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者行遠,思者常新;守正創新,勇毅前行。《會計之友》在廣泛征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推出2022年度十大審計關鍵詞,以期與廣大作者讀者共同推動我國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侯凱任聯合國審計委員會主席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全球治理的思想主張,用“中國智慧”助力全球治理變革。2022年11月29日,聯合國審計委員會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第52次特別會議,決定自2023年1月1日起,由中國審計長侯凱擔任聯合國審計委員會主席,任期2年。這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審計參與和促進聯合國完善治理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審計師在履行國際審計職責、共同推動國際審計事業發展方面,進入一個新時期和新階段。侯凱審計長在接任主席時表示,他將團結帶領聯合國審計委員會認真履行職責使命,通過專業獨立的審計工作,促進聯合國加強管理、提高績效,增加透明、強化問責,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為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二、審計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13次論述高質量發展,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審計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審計質量這一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加強黨對國家審計的全面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新時代國家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實現審計高質量發展,既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審計工作決策部署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服務改革發展大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審計機關創新理念、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隨著經濟發展由“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國家審計作為經濟發展的監督保障系統,亟須實現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審計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審計法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2022年1月1日,新修訂的《審計法》(以下簡稱“新《審計法》”)正式施行!通過修訂《審計法》,把審計管理體制改革成果和審計工作中成熟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新《審計法》內容更加豐富,從原來54條增至60條。一年來,新《審計法》在加快推進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建設,提升審計工作的政治高度,堅持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刻認識審計機構的政治定位等方面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新《審計法》還加強了對審計隊伍建設的要求、增加了審計機關的力量、擴大了審計職權、細化和明確了審計工作方式、強化了審計結果運用,凸顯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性;進一步強調審計機關要對國有資源、國有資產進行審計監督,強化國有資產審計,助力國有資產提質增效。
四、研究型審計
心懷“國之大者”,聚焦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主責主業。研究型審計是新時代審計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發展,是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擔負著促進穩定宏觀經濟、及時揭示重大經濟風險隱患、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責任。侯凱審計長指出,要堅決做實研究型審計,把研究貫穿審計工作始終,立足經濟監督定位,系統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以高質量的審計成果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提供決策參考,以高質量監督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切實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是實現新時代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突破傳統審計邊界,遵循“過程獨立、成果融合”的思路,做實審前研究、做細審中研究、做強審后研究,推進審計研究與審計實踐相結合,實現“查已病、防未病”。
五、審計監督&審計整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和各類監督貫通協調機制,形成監督合力,用好審計監督成果。2022年9月,紀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監督制度建立40周年專家座談會召開。實踐充分證明,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制度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審計制度。要提高審計效能必須解決審計整改“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建立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長效機制,壓實被審計單位的整改主體責任、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和審計機關的督促檢查責任,深化審計結果運用,一體推進揭示問題、規范管理、促進改革。2022年12月,審計署副審計長王本強作《國務院關于202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內容主要包括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強化財經紀律約束、促進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推動落實重大政策措施、促進加強和改善民生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等方面,進一步彰顯審計監督的獨特作用。
六、中美跨境監管審計
2022年8月,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將雙方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和調查活動納入雙邊監管合作框架下開展。2022年12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發布報告,確認2022年度可以對中國內地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完成檢查和調查。自合作協議簽署以來,雙方監管機構嚴格執行各自法律法規和協議的有關約定,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檢查和調查活動。在總結前期合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今后年度審計監管合作,相互尊重,增進互信,形成常態化、可持續的合作機制,共同營造更加穩定、可預期的國際監管環境,依法維護全球投資者合法權益。
七、大數據審計&智能審計
大數據審計和智能審計是審計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發展過程中衍生的新審計模式,也是大數據技術、智能技術和審計業務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結果。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為審計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做好大數據技術、智能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普及應用,推動審計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作用。世界審計創新的引擎在中國,中國審計創新的關鍵在產學研合作,中國為大數據審計的發展提供了沃土。2022年,世界審計組織大數據工作組正式發布了由中國審計署作為工作組主席主導編寫的《2016—2021年各國最高審計機關大數據審計發展綜述》等研究成果,該成果將進一步推動世界各國審計機關運用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開展高質量審計工作。
八、地方政府專項債審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2022年,審計署要求重點關注重大財政政策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化解等情況,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審計力度,強調加強借、用、管、還全流程審計,促進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更好發揮專項債在提升積極財政政策效能、擴大有效投資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責任。在2022—2023年度審計署發布的重點科研課題中,“地方政府專項債及其審計研究”位列其中,主要研究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管理和使用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革方向;如何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審計等。
九、農業農村審計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形勢認識準確客觀,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強化農業農村審計全國“一盤棋”,聚焦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斷深化農業農村審計,不斷提升農業農村審計質效,持續加大農業農村審計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補齊“三農”短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等領域的重點問題和典型問題的公開力度,深化審計結果運用。
十、資源環境審計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資源環境審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任務,重點關注碳排放碳達峰行動推進、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構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生態安全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情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包括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在內的資源環境審計,在嚴格生態文明制度執行、強化約束性指標的法律效力、嚴肅問責資源環境數據造假行為、警示資源環境領域重大風險隱患等方面,關注重大任務落實情況,加快建立健全審計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助力新發展階段資源環境審計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