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坤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100006)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的提出為中國博物館國際交流工作指明了新要求、新標準,博物館國際交流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新擔當。為滿足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需要,博物館國際交流亟須從博物館館藏建設、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接待服務能力建設、華人華僑民族認同感培育、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綜合提升自身開展水平,打造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相一致的博物館國際交流能力。開展本次研究,將有助于梳理掌握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下博物館國際交流被賦予的新使命與新擔當,并為探討厘清博物館國際交流實施路徑提供相關建議與參考。
2021年5月4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重點培育10—15 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
然而,此次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提出在我國博物館發展中并非首次。李斌指出,部分國內重要博物館在明確自身發展定位時就曾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相關發展構想。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組建后便研究確定了“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建館目標;上海博物館在20世紀90年代籌建新館時即以“國內領先、世界一流”作為建館目標;近年來,中央軍委提出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建設目標為“革命軍事歷史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和陳列宣傳水平先進的國際國內一流軍事博物館”等[1]。
對比兩次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提出,其不同程度客觀反映出前后兩次我國博物館事業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及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博物館所需面對的新任務與新要求。
首先,我國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目標經歷了由早期博物館個體發展目標至當前國家統籌推進指導意見的巨大轉變。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不再為少數博物館個體的單獨行為,而是被廣泛納入國家的統一發展戰略中。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已成為國家意志的一種顯現。
其次,此次關于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最新表述中添加了有關“中國特色”的內容。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博物館的發展目標已由過去單一的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向具有更高標準要求的培育“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邁進。強化文化自信,堅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逐步成為我國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從早期自發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國內少數幾家博物館到當前的重點培育10—15 家“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我國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規模不斷擴大。其在見證數十年間我國博物館建設取得突出進步的同時,也日益對外表現出中國長期致力于博物館建設,渴望同世界開展交流合作的決心與希望。
總體而言,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將對中國博物館發展產生重要作用。朱霞表示,文化軟實力現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國力角逐的熱點領域,博物館文化發展正逐步成長為代表其所在國家或地區文明發達程度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2]。何勇海進而指出,重點培育10—15 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不僅可實現我國博物館建設與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間的相互吻合,同時亦可強化博物館對外交流能力,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理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確解讀“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間的相互關系。其二者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協調,高度統一。
一方面,“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分別指向了未來我國博物館發展的兩大重點方向。中國博物館不僅需充分聚焦國內館藏資源以彰顯自身特色,同時需放眼世界,緊跟世界最高水準。其中,“中國特色”將重點解決我國博物館從哪里來的問題,“世界一流”則側重解決我國博物館到哪里去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表述中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并列提及,表明了二者間的統一辯證關系。根據張穎嵐和黃心馨論述,“中國博物館的‘世界一流’,是保護傳承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一流水準,是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世界一流水準,是向世界貢獻博物館建設‘中國智慧’的世界一流水準”[3]。
伴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的提出,博物館國際交流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其亦被賦予更多的新使命與新擔當。
2.1.1 國際交流是博物館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展現方式
參與國際博物館事務、開展國際交流是博物館提升國際影響力、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必經之路?!皩嵤┲袊厣澜缫涣鞑┪镳^創建計劃”表述重點提及“世界一流”一詞,不僅清晰表明國際交流在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中至關重要,同時明確指出培育提升博物館國際影響力將成為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重點奮斗目標之一。韓翊玲指出,相較世界各國在經濟或其他領域的影響力,絕大部分國家在文化交流領域的影響力往往更加持久、廣泛和深刻[4]。因此,博物館于文化領域內開展的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將對博物館及其所在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塑造有重要作用。
2.1.2 博物館國際交流與對外傳播高度契合
現階段,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博物館國際交流與對外傳播間關聯日趨緊密。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于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不確定性。楊曉琳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促使博物館事業被世界各國格外關注,其中博物館所發揮的文化軟實力及國際交流功能愈發得到顯現[5]。根據胡正榮和李涵舒論述:“后疫情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化場域與文明錯綜交互,跨文化交際更為深入,對外傳播成為基于文化傳播與創新開展媒體合作、提高國際能見度的重要舉措”[6]。因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以一種空前的速度推動實現著博物館國際交流與對外傳播間的加速融合。
面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的提出及博物館國際交流與對外傳播間高度契合與加速融合的發展現狀,博物館國際交流迎來了重大變革。新使命與新擔當成為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背景下博物館國際交流的顯著特征。
新使命與新擔當的核心之一在于深植中國文化,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博物館在國際交流中需始終堅守中國文化底蘊,對外彰顯中國特色,防止在國際交流中逐步喪失自我文化特性,堅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新使命與新擔當的核心同樣在于持續推進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單霽翔認為,實現博物館內部的資源共享是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的必經之路。根據何勇海論述,“建設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強國意義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需要在政策支持、科技支撐、隊伍培養、場館建設、文物保護、藏品研究、陳列展覽、開放服務、教育傳播、國際交流等方面,凝聚廣泛的共識、廣博的智慧和強大的力量”[7]。因此,博物館國際交流應始終強化同博物館其他領域間的相互融合與協作,通過資源共享、相互支持,凝聚強大發展動力,推動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創建工作。博物館國際交流新使命與新擔當具體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2.2.1 博物館館藏建設
博物館館藏建設是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的重要基礎。根據楊清、劉輝、吳展奎、袁慧坤、許再富等人論述:“擁有成體系、成規模、質量高且富有特色、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信息的國內外藏品是成為一流博物館的物質基礎”。同時,根據陳履生論述:“博物館的強大要有基礎保障。這個‘基礎’,不僅是建高樓或建筑群。博物館需要有位于建筑之內的豐富內容,說到底,其根本就是館藏”[8]。其深層原因在于博物館軟實力的強弱多取決于博物館對自身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與再利用的能力,而充足且精彩的館藏資源可為博物館帶來豐厚的文化資源沃土,為后期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再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2.2.2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張建軍論述:“在培育過程中,需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使文博場館在參與公共外交、融入國家大外宣格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發揮更大作用”[9]。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僅在于提升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與效果,同時在于深化我國博物館同世界博物館間的聯系與交流。楊清、劉輝、吳展奎、袁慧坤、許再富等人指出,強化博物館國際傳播能力有助于強化我國博物館同海外博物館間聯系與合作,將博物館建設成中國同世界相互溝通了解的重要渠道。
2.2.3 接待服務能力建設
接待服務能力建設是博物館立足于以觀眾為本理念,提升自身服務意識,改善國際游客及外賓到館體驗的重要舉措。根據楊清、劉輝、吳展奎、袁慧坤、許再富等人論述:“對于一個致力于國際一流目標的博物館,具備完善的國際化觀眾接待與服務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內容”[10]。不同于其他新使命與新擔當,接待服務長期位于博物館第一線,直接面向國際游客及外賓,是上述人群感受了解博物館的重要渠道。因此,韋路、李佳瑞、左蒙表示,博物館應調整發展思路,重點將到館國際游客及外賓需求納入諸如館藏建設及展覽形式創新等博物館工作中來[11]。
2.2.4 華人華僑民族認同感培育
華人華僑民族認同感培育是新時代下博物館國際交流基于我國海外華人華僑人員數量眾多、思鄉之情濃烈、渴望獲得文化認同等客觀實際情況,進而產生的一類新使命與新擔當。海外華人華僑民族認同感培育的核心在于以文化感召力凝聚人心,幫助海外華人華僑建立“集體身份認同”。趙暉指出,世界部分國家在博物館海外民族認同感培育工作方面起步較早,例如,建于拉丁美洲多國的日本移民歷史博物館構成了日裔群眾建立本民族文化與精神認同的重要場所,而我國于該地區尚未建有類似博物館。相較而言,我國博物館在海外華人華僑民族認同感培育工作上發展相對滯后,國內博物館亦同時面臨相關培育能力欠缺等客觀情況,華人華僑民族認同感培育工作迫在眉睫。
2.2.5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作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和保障中國博物館事業國際交流工作長期穩定且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培養兼具很強的對外宣傳屬性。根據張建軍論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應具有良好的外宣實踐基礎,有與國際博物館組織、國際博物館學界和同行交流對話的能力,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外宣客戶群,有一支專業且穩定的外宣人才隊伍,能講國際人士‘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話,進而通過國際人士向其身邊人做二次傳播,實現以外傳外的遞進效應”。
面對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所賦予的新使命與新擔當,博物館國際交流迫切需要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提升現有國際交流開展水平,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進程。
強化博物館館藏建設水平是博物館對外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基礎與前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不僅需要具備數量龐大、門類眾多、高水平質量的博物館館藏,還應具備強大且源源不斷的藏品征集的能力,不斷補充完善博物館現有藏品。一方面,藏品征集應聚焦于國內,堅定文化自信,廣泛征集可反映本國家、本民族、本地區的優秀歷史物證與杰出的手工藝制品,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藏品征集需放眼世界,面向世界廣泛征集可反映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特色的優秀藏品,豐富博物館館藏的豐富性和世界性。博物館國際交流的開展應緊密根植博物館藏品資源,深入挖掘藏品資源,以展覽、線上會議等多元方式,同海外博物館開展交流合作,對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博物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實施層面需堅持落實不同實施路徑同步發力、推動各實施路徑間相互協調發展,落實博物館對外交流常態化、制度化,強化我國博物館同海外文博機構間溝通聯系,提升博物館綜合國際影響力。
3.2.1 推動對外合作性文件簽署
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關鍵之一在于同國際各方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打造博物館廣泛多元的涉外朋友圈與交際圈。對外合作性文件簽署作為當前國際博物館間確立相互合作關系的重要標志,不僅有助于合作各方規范、明確相互間合作具體事項,也將進一步深化不同博物館間交流互信,為未來進一步拓展相互合作打下重要基礎。對外合作性文件簽署需廣泛涉及當前博物館重點工作,如展覽合作、人員交流、學術交流、考古合作、文物保護等,努力推動博物館內各項現有工作與國際間交流與接軌進程,進而推動博物館整體的國際化建設,引領博物館逐步走向世界。
3.2.2 開展出入境展覽
出入境展覽作為國際博物館及文博機構間交流合作主流方式,在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實施路徑方面,博物館出入境展覽需緊密立足博物館豐富館藏資源,深度挖掘館藏資源內在價值,對外做好館藏資源的對外推薦與展示工作。其次,博物館出入境展覽的核心使命在于講好中國故事,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同時兼有以開放包容心態迎接外國優質展覽來華展出,推動實現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根據單霽翔論述:“隨著文化遺產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成為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一種有益形式和重要載體,對外文物展覽日益彰顯出勃勃生機”[12]。同時,出入境展覽需根據合作國家和博物館的不同,針對性制定展覽主題并選取展出館藏資源,以期達到最佳展覽展示及外宣效果。另外,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創建離不開博物館外展品牌的打造工作。博物館需志存高遠,在堅持對外輸出展覽的同時,同步致力于打造一批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文物外展品牌,使之形成品牌效應,助力博物館出入境展覽長期發展。最后,博物館需放眼于未來,不斷強化策展人才隊伍的培育工作,建立起一支具有豐富年齡跨度、高水平、高質量、可及時進行相關人員補充的策展人才隊伍,以實現博物館策展工作的高水平可持續發展。
(1)科研。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科研作為博物館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博物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所發揮作用亦不容忽視。在實施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過程中,博物館需循序漸進,從以下三個階段逐步推動博物館科研工作走出去。①自我能力提升建設階段,博物館應充分調動全館員工科研積極性,綜合提升博物館科研及翻譯能力,并做好博物館內部科研工作的指導與孵化工作。具體措施如出臺館內科研鼓勵政策、邀請館內外著名學者定期開展科研培訓、提供日常性科研問題解答服務等。②構建對外科研交流渠道階段,此階段博物館應從服務未來長期對外科研交流合作入手,構建起長期且相對穩定的對外科研交流渠道,為下一階段的具體合作提供重要的平臺及渠道支持。具體措施如牽頭打造國際科研交流平臺、廣泛參與國際學術會議、推動同海外博物館及文博機構間的科研合作協議簽署等。③科研交流合作實施階段,博物館應做好科研工作的扶持工作,為相關科研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資源及人員支持,助力科研成果孵化和輸出,并協助做好最終科研成果的宣傳包裝與對外推廣工作。
(2)搭建運營國際合作平臺。國際合作平臺是博物館參與國際事務和強化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國際合作平臺愈發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快速成長為我國博物館同海外博物館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博物館國際合作平臺建設應具有廣泛的全球視野,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邀請各國博物館加入,共同參與全球博物館事務治理,引領未來博物館發展方向。同時,張建軍指出,博物館應充分借助國際合作平臺發揮博物館專家作用,助力國外學者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及當前發展,強化我國博物館在國際層面的學術話語權。另外,博物館應強化培育由國際合作平臺事務向博物館間各領域合作轉化的能力,依托國際合作平臺資源,高質量推動與參會博物館間的各類交流與合作,如出入境展覽和科研合作等。
接待服務能力建設是強化博物館線下國際交流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環。其接待服務對象不僅涉及到訪外賓,同時涉及前來參觀的國際游客。因此,博物館接待服務能力建設的核心在于提升服務意識,主動為外賓和國際游客提供正規、舒適的接待或參觀體驗。同時,博物館的主責主業展覽方面,展廳說明牌的翻譯工作亦是接待服務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博物館到館外賓和國際游客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專屬語言的展廳說明牌翻譯工作,將對推進博物館展覽國際化進程和提升外國人士參觀體驗產生極大的積極效果。
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工作同樣離不開海外僑胞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建設。中國的博物館建設應成為祖國與海外僑胞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文化情感紐帶,為海外僑胞民族認同感的產生提供重要的情感依托。根據張建軍論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應充分重視海外華人的作用,通過祖國的精美文物和檔案文獻,激發海外僑胞對祖國的認同”[13]。同時,國內博物館可充分調動海外僑胞資源,激發海外僑胞民族認同熱情,以推動博物館事務更快更好地向國際化方向發展。例如,我國博物館可通過整合具有資深文博背景的海外僑胞資源,聘請他們擔任我國博物館國際交流工作的海外顧問,以國際視角為博物館的國際交流工作獻言獻策。另外,我國博物館應著力加強同海外僑胞私人藏家間的日常溝通與聯系,構建起龐大的海外僑胞藏家溝通網絡,為博物館外國文物征集提供便利。
人才培養是保障博物館國際交流工作可持續發展及穩步推動實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的長期系統化工程,重要性不容忽視。實施層面,博物館國際交流人才培訓需緊密圍繞自身工作特性及實際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同步開啟語言能力及業務能力雙向培訓,全面打造一支語言能力過硬、業務能力突出的博物館國際交流人才隊伍。語言能力培育方面,應有針對性地強化博物館國際交流人才與外方的外文交流溝通能力、日常公文翻譯能力、簡單性會談內容的現場翻譯能力等。業務能力培訓方面,博物館應在重點培養國際交流人才涉外工作敏感度基礎上,系統提升相關人員具體業務能力,全方位保障博物館各項國際交流工作的及時、高效、高質量開展。
在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過程中,博物館國際交流與博物館其他事務間的邊界正愈加趨于模糊,博物館國際交流愈加離不開如藏品征集、藏品保管、科研工作等其他各項博物館工作的共同支持與配合。中國博物館國際交流工作的主管部門只有不斷加強與館內其他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協同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動和實現博物館國際交流工作走向國際。同時,博物館國際交流需堅持以新使命與新擔當為引領,多領域齊頭推進博物館國際交流各項工作,將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全方位構建新時代下博物館國際交流工作發展體系,確保相關工作長期可持續發展,助力早日實現九部委聯合提出的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