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智庫對技術民族主義問題的研究*

2023-02-07 01:18:22程志波李龍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3年5期
關鍵詞:科技

■ 程志波 李龍

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徐州 221116

1 前言

科技發展與政治事件的關系是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隨著科技與社會關系的深入發展,科技活動的社會相關性越來越突顯,當前美西方技術民族主義興起就是典型一例。“技術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概念最早由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伯特·萊克(Robert Reich)[1]于1987 年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發表的《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The rise of techno-nationalism)中提出,萊克將其界定為力圖“把技術知識留在原地”的思想和行動。此后,學界對技術民族主義日趨關注,對其內涵的探究不斷細化與分化。例如,意大利學者桑德羅·蒙特雷索(Sandro Montresor)[2]著重辨析了技術民族主義范疇中的技術民族性(techno-nationality)與技術國家主義(techno-statism)。孫海泳[3]依據動機、目標、方式與國際影響差異,將技術民族主義細分為防御性技術民族主義和進攻性技術民族主義。本文認為,要從技術民族主義的本質與影響為出發點來整體把握技術民族主義的內涵,將其視為與“技術全球主義”相對應的、以維護本民族或本國家(地區)利益為目的、背離技術全球化發展趨勢與國際合作共贏發展道路的技術壁壘主義。遏制和打壓其他民族、國家(地區)科技發展的技術霸權主義是技術民族主義最典型的極端化表現。

技術民族主義何以在美西方國家借勢而起,通過深入研究發現,智庫的推波助瀾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國現行政治體制下,智庫對社會輿論與國家政策具有重要影響力,被稱為除立法、行政、司法與媒體之外的“第五種權力”。作為重要的權力中心,智庫在利益集團的支持下,以“客觀理性的學術研究”之名,行“操弄議題、引導輿論、推波助瀾”之實。“冷戰”結束后,美國先后興起的若干次技術民族主義事件,其中皆可窺見智庫推波助瀾的“魅影”。智庫在技術民族主義興起中發揮了何種作用?智庫為何以及如何發揮作用?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梳理和學理探討,以期為人們更具體地理解與把握當前科技與社會關系的新特點提供參考。

2 智庫煽動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歷史進程

自20 世紀80 年代至今,美國先后經歷了4次技術民族主義事件,在每次事件背后均可見到智庫在其中煽風點火、推波助瀾。

2.1 第一次事件:美國阻撓富士通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

20 世紀80 年代,日本經濟、技術空前發展,工業實力迅速騰飛,其在半導體、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呈現趕超美國的態勢。美國智庫借此態勢在國內大肆鼓吹日本科技威脅論,挑動媒體渲染反日情緒,煽動技術民族主義。在智庫的煽動下,美國社會反日情緒高漲,各種印制“抵制日貨”“第二個珍珠港”等字樣的標識風靡全國,“痛擊日本”“痛擊日本幫”甚至成為1987 年美國媒體的關鍵詞。美國政府對日本態度強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壓日本。美國阻撓日本電子公司富士通(Fujitsu)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就是這一時期智庫煽動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代表性事件。

創立于1957 年的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生產企業。自1965 年起,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1985 年,日本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為進一步擴展產業與市場版圖,1986 年10 月,富士通宣布將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其實,早在此收購案公開之前,有些精英分子已經開始關注此事。被稱為“美國硅谷之父”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聯合其他企業成立了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其在各大媒體論壇不斷發文造勢,鼓吹日本科技威脅論,煽動技術民族主義情緒。1985 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了一項報告,把威脅上升到美國國家安全層面,并指出“日本半導體對美國高科技產業、防衛產業的根基構成安全保障方面的威脅”[4]。該報告宛若一顆重磅輿論“炸彈”,旋即在美國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基于維護技術霸權的現實考慮以及社會輿論壓力,美國政府改變先前不干預的態度,開始設法阻礙此次收購案。最終,富士通公司以美國“不斷升溫的政治爭議”為由,決定放棄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

在此背景下,萊克教授發表了《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以此批評美國的技術民族主義政策。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沖破自由市場競爭的信條,把經貿問題變為政治問題,打開了技術民族主義的“潘多拉魔盒”,而美國智庫及其精英無疑是“制造”魔盒并引導美國政府打開魔盒的“魔法師”。

2.2 第二次事件:美國打壓中國WAPI 標準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美國技術民族主義便不時借勢而起、興風作浪。與第一次不同,第二次美國技術民族主義事件主要聚焦于打壓迅猛發展的中國通訊技術,其核心為打壓中國無線局域網標準。

為了解決通信安全問題,2003 年5 月,中國發布了無線局域網國家標準GB15629.11/1102-2003(簡稱WAPI)。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中國完全可以自行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強制性行業標準。然而,WAPI 發布不久,美國全美亞洲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發布了《中國入世后的技術政策:標準、軟件及技術民族主義 實 質 之 變 化》(China’s Pos-WTO Technology Policy: Standards, Softwar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echno-Nationalism)的智庫報告。該報告通過對中國推行WAPI 等案例的分析,指責中國正利用全球化推行“新技術民族主義”(neo-techno-nationalism)[5]。2004 年6 月,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也發布了2004 年年度報告,煽動“中國威脅論”,提出中國日益強大的技術實力嚴重損害美國國家安全。此外,有些美國知識精英也積極呼應NBR 的報告,極力鼓吹WAPI 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科技競爭力的“威脅”。這些報告與文章在美國國內造成了極大影響,與美國政府相互呼應、混淆視聽,為美國采取技術霸權主義政策提供輿論和理論支持。美國政府采納了智庫的激進觀點,舉國家之力對WAPI 進行強力打壓,甚至阻礙中方WAPI 技術專家參加2004 年11 月在美國奧蘭多市召開的SC6 全會和工作組會議,使中方代表團被迫將有關工作推遲至次年召開的德國法蘭克福會議,最終因美國采取非正當手段影響投票結果,中國WAPI 得票負于存在諸多嚴重問題的美國標準802.11i。

2.3 第三次事件:特朗普政府打壓華為

2017 年前后,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中美差距的逐步縮小,技術民族主義在美國再次泛起,美國壓制中國科技發展惡行頻發,其典型表現是美國特朗普政府通過投資限制、進出口貿易政策限制,電信設備授權與技術交易限制、司法干預與限制等多方維度,以損人不利己的態度和方式對中國高科技公司進行全面打壓。

在特朗普政府極端技術民族主義政策的背后,曾在特朗普競選團隊及白宮擔任要職、在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開展研討交流的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和應對中國當前危險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present danger: China)的重要成員斯蒂芬·班農(Steve Bannon)等發揮了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作用。2006 年,納瓦羅在出版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中鼓吹中國威脅論[6],其中的偏激觀點迎合和助推了美國民眾面對中國快速崛起而產生的焦慮心態,深刻影響了特朗普的思想觀點,成為特朗普最喜歡的20 本圖書之一。2011 年,納瓦羅在出版的《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中再次不惜用臆斷的案例和偏激的觀點指責中國諸多“不公平”做法。2014 年,納瓦羅出版了《臥虎》(Counching Tiger),提出采取非和平方案遏制中國的崛起,維持美國全球霸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納瓦羅被任命為美國白宮貿易顧問,其極端技術民族主義思想更直接地影響美國政府的科技與貿易政策制定。其大肆污蔑中國高科技公司,稱華為手機可能會被用于“監視我們的公民或政府”,鼓吹中國通過設法獲取西方的技術來“偷走日本、美國和歐洲的未來”[7]。除納瓦羅外,班農在煽動起美國第三波技術民族主義事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曾擔任美國保守派媒體布賴特巴特新聞網執行主席的班農持民粹主義和種族主義立場,在他的帶領下,布賴特巴特新聞網成了美國“另類右翼運動”的龍頭媒體,其公開反對多元文化,主張白人至上主義,這為技術民族主義提供了思想依據與輿論支持。

2.4 第四次事件:拜登政府推行《芯片與科學法案》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后,技術民族主義在美國依舊陰云不散,其典型表現是2022 年8 月美國會通過的2022 年《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簡稱《芯片法案》)。該法案表面似乎要超越特朗普政府推行的極端技術民族主義,但實質上是“換湯不換藥”,只是變得更具隱蔽性與欺騙性。例如,在《芯片法案》中設置了“毒丸條款”,狹隘地謀求“研發本土化、投資本土化、生產本土化”,貫穿其中的核心理念仍然是追求“美國優先”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技術民族主義理念。智庫的推波助瀾對《芯片法案》等政策措施的出臺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新聞調查網站“為了公眾”(ProPublica)的數據顯示,曾經雇傭游說公司對《芯片法案》進行游說的機構有63 個之多,總游說資金達到26.7 億美元[8],其中不乏諸如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merican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等知名智庫。與此同時,有些美國商界與學界精英也不斷發表支持《芯片法案》的觀點,煽動技術民族主義。例如,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特·基爾辛格(Pat Gelsinger)敦促美國政府投入更多資金恢復芯片制造業,認為這既關乎經濟學,也關乎國家安全[9]。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美競爭問題專家肯尼迪(Scott Kennedy)表示,《芯片法案》的通過是美國經濟政策的一個“分水嶺”,政府支持加強產業競爭力的做法比過去更加必要和正常[10]。《芯片法案》的制定與通過過程表明,在有些智庫的鼓吹與煽動下,技術民族主義正成為美國政府及社會的一個共識,將對美國及世界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總之,冷戰結束后,雖然美國興起的4 次技術民族主義事件的背景與特點各有不同,但均能看到智庫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扮演著思想“啟蒙者”與“傳教士”角色。智庫常常走在社會大眾之前,對技術、民族以及技術與民族之間的作用關系構建起一個“想象的”聯系,將其邏輯化、理論化、體系化,并通過一系列運作轉介給民眾和政府,使其認同和秉承這種想象,進而使技術民族主義成為一種不容批判與質疑的“政治正確”。在技術民族主義的裹挾下,技術的社會身份(誰的技術)超越技術性能與市場價值,成為評價技術“好壞”的主要標準。

3 智庫煽動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雙重動因

在美國,智庫為何要煽動技術民族主義?其主要原因包括條件性因素與內驅性因素兩個方面。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內因。

3.1 條件性因素

3.1.1 美國長期自我圣化與霸權主義交織的心理慣

性 長期以來,美國人對自己國家和歷史有著神話般的解讀,其自詡美國為“山巔之城”和“引領人類文明前進的燈塔”,美國人是“上帝真正的選民”。特別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一,在蘇聯解體后,美國更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激發和催生了美國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民族優越感,認為美國人“作為全人類的代表站在歷史發展的最前列”[11],其中當然也包括科技在內。相應地,任何挑戰美國科技領先地位的企圖或行動,在美國人看來都是“有悖歷史的”,對挑戰者的“懲罰”和“打壓”也固然是“正義的”,并且這種正義從區分敵友開始[12]。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政治傳統滲入科技領域,就是先把所有可能威脅到美國科技霸權地位的主體都界定為“他者”,把“他者”界定為“邪惡力量”或“敵人”,再設法把“他者”打倒,從而維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霸權地位,使歷史“回歸其自己認為的正常軌道”。

3.1.2 美國科技優勢地位受到挑戰的態勢日趨凸顯

隨著其他國家科技的快速進步,特別是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美國科技領先地位受到挑戰。2018年,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以《問鼎科技領域之戰》為題,從多個方面比較分析了中美科技競爭的態勢與中國科技發展的優勢,其認為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小,有些領域被中國超越,如今世界科技領域的格局已經不是“美國動腦、中國出力”了[13]。2022 年10 月,美國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宣稱,中國是唯一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對手[14]。這意味著美國自我圣化與霸權主義交織的心理慣性與當前科技地位不斷受到挑戰的現實之間存在矛盾,致使美國社會產生焦慮與恐慌情緒,以至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挑戰者”——盡管中國只是要做好自己而非有意挑戰別人——產生忿恨與敵意。這為智庫鼓吹并促使美國政府和民眾接受技術民族主義提供了心理基礎。

3.2 內驅性因素

3.2.1 提升自身影響力的需要 智庫的生命和價值在于其思想觀點被政府、民眾采納。為了提升自身影響力,政府的現實需求與民眾的關注焦點成為智庫觀點的風向標。美國著名智庫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衛生部前副部長特維·特洛伊(Tevi Troy)指出:“隨著它們變得更加政治化,智庫——特別是那些在過去十年左右建立的、更注重宣傳的新機構——有可能變得更加保守、含金量更低。我們在政治上噪音太多、創見太少。這些機構只是美國政治腔調的復讀機,而不是提供政策分析和知識創新的發動機。”[15]如前文所述,美國自我圣化與霸權主義交織的心理慣性與當前科技優勢地位不斷受到挑戰的現實形勢之間的矛盾,致使美國政府、民眾之中彌漫著技術民族主義傾向。智庫作為生產思想的專業機構,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種傾向,并能夠預判出這種傾向的燃點與爆發后的影響力。為了抓住社會關注熱點,激發政府、民眾思想共鳴,美國智庫樂于順勢而為鼓吹技術民族主義思想,充當這一思潮興起的點火人與吹鼓手。此外,美國禁止智庫這類非營利性組織直接影響立法與行政活動。對此,智庫會產生一個心理預判,“謀其上、得其中,謀其中、得其下”,欲將自己的思想觀點被政府充分采納,就要將自己的觀點宣揚地更加極端化與夸張化,夸大美國面臨的科技威脅以及別國的敵意,以此來刺激政府及民眾神經,煽動技術民族主義思潮。

3.2.2 維護特定利益的需要 雖然智庫是非營利機構,但是雄厚的資金支持是智庫得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美國,私人和企業募捐是許多智庫的重要資金來源。雖然為了保障智庫獨立性,規定募捐者一旦出資,就失去了這部分資金的所有權與支配權,智庫可以完全獨立、自主地支配資金。為了持續穩定地獲得募捐者資金支持,智庫在開展研究時不得不考慮募捐者的關注點與利益訴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014—2017 年的一系列調查顯示,智庫的商業模式已令人不安地變成了一種渠道和影響力銷售業務。對于有些人來說,重點不再是產生新想法或為審議過程提供信息,而是推銷那些促進資助者利益的想法[16]。特別是在當前美國智庫數量不斷增加,智庫之間募集資金的競爭日趨激烈,難度愈來愈大的情勢下,強化對出資人利益的“關照”,同出資人維持良好關系對智庫募資非常重要。對于受到科技領域企業集團、個人捐贈的智庫來說,傾向性地提出保護本國科技企業、打壓競爭國科技發展的技術民族主義論斷就不足為奇了。

4 美國智庫煽動技術民族主義的內在機理

通過對美國智庫及其精英煽動的4 次技術民族主義事件的歷史進行考察可以發現,美國智庫在煽動技術民族主義思潮時,會經歷議題選擇和理論研究兩個關鍵環節。

4.1 智庫議題選擇的兩種途徑

議題選擇在智庫煽動技術民族主義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美國智庫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提出與技術民族主義相關的議題。一是智庫學者自行選題。主要是智庫中少數思想比較敏銳的精英受其觀察或接觸的某一現象或觀點的觸發而形成初步觀點,然后組織研究團隊或個人展開相關研究。例如,曾在哈德遜研究所開展研討交流的納瓦羅,早在1989 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時,發現商學院的學生正面臨失業的困境,促使其將研究重心從能源問題轉移到國際貿易領域,并且其偏執地認為“中美貿易規則的不對稱性”是造成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關鍵原因[17]。該觀點成為納瓦羅后續研究的總基調,并與特朗普的觀點高度契合,成為特朗普政府推行技術民族主義政策的理論依據。二是智庫學者直接受委托進行研究。美國政府機構、企業、個人等根據自身需求,確立研究題目后,委托智庫圍繞確立的特定問題開展具體研究,形成相應結論與建議,以“第三方”的名義來論證美國政府或企業推行技術民族主義政策與行為的合理性,或者批評和抹黑其他國家的技術政策。例如,美國全美亞洲研究所推出的政策研究報告《中國入世后的技術政策:標準、軟件及技術民族主義實質之變化》中,試圖抹黑中國科技政策,維護美國科技霸權。在議題選定后,進入相對獨立的研究階段。智庫會充分發揮其人才與信息等優勢,進行詳細論證,探尋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路徑,并撰寫和發表研究報告。

4.2 影響議題研究的四種因素

雖然美國智庫在研究時會經歷一系列嚴謹、規范的研究程序以保證其研究過程及成果的獨立性與專業性,但智庫不僅在議題選擇層面受到提升自身影響力與維護特定集團利益的影響,而且在研究過程中還會受到認知因素的影響與限制,使其對研究素材的解讀具有技術民族主義的底色,而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現實情況。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暈輪效應。在進行議題研究時,堅持極端民族主義觀點的美國智庫精英往往會因對認知對象某個特點和品質的認知而掩蓋對其他特點和品質的正確認識。具體到科技領域,持有民族主義立場的智庫精英往往依據其想象性地對“自我”與“他者”的區分,給認知對象打上“他者”的標簽,并認為“他者”是不可靠和懷有敵意的,并把“他者”的身份與“敵意”擴大化,認為認知對象的所有觀念、政策和行為均會顯在或潛在地傷害“自我”的安全和利益。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以自我反饋的方式不斷激發和強化其技術民族主義觀點。其中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納瓦羅從對中美貿易的某些個別現象的片面認識出發,發表“反華三部曲”,納瓦羅的極端技術民族主義思想不斷自我強化,曲解中國科技政策和科技行為,并煽動或呼應特朗普政府的極端技術民族主義政策。

二是誘發定勢。在政策研究中,人們總是根據接收信息之際自己關注的對象來解讀信息。如果其認為其他行為體與自己有著相同的關注和信息,那么這種解讀取向就會得以加強;如果信息發送者與信息接收者有著不同的背景,那么就會出現錯誤知覺[18]。美國智庫容易因誘發定勢作用而高估美國對他國的影響力以及美國遭受他國影響的程度。譬如,美國在推出某項科技政策后,持技術民族主義立場的智庫精英則傾向于把他國隨后推出的科技政策視為對美國科技政策的針對性回應,而不管他國科技政策的推出與美國科技政策是否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如果美國科技發展勢頭良好,那么美國智庫會傾向將其歸功于美國科技政策的合理有效;如果美國科技發展受挫,那么持技術民族主義立場的智庫精英不會輕易質疑本國科技發展機制本身是否健康,而是傾向將其歸咎于他國的蓄意破壞。一個典型的案例便是谷歌前任總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領導的智庫“中國戰略組”(China Strategy Group)炮制的報告《非對稱競爭:應對中國科技競爭的戰略》(Asymmetric Competition:A Strategy for China&Technology)。該報告將中國科技領域高速發展、趕超美國的原因無端地歸結于商業間諜活動、非法監控、公私產權不分等,宣稱中國的科技發展將被用于針對美國的武器,將導致“技術威權主義”和“損害人權”[19]。技術民族主義者認為自己總是對的,而他者總是不懷好意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推卸責任”是技術民族主義智庫精英看待技術問題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是慣性思維。認知個體從國際關系史的重大事件中獲取的東西是決定技術民族主義者認識的重要因素,而這種認識又將對其所接收的信息的解讀產生影響[18]。然而,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如果用一種固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那么就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與“他者”。持有技術民族主義觀點的美國智庫學者往往基于美國在特定階段科技領先的現實,片面夸大和神圣化美國科技領先的輝煌歷史與未來,認為美國科技領先世界是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使然,把美國在特定階段取得科技領先地位神圣化為永遠領先,而任何嘗試超越或挑戰這種領先地位的企圖不僅是“必然要失敗的”,而且是“充滿敵意的”,是應當被“徹底擊垮”的。這同樣也是根據對美國實現其科技霸權歷史經驗的固化認識而做出的主觀斷定。同時,持有技術民族主義觀點的美國智庫學者也會基于對其“對手”歷史的片面且固化的認知來看待和評價“對手”的作為。例如,美國全美亞洲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入世后的技術政策:標準、軟件及技術民族主義實質之變化》報告,根據美國與日本技術貿易爭端的歷史經驗,把中國推行WAPI 的政策稱為“新技術民族主義”,雖然該報告分析了“新”在哪里,但其觀察和分析問題的理論基底仍然是“技術民族主義”。

四是強敵臆想。在分析和處理國際間科技競爭及相關事務時:一方面,美國政府及智庫為了最大限度地調集國內資源來爭奪和維護其世界霸權,將競爭對手對自己國家造成的侵害或威脅夸張化,鼓吹民族主義;另一方面,基于對未知事物的不可掌控性而造成的恐懼心理,美國政府及智庫會過高地估計或預判缺乏足夠了解的競爭對手對本國產生的威脅[20]。美國智庫在強敵臆想作用下,將中國科技企業視作中國政府政治戰略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許多科技、經濟、貿易問題均被美國智庫視作政治問題與戰略問題。例如,2015 年,對華政策辯論中,大多數美國智庫學者認為,中國并沒有向美國預期的方向發展,而且正在改寫國際規則,對美國的核心利益構成挑戰[21]。又如,2020 年3 月,美國智庫哈德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亞太安全部主席帕特里克·克羅寧(Patrick Cronin)發表的《不要誤會,中國確實想統治太平洋》(Make No Mistake,China Really Does Want to Dominate the Pacific)中,將中國的發展進步夸張化與歪曲化,并誣作“技術民族主義”,指責中國對美發起“全面競爭”,嚴重威脅美國全球霸主地位[22]。無論中國持有何種態度、做出何種決策,美國政府與智庫都會認為有可能影響到美國的科技領先地位,將中國視為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威脅者。

5 結語

技術民主主義興起是多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智庫的技術民族主義觀點能否最終引起美國技術民族主義興起以及引發什么樣的技術民族主義,既與智庫本身提出的技術民族主義觀點所具有的屬性相關,又受到政府及民眾的偏好、對智庫的信任度、其他思想觀念的影響力、當前國內外局勢等多種作用因素的影響。此外,雖然有些智庫對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發揮了煽風點火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智庫都支持和煽動技術民族主義,有些智庫秉持客觀理性與務實主義的態度,對技術民族主義進行了堅決批判,例如“技術民族主義”概念的提出者之一萊克嚴厲批評了美國在美日貿易爭端中奉行的技術民族主義政策。在特朗普政府掀起技術民族主義浪潮、極力打壓中國高科技公司時,有些智庫也發出了理性的批判聲音。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智庫在煽動美國技術民族主義中的作用及機制,進而尋找有效預防與應對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方法與策略。通過上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建議。

(1)要增強我國智庫回擊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作用發揮。科技及科技政策、科技觀念具有高度的專業依賴性,美國智庫將這種高度的專業依賴性作為資本來煽動技術民族主義。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充分發揮我國智庫的專業化力量,加強我國智庫回擊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的有效性。要全面推進我國智庫內涵式建設的提檔升級,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來優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能力,以提高政策咨詢研究的效率和水平,為我國政府應對美國技術民族主義提供更具精準性、更富操作性的策略參考。

(2)要以中國式科技現代化道路來破解美國技術民族主義侵襲。美國具有自我圣化與霸權主義交織的心理慣性,這種心理慣性與美國科技優勢地位受到挑戰的態勢產生矛盾,這是美國技術民族主義不斷滋生的條件性因素。當前,中國科技發展愈發迅猛,對美國科技地位構成的威脅愈發嚴重,美國針對中國的技術民族主義只會愈來愈濃,打壓我國科技的力度只會愈來愈重。要堅持獨立自主的科技發展方針,深入改善科技發展生態體系,深入激發科技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擺脫技術依賴,以科技領域內涵式發展破解“卡脖子”問題,將科技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要積極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在技術領域的實踐,大力加強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多元化合作,以積極順應和全力推進技術全球化大局大勢來瓦解美國技術民族主義逆流。

猜你喜歡
科技
點亮科技之光
中國化妝品(2022年4期)2022-09-15 11:59:04
科技向善
科技智囊(2022年4期)2022-04-28 19:00:58
科技賦能未來
科技智囊(2022年4期)2022-04-28 19:00:58
韋地科技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7:04
筆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來科技之花開放
科學中國人(2018年8期)2018-07-23 02:26:34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久久五月视频|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黄色片中文字幕|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国语少妇高潮|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99精品国产电影|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精品老司机| 国产精品视屏|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777|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久久黄色一级片|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欧美a级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91国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伊人蕉久影院|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久久不卡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黄色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aaa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素人在线|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丁香婷婷久久| 91亚洲国产视频|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