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趙小霞,毛金華,劉偉平,范飛軍*
(1.麗水市農作物總站,浙江 麗水 323000;2.云和興逸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浙江 云和 323600;3.云和縣農作物站,浙江 云和 323600)
云和梯田位于浙江麗水市,海拔跨度為200~1 400 m,是跨越高山、丘陵、谷地3種地質景觀帶的復合型梯田,具備山村、云海、竹林、溪流、山峰等多種景觀,享有“千層梯田、千米落差、千年歷史”的美稱,被譽為“中國最美梯田”。此外,云和梯田農耕文化、銀礦文化、畬族文化底蘊深厚。2015年9月,云和梯田農業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近年來,云和梯田依托豐富的農業景觀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并針對旅游與文化關系等方面開展研究,但對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農藝技術平衡梯田遺產地的保護與利用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以云和梯田為例,探討如何通過農藝措施的改良與應用,解決當前山區農業生產新形態下梯田農業系統的保護難題。
云和梯田始于唐代,其主要成因一是源于古代族群的遷徙。作為山越一族的后裔,畬民遷徙至云和山區,以倚山結寨、定居耕織、刀耕火種、開山造田的方式開辟梯田;二是人口壓力催生的農藝進步。從明朝景泰年間云和銀礦開采開始,云和梯田所在區域人口的大量聚集,導致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減少,采用梯田模式能夠有效緩解人口壓力。此外,因古時煉銀需要添加米糊,對糧食產生了雙重需求,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因素之一;三是水稻種植的生態功效。高山梯田能夠長期保留的關鍵是種植水稻形成人工濕地系統,能避免水土流失,并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梯田系統構成了稻漁共生、稻鴨共育等濕地生態種養系統,即以水稻為基礎的稻麥、稻油(油菜)、稻藥、稻菜等水旱輪作系統和與豬、牛飼養結合的農牧循環利用系統。梯田與水稻的結合,把水稻良好的生態功能發揚光大,既提高土地出產能力,又促進生態系統與社會體系的和諧與穩定。
云和梯田的農耕文化集儒家文化與各類宗教文化于一體,有著強烈的地域特點。如,流傳至今的傳統小吃“烏米飯”即來源于節慶活動“三月三”,是傳說中的米谷生日,也稱“烏飯節”;再如,2021年入圍第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云和梅源芒種“開犁節”,填補了二十四節氣“芒種”在非遺目錄中的空白。“開犁節”通過十八村迎神、煉火、開山號子、犒牛、祭祀神田、開犁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云和山區農民在勞動生產中的習俗。“開犁節”也被稱為 “牛大王節”[1],其間蘊含云和梯田的 “牛文化”,因為耕牛在梯田耕作中有著非凡的意義,既是耕作的關鍵畜力,也能為生產提供相當比例的欄肥,是當地畬漢農耕社會所崇拜的對象。
2017年,云和縣委縣政府引入杭州商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對云和梯田景區進行合作開發,2018年成立云和梯田公司接手景區運營及梯田生產,至今已流轉梯田核心景區面積66 hm2,2019—2021年共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梯田景區創建也帶動周邊鄉村產業的發展,云和梯田核心區域及周邊有10多個傳統古村落,已發展農家樂、民宿164家,增加就業崗位超2 000個,民宿業及旅游收入成為梯田景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城鎮化進度加快和鄉村人口不斷減少,是農遺文化傳承面臨斷層的最大因素。梯田耕作收益少、勞作強度大、生產及生活場景處于偏僻山區,從事梯田耕作并具備專業傳統技能的人越來越少,其中青壯年從業者更少,傳統技能面臨失傳。
農業人口流失。近年來,山區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經商,農業人口減少80%以上,山區梯田拋荒嚴重。至2021年開始全面治理拋荒之前,云和梯田地區耕地拋荒占比超過50%。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據麗水市咨詢委對2 700戶農戶家庭的調查,1970年以前出生的農業人口占81%,在梯田山區,傳統的糧食生產從業者年齡更大。
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山區糧食生產成本更高、產出更少,如浙江全省范圍近年水稻種植收益處于早稻基本虧損、晚稻略有盈余的狀況,而生產成本更高的山區水稻生產處于全面虧損狀態,只是農民為滿足口糧需求不計算自己的勞動工資。
生產組織化缺乏,水稻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薄弱。受梯田落差大、田塊小的制約,在集中育秧、耕種管收等環節沒有統一服務隊伍,糧食生產、運輸、加工環節成本增加。
梯田的建設受古代生產力水平的制約,除局部進行砌石,更多以石塊做基礎、夯土圍田,山陡坡大的情況下很容易受陣雨山洪、臺風以及梅雨季節連續降雨的沖擊導致塌方;而且,到了夏秋旱季,梯田坡地水源少、蒸騰量大,灌溉水渠細且蜿蜒,在山脊地帶等缺水梯田常常因自然災害由水田退化為旱地,云和梯田的核心區塊又遠離周邊最大的溪流浮云溪,一旦發生旱情受災更甚。
梯田景區的維護成本壓力巨大。因梯田坡度大,田埂系數高達20%以上,水稻生產直接成本高,同時田埂修復困難。除去因田埂坍塌進行的大修,每年每667 m2梯田的田埂僅正常的維護就需要1 d工時左右。綜合從育秧到收割環節的全人工支出,每667 m2梯田年投入成本近3 000元。從改良農藝舉措的角度出發,以技術優化水稻生產環節并調整經營、實現降本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還要不斷發揚光大”。梯田農業生產面臨的困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正如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動態的遺產一樣,梯田也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當中。其未來的變化走向取決于今天我們如何面對困境,形成對策[2]。
梯田農遺的保護與開發,既承擔提供民眾口糧和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又肩負著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重任。改善梯田水稻生產并增加其直接收益,不斷實現其價值轉換顯得尤其重要。
梯田農業系統具有豐富的文化屬性與生態屬性,其中文化價值的開發與轉換的路徑與手段比較明確、具體,而生態系統的維護則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周邊整體環境系統的綜合治理與維護,如森林、水資源系統的維護以及傳統種質資源的保護與挖掘,二是通過持續的水稻生產以維持梯田人工濕地的生態穩定。
云和縣轄區87%的耕地是梯田。云和梯田農業系統在周邊區域有很強的代表性。以開放包容的格局開展梯田農遺的保護與發展,探索文化與具體農業生產實踐的創新方式,使之成為山區農村發展的樣板,并努力向平臺化發展,從而吸引城市人和原住居民的回歸,促進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華南農業大學駱世明教授在浙江青田舉辦的第八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工作交流會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中國傳統農業思想與生態農業有內在的共性,兩者都基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的農業實踐,都重視維系寶貴的農業生物多樣性,都盡力獲得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在農遺保護與傳承中要避免機械刻板、“以古為尊”的“唯古論”。農耕技術經歷了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并以鮮活的狀態存在并服務于民間社會。不管是“保護”的絕對要求還是“發展”要求,以農藝技術改良、組織方式提升和全產業鏈延伸,來穩定梯田農遺保護的成果并實現文化、生態價值的進一步轉化,都是可行且是必須的。
4.1.1 優化水稻品種布局
以水稻傳統種質資源+節水抗旱稻+優質稻布局品種。一是將云和梯田較有影響力的傳統稻米品種用于農事生產體驗,如畬鄉老紅米、銀坑稻以及適宜加工的粳稻老品種;二是引進旱優73、旱優等節水抗旱稻,在灌溉條件較差的山脊梯田種植,滿足梯田全域水稻種植的需求,促進完整稻作景觀形成;三是以米質優、抗性(抗稻瘟病)強、生育期適宜的中浙優8號、華浙優223、華浙優261等秈稻品種為主栽品種,實現梯田稻米生產優質與銷售優價。
4.1.2 應用生物發酵技術培育有機肥
稻谷收獲后的大量秸稈,是古代欄肥、灰肥的重要來源。當前,秸稈多直接還田,效率與效用都不高。采用秸稈集中生物發酵,可以有效增加稻草還田的肥效,替代古時候的豬、牛欄肥,減少化肥使用,提高梯田土壤有機質和肥力。
4.1.3 推廣稻魚、稻螺共生的綜合種養模式
云和梯田自古有在稻田養魚的傳統,并有古老的稻魚品系與技術傳承。崇頭等鄉鎮部分農民有在單季稻田放養田鯉魚的傳統習慣,約有上百年歷史。最早從福建省松溪縣方向引進魚苗水花進行粗放粗養。從梯田的形態、土層條件出發,云和梯田養魚筑高田埂、不挖邊溝既有利于提升田埂線條景觀,也有利于梯田的維護和水稻種植景觀形成。稻田養魚的傳統技藝,能減少肥藥使用30%以上,提高稻田稻米品質[3]。高山田(鯉)魚在景區以100元·kg-1的價格出售,效益可觀。
云和及周邊高海拔梯田地區有放養薄殼田螺的傳統。因山高水冷,田螺生長緩慢,殼薄,風味極好,收購價格高達100元·kg-1,且供不應求。選擇云和梯田中的冷水田、爛糊田培育高山薄殼田螺,將水稻低產田變為田螺高產田,低收益田變為高收益田。在耕作方式上,采取低茬收割免耕或淺翻耙平的整地方式,避免微耕機等機械旋耕對過冬田螺的傷害。
4.2.1 提升育插秧技術
梯田水稻育秧受春季回溫慢,極端低溫等因素影響,多采用水育秧或兩段育秧方式,存在風險大、效率低、秧苗素質差等問題。受地形條件限制,梯田大多數無法進行機插秧。缽苗水稻比傳統秧苗平均根數多2.2條、根長多1.35 cm、根鮮重多0.5 g,具有根系完整、秧苗素質好等特點,非常適用于拋秧,生產效率提高5~9倍。此外,以缽苗拋秧代替手插秧,其分蘗節位在2~3莖節,比手插秧低2~3個節位,有效分蘗數多3個,產量高[4]。同時,根據梯田高低錯落、田塊狹小的特點,梯田拋秧非常適宜開發成為旅游產品供游客深度參與梯田稻作生產。
4.2.2 組合高效收獲技術
梯田高低落差大,大多數收割機無法順利進出作業。應用割草機割稻茬+小型全喂入機動脫粒機,采用1人快速割稻、2人拾稻、1人管護脫粒和收扎稻谷的4人小組,可以每小時收獲667 m2,相比較傳統收割操作提高效率5倍以上,每667 m2節約成本400元。經過機動脫粒機的秸稈呈撕裂狀,還田腐爛或發酵的速度更快。
4.2.3 軌道運輸減輕勞動強度
軌道低矮至30 cm左右,沿主階梯道路的一邊貼水渠安裝,視線隱蔽。軌道車可以有效解決秧苗、肥料以及收獲的稻谷的上下坡運輸難題,大幅度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且對梯田景觀沒有任何影響。
4.3.1 推動產加銷一體化,以全產業鏈建設提質降本增效
產前育秧環節應用缽苗育秧流水線替換人工播種,利用缽苗育秧替換傳統育秧,大幅度降低育秧風險、提高秧苗素質;產后引入機械烘干,避免稻谷因場地和氣候原因攤曬困難受損,同時引進中小型加工、包裝機械,將銷售稻谷轉為銷售稻米,提高收益。
4.3.2 挖掘特色小吃豐富旅游產品
深入開發挖掘云和梯田特有的稻米類加工特色小吃與產品,如傳統米酒、黃粿、木模年糕、粉皮、烏米飯等,在此基礎上,擴展美食類旅游產品。另外,可將水稻生產與小吃產品的加工環節整合為研學等旅游服務產品,增加游客沉浸式體驗。
以傳統農事操作+農耕祭祀活動為核心,拓展生態旅游產品,營建江南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原生態保護區、浙西南山區梯田文化精致展示區[5],選擇適當面積的相對獨立區塊田地,聯合梯田核心景區民宿機構創建耕牛文化傳統梯田稻作樣板區,聘請具有傳統技藝農戶展示傳統農耕文化,生產銷售傳統牛耕手作,拓寬民宿體驗內容,提升鄉村旅游內涵。
云和梯田通過農作生產維護與旅游開發,最大程度保持了生產、生活與生態有機結合的發展格局,將遺產地的傳統農耕文化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價值,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參與者,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農業文化遺產作為可持續利用的珍貴資源,在過去、現在與將來都承載著糧食產出的基本使命,其保護不應當是靜態的博物館式封存,而應維護和發揚其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實現農遺保護與產業開發、經濟建設與文化宣傳高度結合,進而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