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革命時期,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發動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義。起義成功創建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為進一步形成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積累了經驗,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百色起義紅色基因是從百色起義中凝練提出的精神標識,其主要內涵是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百色起義紅色基因傳承著廣西英勇的斗爭傳統,閃爍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光輝,凝結著中國革命的浩然正氣,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閃亮歷史坐標,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滋養。
[關鍵詞]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紅色傳統;傳承弘揚
[中圖分類號]K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12-0046-11
[作者簡介]任淮南,廣西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1]”百色起義留下的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百色起義紅色基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百色起義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滋養,是百色起義時期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西人民群眾,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中開創的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精神標識。進入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立足新的發展階段,百色起義紅色基因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彰顯著生動的時代價值。
一、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的豐富內涵
百色起義紅色基因作為在斗爭實踐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對百色起義時期廣西黨組織帶領人民群眾英勇斗爭全部歷程的完整提煉,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再現了革命斗爭的不朽歲月,體現著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百折不撓是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的主線靈魂
百折不撓精神貫穿于百色起義始終,突顯于右江革命根據地建設、紅七軍北上遠征和堅持右江革命根據地斗爭等階段,體現了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不畏艱難險阻和為革命勇于犧牲一切的突出特質,是百色起義精神的靈魂所在。
1.不畏艱難開展根據地建設
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時,面臨著極其艱苦的條件。右江地區地處祖國邊陲偏僻的農村,境內多是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該地區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極其落后。由于地處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根據地剛一成立就遭到白色政權的長期圍堵和經濟封鎖,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經濟更加舉步維艱,糧食、日用品、藥品極為缺乏,軍民生活非常艱苦。除去經濟問題以外,根據地政權還面臨著黨政人才缺乏、黨組織殘缺不全、群眾發動不夠、土匪勢力眾多等現實問題。面對這諸多的困難,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毫不退縮,迎難而上、下大力氣開展根據地建設。一是大力發動群眾。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如通過在圩日街頭演講、印發施政綱領文件、散發小冊子傳單、刊印《右江日報》、懸掛標語和制作漫畫等方式,宣傳革命道理,喚醒群眾覺悟。同時,在奉議、平馬、思林、果德、東蘭、鳳山等縣建立農民協會,將農民組織起來。二是帶領群眾斗爭,夯實群眾基礎。帶領群眾打土豪分田地,保障農民利益,爭取群眾擁護。三是迅速建立健全黨的組織,領導當地工作?!霸诎偕?、奉議、平馬、思林、東蘭、鳳山均已成立縣委的組織,果德、向都也成立了特支。右江工作委員會,則早已建立起來了。黨員數量達五六百人。”[2]四是開設訓練班,培養黨政人才。開設多期培訓班,廣泛培養各族群眾,對于表現突出者,加以提拔重用。除此以外,還積極采取措施,發展工人運動,促進根據地商品流通,處理土匪泛濫等問題。經過不懈努力,右江革命根據地反動勢力得到肅清,群眾廣泛發動,商品正常流通,黨組織建立健全,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2.矢志不渝北上遠征跋涉
由于受“立三路線”錯誤的影響,紅七軍不得不離開右江革命根據地,北上攻打柳州、桂林等大城市,配合中央切斷兩廣軍閥向北進軍的路線,為中央實現全國革命軍隊“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目標作策應。1930年11月,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率領紅七軍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約7000名將士從河池出發北上,踏上征途?!俺鰩焹蓚€月連遭三役慘重傷亡,軍前委和中央代表終于在廣西全州決定拋棄‘立三路線不打桂林,最終到達中央蘇區,實現會師‘朱毛紅軍的戰略任務。[3]”紅七軍此次“小長征”歷時7個月,一路輾轉桂、黔、湘、粵、贛五省,縱橫7000余里,經歷大小戰斗百余次。整個征途中,紅七軍經常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在路過廣東省乳源縣梅花村時,紅七軍遭遇裝備優良的敵軍四個團的圍堵。經過十個多小時的惡戰,紅七軍被迫撤出戰斗。僅此一役,紅七軍傷亡近千人,全軍干部損失過半,李謙、章健等重要師、團級干部壯烈犧牲。在征途中,紅七軍物資補給嚴重匱乏。由于缺少生活保障品,在寒冬臘月戰士們還身著無袖露肩單衣、薄長褲、打赤腳。以至于一個晚上被凍死的士兵多達10人。由于缺少武器彈藥,戰斗中紅七軍營長黃昉日槍彈打完了,就與敵軍殊死白刃戰,即便大腿被敵軍嚴重砍傷,鮮血直流血肉模糊,也毫不退縮堅持血戰,直至突出重圍。在向中央蘇區轉移過程中,即便面臨層層艱難險阻,紅七軍將士仍然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終于在1931年6月到達中央蘇區,實現與朱毛紅軍會師的戰略目標,為革命輸送了寶貴力量。
3.紅旗不倒堅持根據地斗爭
紅七軍主力北上之后,右江革命根據地武裝力量銳減,右江革命政權實力大為削弱。新桂系趁此時機聯合貴州軍閥大舉侵襲根據地各縣,對根據地實行“圍剿”,右江革命根據地進入自創建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面對強大的反革命勢力,根據地軍民的革命意志毫不動搖畏縮,他們堅信只有繼續斗爭,革命才能走向勝利,只要繼續斗爭,距離革命勝利就會越來越近。為了更好地保存革命力量,留守根據地的紅七軍第二十一師師長韋拔群率領部隊轉移到西山之中,堅持游擊斗爭。由于敵人實行“分割包圍”“嚴密封鎖”“各個擊破”的戰略,革命軍隊被困深山,處于十分不利的斗爭環境之中。圍困日久,物資匱乏,基本生活保障也成了難題。韋拔群和戰士一起,以野菜樹皮充饑,渴了就喝巖壁水,在山洞之中棲身。韋拔群與戰友約定,只要還活著就要堅持革命,無論最后活著的是誰,都要擔負起領導革命斗爭的重任。為了鼓舞士兵,增強士兵的必勝信念,韋拔群特地以《革命到底》為名寫了一首詩歌:“窮人鬧革命,眾鄉親,雄心要堅定。今日處惡境,但相信,霧散會天晴。”[4]根據地群眾也堅持抗爭,他們經常冒著被捕甚至被殺害的危險,千方百計向韋拔群第二十一師運送糧食等物資以及提供情報。女交通員黃媽滾,得到命令前往臨鄉求援,喬裝打扮后,翻山越嶺日夜兼程,不幸于途中被捕。她怕信件落入敵手,將信件揉成一團后吞入腹中,任憑敵人怎樣拷問,她都不透露半點消息,最終被敵人殺害。在這種百折不撓革命精神的鼓舞下,紅七軍主力北上后,桂西革命紅旗始終不倒,而且桂西革命不斷發展壯大,最終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和廣西解放。[5]
(二)實事求是是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反復證明,堅持實事求是,就能興黨興國;違背實事求是,就會誤黨誤國。[6]”百色起義中,鄧小平等起義領導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中央的指示同廣西革命斗爭實際相結合,在錯綜復雜的斗爭局面中,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凡的革命膽略,在選擇起義時機,抉擇革命道路,團結革命盟友等方面堅持從實際出發。
1.從實際出發選擇起義時機
精準把握起義最佳時機,是起義成功的重要因素。最佳起義時機一定是支持革命的力量高漲,反對革命的勢力相對較弱,并且客觀環境有利于起義的時刻。縱觀歷史,百色起義有三個爆發時機。
第一個時機是1929年10月,俞作柏、李明瑞倉促起兵反蔣失敗時。此時南寧城內只有受中共影響的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并且張云逸兼任南寧警備司令,掌管著軍械庫等重要部門。這幾個條件,滿足了發動起義的部分因素。但鄧小平并未選擇此時起義。一是因為南寧是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起義后新桂系必定會重兵反搶,到時難以守住。二是雖然客觀環境有利于起義,但是廣西黨組織對這三支隊伍的改造和整頓尚未徹底完成,群眾也還沒有充分發動。
第二個時機是1929年11月,此時鄧小平等人已率部轉移至右江地區。受廣西黨組織派遣到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的龔飲冰,此時完成匯報并帶回了中央的最新指示:“第四大隊即速轉變,并限定龔同志到后,不能超過十天,即須動作”[7]的明確指令。面對中央提出的起義時機,鄧小平沒有選擇盲目服從,因為中央在不了解起義相關準備工作進展程度時,給出十天期限太過機械。因此,鄧小平充分貫徹中央指示體現出的“緊張精神”,加緊開展起義相關準備工作,實事求是作出決定,即待各項準備工作布置就緒后舉行起義。
第三個時機是1929年12月,此時距鄧小平等進駐右江地區已經一個多月,起義的相關準備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經過月余工作,在部隊本身之改造方面,發動群眾斗爭方面,及對反動勢力之鎮壓均有相當成效”“對四大隊之掌握已相當鞏固”“對宣傳頗收了一些效果”“黨內更一致的熱烈于轉變工作”“并于轉變前數日,向商人籌得十數萬現款”。[8]并且在1929年11月下旬,新桂系和粵軍突發戰爭,新桂系忙于戰事而無暇顧及左右江地區,這為起義提供了絕佳的外部環境。廣西黨組織抓住時機,于1929年12月11日,舉行百色起義并取得成功。
2.從實際出發選擇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的選擇至關重要,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9]”受蘇聯革命道路的影響,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工作重心放在城市,注意做好城市工人運動。1927年1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指出,“城市工人暴動的發動是非常之重要;輕視城市工人,僅僅當作一種響應農民的力量,是很錯誤的”“城市工人的暴動是革命的勝利在巨大暴動內得以鞏固而發展的先決條件”[10]。1928年黨的六大仍然把黨的工作任務中心放在準備城市起義,甚至認為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就是否認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就是否認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11]。1929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給廣西特委的信》中明確指出,廣西特委必須集中力量注意南寧、柳州和梧州三大城市的職工運動。
面對中央的命令,鄧小平并沒有盲從,而是審時度勢決定將已被我黨所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以及廣西教導總隊三支隊伍帶出南寧,前往右江地區發展農民運動,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在俞作柏、李明瑞反蔣失敗的關鍵時刻,鄧小平等按照既定計劃,率軍挺進右江地區,將廣西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歷史已經證明,對于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來說,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是符合中國當時實際情況的正確道路。農村在右江地區占比很大,農民在右江地區總人口中占比極高,鄧小平實事求是地選擇右江地區作為革命落腳點,順應中國革命發展潮流趨勢,符合中國革命的歷史規律,是十分正確的。
3.從實際出發匯聚革命力量
右江地區雜居著壯、瑤、苗、仫佬、彝、回等多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85%左右,漢族占10%左右,瑤族占3%左右,其他民族占2%左右[12]。在民族地區進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革命政權,沒有廣大各族群眾的支持擁護是行不通的。為了將各民族緊密匯聚在蘇維埃政權周圍,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積極開展民族工作,實行民族平等,推進民族團結。在政治上,堅持同樣任用和培養各族干部,如右江蘇維埃政府11名委員中,就有6名委員來自壯族、瑤族,比例已經過半;各縣級蘇維埃政府主席中,絕大多數來自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1929年底至1931年初,紅七軍前委和中共右江特委、紅七軍第三縱隊等先后在東蘭縣舉辦了有各族干部參加的各種訓練班7期,另外還單獨舉辦了2期瑤族干部培訓班[13]。在經濟上,各民族一視同仁。不分民族,同樣分配土地,對受剝削壓迫最為深重的瑤族更是特別照顧,“瑤民分配土地,有些瑤民不愿下山,則分配山地”[14]。在文化上,各民族同樣受尊重。各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得到相應尊重,對于一些侮辱、歧視性的詞語不允許被使用。
根據地的民族工作成效顯著,各族群眾革命覺悟空前高漲,積極參軍入伍加入革命軍隊,據相關資料記載,“1929年12月到1930年8月,紅七軍由4000多人發展到7000多人,在新參軍的近3000人中,絕大部分是右江地區的各族青年。”[15]廣大各族群眾真心擁護工農民主政權,為右江革命政權的鞏固壯大貢獻了重要力量。
(三)依靠群眾是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的重要法寶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能夠戰勝一切強敵,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百色起義中,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和充分發動群眾,為起義勝利和根據地建設、鞏固提供了最強大、最根本的保證。
1.緊緊依靠群眾,將兵運與農運相結合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就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對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都有深刻的論述,1928年召開的黨的六大更是明確提出,爭取人民群眾是黨的工作總路線。百色起義時期,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將士兵運動與農民運動緊密結合,很好地堅持和踐行了群眾路線。一是開展士兵運動,爭取國民黨軍隊。士兵作為軍隊的主體力量,掌握士兵才能從根本上掌握軍隊。一方面注意發動士兵群眾。通過對士兵的政治教育,激發其勇氣、提升其覺悟,使士兵勇敢起來揭發反動軍官的罪行,與反動軍官作斗爭;同時在斗爭中,進一步宣傳發動,提升士兵政治覺悟和斗爭熱情。另一方面改造士兵成分。一支舊軍隊,如果其中工農成分占據優勢地位,那么這支軍隊就更容易被我們黨所掌握。因此,廣西黨組織從各地精心選拔工農子弟、學生黨員,將其輸送到國民黨軍隊擔任連級干部或者士兵,以此提高部隊中工農等先進成分的占比。二是大力發展農運。一方面,鞏固黨同農民群眾的聯系。發動右江各縣成立農民協會,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進一步擴大農民斗爭。另一方面,強化對農民運動的支持,鄧小平等人率領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到達右江地區后,立即把從南寧運來的5000多槍支以及大量彈藥分發給右江各縣農民,指導建立農軍,為農民運動提供武裝支持。
由于爭取了軍隊中的廣大士兵群眾,原屬國民黨廣西當局的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基本全部被爭取到革命陣營。鄧小平等人率領軍隊到達右江地區后,立即和右江農運結合在一起,在廣大群眾的踴躍參與中,掀起右江革命斗爭新高潮。
2.維護群眾根本利益,廣泛開展土地革命
農民占據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右江地區也不例外。作為農業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區域,百色起義期間,右江地區的農民數量約占該地區總人口的90%。要發動為數眾多的農民投身革命,必須積極維護農民根本利益。一是為廣大群眾分配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的最根本利益。右江地區土地集中在地主階級手里,絕大多數農民不占有土地,這成為他們受盡剝削壓迫的根源。為了順利地開展土地革命,為農民分配土地,鄧小平與紅七軍第三縱隊隊長韋拔群、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雷經天等人一起在東蘭縣、鳳山縣組織開展土地革命試點工作。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為根據地土地革命提供指導和規范。試點結束后,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在根據地內廣泛開展土地革命,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貧苦農民,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訴求。二是照顧不同群眾需求,采取分耕分管、分耕共管、共耕共管三種不同方式分配土地。分耕分管即土地分到個人手中,其勞動所得也歸個人管理;分耕共管同樣是將土地分給個人,但是勞動所得由集體統一支配;共耕共管即成立共耕社,土地歸集體所有,大家共同勞動、共同收獲,收獲的糧食也由集體統一分配。這三種土地分配方式,充分照顧到了不同群眾的不同訴求,更好地滿足了群眾的利益。
3.密切聯系群眾,提高群眾工作本領
百色起義期間,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一是領導干部以身示范。鄧小平經常深入村屯圩場或是群眾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同群眾一起吃玉米糊、木薯、貓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群眾說:‘鄧政委像我們壯家人一樣!”[16]紅七軍軍長張云逸“經常深入基層找干部、戰士談心,關心大家政治上的進步,并親自介紹幾位干部入黨”[17]。二是建立健全群眾組織。為了做好進一步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廣西黨組織大力發展黨領導的工會組織。百色起義前,僅百色縣就成立了煙絲工會等12個行業工會,在行業工會的基礎上又成立百色縣總工會。恩隆、恩陽、奉議、果化等縣也相繼成立行業工會,并成立縣總工會。右江地區的農民協會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東蘭、鳳山、凌云等縣的農民協會甚至已經可以較為規范地運轉。
據記載,截至百色起義前,右江地區工會會員已超過3000人;“有組織的農民十六萬,可以號召二十萬的農民,有經常的武器一千一百?!保?8]這些舉措密切了黨同工農的血肉聯系,進一步鞏固了廣西黨組織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同時有效提升了黨對群眾的領導力量。
(四)團結奮斗是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的實踐特質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在工人階級領導下,廣泛團結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并結成革命統一戰線是一條重要經驗。百色起義中,廣西黨組織正是緊緊依靠做好工人階級自身團結,大力團結民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朝著革命目標不懈奮斗,才最終實現了起義的成功、右江革命根據的創建和鞏固。
1.做好工人階級自身團結
工人階級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實階級基礎。百色起義時期,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做好工人階級自身團結作為重要工作內容。1929年9月,中共廣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廣西黨政治任務決議案》提出,各級黨組織必須用過半的精力去開展團結產業、交通、市政以及碼頭工人的工作,要將其作為中心工作。通過廣西黨組織的努力,“船務工人的要求發薪,印刷工人的加薪運動,工人群眾下層組織的自動起來與自動改組”[19],廣西各地工人得到有效發動,工人運動逐漸復興。百色起義爆發后,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仍然繼續著力于工人階級自身團結工作。在《中國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中,明確規定“實行減少工人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并制定勞動保護法”[20],右江蘇維埃政府也在區級政府層面專門設置工人委員職位,以專門開展團結工人相關工作。根據地各縣在貫徹落實右江蘇維埃政府政策指令的同時,同步制定本縣政策,做好工人階級自身團結。如東蘭縣規定“確定雇傭工人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八小時以上;免收工人子弟一切教育費用;確定工人每日最低工資二毫”[21]等有關內容,就是推動工人階級自身團結的具體措施。這些舉措的執行,有效促進了工人階級自身團結,進一步啟發了工人階級覺悟。工人情緒高漲,工人斗爭頻發,右江革命根據地內工人運動得到空前發展和壯大。
2.主動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中間階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的重要組成,中間階級是中國革命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的一支力量。根據當時中國實際情況,毛澤東同志調查分析認為民族資產階級就是中間階級,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們或者“向左”進入革命陣營,或者“向右”投入反革命懷抱,不再有保持中立的空間。當時,中共中央以及廣東省委都認為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俞作柏、李明瑞廣西政權已經成為反革命力量,對其必須清醒認識并堅決反對。鄧小平領導的廣西黨組織沒有盲目服從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的指示,而是在認真分析俞作柏、李明瑞的政治觀點、革命經歷和所處環境之后,作出俞、李完全是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一科學判斷。鄧小平還主動擔當作為,親自做好俞作柏、李明瑞的團結爭取工作。在俞作柏、李明瑞反蔣失敗陷入險境的重要關頭,鄧小平還開誠布公地進行勸說,爭取其投身革命。通過團結俞作柏、李明瑞,廣西黨組織得以近乎公開地開展工作,廣西各縣的黨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力量得到有效增強;團結俞作柏、李明瑞,為廣西黨組織開展士兵統戰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三支國民黨軍隊幾乎被全部爭取到我們黨領導的革命陣營;在鄧小平的勸說下,北伐“虎將”李明瑞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極大地增強了百色起義的領導力量。
3.廣泛團結農民階級
右江地區是農業地區,百色起義取得勝利,右江革命根據地實現創建和鞏固,沒有農民的支持是無法成功的。在“農民”這一詞語所表述的階級群體中,根據占有生產資料的多寡,可將農民分為富農、中農、貧農和雇農。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通過分析認為,“就經濟的貧苦來分:有富農(除自己消費外,還有剩余資本剝削人的)、中農(自給自足的)、貧農(不能自給的)”[22],雇農則是完全沒有生產資料的農業工人。還提出“貧農雇農是鄉村無產階級,他們對革命的需要十分迫切,在革命的斗爭中是堅決而徹底的”[23]。中農自有土地,革命性同貧農雇農相比稍差,但隨著革命的深入,中農有失去土地降落為貧農雇農的可能,因而其有維持土地的需求,如果團結得當,中農將會成為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而加入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洪流。富農“有造成地主的希望,所以他對于革命的態度是動搖的,革命深入一層,他必定的要反革命?!保?4]如果能夠將雇農、貧農、中農、富農廣泛團結到革命戰線上來,將會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此,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在右江地區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沒收地主土地分給雇農貧農;同時在《土地法暫行條例》中規定,對于中農的固有土地,不實行沒收、也不重新分配;對于富農,只要沒有出現勾結敵對勢力、反抗革命政權等反革命行為,就不會沒收其土地。
這些政策的實施,既有效團結了雇農、貧農,同時得到了中農、富農支持。整個農民階級緊緊團結在右江工農民主政權周圍,成為革命的同盟者,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4.積極團結城市小資產階級
百色起義時期,右江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只有刨煙、榨油、車縫等手工業作坊。由于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小,這些行業多采取小商人的經營模式。毛澤東同志將小商人劃入城市小資產階級,并認為小資產階級是革命力量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支持是鞏固發展革命政權的重要因素。百色起義爆發初始,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就高度重視團結這一階級,在紅七軍政綱和布告中明確支持小商人經營。如規定“保護交通和商人營業”[25],“保護貿易,買賣公平,嚴守我軍紀,絕不擾商民”[26]。右江革命根據地各縣也發布相關保護政策,如奉議縣規定“對于商人,疏通水陸以利行商,維持商場金融,保護商人貿易,禁止各機關無故沒收商店,嚴防大資本家操縱商場”[27],東蘭縣規定“保護小商人利益;嚴禁大商人剝削小商人”[28]。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使得小商人徹底消除心中顧慮,放心經營。為了進一步團結小商人,右江蘇維埃政府還廢除一切捐稅、實行累進稅制,新稅制按照個人所得計算稅額,小商人不用承擔絲毫征稅。
團結小商人的做法取得了積極成效,“轉變后,未向商人籌款,且廢除許多加于小商人、農民身上的捐款,故商業仍照常,并無停滯之現象?!保?9]整個右江革命根據地內,工商業正常運轉,商品貨物正常流通,為右江革命根據地存續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百色起義紅色基因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百色起義雖已成為遠去的歷史,但是百色起義紅色基因從未過時,其蘊含的“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精神,仍然是我們今天踐行初心使命,開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堅持黨的領導
百色起義的勝利,紅七軍的創建和轉戰,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每一項工作都是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組織開展、取得成功。《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保?0]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是我們推進各項偉大事業的最大優勢。
中國共產黨有遠大理想追求。中國共產黨“最沒有狹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遠大的政治眼光”[31],始終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己任,初心如磐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中國共產黨有科學理論引領。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并在實踐中對其持續總結提煉和本土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飛躍。中國共產黨有自我革新精神。從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及時修正錯誤,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顯著的標志,在不斷的自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得到持續淬煉,領導核心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和突顯。只要時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社會主義事業的各項建設一定會取得更多新的偉大成就。
(二)堅持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貫穿于百色起義的全部過程。百色起義前,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地對國民黨左派俞作柏、李明瑞廣西政權進行團結和爭取;百色起義后,實事求是地開展民族工作,做好根據地建設。在革命歷史關鍵節點的把握上,同樣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比如沒有盲目聽從中央指示,而是根據廣西的政局發展以及起義各項準備工作的進展選擇起義時機;在紅七軍主力北上初期,面對革命困局,一切從實際出發,重新研判局勢及規律,把握革命走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百色起義走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的革命道路。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為科學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而制定的思想方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打破教條主義束縛的有力武器;改革開放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讓新中國的發展在更高層面取得了新突破。堅持實事求是過去是、未來也是我們不斷戰勝困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銳利思想武器。堅持實事求是,基礎在掌握“實事”,即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邁開步子深入一線和具體實際之中,做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掌握實際情況。堅持實事求是,關鍵在善于“求是”,即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探求事物本質,準確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新時代新征程,克服各種層出不窮的風險挑戰,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透過表象抓住實質,在本質層面完成對事物的認識。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更好地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主動順應變化,使我們的實踐更加貼合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
(三)堅持人民至上
百色起義中,人民至上的理念得到高度貫徹,人民至上的做法隨處可見。為了做好工作,紅七軍前委書記鄧小平經常走村串戶,時常深入到人民群眾尤其是壯、瑤族同胞家中調研,在基層一線聽取群眾意見和呼聲。紅七軍軍長張云逸關心群眾疾苦,經常把馬讓給戰士、群眾騎,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百色起義領導人之一韋拔群青年時即立志帶領家鄉壯、漢、瑤、苗等各族貧苦群眾“打破不平”,曾說:“革命者要不怕難,不怕死,堅決為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32]廣西黨組織在士兵運動、土地革命、軍隊建設和民族工作等各項工作中始終將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實現人民群眾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決議》指出,“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33]。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力量來源和最大底氣。中國共產黨要繼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深刻理解領會“人民江山論”重要論斷,充分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關注并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團結帶領人民群眾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四)堅持統一戰線
百色起義整個歷史時期,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做好統戰工作。百色起義統戰工作有一個突出特點,即面對各類統戰對象,注重團結其人心、爭取其信仰,以此作為建立、鞏固統一戰線的基礎和內核。在廣西黨組織的不懈努力下,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斷強化,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不斷夯實,工人階級自身團結也得到進一步鞏固。各階級緊密團結在右江革命政權周圍,根據地的革命統一戰線得到空前發展壯大,共同開創了驚天動地的雄偉革命事業。
《決議》將“堅持統一戰線”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十條寶貴歷史經驗之一,指出“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34]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就體現在能夠廣泛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上,而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正是決定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成敗的關鍵一環。在新時期開展具有許多新的特點的偉大斗爭過程中,統一戰線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艱巨,“主要任務包括:一是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于民族復興事業;二是服務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35]要充分提煉以往統戰工作的經驗,注重理念和思路方法的概括總結,并將其主動運用于當前統一戰線新形勢新任務中。要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豐富創新統戰工作形式和內容,夯實統戰工作成效,書寫統戰工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2][7][8][14][18][19][20][21][22][23][24][25][26][27][28][29]中共廣西區委黨史資料征委會《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編輯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3]庾新順.艱苦卓絕的遠征——中國紅軍第七軍北上中央蘇區的歷史研究[J].傳承,2021,(2).
[4]黎國軸.論韋拔群[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5]李慧.從紅軍將領韋拔群的入黨申請書看初心和使命[J].傳承,2020,(4).
[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9][3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3)[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
[1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4)[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
[12][13]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百色市委員會黨史辦公室.百色起義史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5]徐洪剛,徐魁峰.百色起義精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與建設的動力[J].黨史文匯,2021,(2).
[16][17]中共廣西區委黨史資料征委會《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編輯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下)[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30][33][3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2]陳瑜.韋拔群:“堅決為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J].黨建,2020,(12).
[35]鄭一明.統一戰線的發展歷程及其歷史地位[J].人民論壇,2022,(13).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Red Gene in the Baise Uprising
Ren Huainan
Abstract: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ies such as Deng Xiaoping launched the Baise Uprising, which shook southern China. The uprising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 seventh Red Army and the Youjiang Revolutionary Base,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for further forming the path of revolu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pying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The red gene of the Baise Uprising is a spiritual symbol condensed from the Baise Uprising. Its main connotation is perseveranc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relying on the masses, and unity and struggle. The red gene of Baise Uprising inherits the heroic struggle tradition of Guangxi, flashes the glory of Marxism in China, condenses the noble righteousn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s the shining historical coordinate of the centennial struggle of the CPC, and is an important nourishmen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Keyword: Baise Uprising; red gene; red tradition;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