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成

源自自貢市富順縣的劉本傳說歷史悠久,自明清之際就已流傳,迄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劉本傳說既有稽考有據的歷史事實,又有神異奇幻的傳奇情節。其所依據的歷史文本肇自明代,后來經過清代、民國等時期的不斷演繹和發展,逐步形成了現今所見劉本傳說的大致形態。劉本傳說內涵豐富,其所蘊藏的奇幻想象與傳統民俗信仰文化關涉頗深,其刻畫的劉本形象寄托著老百姓對政治清明的憧憬和愿望。直到今天,劉本傳說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屬于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文化,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川南民間文學的代表之作。
對于劉本其人,在諸多歷史文獻中可以爬梳出一些記載。因為劉本有功名且有入仕的經歷,所以受到他的家鄉人敬重而被推為“鄉賢”。于此,在清乾隆《富順縣志·鄉賢上》有一個劉本的小傳,說明了劉本其人的一些情況。其文說:“劉本,字原之。天順丁丑進士,歷刑部主事郎中,至貴州按察司副使,進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性謹厚正大。里居時,敘守陸公淵之文章政事有盛名。每鄉飲,正賓難其人,乃于一郡九邑中特賓禮焉。鄉郡以為榮。”[1]這段記載的內容相當豐富,從中可以了解關于劉本的諸多信息。
就劉本的科舉經歷來說,他于明天順丁丑年(1457年)考中了進士,可謂蟾宮折桂。考諸《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其中確有富順劉本。劉本的名字載錄于天順元年進士題名碑錄的“丁丑科”中,列于“賜進士出身第二甲九十七名”的名單里,是其中的第七十一名者。[2]劉本憑借進士的出身得以選官出仕,先后出任刑部主事郎中、貴州按察司副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職。這些職位皆是與司法有關的官職。據明代萬歷《貴州通志》卷二所載,在貴州按察司副使一職的名單上確有富順人劉本的記錄,其文說:“劉本,富順人,成化間(1465—1485)任,持正恬靜,其于名位淡如也。未久,乞歸去,士論韙之。”[3]據此可知,劉本在貴州做官期間,官風頗為方正,且淡泊名利。雖然其出仕貴州的時間“未久”,但士人對他的為官風范卻是印象深刻。萬歷《貴州通志》關于劉本的出仕貴州的行狀及相關品評,其實可以與乾隆《富順縣志·鄉賢上》所載的劉本小傳相互參照,二者都強調了劉本為官的正派作風。
自貴州返回家鄉“里居”的劉本,深孚眾望,受到地方官員和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當時出任敘州知府的陸淵之對劉本就給予盛贊。在官方支持的地方飲宴活動——“鄉飲”中,劉本因德高望重的地位被選為“正賓”。可以說,無論是在宦游之地,還是在家鄉富順,劉本其人都得到相當高的評價。正因如此,劉本后來被奉為富順的鄉賢,得以入祠供奉,這在光緒乙巳年(1905年)的《富順鄉土志》中有說明。[4]
劉本去世之后,其后人將他安葬在故鄉富順。劉本的墓地及其祠廟坐落在富順縣板橋鎮王灣村,被富順縣當地政府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維護。在當地政府的關心下,近來在劉本墓及其祠廟旁分別刊立《劉本墓志》以及《劉本祠記》二碑。兩通碑文表達了今人對劉本的追憶。雖然時隔幾百年,當地人還口口相傳地講述著劉本的故事。
那么,劉本又是怎樣從一位宦游黔省的清官,地方上享有盛名的鄉賢成為一尊受人香火的神明的呢?這還要從一個夢說起。

劉本塑像(在四川富順劉本祠)
清乾隆《富順縣志·外紀》載曰:“明天順進士劉本,歷任貴州按察使司進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有惠政。殮后,魂猶入朝,上目而驚曰:‘劉本殮久矣,今猶見駕,毋乃為神耶!’以黑煞神敕封。”[5]此外,在民國《榮縣志》的記載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其志有說:“歿而見兆于上,為民懇恩。上驚寤曰:‘劉本,死久矣。猶乃心民瘼,可授榮祿大夫,為黑煞福神。’”[6]不難發現,乾隆《富順縣志》與民國《榮縣志》所記大致相同,二者都記述了歿后的劉本托夢皇帝的故事,這就說明劉本的顯靈奇跡在當時非常流行。
就劉本“黑煞福神”封號的字面來看,有兩個語義,一是“黑煞”,二是“福神”。“黑煞”之說可能淵源自道教的黑煞將軍翊圣保德真君。[7]這一神職是道教的護法神之一,被認為是具有強大威力的神明。為何以“黑煞”賜封給劉本,這應與其在世時的風評有關。劉本的為官風范中有“正”作為評價;“福神”之謂則與他為官造福一方百姓有關。劉本的為官風范雖然在史書中已經得到了一致好評,而神話傳說的塑造則使其清官形象更為突出。無論是歷史書寫,還是神話塑造,劉本清廉持正、惠政為民的官風都被一再地加以強調。
實際上,劉本其人的為官風范,在其生前就得到許多肯定,緣何其身后還要以托夢皇帝的方式來顯露愛民之心?這或許就是因為老百姓確實感念劉本惠政的實際成績,還有就是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渴望與期盼。正是借由明代富順人劉本為官黔省的仕宦經歷、群眾百姓出于對風清氣正的現實期盼,加之對惠政為民這一清官作風的推崇和弘揚,由此形成的清官愿景就被賦能到黑神劉本的神話傳說中。
劉本由人成神的傳說雖然帶有一些怪力亂神的神異色彩,然而整個故事卻是非常生動感人。這是因為其背后所蘊藏的意涵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相符合。《禮記》有言:“非有功烈于民者不在祀典。”[8]這就是說,人們祭祀的對象一定是有功德于人民者。在19世紀初期,學者竇季良根據其在重慶的調查撰成《同鄉組織之研究》一書就指出:“黑神之祀,因地易名……后世因名臣烈士中又貌黝者,或于其地立有功德者,遂亦祀為黑神。前者如南霽云,后者如劉本等是。”[9]這就明確地指出,黑神劉本之所以受到民眾的祭祀,就是因為其有功于民。

貴州織金縣魚山黑神廟(作為“織金古建筑群”之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本形象中具有的愛民、為民的清廉精神,得到人們群眾的廣泛認同,其影響之大并不囿于一地。黑神劉本的傳說故事不只在川南富順盛行,在西南各地也有流傳。比如說,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至今都能看到“黑神都督”劉本的畫像。在云南曲靖,當地流傳的黑神傳說與四川的說法還有些不一樣,他們把黑神當作是為民犧牲的除瘟官吏,這就豐富了黑神的職能,為其增添了除瘟抗疫的形象。所以,當地人通過各種祭祀儀式來紀念黑神,以此表達他們驅除瘟疫、祈求健康的愿望。[10]當然,對黑神最有感情的當屬貴州。貴州人對黑神的理解多有不一,有認為其是唐代名將南霽云,有認為是三國時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也有認為是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仰崇拜,而劉本則因其惠政貴州也被貴州人當作黑神。貴州人將黑神奉為“黔南福主”,意即護佑貴州的福神。貴州人把黑神信仰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象征符號,以此表達貴州人的地方意識和鄉土情感;甚至有學者認為黑神是“黔中諸民族認同中華文化之典型”[11]。歷史上,在外地奔波的貴州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在那里修建會館廟宇來祭祀黑神,所以各地都有不少祭拜黑神的場所,比如榮祿宮、福祿宮和黑爺廟等等。可以說,隨著黑神信仰的傳播以及劉本傳說的流傳,各地民眾都在黑神信仰和劉本傳說上寄托了美好祈愿,從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象征符號加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總的來說,富順劉本傳說作為川南民間文學的代表之作,既有真實的歷史書寫,又有奇幻的文學想象,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內容相當豐富。劉本傳說之所以影響深遠、流傳廣泛,關鍵就在于劉本剛正不阿、清廉恬淡、惠政為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其愛民、護民、惠民的為官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西南各地民眾的記憶當中。
注釋:
[1]清乾隆《富順縣志》卷四《鄉賢》,第49頁。
[2]《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第一冊,華文書局(臺北)1969年版,第306頁。
[3]明萬歷《貴州通志》卷二《省志》,第42頁。
[4]參見陳運昌等編《富順鄉土志》第7章《忠節》,光緒乙巳年(1905年)手抄本,第37頁。
[5]清乾隆《富順縣志》卷十七《雜紀》,第11頁。
[6]民國《榮縣志》卷十一《社祀》,第6頁。
[7]參見(宋)王欽若:《翊圣保德傳》,載《道藏》第32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1頁。
[8]陳戍國:《禮記校注》,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356頁。
[9]竇季良:《同鄉組織之研究》,正中書局(上海)1946年版,第52頁。
[10]參見胡竹喜:《云貴民間信仰的“黑神都督”》,《曲靖日報》2019年2月14日。
[11]周永健:《論貴州黑神信仰淵源及民俗活動》,《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