。教師需要說明,“啟蒙思想家一般都是以全人類代言人的姿態出現”[6],作為啟蒙思想家群體之一的潘恩也不例外,他自然地賦予了法國大革命“世界革命”的意義。
但是,法國是歐洲大陸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革命一開始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爭就十分激烈。潘恩因對處死路易十六持赦免態度,差點死于雅各賓派執政時的斷頭臺之上,狂飆突進的革命在某種程度走向了反革命的一面。革命日趨呈現著激進、非理性的特點。對此,如何進行歷史解釋呢?這就涉及到處理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關系。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直接推動了大革命的爆發;但此時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并不充分,國內保王黨人和歐洲反法聯盟不斷破壞、干涉革命,更為重要的是并未被啟蒙思想所深刻教育的廣大民眾卻積極參與革命,缺乏政治經驗的資產階級派別又輪番上臺,政局走向失控,穩定也就逐漸成為新的訴求。
至此,借助聚焦潘恩與18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懂得英、法、美三國國情各異,訴求不盡相同,啟蒙思想對革命影響深淺不一,最終確立的民主制度也就各有特色,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得以培養。本課第一、二子目的學習基本完成。
基于人物敘事的完整性,教師補充說明:潘恩在美國不斷被邊緣化,1809 年6 月8 日,潘恩在孤苦無告中逝去。學生面對潘恩如此寂寥落幕,頓感錯愕。主動探索欲望被再次激發,情境價值得以延續。教師解釋:潘恩出版《理性時代》,過于猛烈地割裂了宗教與生活、傳統的關聯;致美國總統華盛頓的公開信,這一張揚、激進的舉動,使理想化的潘恩逐漸走向了現實的對立面,讓他日趨孤立。更重要的是,“革命后的美國極力追求自立于諸國之林,急迫地需要界定國家身份和文化特性,把自己同腐敗而危險的外部世界區分開來”[7]。潘恩卻撰寫了《人權論》,參與法國革命,“不可避免地與現實政治發生不斷的沖突,后者也與潘恩等人最初帶有啟蒙時代色彩的世界主義主張分道揚鑣、漸行漸遠”[8]。此時可擴大學生的思考面,追問:為什么像潘恩、伏爾泰、盧梭等這樣的一群生前曾普遍遭遇不公的啟蒙哲人卻從未放棄對美好的追求?這就涉及歷史哲理層面的思考:如何看待個人,或者群體與時代的關系?
材料四:各個人的意志——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潘恩在英國生活了37年,“倫敦作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出版業的繁榮、倫敦皇家學會的學術討論、各類俱樂部和咖啡館的喧囂,都構成了啟蒙時代令人艷羨的人文風景”[9],倫敦的生活滋養了他對科學、理性與民主的認識,18 世紀的經歷深刻影響了潘恩。潘恩又用這影響著18 世紀歐美革命。同樣,這個時代還塑造了伏爾泰、盧梭等諸多啟蒙哲人,他們也普遍對這一時期歐美革命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18 世紀追求民主的歷史,并不是潘恩一個人塑造的,而是像潘恩這樣的一群人在努力塑造著,歷史是合力的結果。潘恩個人的意愿雖然在18 世紀無法完全實現,但也正是因為有像潘恩這樣一群啟蒙哲人在不懈奮斗,不斷地融入到這個“總的合力”之中,推動著人類走進了19 世紀,一個資本主義向縱深發展的世紀。隨后教材第三子目“資本主義的擴展”,可安排學生課后自主探究,學習資本主義制度在19 世紀如何擴展。
最后,教師可以用這樣一段話結束本課:我們每個人都屬于一個時代,最終都會歸于一段歷史。面對我們的時代——21 世紀,我們都應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積極投身于自己應盡的事業之中,主動融入“歷史的合力”,實現人生價值。
【注釋】
[1][3][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51、70、5 頁。
[2]朱學勤:《兩個世界的英雄——托馬斯·潘恩》,《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 年第1 期,第92 頁。
[5]佟德志:《民主的否定之否定: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歷史與邏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09 頁。
[6]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209 頁。
[7][8]邢承吉:《被邊緣化的“常識先生”:跨國視野下的潘恩與美國革命》,《歷史研究》2019 年第4 期,第147、147 頁。
[9][美]彼得·賴爾、艾倫·威爾遜著,劉北成、王皖強編譯:《啟蒙運動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158—15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