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起崢
(作者單位:南京晨報)
數字技術加速了傳統媒體向融媒體的轉型。在以數字技術搭建的媒體平臺和各類社交媒體上,用戶可以方便地參與到新聞傳播中來。隨著受眾的點贊、評論、轉發等,新聞能在互聯網上得到二次傳播,獲得更多的傳播效應和商業效益。新的新聞生態改變著媒體生產和傳播內容的方式,近年來,情感敘事類新聞在新聞報道中的占比逐步增加,成為新聞媒體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新趨勢。新聞是新聞人眼中的新聞、筆下的新聞,新聞人的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自然而然地會體現在生產出的新聞產品中。與傳統的自帶新聞人情感的作品不同,以流量為導向的情感新聞顯示了媒體主動對受眾和市場的迎合。情感新聞作為當下新聞發展的新趨勢,有著媒體適應發展的合理性和為受眾服務的公共性。但媒體也需要加強對情感新聞的把控,警惕情感越界新聞,不能被流量所裹挾,失去媒體的公信力。
近年來,智能手機逐漸成為大眾接收新聞的主要終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社交媒體也隨之出現。社交媒體平臺既是新聞重要的傳播渠道,也是公眾自主獲取信息、自由表達情感的開放性舞臺[1]。和過去單方面接收新聞不同,數字時代受眾成為新聞的主動接收者和傳播者,受眾的閱讀偏好和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由于帶有情感或者情感因素的新聞備受受眾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媒體將情感新聞作為重頭戲,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2]。情感開始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動力,推動著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互動,讓新聞更具參與性[3]。
在數字時代,平臺成為信息的匯聚地。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媒體,地位相對下降。媒體越來越依賴諸如點擊量、閱讀量、評論數等指標來尋找自身[4]。
更多的流量、更多的點擊率,意味著更大的影響力。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情感類的內容容易獲得更多的流量。為了博得更多的流量,媒體開始進行轉型,逐漸向以流量和點擊量為核心的指標化新聞生產發生轉變[5]。在流量的助推下,情感類新聞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
傳統新聞強調客觀、公正、理性的價值標準,而“情感”則是一種主觀性因素。新聞界因此將情感話語與嘩眾取寵、偏見、商業化等混為一談,一直采取回避或批判的態度,對情感新聞所產生的力量往往予以輕視[6]。在新聞生產上,傳統新聞要求媒體記者盡量避免個人情感滲入,防止情感影響到新聞的真實和公正,進而影響到媒體的公信力。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來就不否認情感在新聞中的作用。在追求新聞的現場感、參與感、連接性的當下,蘊含情感因素、強調以情動人的新聞報道增強了媒體的親和力與人情味。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要想站穩輿論陣地,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就不能脫離群眾,而是要積極參與社會情感控制、生成社會正面力量。所以,當下情感新聞被放在一個突出位置上,受到媒體的重視也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在融媒體環境中,媒介融合拓展和延伸了新聞傳播的深度、精度及廣度,多種感官式報道奠定了新聞的情感基調。
實際上,情感新聞的傳播還有助于主流媒體打破嚴肅、刻板的媒介印象,近年來愈發得到主流媒體重視。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在談到“媒體融合已進入了移動優先”時表示:“互聯網內容生產大致說來,有三個考量維度:信息含量、情感含量、觀點含量?!毙畔⒑陀^點這兩類內容,是《人民日報》上常見的內容,情感類的內容則更多地體現在《人民日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制作中[7]。借助情感傳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擁有大量穩定忠實的新媒體受眾,很好地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情感新聞的崛起對媒體及大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新聞媒體報道情感新聞不僅能夠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還可以幫助自身占領輿論高地,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偠灾瑢τ谑鼙姟⒚襟w及社會來說,情感新聞發揮著較多作用。
公共性是媒體的重要屬性。作為社會公共資源,媒體要擔當起為公眾提供其所需要的社會信息的責任。正如新聞學者杜駿飛所言:“我們要強調,新聞的本質就是人。它應該報道人,并且基于人性來報道,基于事實報道來關懷人。”[8]調查顯示,對于大部分的受眾來說,除了重大時政新聞、重大突發性事件,情感新聞是最受歡迎的。充滿情感元素的新聞不僅能夠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還可以讓受眾在點贊、評論與分享時,情感得到很好的釋放。
盡管社交媒體唱主角,但占據統治地位、主導的聲音,必須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聲音。輿論陣地從來不是空蕩蕩,這片陣地如果主流媒體不占領,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不占領,那就會有其他的來占領。因此,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要以情感為突破口,回應受眾需求,激發受眾的參與興趣,提升媒體在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9]。
情感新聞以普通大眾的視角出發,體現的是普通大眾的情感。借助情感新聞,新聞媒體更容易觸碰到互聯網上的受眾,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斷縮小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同時,還可以打破受眾心中原有僵硬、刻板、高高在上、說教式的媒體印象,在受眾面前樹立起有溫度的時代新形象。
在當下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不少平臺充斥著各類消極、負面的信息。而新聞媒體通過報道情感新聞,特別是暖新聞,可以傳遞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情感新聞通過傳遞溫暖的態度、進取的精神,能夠給公眾以信心和力量,讓公眾積極追求美好的生活,有力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數字時代,將情感敘事融入新聞作品中,通過情感滲透提高受眾與客觀事件之間的關聯度,讓新聞傳播更具有感染力,從而提高新聞點擊率,已成為媒體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在情感新聞的發展中,媒體應該清楚認識到情感新聞的邊界,認真研究情感稿件的創作策略,做好度的把控,避免過多的情感介入或不合適的情感表述造成的濫情、偏頗,從而損害到媒體的公信力。
客觀公正是新聞的根本要求。在情感新聞的報道中,媒體首先要處理好新聞的客觀性和情感之間的關系,不能為了突出情感而損傷到新聞的客觀性,從而影響到媒體的公信力[10]。在新聞報道中,要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敘述,策略性地引入情感,以增強新聞標題和內容的吸引力、沖擊力,使其能夠滿足受眾需求,進而提高受眾參與度[11]。例如,《人民日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在新聞標題中就使用了“這兩個‘泥娃娃’,臟得漂亮!”“我叫蘇杭,不開心的話隨時來找我”等這類口語化、第一人稱的標題,非常生活化,讓受眾感覺親切,貼地氣,一下子就拉近了受眾和媒體之間的距離。情感不能逾越法律,在情感新聞中,媒體也要區分好情感和法律的界限,將新聞報道客觀、理性、合法地傳遞給受眾。
情感是一把雙刃劍。以公眾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情感及觀點的輸出,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傳播,更容易引發公眾認同,而負向的情感則有可能危害社會安定。因此,新聞媒體在報道情感新聞時,要合理利用情感,正確引導輿論,這對和諧社會的維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些媒體為了片面追求關注度和點擊率,就在報道中添加過多的感情成分,使用夸張性的煽情語言,一味迎合受眾和市場的需要,讓新聞失去了客觀公正性[12],讓新聞失去了立身之本。所以在數字時代,媒體更應當堅守初心,對情感輸入做好導向和度的把握,不被商業所左右,要守好新聞陣地[13]。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普通民眾如今成了網絡參與的主體,網絡上感性和情緒的力量很容易被不斷突出強化。由于網絡空間上的匿名性,很多人就借著社交媒體平臺發泄個人的負面情緒。他們這種負面情緒大多是對個人遭遇不滿的宣泄。媒體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情感關聯著社會的道德、價值與規范,所以在報道情感新聞時,要主動融入積極的情感,給受眾帶去安慰、快樂和希望,以抵消這些不利影響,而不能順著不良情緒,助長極端情緒勢頭,最終損害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14]。
盡管情感新聞拉近了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但其傳播效果的不確定性也值得注意。特別是在數字時代,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的錯位。因此,媒體要學會技術性地避免情感錯位。首先,在新聞報道中不要直接發表對事件的分析和評價,這樣可能會導致受眾產生相反意見,因為不同的新聞受眾群體很可能對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觀點。其次,在新聞報道中不要將社會群體進行“標簽化”,這種處理方式易催生受眾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導致不同群體之間的偏見加深。新聞媒體還可以通過創新新聞報道內容,增加情感互動模塊,紓解用戶的負面情感[15]。
情感新聞的創作者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媒體記者編輯,其通過認真的一線采訪和創作,把真實的情感注入其中。近年來,一些關于新聞從業者自身情感問題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重視,比如災難報道和負面報道對新聞記者造成的新聞創傷,網絡上的負面評論對融媒體記者的身心影響等[16]。因此,新聞媒體在創作情感新聞時,不能忽視情感對記者編輯的工作和個人生活的影響。例如,在進行災難、惡性事故等新聞事件報道時,要用科學的手段幫助記者編輯處理、把握好個人情感;在做好情感新聞審核的同時,要保護好一線記者,盡量減少對記者個人的傷害。
數字時代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聞媒體開始通過報道情感新聞獲得更多的受眾認同和流量,這既是商業的驅動,也是媒體發展的重要途徑。眾多媒體在情感新聞領域開疆拓土、積極探索,對情感新聞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情感新聞正在蓬勃發展中,它需要媒體認真研究、主動把控、積極探尋,為其拓展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