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琴 邢智倉
摘? 要:近年來,內蒙古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循環經濟體系不斷形成,但原材料綜合利用率偏低,綠色循環發展保障尚不充分,建議建立節約型產業體系,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加大再生資源回收力度,推進智能化綠色化生產,提高原材料循環利用水平,加快形成節約高效的生產方式。
關鍵詞:原材料? ? ?節約? ? ?集約? ? ?路徑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按照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提出的“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的要求,分析原材料利用基本狀況,重點研究電力、鋼鐵、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主要領域原材料消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節約高效利用的潛力,提出強化原材料目標管理、提高重點領域材料利用效率等節約增效的路徑和主要措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推動原材料節約集約利用成效
(一)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嚴控“兩高”項目,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管理創新、發展清潔生產、大力節能減排,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水平,主要資源產出率在“十三五”提高15%的基礎上,預計“十四五”再提高20%。工業領域,內蒙古加大了清潔生產力度,鼓勵粉煤灰、煤矸石、煤泥、煉渣及塵泥、化工廢渣、冶金渣、尾礦、煤電廢渣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農業領域,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精準施肥技術,減少了化肥和水資源的使用量;推動畜牧業結構調整,提高了畜牧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平。城市建設和生活領域,推廣建筑節能材料和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統,能源、水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利用工作全面開展,有效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提高了資源再利用率。
(二)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組織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園區加大廢氣、廢物、廢渣綜合利用,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和資源協同利用初步實現。截至2021年底,全區建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30個,涵蓋了鋼鐵、煤炭、化工、冶金等行業;全區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39.8%,稀土原材料就地轉化率達到75%,稀土功能材料及終端應用產品占比達到53.6%。二是以工業和農業為重點,加強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動廢棄物“變廢為寶”,2021年,全區廢棄物回收利用率達到了60%以上,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5.6%,農業、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了80%、40.54%,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高于山西1.5個百分點。三是推動《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節約能源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出臺,這些政策法規的出臺,為全區再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材料節約集約利用技術路徑不斷取得新進展
一是圍繞冶金、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傳統領域的科技創新需求,組織開展生產過程數字化設計改造、節能減排等傳統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與應用,產品質量、效率效益水平不斷提升。煤炭采煤機械化程度達95%,資源回收率65%以上;通過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水泥富氧助燃及玻璃熔窯保溫節能、玻璃熔窯全氧燃燒等技術,節能節材效果明顯。二是提高產品設計科學性,推動產品節材和品質提升。如一機重型機械集團優化挖掘機產品設計,采用先進的仿真技術和材料工程技術,對挖掘機的結構、材料和工藝進行優化,提高了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了產品的能耗和成本。三是強化替代材料研發應用,促進材料節約集約利用。如生物基材料如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快速發展,加快替代傳統塑料和纖維,進一步降低了對化石資源的依賴程度。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原材料綜合利用率偏低
內蒙古原材料綜合利用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配套的共生、伴生和循環的綜合開發利用項目較少,導致整體原材料綜合利用率普遍偏低,如冶金行業中,有色金屬加工能力僅占冶煉能力的40%,除鋁深加工能力達到冶煉能力的60%左右,銅、鉛、鋅等只有20%左右。二是部分行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不高,導致原材料的利用率偏低。三是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偏低,2021年,內蒙古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1個百分點。與經濟結構類似的山西、陜西和新疆相比,分別為基本持平、低11.9個百分點、低3.5個百分點。四是一些行業廢棄物在存儲等環節存在處理不當問題,導致了原材料的浪費和低效利用。
(二)綠色循環發展保障不充分
內蒙古在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保障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循環化改造的產業鏈尚未形成系統,大型治理設備生產制造企業和提供具有本土知識產權的技術服務企業相對較少,對地區產業發展的引領輻射作用有限。二是具有一定輻射能力的清潔能源替代、節能減碳產業鏈還未形成,“碳中和”產業鏈各環節落地本土項目有限,綠色能源產業鏈總體發展不足,無法滿足綠色能源的需求。三是在中長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及“雙碳”目標實現方面,缺乏戰略性規劃指引,部門協同機制、考核評價體系有待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仍有短板,使得綠色循環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協同機制,影響了自治區綠色循環發展的全面推進。
(三)產業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加劇
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日趨重視,環保政策加碼,對節能減排提出更高要求,產業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隨著產業的發展,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內蒙古地區的自然條件限制,這些生產要素的供給并不充裕,產業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二是工業廢棄物排量和治理難度較大,如現代煤化工和精細化工“三廢”排放多且不易治理,煤化工企業相對集中且規模大、用煤量大、灰渣多,傳統的灰渣綜合利用方法已難以對其進行消納;廢水處理所產出的氯化鈉與硫酸鈉結晶鹽產品質量標準尚未明確,結晶鹽工業化利用尚需規范,這些問題都導致了產業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足
內蒙古在綠色循環產業和材料節約集約利用領域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弱較為突出,影響了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利用效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綠色循環領域的科技創新投入相對較低,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總體不足,制約了綠色循環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二是不同領域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先進技術和落后技術并存。如冶金行業,雖部分企業的技術裝備已向大型化、高效化、自動化、連續化的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但由于冶金行業中小企業居多且工藝、技術落后,總體上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仍偏低,提供的產品大多停留在低端。三是綠色循環產業在廢棄物處理、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存在著工藝流程不夠完善、技術集成不夠緊密的問題。
(五)各盟市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參差不齊
從增加值總量看,全區不同地區的一產、二產和三產增加值總量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三市是內蒙古的重要經濟中心,其工業增加值總量均超過千億,增加值率也相對較高,尤其是鄂爾多斯市接近4000億,工業發展水平較為突出。從產業結構看,赤峰、錫林郭勒、烏海三市工業增加值總量僅次于呼包鄂地區,屬于全區第二梯隊,工業增加值率也相對較高,這與當地的工業比重相對較高有關。總體上看,內蒙古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增加值率明顯高于第一、三產業,表明內蒙古的工業發展較為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工業投入產出效率較其他兩者更高;但各盟市工業增加值率差距較大,興安盟、巴彥淖爾、通遼工業增加值率明顯落后于其他盟市,全區各盟市工業投入產出效率參差不齊,部分盟市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三、節約集約利用原材料路徑
(一)建立節約型產業體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大力發展低消耗、無污染和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重點發展綠色農畜食品加工、可再生能源、特鋼、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輸變電設備、風光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積極引進和研發高新技術,提升和改造煤炭、電力、冶金、建材、農機、化工等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和節材降耗水平。積極培育發展現代物流、節能環保、低材料消耗、廢舊回收利用等與材料節約集約利用相關的第三產業,使經濟結構更有利于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和資源產出效益。鞏固去產能成果,嚴控中低端產品產能,嚴格執行鋼鐵、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置換政策,嚴控新增產能,粗鋼、水泥等產能只減不增,適度控制現代煤化工產能增速。加快推進原材料應用拓展計劃,加強國內產業鏈合作,確保行業供需保持動態平衡。
(二)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實現原材料重復利用
選擇原材料企業集聚區和新建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工業示范,在園區重點推進產業鏈生態化,以園區、企業、產品的綠色環保為突破,最大限度實現對原材料的回收加工和重復使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電力等自治區重點產業耦合發展,建立原材料工業耦合發展園區,實現原材料梯級利用和產業循環銜接。通過推進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經濟試點示范企業和示范區建設,探索原材料重復使用工業園區、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對新建循環經濟、廢物利用等項目給予一定金額的政策性投資補助。爭取更多盟市(旗縣區)創建成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無廢”城市、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等,形成材料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的“內蒙古經驗”。
(三)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材料節約水平
統籌原材料產業扶持政策,引導企業用技術革新提高材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自治區工業需求為導向,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綠色建材、稀土、石墨烯、硅、晶硅光伏等重點行業,力爭重點、關鍵原材料從制備、工藝流程到新產品開發及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用標準體系提高材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編制內蒙古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規劃未來重點標準研制清單。強化財政資金支持重點原材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探索構建重點原材料使用利用基礎數據庫,全面提升材料節約水平。推進原材料工業生產過程中優先使用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推動煤化工、鋼鐵、建材等行業廢水深度處理與循環利用。
(四)加大再生資源回收力度,增強材料循環利用能力
完善再生資源相關標準和政策,建立廢棄物利用的資源回收機制,探索企業和區域循環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實現材料的循環利用和再生材料對原材料的有效補充。完善社會、資源消耗企事業單位兩級回收利用渠道,加快建設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回收站點、分揀中心和交易中心。暢通廢舊金屬等材料進口渠道,支持企業建立廢舊金屬回收基地。建立行業服務標準,嚴格落實資質審核、安全管理、風險控制等要求,數字賦能廢棄物收運網絡和從收集、貯存到轉運的全過程全覆蓋監管。增強循環利用能力,實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廢鋼鐵、廢紙等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提高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等新興廢棄物回收拆解水平和稀有金屬分選的精度深度。在主要產地建設尾礦廢渣等綜合利用和鋼鐵有色協同處置項目,加快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
參考文獻:
[1]黃麗華.構建城市節約型產業的困境和對策[J].大眾科技,2011,(9).
[2]趙貝佳,尹曉宇,谷業凱,齊志明,孫超,丁怡婷.弘揚工匠精神 提升產品質量[N].人民日報,2018-03-19.
[3]繳翼飛.“十四五”粗鋼、水泥等重點大宗產品產能只減不增[N].21世紀經濟報道,2021-12-30.
[4]黃伯云.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毫不動搖 發展新材料與功能材料科技,任重道遠——在《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上的講話[J].功能材料信息,2010,(12).
[5]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加快材料產業優勢再造換道領跑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OB/OL].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09-10.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黨校)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