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鑫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北京 100036
自2013 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經過去十年,經過十年的實踐,“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回顧過去,這十年期間的成就巨大,國際貢獻眾多,值得系統總結。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需要準確把握,挑戰需要仔細應對。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之際,中國有必要向國際社會系統闡釋“一帶一路”的世界意義,科學總結十年來取得的成就,傾聽世界聲音,共促“一帶一路”建設升級,助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隨著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單邊主義等思想的泛起,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多邊貿易體系制度受到嚴重沖擊[1]。在此形勢下,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偉大實踐,為助力世界經濟復蘇、優化全球治理、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協調聯動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同時存在,許多國家為了保證自身的經濟復蘇而選擇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國際經濟和貿易受到重創,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上一輪經濟全球化缺少調節與監管,傲慢的資本缺少價值觀的引導和規范,“一路狂奔”,帶來了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問題。“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的伙伴國家主要是被美西方政府和跨國企業“冷落”和“忽視”的發展中國家,共商、共建和共享的“一帶一路”倡議為這些國家實現發展提供歷史性新機遇。世界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顯示,“一帶一路”交通項目全部完成后,沿線國家貿易將增長2.8%~9.7%,實際收入將增長1.2%~3.4%,交通時間將減少12%,760 萬人將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人將擺脫中度貧困[3]。
當前,世界局勢錯綜復雜,正處于歷史性“拐點”,氣候變化、經濟逆全球化、貧困、區域合作“碎片化”等全球性治理問題日益緊迫,全球變革不確定性增多,國際體制變革面臨諸多挑戰。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積極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2]。“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均是近年來中國為世界貢獻的重要公共產品。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扛起了推動新型全球化的大旗,成為全球化的維護者、自由貿易的推動者和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一帶一路”為推動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轉型注入新動力。
“一帶一路”是具有包容性的,“一帶一路”所倡導的發展實質上是“包容性發展”,更加注重與現有國際機制及各國發展戰略的有機對接,倡導合作主體的多樣性和互補性,照顧各方舒適度和參與度[2]。“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強調合作主體的平等性、合作產品的公益性,注重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經濟合作中架設橋梁,以合作促發展、以互通促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旨在實現世界“互聯互通”,改變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縮小國家間的發展差距,推動世界經濟的協同和可持續發展[1]。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年,取得了超預期的建設成就和國際影響。本文用4 個關鍵字概括:“通”“共”“實”“暖”。
“一帶一路”倡議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在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經濟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站在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的高度,推動全球互聯互通,在“通”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以實現貿易互聯互通、提升貿易便利化等為抓手,帶動全球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實踐路徑,帶動了全球國際合作,推動世界經濟不斷實現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發展[4]。“一帶一路”由于高站位和公共屬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和熱情參與。
“一帶一路”的建設與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貫穿于“一帶一路”的整個實踐進程。“一帶一路”源自中國,但屬于整個世界。在前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參會的各國領導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以及官、產、學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如何推進國際合作、如何實現共贏發展、如何實現與各國發展規劃的對接。在具體項目落地的過程中,中國與沿線國家平等協商,中國企業與沿線國家企業有效互動,中國員工與沿線國家員工并肩工作,“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其共同的事業。目前,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已有152 個國家和32 個國際組織,涵蓋了全球超過3/4 的國家和60%以上的人口。共建“一帶一路”已深入人心,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措施實、平臺實、項目實”,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為了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國與合作伙伴國家簽署了一批實實在在的合作協議和項目,既給予了真金白銀的硬支持,又搭建了許多功能性的合作平臺,如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中歐合作基金等雙多邊金融合作機構。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2013 年的1.04萬億美元增加到2022 年的2.07 萬億美元,年均增長8%[5]。前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的成果清單,絕大多數已經落實到位。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建設取得進展,共建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在注重經濟合作的“硬聯通”的同時,“一帶一路”建設更加注重溫暖人心的“軟聯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領域之一,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重要基礎。十年來,“民心相通”建設扎實推進,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一帶一路”是政府項目和民眾活動的結合,多元化的形式有效促進了各國人民的“民心相通”。十年來,中國具有國際主義情懷的企業家和志愿者紛紛走出國門,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一線,幫扶濟困,演繹出大量惠民生、促發展的生動故事和鮮活案例。
經過十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在全球化出現回頭浪、區域合作呈現碎片化的大背景下,部分國外勢力不希望看到共建“一帶一路”高歌猛進,在原來渲染的“債務陷阱論”“產能污染論”“破壞安全論”“輸出模式論”“規則替代論”“搶奪飯碗論”“腐敗滋生論”等謬論的基礎上,又把“一帶一路”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渲染“一帶一路”加劇了某些國家對華貿易逆差,污蔑其加劇某些國家民族宗教矛盾,把個別國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出現的債務問題和經濟社會問題歸咎于“一帶一路”倡議。對于這些謬論,我國需要正本清源,用事實說話,澄清疑惑,不能任謊言邪說大行其道。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下一步推進的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關于“一帶一路”如何走深、走實和高質量發展,本文以為應從以下4 個方面著力。
一是精心打造類似“中巴經濟走廊”的全要素旗艦項目,把相關項目打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麗名片和引領六大經濟走廊建設的樣板。二是加強海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創新企業“抱團出海”、形成聚集效應的方式方法,助力東道國產業可持續發展,幫助國家逐漸形成產業集群,提高工業化水平[6]。三是注重建設一批圍繞工程項目塑造軟環境的旗艦項目,探索經濟合作、生態環保與人文交流相互促進的科學模式。
一是以引領建設方向、凝聚合作共識為導向,以高峰論壇為內核,打造高峰論壇與分區域、分領域論壇相結合的立體化交流平臺,搭建“一帶一路”合作治理機制的“龍骨”和“支架”。二是以促進務實合作、服務具體項目,降低信息成本為導向,搭建項目促進平臺、功能合作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等,切實發揮項目孵化和項目促進功能。三是完善“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治理體系。提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質量,吸引多邊開發機構和發達國家金融機構投資,實現資金來源多元化。四是加強與聯合國等重要國際和地區組織的協調配合,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全球國際秩序和國際治理的重要渠道,以“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為助力,提升我國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7],以開放包容和協調聯動的全球發展環境推動全球經濟發展。
一是做好“一帶一路”建設與其他重要發展戰略的協調配合,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內外聯動發展及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推動我國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二是做好“一帶一路”建設與沿海、沿江、沿邊省份發展的銜接,發揮沿海、沿江、沿邊省份的產業、區位優勢,科學規劃合作領域,探索省-國合作模式,加強對外合作的協調配合和精準布局。三是做好“一帶一路”建設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銜接,加大對邊境省份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互聯互通水平,促進邊境地區在“五通”方面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總之,下一步應深化“一帶一路”與國內區域發展戰略的融合,“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為國內發展拓展經濟空間。
“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既是一項重大實踐創新,也是一項重大理論創新。“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屬于強調基礎設施建設,強調陸海聯動發展,強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良性互動,探索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創新,推動后發展國家合作發展,推動世界經濟開放、包容、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相互促進的經濟學[8]。目前,“一帶一路”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面,我國的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仍然“在路上”。要通過對“一帶一路”十年發展成就的全方位盤點,從理論上進一步對其功能作用、時代價值做進一步的學理闡釋。
未來,要深入研究如何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向前推進“一帶一路”,如何探索可持續的投融資模式,如何拓展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合作新領域,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完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如何更好地形成“一帶一路”大市場。同時,要妥善處理好與其他國家提出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藍點網絡計劃”“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等的競合關系,做好相關風險的防范工作,探索經濟合作和安全保障協調推進的方式方法。通過系統研究,建立健全“一帶一路”的理論體系,推動國際社會持續深化對“一帶一路”理念、方案、路徑的認識,以“一帶一路”助推建設一個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球經濟,引領新型全球治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