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松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810007)
自19 世紀末工業化以來, 人類社會使用的化石燃料, 由于數量巨大遠遠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導致了全球變暖等一系列氣候問題。 近年來,世界多地的高溫天數、海嘯、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數量紛紛刷新了歷史紀錄。 極端天氣的頻發,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普通民眾的生活。 為應對氣候變化,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以及各國紛紛重視綠色能源問題,并實施碳金融予以保障
碳金融的興起來源于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涉及兩個重大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 有了法律的約束,各國的碳排放權開始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像商品一樣可以自由交易,并最終衍生出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的碳交易市場。 碳金融的概念目前國際上尚未統一,一般而言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活動。 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的投資和開發以及相關的中介活動。 廣義的碳金融還包括碳銀行、碳基金、碳保險、碳信用等機構投資者。 中國作為全球碳排放的大國,發展碳金融有很大的機遇。 西北地區作為傳統的能源基地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 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將能源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亟須探析的重大問題。
根據 《京都議定書》,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 年之前不需要承擔碳減排任務,但可參加清潔發展機制(CDM)下項目的開發,通過該機制取得相應的碳減排量并向發達國家出售換取收益。2011 年開始,中國陸續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湖北等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3 年陸續上線交易。 主要從事基于CDM 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行業包括鋼鐵、電力、水泥等重點領域,拉開了中國碳交易從無到有的序幕,為以后向全國推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截至2021 年6 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成交額約114 億元。 中國碳金融的發展經歷了從制度體系不完善到市場平穩運行,從碳交易市場試點到設立全國性碳市場的過程。 這意味著中國全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隨著中國碳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場交易機制趨于成熟,產品需求多樣化,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進而促進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中國的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個省、自治區,這些地區產業結構中傳統能源占比較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煤炭等資源,主要集中在新疆、陜西等地;原油儲量占全國20%以上,主要集中在陜西; 天然氣儲量占全國50%以上,主要集中在陜北、新疆、青海等地。 與本地區豐富的能源相對應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政收入狀況較低,以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抗擊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較差。 因此只有走低碳發展的道路才能轉變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調節產業結構,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表1)。

表1 2020 年西北各省份經濟狀況
由表1 數據可知西北五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地理環境、交通基礎設施不發達外,產業結構、運營成本、營商環境等因素也十分顯著。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區應該充分運用自身優勢,把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還需要注重經濟可持續發展。 通過發展碳金融,推動金融機構對本地區發展的大力支持,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形式為本地區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效益。 發揮碳金融的市場作用對西北地區能源轉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十分重要。
西北地區依靠自身優勢,在中國經濟發展發展過程中長期扮演著資源輸出的角色,包括“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國家項目,支持中國中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保障中東部地區基本的民生問題。 而這些大型國家項目的實施導致西北地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日益凸顯。 使得該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處于粗放型的狀態, 缺少高附加值的產品。 依靠能源雖然也可以換取經濟利益,但不利于地區的長遠發展。 目前該地區的能源產業占比較高,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北各省能源化工業總產值占據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這就使得該地區環境的破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對較高。
首先,碳市場金融化程度較低,這使得碳交易市場活躍性較低,缺乏流動性。 目前國內碳金融工具方面開發出碳債券、碳遠期、碳期權、碳基金、碳期貨等產品,但各產品的數量發展不均衡,在實際應用中的使用率不高。 而西北地區金融機構較為單一,參與主體以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企業參與的意愿較低,這就使得本地區碳金融產品數量稀少。 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市場主體很難參與其中, 這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有很大關系。 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的融資規模較小,缺乏相關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資本的介入,制約了本地區碳金融的發展。 在CDM 項目方面,西北地區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在碳排放交易上擁有巨大的潛力。 如青海省的風力和光伏資源豐富,光伏資源理論可開發量35 億千瓦,開發成本較低。 風能技術可開發量7555萬千瓦,位居全國前列,風電發展潛力巨大。 這些使青海省在CDM 項目開發上有很大優勢。 2012 年青海省德令哈協和光伏發電項目上馬,此項目年減排量43100 噸, 該減排量的國外合作方為英國政府(表2)。 由表2 可知,西北各省的CDM 簽發數量除甘肅之外都偏低。 首要原因是人們對于CDM 項目以及“碳金融”的認識不足。 該項目進入中國的時間較短,還未在中國境內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本地區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還沒有意識到CDM 所蘊含的商業價值。 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發展模式、體制機制、運營規則缺乏深刻的認識,當地政府鮮有政策方面的扶持,法律法規方面尚不完善。 由于CDM 項目周期時間較長,也缺乏專業的中介評估機構對項目的發展、面臨的風險做出公正、合理的評估。 所以,這一系列原因制約了該項目在國內以及本區域的開發和運營。

表2 西北各省已獲得CREs 簽發的CDM 項目(截至2017 年8 月31 日)
西北地區的總面積為307.9 萬平方公里, 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3;而人口總數約8000 萬人,在全國人口總數中僅占5%左右,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為1/3。 中國西北地區大部分分布在胡煥庸線以西,地廣人稀,交通、城建等各方面基礎設施不完善,但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西北地區的發展長期以來落后于中國的中東部地區。 本地區人口基數少,難以留住高質量人才,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造成高端人才的大量外流。 目前碳金融行業發展相對滯后, 而西北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各高校尚未開設碳金融相關專業,也沒有專門研究本地區碳金融發展的研究機構。 缺乏熟悉本地區情況的碳金融專業型人才,缺乏相關的研究理論,就無法因地制宜地用符合本地區發展的理論去指導實踐。 從而導致碳金融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缺乏創新意識,行業發展缺乏活力,產品的種類較少,使得業務的開展存在巨大障礙。
對于西北地區來說,要想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就必須推動該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改變以往僅僅依靠單一能源結構體系的現狀。 低碳轉型在短期內會對本地區經濟的發展產生一些沖擊,但長期來說,這是國際潮流的發展方向,是大勢所趨。 要想實現本地區經濟綠色、協調、高效的發展,必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西北地區可根據自己的優勢大力發展光伏、水電、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附加值,深度挖掘本地區新能源低碳產業的潛力。 新疆的風能、太陽能儲量位居中國前列;寧夏的大部分地區光照條件良好,太陽能利用率高;青海的風能和光伏發電量具有明顯優勢。 針對不同地區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地在政策領域予以相應扶持,解決項目發展的融資問題。 實現低碳經濟發展也需要在技術領域有所突破,加大自主創新能力,降低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本,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效率。 同時,應加大對本地區低碳產業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投資,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 在保證地區能源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金融基礎薄弱是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鼓勵本地區商業銀行進行綠色信貸的基礎上, 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金融單位也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扶持、開發一批本地區的特色項目,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降低融資成本。 西北五省政府可簽署戰略協議,設立西北證券,發行西北碳金融債券,豐富本區域碳金融產品類型,優化市場參與主體。 目前,在新設立的廣州期貨交易所,證監會等四部門發文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碳交易市場,本地區未來可以尋求與廣州期貨交易所的合作,開發碳期貨、碳遠期等新型碳金融產品。 同時也可以吸引民間資本對本地區碳金融領域的投資, 擴大融資來源,降低融資成本,進而不斷加強本地區的金融基礎。 加強對CDM 項目的宣傳力度,健全交易平臺,完善相關制度,讓企業充分認識參與該項目的優勢和節能減排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 加強國際合作,積極開發CDM 項目, 同時實現國內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企業收益的最大化目標。 應加強對中介機構的培育, 碳金融交易參與的各方需要有一個專業、權威的中介機構對碳金融交易進行評估和資金清算,為CDM 項目提供融資、咨詢、轉讓等相關服務,從而推動該項目在本地區的發展。 最后,根據本地區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碳交易體系,健全碳金融管理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降低系統性風險,從而推動CDM 項目的發展,激發市場活力。
在國家戰略上,中國為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該戰略實施20 多年來西部地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相比,二者之間的差距在逐漸拉大。 因此,在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中,國家在政策上應給與更多支持,以便促進西北地區走上穩定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考察西北五省時也提到了各地不同的發展道路,對不同地方的高質量發展賦予了不同的發展內涵。 當前應以“一帶一路”為引領,西北各省根據當地資源稟賦,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整合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等城市,形成西北經濟帶戰略構想,然后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完善基礎設施,整合資源,形成規模,為本地區碳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在碳金融專業型人才培養方面,國家應加大對本地區高校的經費投入,培養更多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充分利用本地區高校資源,在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開設碳金融專業,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及國內發達地區碳金融人才培養的經驗。 建立西北碳金融研究中心,用理論指導本地區碳金融實踐的發展。 培養熟悉本地區發展狀況,精通專業知識的高質量專業型人才。 最后,應重視對碩博高質量人才的引進,加大對高學歷人才的資助強度,培養專業隊伍,為本地區碳金融的發展注入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