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卉 李志強 王守業 李昆 郝婉茹 郭靜逸
摘 要:特色專業鎮通過特色產業聚集及產業生態系統構建,已成為多個省份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通過綜合分析專業鎮的發展歷程和標準化現狀,提出專業鎮標準體系的發展策略,以期發揮標準引領支撐作用,為促進專業鎮高質量發展注入標準化活力。
關鍵詞:特色專業鎮,專業鎮,產業集聚,產業生態系統,標準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3.09.003
0 引 言
國內專業鎮最早是由廣東學者提出,指具有廣東特色的產業集群,至今已有 20 余年的發展歷程。廣東專業鎮通過特色產業聚集及產業生態系統構建,已成為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增長極。廣東專業鎮的管理和政策執行部門為科技系統,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專業鎮產業優化升級[1]。另外,我國的浙江、江蘇、山西、山東、安徽等地也有產業集群專業鎮的發展。專業鎮發展主要是發揮龍頭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不斷打造和延伸產業鏈,以產業鏈為核心吸引上下游企業,以中小企業集聚為特征,形成了集群規模不斷壯大、集聚效應不斷增強、輻射帶動不斷顯現、區域特色不斷彰顯的發展態勢。2022年,山西省為推動全省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促進市場主體倍增,帶動就業富民,出臺了《山西省支持專業鎮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專業鎮是以縣(市、區)為基本地理單元,主導產業相對集中、經濟規模較大、專業化配套協作程度較高的經濟形態。專業鎮是集群經濟的基本形式,許多學者已經從理論與理論應用、專業鎮經濟產業發展、專業鎮創新、政府作用等方面對專業鎮進行了研究,但對專業鎮標準化方面的研究尚為空白。因此,本文從標準體系的發展策略視角為專業鎮建設提供標準化指引。
1 專業鎮發展研究綜述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鎮,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一村一品”的專業化區域生產組織形式,是專業鎮的雛形。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佛山的大中型企業將零配件發往周邊地區代加工、代生產,珠三角地區許多獲得機會的小鎮相繼崛起,逐步形成“一鎮一品”專業鎮。專業鎮發展基本呈現3個時期,形成期→成長期→轉型升級期。形成期鎮內企業由僅生產和交易,無技術創新和營銷需求發展為企業間關聯逐漸緊密,行成了圍繞區域、產品以及商品流通為核心的產業集聚。成長期企業的產品生產和技術發展呈現專業化趨勢,產業發展基于縱向配套的整體發展模式,企業間協作關系不斷增強,其社會網絡也得到進一步擴展,網絡的外部效應和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呈現出產業集群雛形。催生出與制造發展相配套的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組織制定專業鎮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提供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等服務。轉型升級期通過建立產學研聯合研發機構、專業鎮創新服務平臺,制定產業技術路線圖等方式,顯著提升企業技術能力,進一步優化創新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專業鎮研究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階段,學者們從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區域經濟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專業鎮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得出專業鎮作為產業集群的表現形式,能夠在地區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第二階段發展階段,以廣東省專業鎮內中小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專業鎮的創新網絡及發展階段評價。第三階段轉型升級階段,重點探討專業鎮的轉型升級,具體是通過協同創新、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學院等多種路徑進行。關于專業鎮的產業集群,黃利榮[2]分析研究珠三角特色專業鎮實際案例,提出基于企業種群生態理論的集群式供應鏈成長機制。李道慶[3]采用定性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構建主企業領導型結構模式,認為創新科技投入、特色產業實施、創新實施能力都對專業鎮技術創新作用顯著。廖穎寧[4]認為,推動專業鎮產業集群發展,需要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建設研究開發平臺、打造創新鏈、完善產業技術鏈、探索產學研機制。劉朝剛等[5]指出產業集聚度是衡量專業鎮產業集聚度和創新集群發展程度的指標,產業集聚度越高,表示專業鎮越容易產生正的外部性,經濟競爭力越強。對于專業鎮的協同創新網絡,朱桂龍等[6]指出,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促進專業鎮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轉型的政策關鍵。要以提升專業鎮產業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優化專業鎮技術創新政策的支持重點,構建共性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并建立符合公共財政原則的多層次政策支持體系。周宇英等[7]更具體地對創新網絡云模式提出完善思路,認為要加大專業鎮產學研資源云共享、積極規范專業鎮云服務終端平臺建設標準、落實專業鎮云服務人才培養計劃、積極引導專業鎮企業建設云工作平臺。韋文求等[8]梳理分析專業鎮創新網絡的發展歷程,總結了廣東省專業鎮協同創新網絡投入、激勵分配、協調監督的治理機制,給出地區政府要強化創新要素的跨組織流動、深化雙向交互協同、推動龍頭骨干企業開展縱橫協同創新等政策建議?;趯I鎮的轉型發展,楊舒雅等[9]認為珠三角地區專業鎮在產業方面處于依賴過往產業種類與空間方面粗放分散單元的發展困境,以產業升級轉型為主和以空間更新為主的升級改造是專業鎮轉型探索的主要路徑。趙永琪 [10]和蘇煒[11]等分析了廣東省419個專業鎮的空間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發現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區和沿海臺地地區專業鎮較多。從2001-2016年廣東認定的省級專業鎮產業演變和區域分布變化軌跡視角看,應完善專業鎮政策規劃與管理、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承接、加快第三產業形態專業鎮發展、推進協同創新增強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梁永福等[12]實證檢驗了專業鎮產業結構對城鎮化水平的影響,認為專業鎮越早得到支持,產業發展越快。要想推動專業鎮的發展來帶動產業發展,應力推產城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形成協調發展網絡。谷雨[13]和李牧南[14]等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谷雨等[15]構建了專業鎮發展能力指標體系并進行指標測算,將廣東省專業鎮根據指標得分分為4個發展層次,再根據各層次專業鎮的指標得分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戰略。黃豪等[16]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審視專業鎮的發展困境,包括產業結構失衡、空間利用不當、服務設施缺失、生態環境污染、創新動力不足、功能形象不明,建議應立足剛性需求和彈性需求、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等,圍繞易居、康居、安居、怡居、逸居協同發展的宜居目標,發掘專業鎮在其自組織演化過程中所承載的城鎮社會功能、生態功能與文化功能等,構建出產業升級化、園區集聚化、功能復合化、功能分區化、設施體系化、安全本質化、景觀優美化及文脈傳承化的“8 化”規劃響應策略,促使專業鎮轉型升級發展。吳國林等[17]從專業鎮的核心技術角度出發提出建議,包括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方法,培養核心技術的創新意識;加強與核心技術相聯系的科學基礎研究,完善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方式;認真落實優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等。
2 專業鎮標準制定的現狀分析
2.1 標準供給與需求不匹配
特色專業鎮的主要特征為特色產業集聚化發展和產業生態系統不斷完善。標準化能夠促進特色專業鎮產業企業協同化、品牌化和可持續發展。從目前的標準制定情況看,國家標準僅有1項涉及產業集聚區標準,為GB/T 39905-2021《區域品牌價值評價 產業集聚區》對產業集聚區形成的區域品牌開展品牌價值評價,標準中產業集聚區的定義為,具有明確地理邊界,主導產業突出,相互關聯的產業或企業相對集中,資源集約利用的區域。地方標準只有2020年廣東省制定了《專業鎮建設規范》系列標準,包括《總則》《要求》《考核評價》《創新指數》4項地方標準,明確了專業鎮的建設思路和建設目標,規范了專業鎮的建設內容和政策程序,確立了專業鎮建設和考核的具體標準,形成了評價專業鎮創新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指標體系。系列標準對專業鎮的定義是一個以鄉鎮行政邊界為區域的產業集群。對產業集聚區的邊界進行了明確限定。現行的其他地方標準有浙江省、江蘇省、廣東惠州、安徽蕪湖制定了1~2項集聚區標準(見表1)。吉林省、北京市、遼寧省分別制定了1項特色鄉鎮地方標準。由此可見,目前特色專業鎮標準數量少,與專業鎮發展需求不匹配,同一類型標準存在術語表述不一致等現象。以專業鎮發展需求為導向,從標準的整體布局出發,構建能夠引領和提升特色專業鎮發展的標準體系,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引導特色專業鎮高質量成果轉化成為標準,將有價值的成果及時固化應用于標準,通過標準的科學制定,服務特色專業鎮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2.2 缺乏完善健全的標準體系
現行國家層面的標準體系框架結構和歸口管理,無法充分體現特色專業鎮的地域特色。從標準用戶視角,標準體系需同步面向生產者和貿易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兼具生產型和貿易型標準體系特點。各地域專業鎮產業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有待兼容國家、行業和地方的生產和貿易類標準,形成自身特征明顯的標準體系。因此,應及時編制以產業集聚區為特征,與特色產業相適應、體現特色產品水平的標準體系,以提升市場影響力、產業競爭力和標準話語權。
2.3 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積極性不高
企業作為特色專業鎮的經營主體,會由于共性技術的外部性和高風險、高投入以及高層次人才的缺乏,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去參與標準化活動。從目前已發布的特色專業鎮或產業集聚區標準來看,制定標準的主體大部分仍以科研單位和科研院校為主,企業參與率不足5%。為此,應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參與到標準的制定中,切實發揮好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獨特優勢,有效提高標準的生命力。
3 標準體系建設策略
3.1 明確標準體系建設原則
標準體系建設堅持以下5方面原則。
(1)系統性原則。系統考慮特色專業鎮產品現狀、產業鏈結構及專業鎮產業集聚發展特色,分類梳理完善標準體系頂層設計,覆蓋全產業鏈相關產品和特色產業生態系統。
(2)專業性原則。圍繞特色專業鎮擁有專利背景的產品、性能優異的精品、個性化的特色產品、新研發的產品以及地域標志產品形成特色產業標準體系。
(3)引領性原則。結合所在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家、省區市戰略部署,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先進設備、產品功能、先進技術、節能降耗、生態環保、智能制造、信息化等因素充分吸納,體現標準體系的先進性、話語權及經濟社會效益,樹立標準體系標桿,引領所在區域乃至全國行業發展。
(4)協調性原則。與現行標準相協調一致,與現行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體系配套銜接,標準制修訂建議避免交叉重復。
(5)國際化原則。充分融合國際市場對產品品質管理和采購要求,充分結合國際先進標準的要求,提高體系內標準的國際化水平,以標準國際化帶動產品國際化。
3.2 建立特色產業生態系統標準體系
構建一套支撐和服務整個特色產業生態系統良性、持續發展的標準體系,能夠增強特色專業鎮企業的安全感、獲得感和滿足感。因此,從標準體系的整體布局出發,支持特色專業鎮制定特色產業生態系統標準體系,在現代物流、研發設計、質量檢測、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展覽場館、交易市場等方面加強服務標準供給,擴大服務品類標準,實現公共服務資源整合與共享,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服務質量,凝聚服務合力。
3.3 形成“一鎮一體系”標準化格局
特色專業鎮標準體系的生命力在于結合地域特色構建并推進實施和持續改進,尤其要注重促使特色產業標準體系的落地和實施,指導產業相關方盡快熟悉、了解、掌握和應用標準體系,用標準體系指導產業集群相關產業企業提質增效,以大企業和骨干企業為龍頭,發揮其作用和影響力,大力提高其實施標準體系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實踐反饋驗證標準體系的適應性和可延展性,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利用標準的制修訂建議為標準制修訂提供必要的支撐和指導,并隨著集群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出和應用不斷更新,逐步形成“一鎮一體系”的標準化格局,為打造產業集聚度高、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高、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強、品牌優勢突出、就業富民效應明顯的專業鎮提供標準化支撐。
4 結 語
特色專業鎮作為一個區域發展戰略的微型版,是主業突出、產業系統成網成鏈、社會服務體系“肝膽俱全”的經濟產業鏈新生態,是中國經濟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縱深不斷推進、發展動能不斷積聚的具體體現。未來,通過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引領支撐作用,依靠標準化支撐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提高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力,有效推動特色專業鎮向高標準、高質量邁進。
參考文獻
翁鑾華,陳家淳. 基于知識圖譜的專業鎮研究趨勢展望[J]. 商展經濟, 2023(01):126-132.
黃利榮. 基于企業種群生態理論的石碣鎮集群式供應鏈成長機制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0.
李道慶. 廣東特色專業鎮集群技術創新探析[D]. 廣州:暨南大學, 2010.
廖穎寧. 廣東專業鎮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04):158-161.
劉朝剛,林濤, 許上云.創新型專業鎮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4(03):123-128.
朱桂龍,鐘自然.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廣東專業鎮發展及其政策取向[J]. 科學學研究, 2014(01):29-33.
周宇英,陳金德,徐軍. 廣東專業鎮創新網絡云模式構建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5(07):54-57.
韋文求,林雄,盤思桃,等. 地區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網絡模式與機制——基于廣東專業鎮的典型案例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5):108-116.
楊舒雅,田銀生. 珠三角地區專業鎮的形成發展與升級轉型研究[J]. 南方建筑, 2020(01):53-59.
趙永琪,馬姣嬌,田銀生. 廣東省專業鎮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9(03):61-68.
蘇煒,張熙,張紅娜. 廣東專業鎮產業變動趨勢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24):127-133.
梁永福,宋耘,張展生,等. 專業鎮、產業結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關系[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21):157-161+185.
谷雨,蘇煒. 廣東專業鎮創新政策的演進、困境與對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2):28-32.
李牧南,周俊鋒,朱桂龍,等. 廣東專業鎮技術創新效率評價——基于DEA和問卷實證的雙重視角[J]. 科學學研究, 2015(04):627-640.
谷雨,蘇煒. 基于發展能力指標評價的廣東專業鎮建設戰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0):59-63.
黃豪,趙四東,譚獻強. 從專業鎮到宜居城——人居環境科學視角下專業特色鎮轉型發展規劃策略[J]. 規劃師,2016(S1):77-84.
吳國林,李俠廣. 廣東專業鎮核心技術的現狀與發展思路[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5):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