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聰,葉蕾,姚燦燦,張璽玲,顧興國,4
(1.武義縣農業農村局,浙江 武義 321200;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綠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4.農業農村部創意農業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1)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2012年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開始挖掘認定的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1]。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認定、保護利用對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23年3月,已有6批共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獲得認定。
武義鐵皮石斛栽培與利用系統是2022年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首批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之一。該系統主要以鐵皮石斛、靈芝為代表的中藥材仿野生栽培和藥-糧輪作為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鐵皮石斛、靈芝等中藥材的品質,更實現了良性循環,使遺產地的中藥種植真正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本文在相關文獻查閱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武義鐵皮石斛栽培與利用系統的演變歷史、醫藥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梳理和考辨,以期為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供支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保護與發展建議,以期為武義文化高地建設、當地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武義縣地處浙江省金華市南部,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環山,峰巒連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蓋率高達72%[2]。在武義-宣平的丹霞地貌地質分布周邊,丹霞地貌形成的峰巖、峽谷、溪流、潭瀑等多種地形,為不同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野生中藥材資源極為豐富,在丹霞地貌分布區懸崖峭壁上,野生石斛、靈芝等珍稀藥材至今依稀可見。
鐵皮石斛被稱為“藥界大熊貓”,是“九大仙草”之首,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公元前3—4世紀)記載:“石斛,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一名林蘭。生山谷。[3]”后約東漢時期《名醫別錄》記載:“石斛,無毒。主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驚。[4-6]”唐代御醫葉法善于唐開元元年(713年),向玄宗呈獻“石斛、天山雪蓮、人參、首烏、茯苓、靈芝、珍珠、肉蓯蓉、冬蟲夏草”九大仙草圖及功用,被錄進道教經典《開元道藏》,成為宮廷御用珍貴藥物。據此可推斷在1 300年前,武義就有人發現石斛可做藥用。
清代開始出現鐵皮石斛人工栽培的記錄。1840年(清道光20年)《宣平縣志》(宣平縣于1958年撤銷建制并入武義縣)記載:“石斛,俗名吊蘭,叢生高山崖石上,根結甚繁。其莖葉生皆青色,干則黃色。開白花,節上自生根須。人有取來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掛檐下,經年不死。俗名為千年潤。”詳細介紹了武義石斛的野生環境、形態特征和種植方法。清光緒年間,武義縣南湖村人何德潤所著的《武川備考》記載,家種藥材有石斛、芍藥、紅花、薏米、枸杞子、菊花、三棱、莪術8種。這一階段,武義中藥業快速發展,出現了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許多藥店、藥號。清嘉慶年間設有醫藥司,王儲春藥店、武義縣城內的壽仙谷、履坦的童義豐、東皋的仁和堂、王船頭的夏德裕和柳城的仁德品等中藥店都開設于清代后期。民國時期成立武義國藥業同業公會,中藥店在武義境內普遍出現,多為夫妻店,本少利薄,亦農亦商,一些資金比較充裕的中藥店還有中成藥加工廠,自制自銷一些丸、散、膏、丹、錠、露之類的中成藥,除在當地銷售外,還遠銷到麗水、金華等地。民國30年(1941年),武義中藥店已發展到66家。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保健養生產品的逐步興起,人們對鐵皮石斛的需求不斷加大,其現代栽培技術也出現了新突破。近年來,武義以壽仙谷企業為代表,形成了鐵皮石斛從中醫中藥基本科學研討、優良種類選育、仿野生有機種植、攻關古代養生秘方、當代中藥炮制有效成分提取、中醫藥臨床運用一整套完整的中藥產業鏈,鐵皮石斛、靈芝等有十多項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缺,到達國際先進水平,榮獲國家、省、市多項科技進步獎。目前,武義縣已形成以“有機國藥養生園”和現代農業“石斛精品園”等為主體的鐵皮石斛標準化高效生態農業種植園區,種植面積337.8 hm2。以鐵皮石斛栽培為核心的中藥材產業是當地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當地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尤其是設施栽培效益可觀,是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
武義先民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經過千百年發展演變,傳承至今形成深厚的中藥文化和傳統習俗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鐵皮石斛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在眾多醫藥古籍有明確記載。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及東漢時期的《名醫別錄》均有記載,有生津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強筋健骨之功效。武義先民發現飲用新鮮石斛的汁液可以治療高燒不退等病癥,將鐵皮石斛視為“救命仙草”。唐開元元年武義道醫葉法善向玄宗呈獻“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人參、百廿年首烏、花甲茯苓、深山靈芝、海底珍珠、蓯蓉、冬蟲夏草”九大仙草圖及功用,被錄進道教經典《開元道藏》,成為宮廷御用珍貴藥物;明代被冠以“中華九大仙草”,記入明刻本《正統道藏》。鐵皮石斛作為名貴藥材,是一些中醫古方劑的主要成分。明代《永樂大典》中記載了鐵皮石斛作為制作主治溫補腎陽、補益氣血的“石斛散”“巴戟湯”“增損續斷丸”等方劑的主要配料。“石斛夜光丸”是武義地區常用傳統中藥方劑,最早出自明代《原機啟微》,用于治療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等癥狀。
鐵皮石斛是補陰養生佳品,經過數百年不斷探索、積累,形成了諸多藥膳。石斛燉老鴨是武義的一道名菜,鐵皮石斛在各類石斛中出類拔萃,水鴨也是當地“一絕”,兩者結合便形成了這道傳統名菜。水清而不淡,補而不燥,有滋陰清熱、養胃健脾以及增強身體免疫力等功效,適合夏季濕熱人群及時補充和進食。清宣統年間,武義“壽仙谷”藥號創始人兼中醫李金祖在采藥行醫之余,發現了唐代孟詵編著的我國第一部食療學專著《食療本草》,并以此為據,給那些不喜吃“苦藥”的病人開“藥膳方”。其中,有多個以鐵皮石斛為原材料的“藥膳方”流傳甚廣,包括“仙草養生盅”“石斛嫩汁豆腐”“石斛魚丸”“石斛雞煲”“芝斛太極羹養生盅”等,它們取用了鐵皮石斛的滋陰清熱、潤肺益腎,以及其他本地食材的相關藥效,令當地居民常吃不厭,通過“常服,久服”巧妙地完成對身體的清補和溫養。
鐵皮石斛屬于蘭科草本植物,除了用于制藥以外,還具有較高觀賞和文化價值。許多喜歡種花的農民家里都會栽培鐵皮石斛,鐵皮石斛開花一般是在4—6月,開花時間長,可持續一個月左右,姿態優美,每葶有花七八朵,每花6瓣,四面散開,伴有淡淡的清香,讓人賞心悅目,可以長時間地為庭院或室內增添一處亮點。在家庭中,一般有兩種鐵皮石斛栽培方式:一種是盆栽,此種方式方便移動,武義民眾經常會把盆栽鐵皮石斛放到庭院內、室內、窗臺上、陽臺上等;另一種是樹栽,將鐵皮石斛苗定植在樹皮表面有縱裂溝的樹種上,定植前先將鐵皮石斛苗的根部沾滿苔蘚等含水材料,此種方式一般用于路邊或庭院內。石斛花還具有秉性剛強、祥和可親的氣質,有許多國家把它作為“父親節之花”。在父親節或父親的生日時贈送石斛花,寓意父親的剛毅、親切而威嚴,表達對父親的敬意。石斛的花語很多,如歡迎、祝福、純潔、吉祥、幸福等,因此,受到廣大花草愛好者的追捧。
武義多數農戶或多或少備點常用的中草藥,并流傳 “家藏幾味常用藥,自己配伍熬‘湯頭’;方便省錢又靈驗,無不夸贊草藥好。” 等順口溜,已經形成“人人珍愛中草藥、家家備有中草藥,個個懂點中草藥,小病小痛不求醫”的良好醫養氛圍。農民在干活途中遇上常用的草藥,會隨手采來帶回家,拍去泥沙、除去雜物,曬干備用。也有一些經常專門采集中藥材的藥農,他們每次進山采藥前,要事先考慮好采藥地點,準備好隨身攜帶的干糧和砍刀、鋤頭、竹簍、繩索等工具。出發前要焚香祭拜山神土地與藥仙,入山后遵守古訓不說不吉利的話,不隨便敲打采藥工具等禁忌。
武義藥農基本靠祖傳的經驗口耳相傳,判斷多數中草藥的藥性,也有一些民間中草藥醫師通過中草藥自身的味道來判斷其藥性。根據中草藥的藥性,習慣把中草藥分成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兩大類;細分為溫補、祛寒、活血、消炎、退腫、利濕、行氣、解毒等。按藥味分為香、甜、苦、麻、辣五味,香則散、甜則補、苦則寒、麻則毒、辣亦散。按藥的顏色,黑補腎、白補肺、紅補血、黃補肝。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了許多的民間驗方。出生于中草藥世家的原武義一中退休教師徐斗齋先生,退休后曾整理了《民間實用中草藥驗500例》。李明焱、李振皓主編的《武義單方驗方集》于2022年6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該書共收集單方驗方和獨創技術129種,按功效分為內科、外科、眼科、婦產科、肛門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兒科疾病計71個病種[7]。這些單方驗方具有鮮明的武義地域特色。
在武義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名醫,諸如晉鎮南將軍阮孚的后裔阮葵、唐代葉法善、元代徐元吉、明代韓叔旸、揚云、鮑進、俞镠、鄭爆、陳伯輝,清代俞良鈿、俞士良、俞祝應、潘震江、廖李旺,民國何葆仁、陳異常、徐春圃、藍賢翠等,他們均以高尚的醫德,令人折服的誠信,在武義歷史上留下了美名,為武義傳統中醫文化贏得了贊譽。唐代出生于道教世家的葉法善(616—722年),歷唐高宗、武周、唐中宗三朝,唐玄宗時官鴻臚卿,封越國公,無疾而終,享年105歲。葉法善曾研發出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功效的藥膳,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有烏精飯、青草腐、煨鹽雞等藥膳,宮廷秘藏的有端午茶藥。除葉法善外,武義縣王宅鎮靖山自然村人韓叔旸(1392—1435年)、 俞源鄉下楊村人揚云(1388—1439年)及其孫揚煜均官至太醫院御醫。
除了以上4位名醫御醫,遺產地俞源村的俞氏一家,數代以醫藥濟平民,在當地傳為佳話。出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的俞祝應,幼承家學,以醫為業,遇富商求診,收診金多至50塊大洋,而對貧窮百姓求治,則不僅不收分文,還設爐煎藥服侍,待如家人。兒子俞經康繼承父志,也貧富有分,對外地求醫者還以茶飯招待,他在當地最早推廣接種牛痘,預防天花,免費為民防病。俞經康兒子俞栩、長女俞愛菊、小女俞春梅也傳承了祖傳醫術和醫德,均以其出眾的醫技和愛民事跡而名載地方史冊。
武義人民對中醫藥的崇拜已經上升為宗教信仰。清《武川備考》記載,清道光年間,將嘗百草的神農氏奉為“藥皇”,并供奉在縣城祝宅巷的“藥皇廟”。咸豐末年,藥皇廟毀于太平軍的戰火;光緒二十三年(1897),藥農又在縣城大南門內買屋作為公所,并祀藥皇。坐落于城西法云寺以東的“華元化祠”,奉祀東漢末年神醫華佗。嘉慶邑志載一軼事:“司訓張云威得病,遣子禱于華仙,得神方服之愈,爰作龕裝像于法云寺東,并錄醫方以濟眾,遠近聞之,禱無虛日。法云寺華仙香火極盛,近年有善士刻醫方碑,寺僧按箋以應,僧頗獲香錢之利。”
坐落于武義縣城東郊的“鎮龍廟”(也叫太祖廟),始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相傳此廟是人們為了紀念“任公”而建造的,“任公”是清代一位有名的醫生,因其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受到百姓愛戴,但是不幸的是一場火災奪去了他的性命,周邊百姓痛不欲生,捐集善款,建此廟以示紀念。另外,還有一些寺廟把民間藥方作為“簽書”。人們通過跪拜求得“藥簽”,并按簽施治,此類藥簽多起精神疏導作用,或是醫養保健之類,往往有一定效果。比在寺廟供奉中醫藥神更普遍的是,藥農在家中供奉傳統中醫名醫。在白姆鄉白姆村,一些藥農就把華佗視為崇拜偶像,每逢重大節日都要祭拜一下。這種普遍的中醫藥信仰,反映了武義民眾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尊重和對健康長壽的美好向往。
在武義節日民俗中,更是將中醫藥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立夏吃竹筍、端午節插艾條、插菖蒲、掛香包、驅五毒、噴雄黃酒、吃大蒜、喝午時茶、吃雞蛋、送船逐疫(俗稱“推端午船”)、六月六吃肉補身、七夕節洗頭除風虱、重陽節插茱萸喝菊花酒、臘八節吃“臘八粥”等諸多習俗。
武義中醫藥人文精神以“崇尚醫德”“善濟平民”“講究誠信”等為核心內涵,這在武義歷代中醫名醫的行醫經歷中均有體現,并且傳承至今。武義縣歷代醫家皆以“醫乃仁術”為行醫宗旨和醫德的基本原則。《舊唐書·方伎傳·葉法善傳》記載:高宗迷戀金丹駐壽,廣召術士煉丹。葉法善發現服食外丹有害力勸皇上停止冶煉和濫服丹藥。高宗覺得葉法善勸諫有理,便讓他去檢驗,果然無人煉出真丹,遂將煉丹術士逐出皇宮,中止煉丹。作為道士,葉法善能正告皇帝弄清方士的真假,不要被他們的煉丹成仙謊言所蒙蔽,這在當時科技水平與認知程度的情況下,誠屬可貴。
武義歷代名醫大多熱心公益,善濟平民。武義西普寧寺僧牧牛和尚,將藥草投入寺邊靈泉井中,用泉水治療鄉民疾病。明嘉靖武義邑志記其“嚴戒行,通經律,尤善醫術,富者授以方,貧者濟以藥,不望報答”。明代俞源村人俞奉琦、俞良鈿以救死扶傷而享譽鄉梓。在清代,又有開藥鋪診病的俞樟煒,善岐黃、精脈理的俞廷臚等等,均以醫藥救濟鄉民而躋身俞氏積德行善人物之列。
武義縣特色中醫藥文化是千百年中草藥、中醫發展和社會滄桑變化的深厚積淀,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經濟發展和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其保護、傳承與發展尤為重要。
在“壽仙谷中藥炮制技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藥文化”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加強對當地其他醫藥文化元素的申報工作,擴大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的范圍,建立中醫非遺的保護制度,加強對當地中醫特殊技藝的挖掘工作,搶救性地保護中醫特殊技藝。與此同時,依托國藥企業資源,加強對當地傳統中藥古籍、藥方、單方等調查、整理與保護,收集藥器、藥具、藥物標本等,籌建中醫博物館,并依托以上資源開展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講座,實現當地中醫藥文化的保護與傳播。
依托武義縣悠久且底蘊深厚的中醫藥人文歷史和畬醫藥民族特色文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深挖并整合武義中醫藥傳統特色文化與畬醫藥民族文化內涵和中藥材資源特有的傳說寄語,構建中藥創意文化產業體系,培育中藥創意文化特色產業,形成中藥文化創意產業鏈。推進中藥健康養生創意文化品牌建設,開發和生產體現武義中醫藥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及其衍生產品,發展中藥創意文化新業態。開發“武義藥膳”系列產品,形成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產品系列,建立藥膳道地藥材和食材選擇標準,從源頭保證藥膳品質。加強從業人員中醫藥文化素養、藥膳制作技能等培訓,提升中藥企業和相關服務業的文化品位,促進武義中藥創意品牌建設和文化傳播。
依托武義眾多優勢中藥材資源,結合“浙八味”品牌,開展 “武七味” 精選,加快“武義有機中藥”“武義藥膳”等品牌培育,與“武義鐵皮石斛”等形成武義中藥產業區域公共品牌系列。依托武義縣“浙產名藥產業發展大會永久性會議地址”優勢,進一步推進等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著力打響武義中藥材區域特色品牌,加大品牌策劃宣傳力度,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鼓勵和支持企業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基地建設,爭創“品字標”浙江制造品牌認證,做大做強企業專屬性品牌。建立健全品牌管理機制,增強品牌保護意識,為全面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品牌基礎。
全力推進以有機國藥為特色的中醫康養旅游發展。依托武義獨有的自然風光、特色農業等資源,積極建設農業觀光、紅色旅游、溫泉調養、體育健身等特色農家樂和生態景區,激發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活力和潛力。依托武義縣溫泉資源優勢,打造一批以中醫藥康養為主題的旅游住宿接待設施,為形成康養保健、藥膳養生、文化體驗等主題旅游提供基礎。進一步挖掘、整理與整合葉法善、畬族、壽仙谷等傳統醫藥文化,開展中藥創意產品研發,加強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為武義打造中醫康養文化高地提供充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