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華菊,李 雯
(1.青海師范大學 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青海 西寧810001;2.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莊810016)
鄉村旅游成為經濟欠發達民族地區實現富民興村的有效路徑,在偏遠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是對現有生計的有效補充。 陳海彬、王慧等認為,鄉村旅游不僅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民收入提升、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升級,還能保護環境、資源和文化遺產。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等一系列文件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發展正從規模擴張全面開花走向質量提升引領階段。
鄉村旅游發展可以提高當地的復原力和持續致富能力。 眾多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是生態合理、經濟可行、社會適宜的可持續旅游活動。 但是鄉村旅游也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旅游產品單一、投融資不足、 鄉村文化缺失以及鄉村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可持續性和質量提升(焦愛英等,2019; 梅華,2016)。 Hwan Suk Chris Choia(2006)、Shen(2008)先后提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125 個指標及旅游可持續分析框架, 涉及經濟、 政治、文化、生態、技術等多個層面。 Sharpley(2003)認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本地化。 趙雪雁(2017)提出,應加強對可持續發展的動態性與過程性研究。 上述研究表明,學者們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十分重視,但對特殊區域尤其是高原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案例研究相對不足。基于此, 本文以青海省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為例,進行鄉村旅游可持續性探討,以提供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
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以下簡稱小莊村)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部,距青海省會西寧市約31km,是一個典型的土族聚居村,也是國家5A 級景區土族故土園五大核心景區之一。 截至2020 年,小莊村共有161 戶村民,總人口610 人,其中土族人口占98.2%。 2016 年小莊村實現全部脫貧。 小莊村是青海省較早發展鄉村旅游的民族村,距今已有30多年。 在鄉村旅游發展成效上,先后取得了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互助縣十大最美鄉村”、 首批“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縣級“平安村”、市級“十星級平安村”等榮譽稱號。 目前,全村95%的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及相關的服務,現有民俗旅游接待戶90 戶,占總戶數的56%,2017 年全村旅游收入占總收入的80%以上。 在此基礎上,根據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各項因素, 構建四個準則層36 個評價指標體系。
1.AHM 法。 AHM 法 (Analytic Hierarchical Model)為屬性層次模型法,多用于解決無結構決策問題,不同于AHP 要進行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AHM 權重因不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從而降低了大量的復雜運算,操作更簡單、快捷,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重視。
2.IPA 分析法。 IPA 分析法是1977 年馬提拉和詹姆斯(Martilla & James)提出的重要性-績效性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用于評價企業的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Evans 和Chon 等首次將IPA 方法運用到旅游研究中去。 本文借鑒IPA方法,以評價指標權重為橫軸,可持續成效為縱軸,以指標權重與居民評價值為交叉點,構成IPA 四象限圖(圖1)。 其中,第Ⅰ象限,指標權重與可持續成效雙高,為繼續努力區域;第Ⅱ象限,指標權重低,可持續成效顯著,為過度表現區域;第Ⅲ象限,指標權重低,可持續成效較低,需要改進;第Ⅳ象限,指標權重高而可持續成效差,需重點改進。

圖1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IPA 象限圖
數據主要來源于問卷調查,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成效評價指標轉化為問卷問題進行調查。 項目組2020 年5 月11—5 月13 日采取隨機抽樣在小莊村進行實地調研。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 份,回收有效問卷83 份,有效率為83%。
受訪對象以本地村民為主,占61.45%。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5.42%,女性占44.58%。 貧困程度方面, 以非貧困戶為主, 占71.08%。 年齡以21—35 歲和36—50 歲年齡段人數居多, 合計占49%。 文化程度方面, 以小學和初中為主, 合計占61.45%。 居住時間方面,以10 年以下居住時間的村民為主,占42.17%。 民族方面,以土族村民為主,占59.04%。 收入方面,以1 萬以下和1—2 萬年收入的村民為主,合計占54%。 從事旅游行業方面,參與旅游的村民占49.4%。 職業方面,土特產、工藝品店鋪和餐館、旅店、棋牌歌舞廳以及其他方面的從業人員為主,各占20.48%、20.10%、49.40%。
采用李克特量表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成效指標進行1—5 分評價(完全不贊成=1,不贊成=2,不確定=3,贊成=4,完全贊成=5)。 結果表明,小莊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成效總得分均值為3.95,未達到可持續發展水平。 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可持續成效層面,各層面可持續成效評價均值依次為生態績效(4.066)>文化績效(3.992)>社會績效(3.949)>經濟績效(3.799)。可以看出,小莊村的生態可持續成效最顯著,文化、社會、經濟可持續成效還需進一步提升。 盡管小莊村以民俗旅游為主導產業,但經濟可持續成效卻最低,這與土族故土園景區5 個核心景點之間的產品同質化和低水平經營模式有關。
1.經濟可持續成效。 經濟可持續成效的評價均值為3.799,是指標層中得分最低的層級。 經濟成效的各項指標評價值均低于4, 說明改善經濟狀況仍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核心問題。 經濟可持續成效從個人和鄉村兩個層面考察,發現個人經濟成效(3.728)要低于鄉村經濟成效(3.889)。 這與小莊村作為5A景區的核心景點有關,知名度由此得到提升,游客到訪率也得到了顯著增加。 但同時,小莊村鄉村旅游產品單一,餐飲、民宿缺乏規范、標準。 村內鄉村經營戶之間的同類產品低水平競爭,造成了小莊村農戶經濟成效未得到顯著提升。
2.社會可持續成效。社會績效的評價均值為3.949,評價均值接近4, 說明發展鄉村旅游解決了部分社會問題。如維護了本村良好的社會治安(4.08)、增強了村民參與旅游業的積極性(4.07)、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4.05)、提高了本村的知名度(4.04)、改善了鄰里間的關系(4.00)等6 個評價指標。 在對外關系方面,村民表示小莊村30 多年的民俗旅游發展,大大增加了與外地人交流的機會,村民都樂于參與旅游服務活動,以提高收入。 社會治安(4.07),為確保小莊村內社會治安穩定, 村內安保工作順利進行,小莊村建立了以派出所片警為主導、以村警、群眾為主體的夜間巡邏隊伍,成立戶戶聯防組,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登記、清查制度。 近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因流動人口帶來的社會問題。 實地走訪得知,村民表示收入的提高, 使得當地社會治安更加穩定,村內打架斗毆的事件基本不再發生,但同時村民表示由于更多外地人的到來,小莊村盜竊事件發生率增加。農村女性的社會地位問題(4.05),從參與早期的民俗接待到經營農家樂、制作民俗文化產品等鄉村旅游服務活動,小莊村女性逐漸從操持家務和農事活動中解放出來,在從事旅游服務過程中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從而獲得了更高的家庭地位。 關于社保問題,提高了養老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3.58),但指標并未得到村民整體的認可。 當地村委干部表示,醫療設施、環境的保障存在一定的問題,“管理難、難管理、誰來管”是問題的主要根源。
3.生態可持續成效。 生態可持續成效的評價均值為4.07,在可持續成效評價體系中得分最高。 青海省作為生態脆弱地區,在“一優兩高”發展戰略下,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強調生態文明建設。 小莊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對生態環境層面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治理。2013 至2015 年,小莊村實施了青海省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項目,啟動資金總計3610 萬元。有效改善了廁所、垃圾站等排污設施狀況(4.25)、美化了村容村貌(4.18)、增強了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4.16)、生態環境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優化(4.10)、完善了基礎設施的建設(4.04)、減少了環境污染提高了生活環境質量(4.02)等6 個指標。實地訪談中,小莊村的村民普遍認為鄉村旅游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并對其保持積極的態度。 但在交通方面,內部交通(3.88)及外部交通(3.90)指標評價顯示,交通仍需改進。 2010 年以來,小莊村針對水電網進行了完善。 2013 年青海省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項目中,拓寬小莊主巷道、新增路燈及停車場。 但在2017 年景區提檔升級后,小莊村村民普遍反映,整個村落建筑較為密集, 內部交通與外部交通通達度不夠,導致部分村民旅游服務活動受到影響。
4.文化可持續成效。 文化可持續成效總體接近4,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旅游促進了民族文化意識的喚醒與傳承。 當地村民認可了傳統的民族飲食習慣(4.24)、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4.10)、促進民族語言的保留和普及(4.06)、保留了民族藝術表演原生態性 (4.05)、 促進村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4.05)等5 個指標,說明鄉村旅游發展對小莊村民俗文化方面產生了較好的影響,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重視傳統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村民的生產生活逐漸缺失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村民日常穿戴民族服飾(3.60)的氛圍較弱。 村民們普遍反映景區管委會要求村民必須統一著裝,使得村民內心存在逆反情緒。 同時村民日常生活現代化,傳統服飾難清潔打理的原因也削弱了村民穿民族服裝的意識。
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指標層對準則層的權重,利用單一準則下的相對權向量轉換公式生成AHM判斷矩陣。 將指標體系準則層、指標層權重及評價值投射到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IPA 象限圖中,如圖2、圖3 所示。 圖2 顯示,生態環境位居第Ⅰ象限,鄉村旅游發展中秉承生態優先原則,在小莊村實際發展中也得到了切實體現和充分重視,故小莊村通過鄉村旅游發展,村容村貌得到了徹底的改善與美化。 文化、社會、經濟可持續成效均位居第Ⅲ象限,屬于低優先改進項。 其中,文化可持續成效接近第Ⅱ象限,說明民族民俗文化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受到了充分重視。 經濟成效最低,小莊村鄉村旅游在產業興旺方面還任重道遠,需要提升產品質量。

圖2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成效評價IPA 象限分布

圖3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成效指標評價IPA 象限分布
圖3 顯示了各指標在IPA 象限的分布情況。 四象限均有分布。 圖3 中各序號表達了不同的狀態:J11 促進了本村經濟的發展;J12 提高了個人及家庭收入;J13 增加了就業機會;J14 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J15 為旅游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增大;J16拓寬了家庭增收渠道;J17 加快了本村脫貧致富;J18 促進了本村商業發展;J19 促進了本村農特色產品的銷售;S11 提高了本村村民受教育程度;S12 相關的教育培訓提升了個人能力;S13 提高了養老醫療保險的投保人數;S14 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S15 改善了鄰里間的關系;S16 促進與外地人的友好交流;S17 提高了本村的知名度;S18 維護了本村良好的社會治安;S19 村民不文明行為減少;S20 增強了村民參與旅游業的積極性;H11 改善了生態環境(大氣、水、動植物等),周邊生態環境得到優化;H12 減少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提高了生活環境質量;H13 內部交通更加通暢;H14 外部交通更加便捷;H15 改善了廁所、 垃圾站等排污設施狀況;H16 完善了基礎設施(水、電、暖、通信等)的建設;H17 美化了村容村貌(整體);H18 增強了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W11 提高了村民參與節慶活動積極性;W12 保留了民族藝術表演原生態性;W13 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W14 隨處可見穿戴民族服飾的村民;W15 保留了完整的當地習俗 (婚喪嫁娶);W16 促進民族語言的保留和普及;W17 促進村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W18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增長;W19 保留了傳統的民族飲食習慣。
從單指標來看,W13 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位于第Ⅰ象限,小莊村的輪子秋、土族盤繡技藝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展。 第Ⅱ象限經濟可持續成效指標6 個、 文化成效指標2 個,屬于順其自然區域。W11 提高了村民參與節慶活動積極性、W18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增長; 今后促進村民參與傳統節慶活動和非遺傳承人數無須刻意追求。 第Ⅲ象限社會指標4 個、文化指標3 個、生態環境指標3 個、經濟指標3 個,屬于低優先改進區域。 社會指標中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教育培訓提升個人能力、 提高養老醫療保險的投保人數、改善鄰里關系需要進一步提高。 項目組入戶訪談發現,盡管省市縣不同級別的旅游管理部門都有定期培訓計劃,但受限于原有的層次知識文化,參加的培訓仍然會出現知識轉化困境。 鄰里關系則因村內鄉村旅游經營戶之間的同質產品, 時有小矛盾發生。 環境指標中內外部交通便捷通暢還可以進一步強化。 文化指標中穿戴民族服飾、完整的當地習俗、促進村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需要得到加強。 第Ⅳ象限社會指標4 個、環境5 個、文化3 個,屬于重點改進區域。
青海省是我國的生態大省,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戰略部署下,需要積極探索“生態+”的精準扶貧模式。 小莊村通過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打造生態景觀,在完成生態宜居任務要求的同時,拓寬了旅游發展的前景道路。 因此,在堅持保護優先,堅守生態建設原則的基礎上, 需要完善村落內部的交通,拓寬道路, 將小莊民俗村與古城山景觀結合發展,實現旅游扶貧開發生態效益最大化。
旅游扶貧的核心是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得到發展。 地方政府應當以村民為本,積極參與到旅游扶貧和鞏固扶貧效果的過程中來。 以滿足貧困村民需求為出發點,拓寬村民就業渠道。 給予扶持措施,帶動農特產品、餐飲、娛樂、住宿等產業的發展。 建立旅游企業、政府、村民三方利益聯結管理體制,當地政府加強督導,相關企業應發揮主體作用,最終使當地村民獲得真正的利益。
旅游扶貧開發的目的在于改善貧困村民的生活水平,給予物質、精神的保障。 社會保險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 對于老、弱、病、殘、孕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而言, 也是重要的基礎保障。當地政府應當加大社會普及的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的投保意識和對社保的認知。
小莊村作為互助土族自治縣重要的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在保護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基礎上,需提高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影響力和宣傳力度,使村民積極參與文創產業建設。 要引入外力支持, 如通過青海大中專院校群體的介入與輔導,培育和鼓勵村民群體成為鄉土文化創新的主體,在發展文創產業的同時,激發村民對土鄉文化的熱愛。
總體上,小莊村鄉村旅游尚未達到全面可持續發展,除生態環境成效顯著外,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性還有待提升。 尤其是經濟可持續成效還任重道遠,鄉村旅游產業興旺之路還需要走質量提升之路,避免低水平、低層次的鄉村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