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碩,成怡萍,施蘇紋,尹馨,劉紫英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樂山 614000)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1]。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之后,在全國各地都得到了積極貫徹實施,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3]。我國鄉村振興規劃中針對鄉村建設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但鄉村建設在城鎮不斷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厚此薄彼的問題。傳統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在它的沖擊下,傳統的古村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亟待保護和修繕[4]。
日本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與中國隔海相望,在文化上也有相似之處。日本是鄉村旅游的發源地,是世界鄉村旅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2016年,日本鄉村旅游產值占日本旅游業的60%以上,超過1.27 億人次(相當于日本國民總人數)參與各式鄉村旅游活動。與鄉村旅游相關的交通、住宿、文化、度假、觀光等產業高度發達,日本成為世界各國鄉村旅游發展的范本和標桿[5]。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古村落保護有何可行之策,有何可行良策,很有必要借鑒日本古村落保護的經驗和方法,分析日本古村落相關政策成功實行的背景、原因及特點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本研究以樂山周邊具有代表性的羅目古鎮、羅城古鎮、蘇稽古鎮和五通橋古鎮為研究對象,結合日本具有特色的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討論其對我國的借鑒性,以期能促進解決中國傳統古村落在發展中遇到的困境。
樂山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2°50′—104°30′,北緯28°25′—30°20′。南北長214.4km,東西寬164.0km[6]。樂山地處四川盆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帶,氣候宜人,又處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之地,流域面積廣闊,氣候溫暖多雨,自然條件良好,適合人們聚居,在多方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樂山周邊誕生了眾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反映了社會發展階段形成與演變的歷史進程,它能真實記錄傳統建筑風貌、建筑藝術、民俗民風和其原始空間形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與根基。而樂山市是省級文明城市,坐擁樂山大佛國家5A 級旅游景區,既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又是世界著名的生態和文化旅游勝地。目前,樂山周邊的一些古村落正逐漸發展演化為旅游打卡景點,這免不了會對古村落的傳統風貌造成損害,那么如何兼顧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古村落當地居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都在急劇變化。在此時代背景下,古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顯得相對落后,原始的木質結構房屋、石制結構建筑難以適應古村落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現代化村落的產生逐漸成為定局,這一系列現象表明,自然傳統村落的消失在所難免。
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有360 萬個自然村,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 萬個,10年里有90 萬個村子消失,平均每天將近有250 個自然村落消失。目前,行政村也從原來的七十幾萬個減少到現在的不到七十萬個[7]。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中國傳統古村落的處境將處于不妙的境地。近年來,政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對中國各地的傳統古村落做了初步的政策指引,但是地方古村落對政策的實施不夠深入,特別是怎樣實施到古村落,如何展開實施工作等問題,這樣的政策實施狀況與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的態勢是不相符的。
中國傳統村落數量上大幅持續減少,尚存村落現狀也不容樂觀。即使在村落保護越來越受關注,“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美麗鄉村”等建設項目相繼啟動的良好形勢下,傳統村落的損毀情況依然嚴重。以蘇稽古鎮為例,受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影響,古鎮內許多古建筑失去了傳統風格,除肉眼可見的仿古外觀之外,內部的結構完全現代化。甚至許多古老的遺跡僅在檔案館有記載,實體建筑已蕩然無存。事實上,居民不應隨意改建、搭建古建筑以迎合現代化發展和改善居住條件。近年來,古鎮內修建的住宅建筑多數采用傳統屋頂結構,外觀與周圍的傳統民居相協調,有利于保護古鎮傳統歷史街區的景觀風貌。因此,古鎮周邊地區需要經過規劃,確保建筑的高度和外部空間輪廓與景觀風貌相符。
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傳統古村落已經成為人們眼中的寶藏,這些古村落一直都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見證者。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傳統古村落遺跡面臨著被忽視、遺忘,甚至被摧毀的問題,非遺文化面臨傳承、傳統風貌的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信息時代下變得更加嚴峻。首先,古村落當地居民對古村落的非遺文化保護觀念不夠強烈,常按照自己的內心想法改造自己的房屋,同時法律層面缺乏對古村落建筑、傳統結構和景觀風貌的保護,重點只局限在發展上,而非保護和發展。其次,傳統古村落在保護和發展上缺乏創新和約束,有關部門雖然已經意識到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卻依然采取消極態度對待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的問題。最后,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受到了人口流動及城市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口離開農村涌入城市,逐漸放棄鄉村生活,這使得許多傳統古村落散失了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青年一代,使得中國傳統古村落面臨著“歷史記憶”喪失的問題。
2.2.1 留守人員老齡化嚴重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樂山周邊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村民,他們在急速的發展變化中無力延續傳統農業、手工業生產,因此傳統古村落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到城市去生活,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這些年輕人的離開使得許多農村地區面臨著人口外流的困境。同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許多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也受到了影響,導致了許多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失落。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護和發展傳統古村落,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防止古村落中的人口空心化現象,需要采取相關措施,提高古村落的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水平,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回到老家,從而推動古村落的發展。
目前,古村落內數量最多的除幼小的孩童外,就是老年人。在樂山周邊的這幾個傳統村落里,村莊中留守的居民主要是老年人,由于鄉土觀念和經濟能力等原因,他們不愿意或者沒有條件離開村莊,因此導致了村莊人口呈現老齡化趨勢。例如:羅目古鎮,截至2011年末,羅目鎮轄區總人口24 000 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 124 人,流動人口3 616 人;總人口中,男性15 400 人,女性8 581 人;18 歲以下3 109 人,18—60 歲1.7 萬人,60 歲以上4 285 人[8]。
2.2.2 對傳統村落改造的曲解導致村落遭到破壞
在保護傳統古村落的同時,古村落的改造問題也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國已打造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這無疑是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一種鼓勵和肯定。但同時,也引起了村落改造工作的過度樂觀和曲解。很多村落開始急于求成,追求快速改造村落,這反而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起了反作用。比如,古建筑的亂拆亂建現象、只注重建筑規模而不注重其相關的基礎配套設施等。這些做法不但沒有起到保護作用,反而加速了古村落的消亡。
2.2.3 村民改善生活條件意愿與村落原真性保護之間矛盾凸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村民越來越想改善居住條件。然而,由于許多房屋建筑年代久遠,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相對落后,無法滿足居民的現代生活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進行修繕。不過,是否在原地進行修繕還存在兩難抉擇。修繕舊居的成本通常高于拆舊建新,而留在村中的居民往往沒有經濟能力修繕老屋,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大多會選擇直接拆除舊居,改建為磚瓦甚至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即使村民有古建筑的保護意識,但在經濟壓力之下,也很難將保護放在首位。如果政府部門對此沒有統一管理,沒有足夠的修繕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那么這種自發的、非專業性的修繕對古建筑來說仍然具有強烈的破壞性[9]。
日本岐阜縣白川鄉本是一個地處邊遠的小山村,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位于白川縣內的合掌村得以保存原始的生態環境。合掌村建筑舉世矚目,鄉村建筑與自然風光融合在一起,其建筑形態不僅適于氣候條件而且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當地的樹木、茅草等。自1995年日本白川鄉合掌村申遺成功后,每年的游客觀光量達100 多萬人,它被世界各地的人們譽為“日本傳統風味十足的美麗鄉村”。當然,在它成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當地人們、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努力[10]。參考日本合掌村的發展經驗,合掌村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沿襲并創造出一系列獨特的鄉土文化保護措施,同時促使村落得到新的發展。我們可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以推進我國鄉村可持續發展。
相較于日本合掌村嚴格保護傳統建筑風貌的政策,我國的保護古鎮原始風貌行動已刻不容緩。古鎮的傳統原始風貌是參觀旅游業發展的重點,里面的古建筑、古遺存、古文物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有研究價值,同時游客進行參觀時也能得到古文化美的熏陶。例如,涼廳街是羅城舊時代的中心,它被當地人叫做“船形街”,長度為209m,最寬處9.5m,看上去完全像一條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被許多人描述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但在人為因素和許多非客觀因素影響下,街道風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我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政策的制定與推行來說,首先,政府會加大對古村落的投資,建設更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系統,如道路、橋梁、供水、供電和通信等,為中國傳統古村落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政府可以鼓勵和扶持農民進行傳統農業、手工業生產,提高他們的生產水平和競爭力。其次,在促進中國傳統村落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古村落的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并以科學的方法制定規劃,加強對古建筑、環境和文化的綜合保護。例如,可以擬定景觀保護與開發規則,控制商業街發展,打造完整的配套設施,建立民俗博物館等,以此展現鄉村特色、吸引人氣。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歸到古村落,可以鼓勵他們參與到傳統村落的開發中,開辦一些有特色的小店鋪或是農場,提供就業機會。同時也可以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到古村落的發展中,讓他們傳承和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總之,對于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采取多種手段,協力推進,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傳承。
為妥善保護自然環境與開發景觀資源,合掌村村民自發成立了 “白川鄉合掌村集落自然保護協會”,指定了白川鄉的《住民憲法》,規定了合掌村建筑、土地、耕田、山林、樹木“不許販賣、不許出租、不許毀壞”的三大原則。中國的傳統古鎮也該如此,保護村落周邊環境,減少對古建筑的破壞。在進行傳統村落改造時,應該充分考慮古村落的特點與歷史價值,充分尊重村落的自然、文化、歷史、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要素,而不是僅看重商業性與現代化。改造應該在保留傳統風貌和村落特色的同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促進古村落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另外,村落改造的過程中也應該遵守規則,嚴格控制村落與自然環境的距離,避免出現城市化的惡性循環,不斷擠占農田和土地資源等問題。改造工作應該受到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共同監管,并通過立法和選派專家進行有效約束和引導。總之,保護傳統古村落需要充分考慮村落的歷史文化特色和自然環境,以及當地村民的意見和利益。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才能確保古村落得到合理的改造和保護,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和有序更新,做到既能避免對傳統文化的損害,又能實現現代化旅游城鄉融合共生的目標。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村莊稟賦與市場的結合實際上是與城市消費市場的結合。通俗地講,城市居民對村莊自然和文化資源的消費,構成村莊發展的市場基礎[11]。古鎮的商業街的規劃建設包括飲食店、小賣部、旅游紀念品店、土特產店等,都是具有鄉土特色的商店。應結合當地的農業一起發展,如白川鄉把當地農副產品及加工的健康食品與旅游直接掛鉤,使游客在觀賞名勝古跡的同時品嘗當地新鮮農產品。白川鄉合掌村落自然環境保護協會的建筑規則在商業街中展現了整體美的風格。店面裝飾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資源,呈現出一種溫馨的樸實美。其工藝性和手工趣味性吸引了許多游客的目光。對此,在基礎配套設施方面,可借鑒的經驗是在古鎮的前期開發規劃中,需圍繞樂山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將古鎮的保護、文旅項目的開發和整個古鎮的業態做好,彰顯樂山歷史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便利的交通設施和充足的民宿酒店資源也能促進發展旅游業。游客可以了解當地傳統風俗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了解村落發展的興盛與衰敗。
日本在緩解老齡化問題上已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我們要加大老年人再就業的宣傳力度,更新傳統的老齡觀念。樂山當地古村中參加工作的老年人很少,老年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和志向,他們也可以為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做出貢獻。通過提倡積極的老年觀念,消除對老年人的歧視和刻板印象,讓更多的老年人看到再就業的積極一面,并愿意投入保護和發展傳統古村落的工作中去。我們要提高社會對老年人再就業的認可度,倡導并逐步踐行積極的觀念,消除年齡和能力上的歧視[12]。加大宣傳力度,更新傳統的老齡觀念。讓更多的老年人重新就業,緩解傳統村落生產力不足的現狀。同時這也是為老年人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傳統古村落正在面臨著消失毀滅的結局。居住在傳統村落中的村民對古建筑保護意識淡薄,在農村建設中拆除了許多珍貴的古建筑,甚至有一些傳統的民宅改造得面目全非,導致古鎮的原始風貌被破壞。在進行傳統村落的改造時,充分認識傳統村落的價值是非常關鍵的。傳統村落作為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之一,其古建筑、文化和自然環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通過保護傳統村落中的古建筑和歷史文化,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促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并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村落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在進行傳統村落改造時,應當綜合考慮古建筑保護和現代化發展之間的平衡。為了確保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為前提,并注重對傳統村落特色、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保護,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政府和民間團體應加強對傳統村落的監管和引導,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建立村落保護管理機制,防止一些行業不端和不良建筑業者侵害傳統村落的文化和環境資源。從而實現在人與自然、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之間整合協調,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村落管理模式。保護傳統村落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和保護。在進行傳統村落改造時,應充分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價值所在,強化保護意識,從而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責任感,保護好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古村落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宣傳,都是我們現在急需去做的事情。白川鄉景觀保護的成功經驗對于樂山周邊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具有積極的指示作用。保護樂山周圍傳統古村落的原始風貌、維護生態資源、延續傳統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極踐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不斷推動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古村落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足以證明保護的重要性。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成為當務之急,對于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古村落的策略、方案等主要問題上,借鑒日本白川鄉合掌村的保護經驗和發展思路進行文獻資料的整理,以樂山周邊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的研究為路徑,對政策和旅游文化的發展脈絡有基本掌握,對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出建議。制定古村落保護和傳統文化宣傳策略,注重傳統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的平衡,突出中國傳統古村落地方特色,推進中國傳統古村落的標準建設,推動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標準確立,真正使中國傳統古村落得到充分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