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宇王繼華張朝玉蔡時可陳世亮梅瑜
(1.廣東省農作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40; 2.廣東省道地南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廣東 廣州 510640;3.南雄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廣東 南雄 512400;4.陽西縣新農莊種養專業合作社,廣東 陽江 529800)
三椏苦[Melicope pteleifolia(champ.ex Benth.)],是蕓香科蜜茱萸屬的一種植物,也稱三丫苦、三叉苦、小黃散等。三椏苦分布非常廣泛,生長于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貴州及云南南部等地,多生長于海拔2000m的較隱蔽潮濕的山谷或灌木叢中。三椏苦整株都有類似柑橘味的香氣,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中草藥。目前市場銷售的三椏苦藥材的主要產于廣東和廣西[1]。三椏苦的根、莖、枝和葉均可入藥,最早記載三椏苦的書籍為《山草藥指南》,其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咽喉腫痛、風濕骨痛、感冒發熱、咽喉炎、瘧疾、黃疽型肝炎、濕疹、皮炎和瘡瘍等[2]。研究表明,三椏苦中含有生物堿類、黃酮類、揮發油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抑菌、抗炎、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3]。三椏苦在臨床上具有廣泛應用,目前已開發出感冒靈、三九胃泰、三金片等30多種藥劑[4],極具市場前景。本文綜述了近年來生藥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的現狀及研究進展,以期為三椏苦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三椏苦為蕓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約1.5~6m,莖桿為圓柱狀,樹皮呈灰白色,有長圓形皮孔,嫩枝綠色,整株有微香。葉片為對生三葉,形狀為長圓狀且有披針形,長約6~12cm,寬約2~6cm,有紙質質感,先端鈍尖,葉片邊緣有小不規則波浪形,葉片上面呈褐綠色,下面色稍淺為黃綠色,有透明腺點,基部略偏斜,逐漸延伸成小而短的小葉柄;葉柄長約3~10cm,葉柄部位呈膨大球狀;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小,顏色為黃白色;蓇葖果常有2~3個,稀疏的為1~2個,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有乳點;種子為卵狀球形,具有黑色光澤[5]。三椏苦,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在自然狀態下以種子繁殖為主,多見散生,生境特征差異性亦較為明顯,生長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丘陵、平原、山地、溪邊的疏林或灌木叢中,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較為豐富。
目前關于三椏苦分子生藥學的研究較少。廖小庭等以三椏苦幼苗根、莖、葉混合樣品為對象,進行轉錄組測序和組裝,共獲得67956條unigenes。在NR、Swiss-port、KOG、KEGG數據庫中進行比對,總給獲得參與生物過程、細胞組分和分子功能3個GO類別的47個小條目的注釋信息,其中有9807條unigenes注釋到130個KEGG代謝通路中,篩選到19個相關次生代謝通路,預測了56個植物轉錄因子家族;利用MISA軟件發現了7748個SSRs,其中三堿基重復SSRs數量最豐富為4117個,為后續三椏苦功能基因的挖掘、次生代謝途徑解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6]。羅登花對廣東省三椏苦種質資源進行收集和調查,為三椏苦藥材質量控制,完成了13個不同居群三椏苦種質資源的DNA指紋圖譜,并根據三椏苦種質資源親緣優化建立了白鮮堿、茵芋堿和總黃酮的含量測定方法及莖HPLC指紋圖譜方法;并發現不同野生居群及不同部位三椏苦藥材質量差異較大,根和莖的化學成分種類相似,可等同入藥,而帶葉嫩枝與根及莖的化學成分差異明顯,應分開入藥[7]。
三椏苦包含的主要功能活性成分為生物堿類、黃酮類、揮發油等化合物。國內外很多學者對三椏苦中化學成分進行鑒定和分離。從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鑒定出3,7,3′-三甲氧基槲皮素、3-異戊烯基傘形花內酯、7-去甲基軟木花椒素、β-谷甾醇、3,7-二甲氧基山柰酚、吳茱萸春、芝麻素、p-O-香葉基香豆、2,4,6-三羥基苯乙酮-3,5-二-C-β-D-葡萄糖苷、2,4,6-三羥基苯乙酮-3,5-二-C-β(6′-O-E-對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2,4,6-三羥基苯乙酮-3,5-二-C-β(6′-O-Z-對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8]。高幼衡等第1次從三椏苦中分離出赤式-3-(1′,2′,3′-三羥基)異戊基-7-羥基香豆素,也第1次從三椏苦中分離到β胡蘿卜苷[9]。李斯達等首次從三椏苦中分離得到11個化合物,分別鑒定為大黃素甲醚、豆甾-3,5-二烯-7-酮、β-谷甾酮、(24R)-乙基-3β,5α,6β-三羥基膽甾烷、dihydroxanthyletin、正二十烷酸甲酯、大黃素、(+)-marmesin、udicoumarin C、3-(2′,3′-二羥基)異戊基-7-羥基香豆素、4-甲基喹啉酮[10]。彭德乾等利用硅膠柱層析分離純化三椏苦無水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解譜鑒定出6個首次在三椏苦枝葉中鑒定到的單體化合物,分別是異吳茱萸酮酚、異吳茱萸酮酚甲醚、3,5-二羥基-4-乙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苯并二氫吡喃、(cis)-3,4,5-三羥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和(trans)-3,4-二羥基-5-甲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和對羥基苯甲酸丁酯[11]。朱盛華等從三椏苦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首次分離出4個化合物,山奈酚-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山奈酚-3-O-蕓香糖苷、異鼠李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和山奈酚-3-O-β-D-葡萄吡喃糖苷[12]。羅桂花等采用響應面法探索從三叉苦中提取總黃酮的最佳工藝條件,發現乙醇體積分數90%,液料比10mL·g-1,提取時間30min,提取率達到2.99%[13]。
楊樹娟等研究比較了我國南方不同產地、不同季節、不同部位中的6種成分分布情況,發現其分布差異很大,云南景谷和金平產三椏苦葉中吳茱萸春含量較高,而芝麻素僅在云南西雙版納三椏苦葉中檢測到[14]。臧彬如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對廣西地區12種不同產地和9種炮制品的三椏苦莖中的吳茱萸春堿成分的含量進行了分析,發現不同炮制品吳茱萸春堿含量:蜜炙>炒黃>烘干>酒炙>曬干>鹽炙>炒焦>醋炙>陰干;不同產地吳茱萸春堿含量:S9>S10>S7>S2>S12>S3>S8>S6>S5>S4>S1>S11[15]。李洪福等利用HPLC法,填充劑為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洗脫液為乙腈-醋酸水,測定三椏苦中異吳茱萸酮酚含量,設定體積流量為1.0mL·min-1,柱溫30℃,檢測波長為230nm,測定含量為29.5~442.8μg,該方法的平均回收率為103.9%,RSD=0.90%[16]。張軍峰等采用微波消解技術ICP-MS法測定了三椏苦組織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此法各元素的檢出范圍為0.007~0.883mg·L-1,回收率為81.1%~115.1%,發現三椏苦植物的根、莖、葉中含有較高的Mg、Mn、Fe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17]。
胡向陽等的研究給予三椏苦治療組口服廣東三椏苦葉膜分離提取物有較好降低尿酸作用,1個月的治療期間肝、腎功能正常,其治療高尿酸藥效值得關注[18]。
林紫微等發現三椏苦水提物中、高劑量能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中劑量對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炎癥發生4h后效果最明顯。水提物中、高劑量對大鼠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白細胞介素IL-1β的表達有抑制作用,TNF-α較模型組降低顯著,得出結論海南三椏苦水提物可能通過抑制TNF-α和IL-1β的生成發揮抗炎作用[19]。Yuya Kakumu等基于分子網絡的發現了三椏苦中的抗炎色烯二聚體[20]。班曉敏等發現,紫外線結合三叉苦貼敷散對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21]。
褚晨亮等研究嶺南中藥三椏苦生物堿及其抗腫瘤活性成分,從三椏苦中分離鑒定出8個生物堿類化合物作為研究對象,利用CCK-8法分析8個生物堿的體外抗腫瘤活性并借助分子對接技術探討其作用機制。4-dihydro-3-hydroxy-5-methoxy-2,2-dimethypyrano(2,3-b)-quinoline、R-(+)-platydesmin結果發現對人肝癌細胞HepG-2和胃癌細胞BGC均具有較高的抑制活性,通過分子對接技術,發現這2個生物堿與腫瘤細胞的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CDK)作用,初步闡釋了其抗腫瘤活性機制[22]。
趙亞萍等采用煎煮法,提取三椏苦等5味中草藥組配的9個組合制劑中的活性成分,并通過測定抑菌率、抑菌圈大小、最小抑菌濃度和最小殺菌濃度等指標,評價其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篩選能較好抑制大腸桿菌的復方制劑為三椏苦20g,白英20g,刺五加20g,半枝蓮20g和三椏苦15g,白英20g,刺五加10g,龍葵20g,半枝蓮10g[23]。廖建良等研究三椏苦葉提取液抑菌活性,發現其對細菌具有較強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濃度(MIC)在0.125~0.5g·mL-1,對試驗真菌無抑菌作用;并且其抗菌活性在堿性條件下作用相對較強,具有熱穩定性[24]。高英等考查三椏苦莖提取物體內外抗菌活性,在體外,三椏苦莖總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在體內,三椏苦莖總提取物及其分段樣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明顯保護作用[25]。
胡向陽等觀察三椏苦葉提取物對NAFLD大鼠小腸脂肪代謝的作用。采用高脂飲食法制備NAFLD大鼠模型,利用三椏苦葉提取物進行試驗。檢測各組大鼠血清和肝組織TC、TG及肝指數變化,定量PCR測定大鼠小腸組織CD36、Occludin和ZO-1的表達水平,與模型組比較,三椏苦提取物組小腸組織CD36表達降低,Occludin和ZO-1表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與非諾貝特組比較,三椏苦提取物組肝組織TC含量升高,小腸組織CD36表達降低,表明三椏苦葉提取物對NAFLD大鼠小腸脂肪代謝有一定作用[26]。
畢和平等研究三椏苦根、莖和葉水提物的抗氧化作用,利用化學發光法檢測其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羥自由基和過氧化氫的清除作用,發現3個部位水提物都對其具有明顯的清除作用,清除效率和水提物的濃度有關。表明三椏苦有作為抗氧化劑被開發利用的潛力[27]。
三椏苦作為原料開發的中成藥廣泛應用其中,在感冒藥中應用最多,目前已開發出三九感冒靈、復方傷風膠囊、復方感冒顆粒、消結安膠囊、感冒靈、三九胃泰顆粒和三金片等30多種藥品[4]。
三椏苦是我國南方地區大宗中成藥的原料,其含有豐富的功能活性成分,如生物堿類、黃酮類、揮發油等,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抑菌抗炎、抗腫瘤和降尿酸的功效,因此三椏苦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雖然已有一些國內外科學家對三椏苦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三椏苦藥材品種混亂,質量標準不統一,使用存在較大分歧;三椏苦道地性的研究和探討相對薄弱;對三椏苦的藥理作用的研究還比較零散不深入和系統;三椏苦的產品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推廣和成果轉化效率較低。
因此,在未來開展三椏苦研究時,建議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對各種來源的三椏苦進行系統性研究,開展新品種選育,建立藥用三椏苦種植、質量等標準進行推廣;結合三椏苦的質量標準對三椏苦的道地性進行研究和探討;加強三椏苦藥效方面基礎理論研究,為三椏苦臨床應用和推廣奠定基礎;加強三椏苦功效成分的提取工藝研究,助力三椏苦產品開發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