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穹
(貴州師范學院 旅游文化學院,貴州貴陽 550018)
我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服飾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更是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服飾千差萬別,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不同地域,其服飾也各不相同[1]。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也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通過對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進行資源調查,分析其特征,可以更好地實現布依族服飾的保護與開發。
布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順地區和貴陽市[2]。貴陽貴安新區位于貴州中部,處于貴陽市和安順市的中心地帶,范圍包含了貴陽市花溪區、清鎮市和安順市的平壩區與西秀區。截至2022年,貴安新區有常住人口30.5萬人,常駐民族為漢、苗、布依族。布依族在各區均有分布,人數較集中分布于西秀區黃臘鄉,平壩區羊昌布依族苗族鄉、馬場鎮、高峰鎮,花溪區湖潮苗族布依族鄉(如表1)。

表1 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資源分布
在貴安新區包含的安順市西秀區的鄉鎮中,黃臘鄉為布依族聚居地,主要人口為布依族,也是貴安新區布依族主要聚居點,布依族服飾資源豐富。此地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穿著布依族傳統服飾,中青年人也會在重要的節日換上布依族服飾。因為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現在大部分青、中年人的布依族服飾不再是自己手工制作,他們普遍選擇定制、購買,在黃臘鄉,大部分村莊內都會有布依族服裝生產的手工作坊,以滿足本地布依族人民的服飾需求。而鎮政府所在的黑秧社區,共有4 家布依族服飾的商店,不僅黃臘鄉的布依族人民會到商店進行服飾定制,一些周邊縣市的布依族也會到此地訂購布依族服飾。在距黑秧社區距離較遠的八寨村,村內也有布依族服飾生產工坊,他們不僅滿足周邊人民的服飾需求,還承接了外地訂單,該工坊共有5 人:裁衣1人、盤扣1 人、縫制2 人、物流1 人。工廠員工分工明確,工坊雖地處偏遠,仍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其一,舊州鎮的羅官村主要人口也為布依族,也有一定存量的布依族服飾資源。其二,在劉官鄉的大黑村與周官村,也留存部分布依族服飾。
在貴安新區包含的安順市平壩區的鄉鎮中,羊昌布依族苗族鄉、高峰鎮、馬場鎮、白云鎮均分布有一定量的布依族,服飾資源較為豐富。其中羊昌布依族苗族鄉中的昌河村、龍海村、云頭村、大陳寨村、穿石村;高峰鎮的灣子頭村、龍寶村、毛昌村、橋頭社區、巖孔村、麻郎社區、栗木村、湖壩坎村;馬場鎮的嘉禾村;白云鎮的洋西村、花柱村、高寨村的人口占比中布依族比例最高。這些地方的布依族人民女性老年人日常仍穿著布依族服裝,中青年人在重要的日子也會穿著布依族傳統服飾。
在貴安新區包含的貴陽市花溪區的鄉鎮中,湖潮鄉、麥坪鄉及石板鎮部分村寨為布依族村寨。其中湖潮鄉的布依族服飾資源較為豐富,在湖潮鄉有兩家布依族服飾工坊,石板鎮的鎮山村建有布依族生態博物館,該博物館內展出了小部分布依族傳統服飾,但該地僅老年人穿著布依族服飾,布依族服飾資源較少。而在貴安新區包含的清鎮轄區中,布依族均為散居分布,布依族服飾資源較少。
貴陽貴安新區的布依族屬于布依族第二土語區,區域內布依族服飾的差別不大。第二土語區喜歡穿青、藍色衣褲,頭飾較復雜[3]。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男性服裝類型統一,工藝較為簡單。頭上包有包帕,一般為藍色格紋布或深色蠟染布,男性只有在開展布依族活動時才會選擇帶上包帕。上衣則有立領右襟棉布短衣或者對襟棉布馬甲兩種,顏色多為純藍色或藍白相間,部分馬甲或短衣領口與袖口處會進行簡單裝飾。下裝則為簡單的闊腿長褲。女性服飾則包括頭飾、上衣、圍腰、下裝、鞋履4 個部分。貴陽貴安布依族女性服飾與其他區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其頭飾及圍腰紋飾。頭飾方面,貴陽貴安布依族女性頭飾青年時為頭帕,頭帕上配以刺繡或銀飾進行點綴,部分則配有辮子。而老年的布依族頭飾則為青帕制成的帽子。上衣基本都為斜襟右衽棉布短衣,顏色方面,過去顏色較為單一,一般為藍色與黑色,現上衣顏色多樣,有紅、粉、紫等多種顏色。衣服領口及袖口裝飾有“欄桿”及各類織帶,現裝飾內容逐漸增加,因為“欄桿”與裝飾織帶一般為工業生產,傳承人制作時進行縫制,從而降低了制作的難度,而一些老人的布依族服飾上,會在上衣領口進行刺繡裝飾。盤扣領口處有3 粒、右胸與腋下則各有兩顆。上衣整體上窄下寬,袖口也比袖幅寬,衣擺為圓弧狀態,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修飾人的身形,這也為裁衣步驟增加了難度,相關的收邊只能通過人工縫制的方式才能較好完成。圍腰方面,一般為滿襟式圍腰,材質多為深色蠟染土布,一般為青色。圍腰上方裝飾有刺繡圖案,上面常見的圖案為云勾紋、植物紋,其中植物類紋樣包括牡丹、石榴、梅花、桃花等常見中國傳統吉祥植物紋樣[4]。刺繡部分周圍裝飾有1cm 左右的織帶,上方裝飾部分整體一般呈等腰梯形。圍腰下方呈圓弧弧度,穿著時可以更好地修飾身型。圍腰上半部分的裝有項帶,從佩戴方式可以分為繞脖款與頂端連接款兩種,繞脖款項帶較長為20cm 左右,一般為織帶,也有部分運用刺繡進行裝飾,刺繡款項帶長度保持一致,但寬度較寬,可達到2cm 左右,在一些大型活動中,有時在項帶與圍腰的連接處也會再佩戴一組左右對稱的銀飾。頂端連接款項帶短,一般為3cm 左右,項帶通過盤扣與上衣相連,一般用米粒大小的串珠進行裝飾,大型活動時會運用銀飾作為連接的項帶。圍腰中下部縫制有兩根織布腰帶,腰帶顏色多樣,在腰帶尾部一般裝飾有刺繡與或挑花的圖案,系上腰帶,裝飾有各類圖案的腰帶隨著人的走動左右搖曳,更生動展現了布依族服飾的精美。下裝部分,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多為闊腿褲裝,褲腳部分裝飾有“攔腰”與織帶,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地一些布依族婦女受到抖音等視頻平臺中其他布依族分布地區服飾制作的影響,也開始選擇大擺裙的款式。
布依族服飾資源在貴陽貴安新區各處均有分布,布依族服飾作為當地布依族先民的生活方式遺存,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不同地區的布依族服飾應具有不同的特點,通過對不同特點的探尋及分析,不僅有利于保護布依族文化的多樣性,也有利于不同地區布依族服飾品牌的建立。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雖分布較廣,但現在各地服飾特點不突出,存在同質化的現象。
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同質化問題突出體現在形制同質化、紋樣同質化兩個方面。形制同質化方面,隨著經濟發展,現布依族婦女不再從事服飾的手工制作,更多選擇在布依族服飾作坊進行定制,定制時候直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樣式,不再遵循傳統服飾的形制。比如,對于上裝的選擇,按照布依族傳統婚后女性服裝長度應比婚前長度長,但現在大部分為了美觀,會選擇短款上衣。在頭飾方面,傳統布依族女性服飾在婚前多為頭帕,婚后為黑色帽子或深色包頭,但現在并無嚴格區分。在下裝的選擇上,不同區域的布依族因為現代媒體的發展,對于褲子和裙子的選擇不再遵循傳統形制,而是根據自身喜好進行定制。紋樣同質化方面,現布依族服飾上的紋飾更多采用貼片的方式進行加工,即采用工業生產的提花織帶或繡片進行服飾裝飾,而非手工刺繡。布依族服飾紋樣是該民族在長期的發展與歷史沉淀中,通過創造、變異、演化等逐漸形成承載文化意象的要素,是民族地域審美特征與語義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5]。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紋樣的同質化,將會影響當地布依族服飾的文化傳承。形制同質化與紋樣同質化導致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不同地區不再具有地域區別。
導致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同質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傳統布依族服飾的留存,根據布依族的習俗,隨著家中老人的過世,家人大部分會將老人衣物隨老人下葬,一般不會留下相關服裝。但隨著布依族服飾制作人員的減少,當地傳統布依族服飾傳承人的缺乏,導致各地布依族服飾越來越趨于同質化,不利于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及發展。
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資源豐富,作為地方獨特的文化資源,對其進行傳承保護不僅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布依族服飾作為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將有利于資源的持續傳承與發展。但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在非遺名錄的建設上力度不足,導致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傳承體系。
現與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相關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3 項:一項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布依族服飾,貴安布依族服飾所在區域包含其申報范圍中的西秀區及花溪區;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布依族紙染繡花制作技藝,貴安布依族服飾所在區域包含其申報范圍中的花溪區湖潮鄉;一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邢江布依族服飾,貴安布依族服飾所在區域包含其申報范圍中的白云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方面,與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有關的傳承人共兩位,分別為省級非遺布依族紙染繡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棉花及區級非遺邢江布依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姚培英。
雖然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項目建設梯度完整,但貴安地區布依族服飾除區級非遺邢江布依族服飾外,其余項目僅作為項目的分布區域而非直接為申報地區進行項目與傳承人申報,導致地區傳承體系不完備。在貴陽貴安布依族包含的貴陽市花溪區、清鎮市及安順市西秀區、平壩區,僅平壩區白云鎮有一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余地區均無相關區級項目。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缺失,不僅反映出對地方性布依族服飾資料的調研不足,而且無法更好地保護相關傳承人群,建立行之有效的傳承保護機制。比如,在西秀轄區的黃臘鄉,雖仍有4 戶家庭作坊專業從事布依族服飾的制作,但現在相關從業者均無年輕人,隨著手藝人的年齡逐漸變大,傳承體系的缺失將導致傳承人的斷代,從而影響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
布依族服飾在貴陽貴安地區廣泛分布,布依族服飾作為一項文化遺存,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而布依族服飾制作技藝作為一項傳統手工藝,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布依族服飾的制作技藝包含了織錦技藝、印染技藝、刺繡與挑花技藝及銀飾制作技藝,每一項傳統手工藝都可以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現在貴陽貴安布依族聚居區不僅留存有豐富的布依族服飾資源,還有專業從事布依族服飾制作的傳承人,但這些傳承人僅從事傳統布依族服裝的制作,滿足當地人民的服飾需求,并未進行相關文創產品的開發,導致現與布依族服飾有關的產品類型單一,無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導致產品類型單一的原因主要有傳統工藝的缺失及傳承人的分散發展兩個方面。
傳統工藝的缺失方面,過去一件布依族的服飾,從原材料布的制作到最后的裝飾均由手工完成。布依族服飾在形制、紋樣、工藝、色澤等方面,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特別是蠟染、疊染、楓香染、織錦等工藝的綜合利用。使得服飾富有層次性[6]。在布依族服飾的制作過程中需要進行織布、染布、剪裁、刺繡多個工序,現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制作,其布料為批量訂購,雖然也為布依族的土布,但其格子圖樣趨于同質化,無法體現地方特色。印染方面,在貴陽貴安的范圍內仍從事蠟染、扎染及楓香染的傳承人數量極少,在布依族聚居區黃臘鄉,即使有多家布依族服飾制作工坊,卻沒有一家從事布依族印染,其印染的布料大多來自鄰近的安順及其他地區。剪裁制作方面,雖仍采用傳統的制作方式,但上衣及下裝的裝飾“欄桿”更多采用現成的提花織帶,雖裝飾更為繁復,但缺乏地方特色。欄桿的圖騰紋樣是由于崇拜意識、生產技術提高的作用逐漸從原型中抽象化為幾何形式[7],有著特殊的含義,但現在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傳承人已經無法完整闡述其中的文化內涵。刺繡方面,布依族服飾的刺繡技藝多出現在圍腰及腰帶上,現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更多采用現成的繡片進行裝飾,不再采用傳統的手工刺繡,導致圖案進一步同質化,產品更加單一。服飾產品的單一導致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缺乏地方特色,不利于當地產業發展。
傳承人分散發展,一方面是指傳承人的相關傳承活動高度相似,無法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形成發展合力;另一方面是指相關傳承人并未對布依族服飾進行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在貴安區域內,也沒有布依族服飾的示范點,無法實現以點帶面持續推動地方服飾的產業發展。
貴陽貴安各地布依族服飾的多樣性保護,不僅是保護與傳承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布依族服飾開發與發展的基礎。布依族服飾系統的符號構成,具有整體聯系,其獨特的整體功能結構表征出這種服飾獨特的適應性和審美價值[8],所以建立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數據庫,不僅有利于對布依族服飾數據的搶救性保護,也有利于后續的服飾創新性設計。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數據庫的搭建可以從原始數據采集、紋樣數據提取及數據處理3 方面入手。
原始數據采集方面,首先,完成對傳統布依族服飾進行搶救性數據采集。通過采集圖片,對仍留存的布依族傳統服飾進行數據采集,同時運用更多數字技術手段,對服飾細節進行數據采集與存儲。其次,進一步挖掘貴陽貴安布依族傳統服飾資源。對于各地仍然采用原始生產方式進行布依族服飾制作的傳承人,可對服飾制作技藝進行視頻采集,保留一手資料,從而更好地實現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最后,定期對貴安布依族服飾進行追蹤及采集。通過參與布依族每年六月六活動,定期采集布依族服飾,建立以時間與地點為分類標準的布依族資源庫,從而實現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數據定期更新,完善記錄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演變。布依族服飾隨歷史發展而演進,并隨性別、年齡及居住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發展[9],通過定期采集服飾內容,以便更好地研究布依族的流變。
紋樣數據提取方面,首先,完成紋樣數據的矢量化。通過相關繪圖軟件,對提取的紋樣信息進一步處理,通過完成紋樣數據的矢量化,可以建立紋樣之間的關聯,從而促進紋樣的文化內涵研究。其次,完成紋樣數據的元素演化。通過相關人工智能軟件,運用矢量化的紋樣數據進行新構型的研究,新的構型可以用于后續的布依族服飾的衍生產品開發,為后續的布依族服飾的開發奠定發展基礎。布依族服飾圖案作為布依族服飾文化重要的表象符號,體現出布依族人對裝飾紋樣的選擇性創造和對藝術美的獨特追求[10],通過對布依族服飾紋樣進行提取,可以更好地實現對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及開發。
數據分析方面,首先,完成數據庫的開放。通過開放貴安布依族服飾數據,讓更多人了解貴安布依族服飾,提升貴安布依族服飾的知名度,為后續的市場培育奠定基礎。讓更多對布依族服飾感興趣的人參與到布依族服飾文創產品的制作,借助數據公開,為相關人才提供了創作素材,有利于布依族服飾的創新性轉化。其次,完成數據庫間的共享與互動。通過將貴安布依族服飾數據與其他地區布依族服飾數據的關聯與互動,推進貴州布依族服飾的相關研究,助力后續的布依族品牌塑造。
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傳承隊伍的建設,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相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中,實現文化保護的同時助力地方經濟發展,讓更多的布依族人民實現在家門口即可就業。完善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傳承體系,不僅讓傳承人可以通過手藝自力更生,也可以讓相關制作技藝得以延續。完善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傳承體系可以從代表性項目與傳承人申報、傳承人培訓及傳承人進校園3 方面入手。
代表性項目與傳承人申報方面,積極以鄉鎮為單位,開展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首先,通過相關項目申報,促進當地開展布依族服飾資源的調研,通過對當地布依族服飾的基本內容、特征及價值等多方面內容的梳理,深化當地政府對自身文化資源的認識,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其次,項目及相關傳承人的申報也進一步推進了傳承人群的確立,讓貴安各地布依族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實現可持續發展,減少因傳承人老齡化而導致的技藝失傳。最后,相關項目的申報成為服飾技藝宣傳的重要窗口,讓當地布依族人民認識到自身手藝的價值,提升當地人民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從而推動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傳承人培訓方面,積極以村為單位,開展傳承人培訓活動,布依族服飾制作作為當地婦女的傳統生活方式,有利于幫助無法在外務工的婦女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通過開展傳承人培訓活動,讓更多婦女參與到布依族服飾的制作中,從而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同時傳承人的培訓,也有利于提升當地民眾對自身服飾的保護意識,從而更好地推進當地布依族服飾的保護。
傳承人進校園方面,通過與當地中小學合作,開展與布依族服飾制作的課外活動或社團,完善布依族傳承體系。首先,通過傳承人進校園,讓更多的布依族青少年了解自身文化歷史,建立民族認同,同時拓展布依族服飾的傳承渠道,讓青少年成為后續布依族傳承與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次,隨著當地青少年的成長,其自身也成為宣傳布依族服飾的重要力量,豐富的知識儲備及對文化內容的傳承,將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布依族服飾,喜愛布依族服飾,從而更好地實現布依族服飾文創產品市場的培育。
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傳承人資源豐富,通過引導傳承人聯動發展,形成發展合力,從而逐步完成產業建設,助力地方鄉村振興。引導傳承人聯動發展,重點在于還原傳統工藝流程、建設行業協會兩個方面。
恢復傳統工藝流程方面,在布依族服飾資源的聚居區,有意識地引導傳承人進行分工合作,通過合理分工完成織布、染布、剪裁、刺繡流程,不僅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也能保護當地布依族服飾資源。根據貴陽貴安的發展規劃,優先選擇平壩區的高峰鎮、羊昌布依族苗族鄉、馬場鎮及西秀區的黃臘鄉恢復傳統工藝。平壩區的高峰鎮、羊昌布依族苗族鄉及馬場鎮這3 個地區布依族服飾資源豐富,并且3 個鄉鎮地緣相鄰,根據相關規劃,此地著重打造高峰國際旅游文化功能區,通過恢復三地傳統工藝流程,不僅有利于實現布依族服飾資源的保護,也能夠為后續的旅游提供異質的體驗活動,從而更好地促進貴安布依族服飾的開發。而西秀區的黃臘鄉,此地不僅布依族服飾資源豐富,仍從事布依族服飾制作的傳承人數量較多,根據實地調研,相關布依族服飾制作傳承人表示,“現工坊的訂單已排到了3 個月以后”,即使在距鎮政府較遠的八寨村,也有一個工坊仍在承接外地布依族服飾訂單。通過在黃臘鄉恢復傳統工藝流程,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提高生產制作效率,也能夠更好地保護布依族服飾的文化多樣性。
建設行業協會方面,在布依族服飾資源聚集區,有意識引導傳承人建立地方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不僅可以促進地方布依族服飾傳承人的合作共贏,也能夠規范布依族服飾市場,制定相關標準,通過社會參與的力量,促進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及有序開發。
布依族服飾作為布依族地區的一項重要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還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資源廣泛分布于花溪區的湖潮苗族布依族鄉,平壩區的羊昌布依族苗族鄉、高峰鎮、馬場鎮及西秀區的黃臘鄉。貴陽貴安的布依族位于布依族第二土語區,其服飾地區間差異不大,與其他地區布依族服飾主要差異體現于頭帕及圍腰。現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與開發存在服飾的同質化、未建立完備的傳承體系、產品類型單一的問題,通過搭建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數據庫、完善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傳承體系、引導傳承人聯動發展可以更好地實現貴陽貴安布依族服飾的保護以及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