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作為人類社會實踐之一,發揮著提高 生產效率、提升生活品質和實現人類理想的作 用。當代設計更注重突出藝術表達,并趨向智 能化和網絡化靠攏。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優 化人工智能技術的算法還是為了更好地創作藝 術作品,藝術家創作作品的過程都值得探索。
藝術創作是人類審美的精神生產活動,我 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剖析當代藝術作品的創作 過程。首先是情感信息的獲取,藝術家通過感 知和體驗世界來獲得情感信息,這些信息將成 為創作的基礎。其次是感官的觸發,藝術家某 一感官的敏銳將打造獨特的藝術作品,作品與 感官建立聯系,使觀者能夠得到充分的感官體 驗。最后是造物認知,藝術家通過創造力和想 象力將情感信息與感官觸發轉化為藝術作品, 進而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在這個生產活動中, 獲取情感是創作的基礎,造物則是創作的橋梁, 觸發感官則是創作作品引起觀者情感共鳴的關 鍵。
藝術創作服務于社會,藝術家為社會結構 中不同認知層次的人們創作。藝術作品的優劣不應以社會結構中不同認知層次或藝術家的知 名度來劃分。相反,藝術作品的優劣應該取決 于創作緣由、作品呈現與精神體驗,這與藝術? 創作中獲取情感、造物認知、觸發感官逐一對應。
一、藝術創作中的情感信息處理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運用自己獨特的經驗、 觀念以及審美體驗,通過媒介與語言把特定的 內容、形式轉化為全新的形象。
(一)情感具有私密性
人類的情感活動是隨意、無序、雜亂、無 組織的,情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經驗之一。 當藝術家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創造時,自我 情感的表達是創作動力,在這個過程中經驗性 地對情感做一番整理、組織工作,渴求觀眾通 過藝術品感受獨特的情感體驗。
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從種族、環境、 時代三個原則出發,表示偉大的藝術家是一個 藝術家家族的杰出代表,而不是孤立存在,希爾斯形象地將之歸結為“一條世代相傳的事物 之變體鏈”。情感一定程度上被認知影響牽絆,? 同時受腦神經制約。神經學家約瑟夫·杜勒發現, 位于人腦中邊緣系統圈底部,有兩個神經細胞 核團分列在腦兩側,因形狀似杏仁被稱為杏仁 核,專司情緒事物,若切除杏仁核,可以降低 動物兇猛的情緒反應;若將杏仁核與腦的聯系 割裂,則出現“情感盲”,對周圍的親情、新 鮮事物等提不起任何興趣;奧爾茲等人發現“快 樂樞紐”和“痛苦樞紐”存在于下丘腦,下丘 腦是情緒和動機產生的重要腦結構,若刺激這 些部位,動物會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BPD(邊緣型人格障礙)組左側杏仁核和背 外側前額葉與全腦功能連接減弱,且其功能連 接減弱可能在 BPD 的情緒調節障礙中發揮重要 作用”。
情感思維分支難以單獨存在,因為多方因 素會影響情緒思維的發散過程。正是由于這種 復雜性,思維導圖可以從一個點延伸發散成為 茂盛的“參天大樹”。情感信息的建立也是基 于復雜而密集的思維過程。而情感具有私密性, 因此在隱私領域,它無法被簡單地復制或傳達 給他人。
(二)接收汲取充沛情感信息來創作
人類之間的情感從經驗到醫學的研究都充 分證明了其不應相同,因此不同藝術作品的受 眾群體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正是由于這種多樣 性,那些聞名于世的藝術作品才能夠觸動人心, 產生共鳴。
魯迅先生通過觀察和感知周圍的人物和情 境,以冷靜的文字描繪出各種對立的事物,如 痛苦與歡樂、生與死等。他清楚地認識到,人 類的悲歡并不相同,這種認知使得他能夠深入 挖掘并展現人性的多樣性。他準確地捕捉到了 這些情感信息,用文字確切地展現描繪了事實, 營造了千人萬相的圖景,以便讀者能夠理解和共鳴。對于創作者來說, 理解作品的受眾對象, 清晰把控情感認知,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進行表達是創作的關鍵。以這種方式來創作, 作品可以更好地傳達情感,引發讀者的共鳴, 從而達到溝通和理解的目的。
思想家為減輕人類情緒的痛苦, 提出了“子? 非魚, 安知魚之樂”的疑問。他們認為,? “我” 并非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思考的靈魂,以減? 輕人類肉體存在所帶來的情感困擾。靈魂和精? 神是永恒的,人類在相互構建中生活。法國哲? 學家薩特將人的存在分為三種:自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和為他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指的是? 擁有意識和主張傾向的人;自在的存在是指明? 白人擁有意識、傾向和相對自由的人;為他的? 存在是指他人對我產生的限制。薩特提出“他? 人即地獄”,意味著人雖然擁有意識和自由,? 但總是處于復雜的人際關系之中。在藝術創作? 過程中, 從開始到結束, 應保持情感的完整性。? 創作過程中, 情感主動性爆發, 不受他人審視。? 藝術家帶著飽滿的情感態度和極度自信,自覺? 地表現完整豐富的情感。
(三)創作情感——移情
克羅齊的審美研究心理學提出“審美即直?? 覺,直覺即表現,表現即創造”,由此大膽推?? 論審美即創造,創造過程即審美過程。鄭板橋?? 畫竹的藝術美可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 手中之竹,“自覺、表現、創造”與“眼、胸、手” 相對照有異曲同工之妙,眼睛觀測到的是自然?? 美,胸中浮現的是情感美,作品是創造的最后?? 階段技術美。卓越的藝術創作會產生情感共鳴,
立普斯在審美心理學中提出“移情”,認為審 美的關鍵是移情。移情就是“移感”“輸感”, 即把主體的情感“移入”或者“輸入”對象。“仁 者樂山, 智者樂水”“喜氣畫蘭, 怒氣畫竹”, 移情有前提,對象的形式是移情的前提,最關 鍵的條件是主體的態度。對象美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美者的思想感情。移情是一種審美態 度,也是一種創作態度。移情在藝術欣賞與現 實審美中屢見不鮮,在藝術創作中也不可或缺, 移情在個人體驗中把個人情感賦予對象,想象 將對象外部特征與創作作品相聯結。藝術創作 需全面把控接收的情感,并把創作內、感情外 的事實表現詳細呈現。
二、造物認知
移情作用在創作活動過程中,將情感融入 物體之中,從而實現情感與表達形式的統一, 創作進展到斟酌材料運用時,就出現了造物活 動,即造物藝術。造物藝術不僅是簡單的制造 工具,還擔負著服務人類衣食住行與生活起居 的功能。造物與法律、道德、純藝術等一樣起 著構造人類生活環境的作用。
關于造物,李硯祖認為,我們必須看到,? 在現代文明建設中,人們關于美的觀念已經從? 書齋、畫室和各種藝術殿堂拓展到了機關、工 廠、校園、街道、庭院、居室乃至城市規劃建 設、田園山川的規劃美化,總之拓展到了每一 件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身上。從某種意義來講,? 現在物質產品的生產、社會環境和個人生活環? 境的營造均以滿足人的審美的程度來定優劣, 這便是人們在解決了安全、溫飽問題之后,提 高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出的對美的饑渴。文化在? 19 世紀被簡單定義為聽高雅音樂、看傳統繪畫、 品歌舞劇,反復被披上一層薄紗,人類總是透 過薄紗來觀看現實世界。中國社會經過高速發? 展,書齋、機關等具有年代感的詞匯略顯老舊,? 實質上更名不更意,詞匯的轉換促進社會生產? 與進步,例如書齋現為學校。從室內設計專業 角度來分析,書齋室內裝潢講究樸實、典雅,? 各個物件講究具有年代感的排場與規模,科技? 館的設計風格表現為科技金屬感,現代的博物? 館不再力求營造既視感的展覽廳,反而運用到玻璃、金屬、電子銀幕等的現代產物,尋求運 用現代技術更加完美展現老物件的美感,從博 物館展廳的設計意識轉變,可以得知造物藝術 是一項偉大的思想營造歷程。
造物離不開文化,當下,一批學者認為文 化進入“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完全融 入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最直接的體現是 冠以文化內涵的消費品暢銷,文化接地氣也大 眾化了,在現代社會逐漸模糊了雅與俗的分界 線。文化商品化成為消費品意味著藝術作品也 能成為商品明碼標價售賣,現代知識付費表明 理論也成了商品,文化商品化思維已深入人們 生活中,成為一種商業模式。當代的文化從 19 世紀特定的“文化行為”中突圍出來進入了日 常生活起居中。
造物藝術中物品的形態、圖案、色彩和材 料本身都具有審美趣味和文化價值,這些元素 不可避免體現社會價值觀、道德觀與世界觀, 同時塑造一定的審美主體。馬克思、恩格斯指出, 藝術總是為維護同一階級的利益服務; “理念 的感性顯現”是黑格爾對藝術的唯心主義看法,? 馬克思修正了這個看法,他認為藝術的源頭不 是理念而是實踐。經驗表明,實踐是造物藝術 的初始條件,藝術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表現 在理性地探究橋體的排水設計,理性地探究園? 林景觀色彩鋪裝的協調,理性地選擇世界名畫 并運用數字技術打印添加小胡子等。
造物藝術創作者需提前感知物體自身的意 識形態,而非欣賞者賦予的定義。在造物活動中、 從造物的設計、生產、實用,這個過程任何一 項都值得重視與深思熟慮。
三、感官語言
藝術形象語言表達是多樣的, 視覺、聽覺、 嗅覺、味覺、觸覺是人類感覺,形象語言可以 是感官的任一知覺。香水氣味是形象語言,當有野外森林游玩的經歷后再次嗅到森林氣味會 觸發氣味記憶,腦海中自覺浮現森林景象;小 部分享有盛譽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他們的形象 已經超越了藝術品的原有功能,能被大眾快速 識別,這些藝術形象構成一本輕薄卻有非凡力 量的視覺詞典,傳遞全世界共通的藝術語言, 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愛德華·蒙克 的《吶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代 社會文化不僅是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認識, 這里的語言是口頭表達,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發 展過程中,為了統一物品名稱、便于管理社會 創造出來的語言文字。
靳埭強的精良案例運用現代形式語言汲取 中華精粹文化融入藝術創作。在藝術與設計學 院授課時靳埭強談論到,中國文化對他創作具 有非凡意義,認同民族身份,多數作品創作意 義是逐漸從日常創作中慢慢領悟的。中國文化 博大精深,需徐徐體悟,作品蘊含的文化思想 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在視覺中展現, 做到精準詮釋便是卓越創作。儒釋道三家各成 體系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深遠,概括為儒家自 律、佛家開悟、道法自然, “沖”與“和”概 念達到共通,在中國人文化概念中已融為一體, 形成血脈交融、休戚與共的狀態。東方哲學體 系所倡導的“和”思維,適合填補西方哲學的 缺陷。當代設計師,理應賡續時代趨勢,“以 文藝之光,鑄時代之魂”,同時理性認識看待 傳統文化、技術標準、紋樣樣式等,運用現代 五感語言繪就優秀傳統文化。
凝神諦視工具,人類感受到工具中物化的 感官形式,感官形式不僅以視覺的光傳播、聽 覺的波傳播,還有嗅覺的散發、觸覺的神經纖 維傳播等,非使用狀態下工具,不會觸發人類 感官,需要持續不斷地觀看工具才有可能反映 出凝視狀態。凝視是單純地觀看,停留在視覺 本身,是不引起其他感官的視覺觀看,這否定觀看行為的全面性。感官動物以不同方式來處? 理感覺的某一部分或者全部,表現為動物界中? 多種多樣的感官形態。手勢語、體態、面部表情、 體表顏色、聲音、氣味、身體觸摸等通信方式,? 都可在社會性的組織中起到傳達交流作用。形? 象語言是豐富的,不僅是口語或書寫的語言載? 體,它是人類感官中任何一種能接收到信息的 總稱,味覺嗅到酸也是一種語言表達。在現代? 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語言表達載體逐漸注重? 以感官為中心、以感覺為中心的語言形態,這? 意味著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
四、結語
情感活動是一種人類精神的創造性活動, 即在感官基礎上理性思考,在思維領域中被稱 為“理解”,加上大膽“理解”的創新,創作 出適應社會環境、滿足社會、貼合時代背景的 藝術作品。人類脫離社會圈層難以維持以往的 身份,藝術家的光輝不僅閃耀在專業技術上,? 同樣也從社會中獲得,以強烈的感覺探索獨特 的藝術表達。藝術家大多是感官高敏人群,善 于將感官體驗通過造物活動,形成藝術家個人 獨特的表達語言。優秀作品的語言形象致敬文 化,彰顯情懷,觀者能在作品中感受到時代溫情, 讓作品文化底蘊回歸文化層面,創造更多中國? 審美風格的藝術作品,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當代 藝術創造者的使命。拋棄實踐言之無物難以推 動時代前進,更不能推動發展創造,社會要進 步道路形式需創新,在追尋中國夢的道路上,? 當代設計需不忘初心,創作服務于人民的藝術 作品。
[ 作者簡介 ] 謝瑩,女,漢族,河南人,蘭州大 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