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光仕 李婷婷
(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1](P68)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場合就開展調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形成了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調查研究、為什么要進行調查研究、怎樣做好調查研究等根本問題,貫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對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只有在全面梳理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生成邏輯的前提下準確把握和領會其中的內涵要義和時代價值,才能增強調查研究本領,提高調查研究實效,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各項工作穩步前進。
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報告、講話、文章、批示等文獻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性地發展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具有理論、歷史、實踐三重邏輯的支撐。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它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來的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主張要通過“調查研究”來了解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原則。他們雖未曾明確提出“調查研究”的概念,但其重視調查研究的思想內蘊于辯證唯物主義之中。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在實踐中發展認識。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2](P134)他主張通過社會實踐去區分真理和謬誤。恩格斯深入基層調查英國工人階級的具體狀況,“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都用來和普通的工人交往”,[3](P273)深化了對于當時英國工人生產生活的整體認知,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另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它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著。馬克思指出:“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4](P23)同時,恩格斯也指出:“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2](P291)列寧同樣注重調查研究,強調只有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實際情況,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他強調:“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5](P26)綜合來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理論研究、革命斗爭等領域一以貫之的調查研究思想,一定程度上明確了調查研究的本質要求和價值意涵,成為了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理論源頭。
中國共產黨歷任領導人始終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為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啟示。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開展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有關調查研究的系列認識。毛澤東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他通過細致密集的調研,寫出許多調查報告名篇,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為黨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戰略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支撐。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始終保持重視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鄧小平強調領導干部必須深入實際,親自動手進行調查研究。“我們今后制定具體政策和解決問題,……要經過調查研究,把下面的意見集中起來,然后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政策,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計劃,再到群眾中去貫徹實行,并且在實踐中加以檢驗。”[6](P306)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程中豐富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認知。江澤民認為,全黨同志必須深入各個領域的實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做好調查研究這篇文章,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7](P85)胡錦濤進一步指出:“改革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堅持走群眾路線,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真實情況,我們才能在制定政策、謀劃工作、解決問題時做到胸中有數。”[8](P95)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各種問題的解決都取決于正確的決策,而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對現實情況的周密調查研究。我們黨依靠調查研究制定重大戰略決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為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論根基。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調查研究思想,為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滋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調查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采風制度,《漢書·藝文志》記載“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為君王依靠采詩官所采之詩體察民情民意,總結治國的得失,考查官員的政績,以便作出相應的調整。春秋時期,管仲創作的《管子·問》篇中的“問”,又叫“問事”,現代語匯稱為“調查”,其提出數十個要“問”的題目,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認為是“最古老、最全面的社會調查提綱”。西漢劉向在《說苑·政理》中提出“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耳朵聽見不如親眼看見,親眼看見不如親自去做,親自去做不如親手把它辨別清楚,強調了展開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宋代大儒朱熹強調“格物致知”,主張只有通過仔細觀察、調查和實踐,人們才可以獲得對事物本質更加準確深入的認識。明末儒士顧炎武大力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強調學術研究要同國家實際、社會實踐的需要結合起來,他的許多著作都是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反復考訂而成。總而言之,重視調查研究、重視實事求是、重視踐履篤行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邏輯主線和價值取向,并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調查研究思想演變的歷史脈絡,構成了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生成的歷史邏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的講話、文章、訪談中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意蘊,多次對傳統文化中調研觀、知行觀、踐履觀等相關思想進行論述,進而豐富發展了調查研究思想。其一,對于調研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墨子·尚同》),指出密切聯系群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其二,對于知行觀的問題,“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9](P39)其三,關于踐履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用“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來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么、癥結在哪里,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同時他強調“善行者究其難”(《荀子·大略》),要求黨員干部要善于實踐,以便能夠更好地解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調研思想為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提供了歷史借鑒。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調研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將其拓展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與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的生活成長和政治實踐過程密不可分。從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到黨中央總書記,他帶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縱橫跨越中國版圖,始終傳承和踐行著黨的優良傳統,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樹立光輝榜樣、發揮引領作用。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了解到當地缺煤缺柴,于是他前后兩次到四川學習調研沼氣池的修建技術,回來建造了當時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觀察到梁家河村水土流失嚴重、農田產量低的劣勢,他組織帶領群眾筑壩造田、打大口井,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水平。后來,習近平任正定縣委書記期間強調“實實在在地調查研究一番”,用三年時間調研完了全縣25 個鄉鎮、221 個村。接著,習近平一到福州任職,就以調查研究起步開局,深度調研限制發展的各種問題,將每年3月定為福州市的調查研究月,大興調研以推動科學決策在福州得以蔚然成風。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至少每周都會安排一次調研,圍繞如何發揮優勢、如何補齊短板這兩個關鍵問題,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創造性提出“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依舊率先垂范、大力倡導調查研究,始終把調查研究作為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干事路徑,基于調查研究對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作出了科學解答。2012年12月,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頂風踏雪趕往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考察調研,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此后,他不斷接訪調研、訪貧問苦、問政于民,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從十八洞村調研時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從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到“十四五”規劃建議編制開展“網絡問計”,從跨越三省市調研謀劃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到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課題再到整體調研東三省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十余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躬身調研,不斷認識國情、尋求規律、解決問題,不斷豐富發展調查研究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做好調查研究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實踐指向的新論斷、新闡釋和新回答,系統而深刻地闡釋了調查研究的原則要求、價值立場、目標導向、實踐路徑,既解決了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又回應了如何看、怎么辦的困惑,實現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一,從而形成了科學完備、辯證統一的思想體系。
調查研究要以事實為依據,深入實際、了解實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基層調研,為全黨樹立了重視調研、深入調研、善于調研的光輝典范。他在阜平縣調研時談到“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貧,通過典型了解貧困地區真實情況,窺一斑而見全豹”,[10](P19)只有這樣,才利于我們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出臺政策措施要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底數,廣泛聽取意見,兼顧各方利益”,[11](P43)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是喊口號,要經過深入調研,結合當地實際,形成符合黨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11](P44)在陜西調研時強調“重要的是深入調查研究、摸準情況、吃透問題、找到方法、總結經驗”,[11](P47)始終將擼起袖子、俯下身子作為提高調研實效的關鍵一步,以事實為依據,時時處處把求實精神牢記于心、付之于行。
調查研究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實際、注重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重視深入實際、了解實際。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12](P526)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直接到貧困戶看真貧、扶真貧,直接聽取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意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精準扶貧”,指出要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強調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在“精準扶貧”方略指引下,各地圍繞著“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問題,不斷優化扶貧思路和扶貧措施,最終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調查研究,善于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吸取基層經驗和群眾智慧,做到胸中有數,有的放矢。”[11](P43)因此,作為黨員干部,只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才能制定符合實際、符合規律、符合科學的各項政策、制度和措施,有效指導和推進各項工作。
堅持人民至上是貫穿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價值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13]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就是要在調查研究中傾聽民聲、尊重民意、匯聚民智、順應民心。一是調查研究要傾聽民聲。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望,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避免走馬觀花、坐而論道的“假調研”和“偽調研”,真心誠意傾聽人民心聲。二是調查研究要尊重民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領導干部改進調研作風,“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14]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尊重民意、把脈問診,推動調查研究蔚然成風。三是調查研究要匯聚民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干部要甘當“小學生”,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學習借鑒人民群眾的“真知識”“金點子”,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調查研究要順應民心。“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當前最大的民心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不斷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各種需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調查研究才能深入民心,充分彰顯黨的初心使命。
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的根本工作路線,是不斷提升服務人民群眾本領的根本所在。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沒有決策權。黨員干部要堅持群眾觀點,站穩人民立場,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將群眾路線貫穿調查研究全過程。一方面,在調研中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要下沉調研、扎實調研,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為群眾身邊大大小小的“問題”找到化解之招、破題之策。必須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在調研中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基層一線,傾聽社情民意,掌握真實情況,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智于民。“好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2](P58)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把調研結果轉化為正確認識,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調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1](P20)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必須聚焦突出矛盾,持續跟蹤關注社會熱點,聚焦重難點問題,有效打通堵點、破解難題,拿準吃透基層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問題,切實把實際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搞清搞透。因此,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線索應該貫穿于調查研究整個過程之中。首先,調查研究必須從當前社會中亟待解決的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出發,找準切口、找到出發點,讓調研更有針對性。然后,把調查所收集整理的資料素材加以匯總歸類,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以科學分析,深入研究當前存在的問題,讓調研更有科學性。最后,調查研究必須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其效能評價應該將是否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作為重要評判標尺,使調研更具實效性。
堅持問題導向是我們黨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須清醒認識我國當前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當前,我們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但仍存在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又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1](P20)為切實解決上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提出了基于調查研究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的三類方法。一是以調查研究促進補齊短板。短板是指存在短處、有待改善的地方。補齊短板,意指對短處不足進行彌補改良,并要達到相關要求的標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各方面都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自己工作方面的短板是什么,以扎實的思路、舉措盡快把短板補齊,避免各種各樣的短板牽扯我們的工作、影響既定目標的實現。”[15]二是以調查研究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調查研究有助于掌握不斷變化的現實情況,從根本上增強改革舉措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16](P38)三是以調查研究助力基層治理。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領導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增強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學會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從基層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促進各項工作推陳出新、取得突破。
調查研究能力是衡量黨員干部能力素養的重要方面,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17]他對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種能力”的明確要求,其中第二種能力便是“調查研究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包括調查能力和研究能力,調查是前提工作,重在全面把握客觀實際情況,通過在調研中獲取和掌握實際的第一手資料;研究是關鍵環節,重在科學分析實際情況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形成成果、轉化決策、調整優化都是干部調查研究能力的重要內容。調查研究作為了解和把握客觀實際情況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是提升領導干部能力素養的基礎性能力。因此,黨員干部要切實發揮作用,不是靠說了算,而是靠說的對,這就要求做決策、干工作、解難題都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深入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養成堅持學習、深入調研的好習慣。
大興調查研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向新時代新征程作出的重要部署。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必須為完成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服務。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動員令。恰逢偉大時代,黨員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主心骨”,要秉承用心用情、唯真求實的工作態度,讓調查研究發揮實效。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一方面,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也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功,“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18]另一方面,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需要經過扎實調查研究才能細化為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任務,形成既符合黨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情況的落實方案,避免簡單化、機械化、形式化地抓落實。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只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真正推動調查研究走深走實,在服務決策、解決問題、推動落實上狠下功夫,才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系統闡釋和科學回答了什么是調查研究、為什么要進行調查研究、怎樣進行調查研究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使我們黨在對調查研究的認識和實踐上實現了新的飛躍、進入了新的階段,對新時代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思想、促進正確決策、密切聯系群眾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具有重要理論借鑒意義和實踐指引價值。
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處理問題,又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理論貫穿于治國理政全部實踐之中;既系統分析了調查研究是什么、為什么和如何做的重大問題,又創造性解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未曾論述和涉及的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一系列原創性貢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理論。
第一,創造性提出調查研究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等重大理論觀點,深刻回答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和目標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學會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等重要論斷深刻揭示出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調查研究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理論的進一步繼承與創新,實現了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與發展黨和人民事業在方法論上的統一,為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等提供了思想引領與理論支撐。
第二,創造性提出開展調查研究要堅持走群眾路線、黨員干部必須提升調研能力等新論斷,系統回答了增強調查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自覺性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深切了解群眾需求愿望、創造精神、實踐經驗。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一定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19](P296)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調查研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深化了我們黨對調查研究價值立場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哲學與群眾史觀的理論。
調查研究有助于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14]調查研究是正確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可靠手段。事物規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提高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事物規律不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需要人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調研搜集的材料加以理性科學的分析,從而總結出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在不斷調查研究、上下求索中,不斷總結和深化對于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新形勢下,唯有繼續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這三大規律,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調查研究,不僅是掌握事物客觀規律的基本方法,而且是正確決策的重要前提。“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20](P154)只有通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實際情況,為作出正確決策提供參考、創造條件。換言之,調查研究是我們進行一切科學決策所必需的前提和基礎。“長期以來,我們黨在出臺重要方針政策、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前,都要求有關部門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12](P58)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對于正確決策的重要價值,強調正確決策理應包含三個維度: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第一是科學決策。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更好為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服務。第二是民主決策。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決策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是要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廣泛匯集人民智慧,真實反映群眾訴求,努力使民主決策貫徹到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第三是依法決策。依法決策直接影響決策質量、關系法治權威,是正確決策的原則底線。黨員干部應該敬畏決策權,善用決策權,通過調查研究進一步使得我們的決策符合憲法和法律要求,避免盲目決策、違法決策。
領導干部的作風既是引領黨風和社會風氣的重要風向標,也是人民群眾觀察黨風的重要窗口。調查研究作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切入點和重要環節,代表著求真務實、以民為本的工作作風,忽視調查研究就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泥淖。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上下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正“四風”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是不行的!這就是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21]這段講話深刻闡明了通過調查研究改進工作作風的方法路徑。第一,調查研究要杜絕形式主義。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站位,帶頭轉作風,靠前指揮、率先垂范,必須徹底治理重形式輕落實、以形式代替落實等頑瘴痼疾,更好地引領和感召干部群眾投身基層干事創業。第二,調查研究要杜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整而難治、禁而難絕的內在原因是官僚主義作祟,整治形式主義根治病灶首先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權力觀,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調研、經常調研,以調查研究求工作實效,帶頭發揚務實之風、弘揚清廉之風。
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梁,既聯通著信息與決策,又聯系著黨心與民心。習近平總書記將調查研究視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強調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這樣才能聽到實話、察到實情、收到實效。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路線,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練好調查研究這項基本功,及時發現和總結基層干部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為分析解決問題獲取客觀全面、真實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帶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帶頭解決實際問題,將人民群眾關心期盼的切身利益問題作為調查研究的工作核心,以調查研究推動改善黨的作風和工作方法。同時,領導干部要把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和優良作風貫穿于調查研究的工作實踐中,向基層干部群眾虛心學習請教,“善于換位思考,走進群眾,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準確了解群眾的所憂所盼”,[22](P13)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應對風浪考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新時代新征程上面臨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如何科學認識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做好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準備,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都需要通過高質量調查研究深刻把握歷史大勢和客觀規律,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不斷推進調查研究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舉措,如何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是關鍵問題。一方面,領導干部必須沉下去,深入做好重大工作項目的跟蹤性調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調研、推動落實的督查式調研,通過督查進一步推動工作落實,通過培養和總結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推動全盤,[23]“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以強化理論學習指導發展實踐,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把學習和調研落實到完成黨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項任務中去”,[22](P14)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另一方面,領導干部應增強做好調查研究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要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24]系統把握調查研究的原則、方法和環節,使各項工作舉措符合基層實際和群眾意愿,把調查研究成果切實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路舉措和具體成效,不斷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