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高占祥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9日18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看此新聞,悲痛不已!寫出我親歷的與高老有關的兩件事,以寄哀思。
1986年5月至1990年4月,我在滄州地區戲劇研究室工作,趕上了高老在河北省擔任省委副書記,分管思想文化領域工作。為繁榮文藝創作,高老提出 “出尖子人才,出拳頭產品”。 “春花秋實”就是實現“兩出”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戲劇為例,全省建立起 “春花秋實”例會制度。由省藝術研究所牽頭,召集地市戲劇研究室,每年舉行春天的創作題材規劃會和秋天的劇本研討會,聘請省內外頂尖專家講課和研評重點作品,推出一批好劇本,安排全省劇團排演,然后舉辦兩年一屆的河北省戲劇節。
同時,省文化廳、人事廳和大專院校等建立相關的培訓、獎勵和推薦選拔等機制,形成完整的政府工作體系,常態運轉,使文化事業獲得穩定和長效的發展。如種莊稼在肥土壤壯根系上下功夫。高老抓河北省文化的那些年,尖子人才層出不窮,文藝隊伍不斷壯大;拳頭產品如雨后春筍,文化事業持續繁榮。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就是從這一機制中脫穎而出的。實踐證明:高老提出的“兩出”目標切中文藝發展的本質和關鍵,不僅鮮明,而且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一項切實管用的文藝方針政策。
1989年初,我創作出京劇劇本《任尚仁外傳》。選材于清末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一出丑行戲,諷刺封建官場中“想成人上人,先要不是人”的丑惡現象。此劇受到省文化廳、省劇協和專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評,作為重點劇目大力扶持;由頗具實力的滄州地區京劇團排演,擬參加省第二屆戲劇節。
不料,1989年9月《任尚仁外傳》彩排后,即被滄州地委宣傳部以“滿臺沒有正面人物”和“借古諷今”為由禁演。省文化廳戲劇節評委會巡回到滄州看戲評審時,竟被阻止。評委會據理力爭雖然看了戲,但是,滄州地委宣傳部的某領導聲明:評委會看了戲也不算參加戲劇節,評獎也不承認。
滄州地區文化局與河北省文化廳多次向滄州地委宣傳部請求和做工作,仍不解禁。為此,我作為編劇,向省委領導和剛調到文化部任常務副部長的高老寫信,要求解禁。當時恰逢在石家莊舉辦吳橋國際雜技節,我來到高老下榻的賓館,將信親手呈遞他手中。
經高老與河北省委交涉,《任尚仁外傳》很快解禁。雖然沒能參加省第二屆戲劇節,但年底參加了省劇協“月季花”獎評選,并獲獎;1990年又參加“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晉京演出,受到文化部藝術局領導、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高老作為全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領導人,努力保護文化生態,關心愛護文藝工作者,守原則,敢作主,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讓我感動至深。我在這件事中感受到一名高級干部最可貴的品質——公道、剛正、允誠和厚道。
高老德高、才高、功高,是一位極難得的平民部長。
作者簡介:劉康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通州區文化館研究館員,創作《向天歌》《共和國赤子》《運河人》《山里娃的老師,兒的娘》《走出草地的小紅軍》《掃雷英雄杜富國》等廣播劇30多部,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