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業內人士解讀生物醫藥投資機會。
從2011年進入生物醫藥領域起,凱泰資本便將生物醫藥確立為未來10年內最主要的投資賽道。
截至目前,凱泰資本已投資了包括格博生物、嘉因生物、亞虹醫藥、鯨奇生物、科濟生物、君賽生物、麓鵬制藥、高光制藥、環碼生物以及新元素等100多家生物醫藥領域的初創企業。
發展至今,這些企業有近百條管線在中、美、歐、澳等地開展臨床,也有很多藥品已完成臨床開始服務患者。
生物醫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
凱泰資本與所投資企業的快速發展是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態勢的一個縮影。
得益于國家政策助推、新冠疫情激發、居民健康意識普遍提升、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等多重因素,我國生物科技企業在產品研發、創新技術、臨床應用等方面持續創新。尤其是在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腦科學等細分賽道,我國生物醫藥企業始終保持進取態勢。
1月18日,2022國家醫保談判結果公布。
本次共計24種國產重大創新藥品被納入談判,最終奧雷巴替尼等20種藥品談判成功。與此同時,有7個罕見病用藥、22個兒童用藥、2個基本藥物被成功納入目錄。
近年來,國產生物醫藥開始嶄露頭角。關于本次國家醫保談判的結果,業內專家認為傳遞出兩個信號:一是國產的生物醫藥產品正在與國際領先企業產品進行同場競爭,并不乏勝者;二是國產生物醫藥產品的進步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壟斷,有利于相關藥品的價格談判。
談癌色變曾是很多人對腫瘤的初始恐懼。近年來,全國腫瘤發病人數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腫瘤醫療機構的病床使用率長期維持在過高水平。2019年,我國公布的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僅為40.5%,明顯低于美國的66.9%。
一些新療法的應用讓患者及家屬看到新的希望。基于免疫細胞療法的CAR-T治療(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基于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的腫瘤治療以及抗體偶聯藥物(ADC)都是被證實更有效、對人體損傷比傳統化療更小的治療方式。
在腫瘤、糖尿病、心臟病等疑難病癥上,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正在點亮患者的生命之光。生物醫藥有益于保護普通民眾的生命健康、提升生命質量、延伸生命長度。在醫療界,對于危及生命的腫瘤等疾病而言,細微的改善對患者的意義都是非凡。
專注于生物醫藥投資賽道10多年的凱泰資本創始合伙人徐永紅認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除了帶給患者的微觀影響外,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還有著中觀、宏觀方面的意義。
中觀方面。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有利于保障型社會建設,醫藥產業安全和國際合作,并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生物醫藥服貿定價能力。
而在宏觀方面,生物醫藥的發展,有利于我國向全球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造福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其發展能力和狀況有利于我國國際化鏈接和全球化配置資源。
10年前,以仿制藥為主體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全球幾乎沒有影響力,中國創新藥市場幾乎以外資藥企主導;
5年前,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為標志,中國創新藥市場起步并快速發展;
一年前,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首次遇到寒冬……
長期以來,歐美國家是生物醫藥領域的引領者。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仍存在不小差距,但也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優勢。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人才絕對數量,我國都是大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發展生物醫藥所需的人才、資本和市場條件全都具備。
近年來,國家在科研經費、產業政策上對生物醫藥領域大力支持和鼓勵。從藥物研發、臨床,到藥物審批,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則和制度,并與國際接軌。數據顯示,我國研發經費支出規模已經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
目前來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鏈布局正趨向完整和多元。
隨著制造能力提升,生產效率提高,部分原料藥及制劑企業具備參與全球醫藥產業鏈分工的經驗和實力,為我國生物醫藥的發展提供較好的支撐。
“凱泰資本始終看好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未來,無論行業經歷怎樣的周期波動,我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創造。”談及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信心,徐永紅說。
他認為,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產替代和國際化將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發展的兩大戰略路徑。
在國內生物醫藥整體由技術創新驅動的背景下,致力于填補醫療健康產業需求空白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高研發效率項目有望快速脫穎而出。
“只要堅持趨勢投資、價值投資、產業生態投資、逆周期投資和集中投資的理念,在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價值發現和價值創造就能穿越周期。在為投資人創造價值的同時,生物醫藥方面的投資也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進步。”徐永紅說。
復盤2022年生物醫藥的發展:雖然受宏觀環境影響,資本市場對全球醫療健康的熱情有所減弱,但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好消息也接連不斷。
這一年,我國生物醫藥在抗體藥(包括單抗、雙抗、ADC)、CGT(細胞療法與基因治療)、AI+新藥、大型醫療影像設備、生物制藥耗材等細分領域都取得了可喜進展。
2022年6月,我國首款自研雙抗藥物(Cadonilimab,卡度尼利單抗)上市,開啟了國內商業化浪潮,并在國際市場展露實力;細胞與基因治療發展勢頭迅猛,國內企業自研的細胞治療產品西達基奧侖賽(CARVYKTI)在美國、歐洲、日本陸續獲批上市;AI+新藥穩步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11家企業在臨床進展方面共新增12項AI管線臨床資產;大型醫療影像設備領域,國產CT已實現高端產品突破,各項參數性能逼近甚至超越外資品牌;生物制藥耗材領域,大體量產能逐步投產,產線變更迎來產品替換黃金窗口期。
雖然起步晚,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較快。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從仿制階段向追隨創新階段過渡。未來,我國生物醫藥將會在原始研發、創新發展等方面發力。
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的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談及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出的趨勢,徐永紅分析認為,國內醫藥產業正經歷結構性變革。
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國生物醫藥在產業鏈層面存在短板,加之地緣政治、美國芯片法案落地等外部因素的變化,未來,產業鏈國產化、分散化和區域化將成為必要趨勢。
在徐永紅看來,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也離不開全球市場。能做到全球化配置人才、資本以及擁有全球化市場的國家,生物醫藥產業也會優先獲得發展。美國曾經是這方面的創造者和貢獻者,也是優先獲益者。
除了市場因素外,技術驅動也正在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徐永紅表示,當前,AI+藥物研發賽道持續火熱,免疫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前沿生物技術賽道被普遍看好。

凱泰資本大力投資生物醫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