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野
新春伊始,兩岸關系出現一系列回暖跡象。在島內各界強烈呼吁下,“小三通”春節專案正式轉入常態化。大陸提出盡快恢復臺胞反映較為集中的廣州等16個兩岸直航航點,島內各界回應熱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正在率團訪問大陸,成為新年后首個登陸訪問的臺重要政黨團體,這或許預示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有意推動兩岸關系繼續回暖的島內政黨和團體登陸。另一方面,2023年兩岸關系或難平靜。遭遇“九合一”慘敗的民進黨當局沒有調整“抗中保臺”路線的跡象,其為爭取贏得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和長期執政,仍有可能變換花樣通過操弄兩岸議題牟取政治利益。而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則有可能與外部反華勢力深度勾連,再次制造重大事端“火中取栗”。
面對復雜局面,我們要對自身的綜合實力和發展勢頭有足夠信心,敢于面對任何風險挑戰。同時,也應積極有為,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大局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促成更多更重的“壓艙石”。
一方面,應持續深化兩岸經濟融合,促成兩岸各領域互動合作迅速回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經貿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獲得飛速發展。尤其面對中美戰略博弈、新冠疫情蔓延等諸多挑戰,兩岸經貿展現了巨大韌性。據海關部門統計,2022年兩岸經貿規模存量巨大,金額仍有3196.78億美元;經貿往來促成兩岸人員往來頻繁,帶動兩岸社會文化各領域全面交往,形成一個龐大的“兩岸族”群體。他們是推動島內形成強大的、要求維持兩岸和平民意的社會力量。在去年8月美政、客佩聯洛西合發執意聲竄臺時,島內重要工商團隊呼吁和平。此外,面對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多位重量級商界領袖多次要求盡快恢復人員往來,加快推動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從兩岸經貿的增量上看,當下的挑戰顯著增多。2022年兩岸經貿金額同比下降2.5%,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同比下降4.6%。結合島內相關統計數據,我們會發現,臺灣海外訂單的大幅下降以及臺商臺企加大對中國大陸之外地區的投資,是兩岸經貿合作有所下滑的重要原因了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以更大力度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維持并壯大兩岸產業鏈供應鏈。
在國際經濟環境不佳、美西方主要經濟體復蘇前景不明、臺內外需同時萎縮的當下,繼續深化兩岸經濟融合對臺灣經濟社會保持穩定意義重大。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對全球供應鏈穩定至關重要,大陸內需市場是拉抬臺灣出口的關鍵,“兩岸氛圍左右臺灣經貿增長”。
另一方面,應推動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更多交流互動,形成更堅實的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的民意基礎。過去幾年,由于兩岸民間互動交流受阻,加之民進黨當局惡意操弄,臺灣社會對大陸負面刻板印象加深,兩岸輿論場一度呈現極為復雜狀態。但經歷過佩洛西竄臺、臺積電被迫赴美投資、美執意售臺布雷車等重大事件后,島內社情民意出現顯著變化,“疑美”情緒大幅上升,民調顯示過半民眾對美不信任、對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不支持,呼吁兩岸和平互動交流的氛圍顯著增強。春節期間,大陸優秀文化產品如《狂飆》《流浪地球2》不僅在島內引發熱潮,還在互聯網上形成兩岸網友溫情互動的美好場景,顯示出兩岸共享的中華文化基因的強大生命力。即使民進黨當局傾盡全力大搞“文化臺獨”、力推“去中國化″,仍難改變臺灣的中華文化底色,以及兩岸民眾仍可共情相同的文化符號。我們應充分抓住有利時機,推動更多兩岸社會文化交流合作,讓“維護兩岸和平,臺灣會更好”深入人心,讓“兩岸一家親,共圓復興夢”在島內擁有更堅實的民意基礎。
當前島內輿論普遍認為,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攸關臺灣前途命運,是“避戰謀和”還是跟隨“臺獨”分裂勢力在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選擇。期待兩岸交流合作的加速升溫能助推島內“避戰謀和”民意有效壓制民進黨. 當局“倚外謀獨”動作,使兩岸關系即使面臨惡浪滔天,仍能穩健向前?!?作者是正奇經緯智庫特約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