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送走2022,迎來2023。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
作為觀察我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省級兩會在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既揭曉了2022年經濟發展“成績單”,也給出了2023年“路線圖”。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無疑十分關鍵。在此背景下,各地迎難而上穩增長,全力以赴拼經濟,想方設法穩就業、穩物價。
雖面臨多重壓力,但我國經濟發展仍將迎來企穩復蘇。
此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曾建議,2023年政府應提出不低于5%的增長目標,力爭2022—2023年兩年平均增速達到5%左右。
隨著省級兩會的召開,經濟增長目標均已發布。透過這些數字,可窺見地方經濟增長的信心和底氣。
既是推動2023年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基礎和關鍵,穩增長也是實現穩就業、穩物價、防風險、調結構、促升級等目標的基礎。
此前,在姚洋、黃益平、張軍、梁建章、管清友、任澤平等6人發表的“關于放開經濟活動的建議”中,建議將2023年GDP增速目標設定為5%以上,向各界傳遞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放開經濟活動的明確信號。
目前,31個省份已披露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從各地GDP目標來看,多數省份高于5%。
排名第一的海南提出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增長目標為9.5%左右。西藏緊隨其后,為8%左右。江西、新疆均為7%左右。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保持恢復和回穩態勢,各地正抓住窗口期、機遇期、攻堅期奮力沖刺。有專家分析,這是部分省份調高GDP增速目標的原因。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我國消費和生產活動將恢復正常,經濟增速逐季回升,信心也會不斷增強。
經濟大省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經濟增長目標也備受關注。從公布的數據看,排名前四位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把2023年GDP增長目標設定在了同一個數字:5%。不過,目標的表述略有差異,其中,廣東、山東、浙江均為5%以上,江蘇為5%左右。
此前,一些專家也曾建議將全國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建議2023年可以設定“雙5”經濟增長目標,即從2023年起連續5年設定5%的經濟增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安排在4.5%以上,兼顧需要與可能,與‘十四五規劃綱要目標有機銜接,也有利于引導各方把精力集中到提高發展質量效益上來。”談及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關于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部分省份進行了闡釋。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6%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是一個為完成中長期目標奠定基礎的增速,有利于更好落實國家戰略、扛起大省重任,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不過,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
從可能性來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產業鏈,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群體,有富有韌性的經濟體系。隨著穩經濟措施的實施,我國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會加快恢復,這將釋放出巨大的活力,促進經濟循環起來、運轉起來,加快經濟增長速度。
隨著各項穩經濟政策實施,防疫政策的優化,我國穩經濟的效果已初步顯現。2022年,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人民生活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從目前的數據看,2023年我國經濟形勢會逐漸轉好,但外圍環境的影響仍不可忽視,特別是這些因素可能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韌性。
針對當下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建議,要出臺更多的穩定消費和投資的政策措施,以有效對沖國際環境的不利影響。“2023年,中國應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她說。
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紅利讓海南雄心勃勃。
2022年,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展明顯,封關運作準備工作全面啟動,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預計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2000億元、增長35%,服務貿易增長21.6%。實際使用外資超40億美元,增長15%。
全力穩信心、穩增長,已成各省份的一致選擇。“讓自貿港政策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質器和加速器。”海南省省長馮飛表示,今年將確保經濟提質加速,抓實自貿港政策轉化。
在穩經濟方面,各地除了有宏觀的發展方向,也有具體的目標。與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一致,各個省份都強調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
從具體措施來看,各省份普遍繼續強調穩增長,促進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具體措施包括擴大內需、優化營商環境、保護民營企業產權、確保政策落實落地等。

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鎮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一家光電科技企業的智能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用于出口的光電組件。圖/許旭
上海市表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實施新一輪城市商業空間布局規劃,全力打造東、西兩片國際級消費集聚區,辦好“五五購物節”等重大促消費活動,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業地標。
“將短期穩增長和長期調結構結合起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改造傳統制造業,投資支持高端制造業、新制造產業的形成;繼續集中補短板,包括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所需的交通設施、通信設施等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布局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