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小輝,李艷彬,呂延飛,賈 濤,夏 冬*
(1.德州市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山東德州 253015;2.禹城市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德州 251200)
近年來,驢產品需求旺盛,其食用、保健、生物醫藥、康養等價值正被開發,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物質需求的特色產品;同時驢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帶動脫貧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州市一直致力于驢產業發展,連續多年開展驢高效繁育技術推廣,支持驢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動德州驢優良地方品種的保護與傳承。首屆中國德州驢產業高峰論壇和第七屆中國驢業發展大會暨第二屆德州驢種質資源與開發利用高峰論壇均在德州禹城市成功召開,進一步提升了德州驢知名度,助推德州市由農業大市向食品名市的跨越。本文深度分析了德州市驢產業發展的機遇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德州市驢產業發展提供指導。
近年來,驢產業成為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成為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新動力。尤其是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提出“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以后,《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對特色畜禽產業進行布局,驢被納入草食畜牧業范疇,并積極推進山東等五個省份建設驢產業基地,延伸產業鏈條。2016 年《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發布,驢被定為中國特色家畜種質資源[1]。隨后,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2017 年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工作方案》,把驢納入標準化養殖范疇,并在多個省(市、區)實施驢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試點,引導驢由傳統的役用散養向商用規模化養殖轉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 年)》公布,包括德州驢在內的24 個驢地方品種入選。此外農村有養驢的傳統,可充分利用農村閑散人員、利用空心村等閑散空地,實現農民增收,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作為草食畜牧業中特色養殖的典型,驢產業進入了產業化發展的黃金階段,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山東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驢產業創新團隊德州綜合試驗站和禹城綜合試驗站成立,成為德州市驢產業發展的“橋頭堡”,為驢業振興提供平臺支撐。
驢產品既可成為美味佳肴,又可入藥,藥食同源。“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想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驢湯”、“滋補三大寶,人參鹿茸與阿膠”等民間俗語就是最好的證明。隨著人們對驢產品功能價值的不斷挖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國內消費潛力逐漸釋放,進一步帶動產業升級。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驢全產業鏈企業、以新疆玉昆侖天然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驢奶加工企業、以山東天龍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驢肉加工企業、以沈陽法庫縣葉茂臺為代表的驢交易市場、以澤牧久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驢飼料等投入品加工企業,深化產業布局,強勁發展動力,小毛驢必將成就大產業。
一是區位和技術優勢。驢能夠大量利用農業秸稈、糟渣、工業產品下腳料等資源,產業符合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德州市農作物資源豐富,多個縣(市、區)曾實施國家級秸稈養畜示范縣項目、糧改飼項目,硬件設施齊全;秸稈青貯制作、飼草種植、人工授精等技術廣泛普及;全市草食家畜技術服務體系健全,動物防疫條件和畜產品安全體系有保障,以及平原農區毛驢飼養役用深厚的傳統優勢和人文因素,都是驢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二是種質資源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唯一一個以德州命名的地方畜禽品種,德州驢具有體型高大、結構均勻、生長快、抗逆性強等特點,是我國大型驢種之一,也是目前培育肉用驢新品種的首選種質資源,在我國驢遺傳資源中具有重要地位[2],對優化畜禽養殖結構、保障畜產品穩定供給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德州市現有省級德州驢保種場1 家,德州驢種驢12 個家系存欄1200 余頭,與大型阿膠企業有長期合作協議。德州驢種質繁育、科技研發、養殖服務、產品深加工、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等產業鏈初具雛形,未來前景可期。
我國養驢歷史久遠,但由于驢役用價值喪失,國內毛驢存欄量大幅下滑,總體數量較少,使得原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長期存在。此外驢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與生豬、奶牛、家禽等產業也有一定差距,還達不到現代產業發展要求。
對標豬、禽、牛、羊產品加工體系,驢產品存在種類少、差異化開發不足、產品品質較差、驢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等產業發展問題;從產業鏈看,除驢皮制作阿膠產業鏈相對完善,驢產品深加工、生物制藥等產業鏈均有待進一步開發。另外,產品品牌化意識不足,影響力不夠,多元化消費渠道需進一步拓寬。
與其他畜禽產業相比,驢飼養模式、飼料飼草營養等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缺少一體化技術規范。專業人才匱乏,專門的產業經濟研究不足,導致技術水平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今后驢產業科技研發任重道遠。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推進產業持續發展。成立推進德州市驢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進一步完善驢產業發展協調機制,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統籌整合上級相關政策和資源,梳理政策清單,確保政策措施和資金落實到位;制定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德州市驢產業發展思路及重點任務,提前布局、超前謀劃。
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充分發揮山東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驢產業創新團隊德州綜合試驗站和禹城綜合試驗站優勢,組建德州市驢產業專家委員會,搭建人才培養、項目攻關、政用產學研融合發展新平臺,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的立體發展格局。在“引、育、用”上下功夫,引進一批優質驢種資源和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培育產肉、產奶、產皮、產駒等性能優質品系,用好資金、用好政策,實現產業突圍。
三是加大資金和金融扶持力度。積極對上爭取驢產業發展資金,加大對德州驢種業創新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政策傾斜,支持驢標準化養殖改造提升和良種驢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建設。探索建立政府資金引導、企業資金主體、社會資金參與的投融資模式,設立驢產業發展基金,積極發揮政府資金杠桿引導作用,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驢產業。加大對毛驢養殖場戶、屠宰加工企業信貸支持力度,推廣毛驢活體、機械設備、養殖圈舍等抵押形式,拓寬融資渠道,切實解決驢產業融資難的問題。
四是成立行業協會或民間組織,反映小眾產業焦點問題,拓展溝通渠道。通過強化組織、人才和資金保障,進一步釋放驢產業活力,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積極性,推動德州驢產業創新、可持續發展。
一是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加快德州驢種質資源保護。依托省級德州驢保種場,穩存量、保增量。制定德州驢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聚焦種質繁育、養殖生產、飼養管理、疫病防控、加工銷售等問題,通過驢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術提高母驢受孕率,通過規范新生驢駒飼養管理流程提高驢駒成活率,做好種群管理和檔案記錄完善等工作,切實保護和提升德州驢種質資源數量。建立德州驢遺傳資源形態學、生產性狀、品質性狀和抗逆性等方面的指標評價體系,對體型外貌、生長發育、屠宰、繁殖等性能進行測定,加快德州驢優質性狀篩選。推進省級德州驢保種場與東阿阿膠、宏濟堂等大型企業的深入合作,推動現有產業品牌化、工業化,做好德州驢利用和開發工作。
二是打造產業優勢集中區,實現整縣推進。圍繞寧津縣、夏津縣、禹城市、樂陵市等德州驢傳統養殖優勢區,支持建立“種業龍頭+合作社+農戶”的驢養殖聯合體,實現“以點帶面、提質擴面”,推動驢產業向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引進肉驢屠宰、驢產品深加工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德州驢“種養加銷一體化”產業集群,形成優勢產業聚集、區域整體提升的發展格局,打造全國優質阿膠原料供應基地和驢肉屠宰精深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德州驢種質資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不但是德州畜牧業的一張名片,更與德州文化息息相關。當前德州正高標準打造農業強市、食品名市,建設面向京津冀魯的“中央廚房”,要搶抓機遇,挖掘并講好德州驢故事,采用新媒體宣傳推廣德州驢文化,為產品賦能,實現文化帶動產業發展。依托“德州味”、“禹種不同”等品牌建設,成立“德州驢”區域品牌運營管理中心,爭創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構建德州驢“區域品牌+地理標志+企業品牌”的“1+1+N”品牌集群,帶動保店驢肉等老字號煥發新活力。
一是創新產品業態。以大健康理念為引領,實施多品類策略。通過毛驢精深加工,大力研發阿膠、驢肉、驢奶等系列產品,提升毛驢綜合價值。深度開發驢肉卷、驢肉丸、驢肉即食零食、驢奶粉等多品類產品;孵化驢骨膠原肽、驢乳功能粉、日化品等特色產品;提前布局謀劃驢產品預制菜,搶抓行業“風口”。
二是創新營銷業態。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模式,擴展銷售渠道,探索多元化價值增長點。線上以電商、微商為主,線下以直營店、加盟店、經銷商為主,配合學術營銷,沉浸式感受德州驢文化的魅力和德州驢產品的美味。
三是創新服務業態。實施溯源工程,創建“互聯網+驢產業”平臺,納入毛驢養殖、屠宰加工、產品銷售等關鍵環節,為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咨詢,推動驢產業健康發展,帶動德州驢產品價值和品牌價值的雙提升。
作為德州驢主產區,德州市驢產業體量較小,尚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加的差異化需求。在畜牧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政策引導下,通過搭建平臺、培育龍頭、打造品牌、創新業態等系列舉措,著力深挖德州驢地方品種優勢,破解技術、研發瓶頸,探索開啟德州市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搶占先機做大做優做強驢產業,更好助力鄉村振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德州市驢產業必將煥發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