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文,邵欣霞
(1.山東交通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2.山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
文化具有涵養品德、陶冶情操、培根育魂的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育人工作,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強調要“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2],“文化育人”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之一,突出體現了文化育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為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一詞最早出于《易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為要注重道德修養,凝結共識,教化民眾。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辦學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在校園建設、教學科研、第二課堂活動、社會實踐等過程中衍生出來,體現學校特色、專業特色,并為全體師生共同追求的價值體現。它包括環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網絡文化等[3]。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4],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文化育人就是發揮文化育人功能,通過校園文化浸潤人,校園文化活動鍛煉人,激發大學生的內生動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校園文化育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一方面,校園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載體,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夠更好地推動校園文化的不斷發展,不斷產生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品牌,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文化育人的過程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校園文化進行辨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
大學時期是學生個人心理逐漸走上成熟、“三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的重要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與國之間經貿往來更加頻繁、競爭更加激烈、各國文化相互撞擊,各種思潮相互交織,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時代步伐,按照“因時而進、因時而新”的新時代要求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挖掘文化育人資源,創新教育模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政治工作”,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外來思想不斷涌入,國外敵對勢力也趁機通過互聯網、科研學術報告會、科技競賽贊助、社團活動等形式對大學生從意識形態方面進行滲透,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管理的前沿陣地,“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后繼有人”。要不斷挖掘校園文化的育人元素,幫助大學生認清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形勢,增強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不斷引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心、報國志,爭做有理想信念、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校師生擔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高校教師應不斷增強自身文化修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擁護者、踐行者和傳承者。
為更好地掌握當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實際情況,筆者對長清大學城部分省屬本科高校開展關于校園文化育人情況的訪談和調查,共訪談師生56人,發放、收回調查問卷1 558 份,有效問卷1 558 份。針對所在學校的文化育人效果如何,問卷中選擇“突出”和“效果較好”的占比76.19%,21.05%的學生選擇“效果一般”。從中可以看出,文化育人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也發現當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存在文化育人體系不夠健全、文化育人形式缺乏創新、育人功能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現在價值引領、環境影響、激勵功能、約束功能4 個方面。針對學校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情況,選擇“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生占比50.96%,選擇“一般”的占比38.96%,“沒意識”和“說不清”的學生占比10.70%。73.17%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重點在于精神文化建設,其次是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選擇網絡文化建設的僅占比3.27%。調查數據中顯示,高校存在校園文化功能不健全,校園文化建設僅依托學校幾個部門展開,“三全育人”“文化育人”的整體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等問題[5]。主要表現在:其一,許多校園建設大都以美化校園環境為主,文化育人元素融入較少。其二,職能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夠暢通,校園建設由基建處負責,教學管理由教務處負責,宿舍區歸后勤處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由宣傳部、學生處、團委負責,這就造成了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統籌協調。在調查中發現,選擇“文化設施不完善”的學生占比58.47%,說明校園文化育人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很多高校把文體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科技競賽獲獎等顯性指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指標,而忽視了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又因為優秀校園文化成果形成的周期比較長,優秀成果產出少,也就造成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較少。
文化育人重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有時存在不均衡情況,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單一、缺乏新意,使得部分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失去興趣,參加頻率不高。調查中發現,33.18%的學生參加了文化藝術類的活動,參與公益實踐類活動的占20.03%,參與體育健身類活動的占17.39%,學術科技、理論學習類的活動參與人數占比僅為9.44%和7.06%。校園文化活動局限于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面上,選擇缺乏以教師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分別占比48.33%和41.91%,專業課教師對于校園文化育人的參與程度不夠高,文化育人的成效很難得到充分發揮,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校園文化活動的影響力、號召力不夠,普及面還有拓展的空間。究其原因是由于網絡文化宣傳陣地建設不完善,校園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文化氛圍不濃厚。
第一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文化育人的主戰場,但是其課程思政建設尚不完善。其一,學院雖然制定了課程思政建設方案,但缺少建設指導、資金支持等配套措施,教師缺乏課程思政教學的專業培訓。其二,有些專業課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建設不夠重視,他們認為上好專業課就可以,思想政治工作是輔導員的事,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其三,部分專業課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工科類專業教師與人文社科類教師溝通交流較少,對于可以利用的文化育人元素掌握較少,同時不能夠很好地將文化元素納入課堂教學中,導致課程思政效果不明顯。
新時代對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和發展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構建文化育人體系、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構建“社會、學校、個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不斷推進文化育人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學校黨委要加強文化育人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制度等方面與專業特色、學校特色相結合,重視文化育人功能,各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時要通過組織開展專家講座、集體備課、問題探討、交流學習等形式增強專業教師對文化育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發揮專業教師在文化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心態積極為校園文化建設建言獻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要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引導高校建設特色校園文化,山東管理學院建立了以優秀傳統文化、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了匠心園、勞模樓等育人場所;山東交通學院緊緊結合專業特點建立了一飛沖天(航空)、一路向東(軌道)、一帆風順(航海)、汽車博物館、《共產黨宣言》展館等文化育人陣地,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起到了良好文化育人作用。要加強文化育人評價體系建設,圍繞“為何評”“評什么”“怎么評”的問題,從文化建設、文化教育、文化培育、文化育人的影響度、貢獻度、滿意度等方面設置評價指標及權重,更好地發揮評價體系在校園文化育人中的指導作用[6]。
人類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影響人的發展。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文化育人來源方面,66.82%學生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2.08%的學生選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59%的學生選擇外來文化,可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作為文化育人主要來源。例如,在征集校園建筑物、道路命名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文化育人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詳細的研究,明德樓、明德大道、正德廣場等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育人元素[7]。
4.3.1 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的建設導向,一方面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拓展了思路;另一方面也助力了高校校園文化品牌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積極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把思想融入課程建設過程中、編入課程方案、講義教案,精心準備教學課件,課上要積極進行理論宣講,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講解。例如,老師在講到工程施工過程時,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為例,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8]。
4.3.2 要發揮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勢及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最突出的特點
根據筆者調查數據顯示,對于第二課堂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40.37%的學生選擇“能夠滿足同學們不同需求”,34.98%的學生認為“活動要貼近學生實際”,對于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素養和品位”及“樹立理想信念”的比例僅為10.53%和14.12%。因此要充分發揮社團優勢,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打造品牌活動,通過組織思想研討會、學術交流會、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形式,廣泛深入開展思想交流活動,談感悟、講心得體會,真正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4.3.3 積極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將文化育人工作落實到最基層
“一站式”社區建設使高校育人力量和資源下沉到學生社區,將文化育人工作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通過成長導師、學業導師團、心理導師團、職業導師、朋輩服務團等育人團隊進社區,組織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建設文化宣傳陣地,實現了散點式的文化育人工作向集約式轉移,更能貼近學生,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實現文化育人[9]。
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好學習強國、燈塔黨建在線、“兩微一端”等平臺,構建理論學習的網絡體系[10]。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在學院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開辟“學習公社”專欄,定期推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新思想的內容,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學習到新思想,同時積極開展網絡答題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的特點,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以短視頻、說唱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出更多符合新時代大學生需求的網絡文化作品,不斷增強網絡文化育人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當前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徑,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實現文化育人工作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