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艷紅,潘柳榕,王 蕊,曾 燕
(北部灣大學,廣西 欽州 5350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蓬勃發展趨勢,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同時導致城鄉發展失衡,造成農村青年流向城鎮,農村人才奇缺,城市人才富裕,兩極分化嚴重,城鎮就業競爭激烈。因此,要實現城鄉均衡發展,保障就業十分重要。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是社會的熱點和難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該文件指出要加大“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高校建設,增設多項研究項目;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深入推動“大學生村官”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等,讓大學生有崗就業,有機創業[1]。在國家、地方和高校三方政策、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時代背景,而農村“雙創”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落腳點,如何突破農村人才瓶頸是達到真正意義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基。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
城鄉發展差異大,資金、技術、資源、人才都集中涌入城市地區,促進了城市的不斷發展,使其擁有更雄厚的財政、更優質的資源以及更先進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出臺更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不斷地優質循環;與之相反,農村緩慢的發展速度已跟不上物質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了生存立足,大量的農村青年流向城市謀取生活,多留下老弱病婦,勞動力減弱,發展跟不上;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無數農村優秀學子通過高考流入城市,畢業后絕大多數留在了城市,導致農村人才“空心化”嚴重。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特崗教師等項目在農村籍大學生的返鄉就業選擇中處于首選地位[2],為農村吸回了大量的人才,但相關政策任期短,造成大學生無法真正投身于農村發展,甚至以此為跳板,再想方設法流向城市。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9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834萬,2020年為874萬,2021年為909萬[3],據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 076萬[4],同比增加167萬,達歷年最高值。高校畢業生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面對空前的增長數據,受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再加上中小學生“雙減”政策,社會上的教育培訓機構和家教崗位減少[5],暫未有足夠的崗位填補這一空缺,求職需求遠遠超過崗位供給,導致大學生就業環境發生了變化,就業形勢嚴峻,使大學生就業壓力劇增。
地域限制和城鄉發展分層化,使得城鄉大學生在生活習性、家鄉情感依賴度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城市大學生在優質便捷的城市生活熏染下,難以適應鄉鎮緩慢的生活節奏和無法得到滿足的物質需求,短期的任職不能使城市大學生真正了解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更不能使其真正投身于農村發展實踐。而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具有先天性優勢,由此,返鄉就業創業的農村籍大學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重點扶持保障的人群。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地方、返鄉地區都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進資源、技術去振興鄉村,大量擴增農村崗位,吸納各方返鄉人才。但農村各崗位數量與新增職業崗位的增長落差懸殊,逐漸讓就業崗位結構變得“身材肥胖,身高矮小”,不利于引進各類人才和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發展。即就業崗位同畢業生專業不對口,且從政策引進人才保障來看,相關農村就業崗位多從短期來制定,后續崗位晉升、經濟收入均無法得到保障,使得畢業生不愿選擇返鄉就業創業。同時,崗位結構不充分,造成返鄉就業創業人才與崗位空缺錯位,不利于返鄉就業創業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是人才培養之地,是鄉村振興人才主力軍的匯聚主場,是向農村輸送新鮮血液的主動脈,但近年來,高校的創業就業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主動服務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意識不強,大部分高校缺乏相關專業師資和實踐經驗,使得未能將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與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的需求緊密結合[6],學科教育注重理論,脫離農村社會實際需求,造成畢業生對返鄉就業創業有心無力的困境。此外,高校、社會和政府部門未能達成統一共識,沒有一條高效完整的“高校教育以政策為導向,有效利用社會就業創業實踐孵化地,將已具備能力的返鄉就業創業人才持續穩定向農村輸入”的人才供應鏈,使得就業創業教育未能向深層次發展。
傳統就業觀念中,農村里的大學生考進大學是人生大事,在父母眼中,考上大學,在外找個好工作才是王道,他們不愿意孩子們再回鄉創業。父母支持其創業的,也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即當家庭有一定的抗壓、抗風險能力后,他們有更多能力去支持孩子的決定。計劃生育政策使得這一代的青年多屬于獨生子女,城里長大的孩子,父母更是悉心教養,一是不愿意孩子回鄉就業創業離自己太遠,無法忍受與子女長時間分開;二是兒行千里母擔憂,怕孩子遠在他鄉吃苦不言語,不如切身照看放心;三是上代父母多從農村奮斗進城取得今天的成就,深知其過程艱辛,自己走過的苦路,不愿孩子再經歷。
父母的望子成才,十二載的寒窗苦讀,社會輿論引起的職業崗位冷熱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就業創業觀念。如從之前的“走出大山”到如今的“反哺家鄉”熱潮,引發高校畢業生就業思考,欲將自身追求同家鄉發展緊密結合。然而,當大學生懷著一腔熱血返鄉之后,由于自身能力欠缺、經驗不足,加上當選擇為適應新環境而迅速地融入當地社會群體中時,需重建人脈關系,在這一段時間內會脫離熟悉的交際關系網,造成心理缺乏歸屬感。再加上上文所述家庭束縛、社會輿論等因素,使得大學生返鄉就業觀念和自身實際能力存在嚴重偏差,不愿長久留鄉就業創業。
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制定并落實激勵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法律保障制度,出臺有關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法律法規,逐步形成大學生就業創業法律體系,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可持續就業創業保障[7]。政府應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優化農村創業環境,鼓勵城市產業轉移,為創造者提供更豐富的機會,如工業園區、新技術開發區、眾創空間等園區孵化器載體為返鄉大學生創辦的企業提供場地[8]。此外,規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改變大學生對農村落后的基礎認知,提升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同時,出臺相關政策確保多元化和長期的資金扶持保障,減少融資手續。有效多元利用“政府+”,如“政府+保險”,為大學生創業擔保,提高其抗壓能力;“政府+金融”,稅費減免,在小額貸款等方面聯合建立并完善服務制度和服務平臺。
“政策導向+高校教育+社會實踐孵化地”,即“高校教育以政策為導向,有效利用社會就業創業實踐孵化地,將已具備能力的返鄉就業創業人才持續穩定向農村輸入”。首先,高效地完成整條人才供應鏈,需政府在高校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引進資深創業專家定期開展培訓,以此彌補高校師資薄弱、缺乏實踐經驗等不足。其次,高校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培養過程當中,設立具有針對性和相關性的學習課程,建立創業服務平臺,針對返鄉大學生專門舉辦創業就業平臺[9]。再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需完善,加強返鄉創業就業師資隊伍建設,主動向農村人才輸入提供服務幫助,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最后,帶動社會力量,開發建設大學科技園,為大學生提供返鄉就業創業孵化基地,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對大學生在創業中碰到的困難,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良好的返鄉就業創業社會氛圍能積極引導人才抉擇,對鄉村引進返鄉就業創業畢業生人才具有推動作用。當前,因疫情暴發,醫生護理這類職業引發熱門話題,人們紛紛點贊支持,激發全國高考生對這類專業志愿填報的熱情。因此,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途徑,利用官方媒體的流量和權威性加大力度宣傳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優勢,特別是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就業保障、未來前景、落戶問題、醫保社保等;并收集返鄉就業創業的優秀人才事跡進行可視化宣傳,發揮榜樣力量和帶頭作用,改變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認知偏差,增強大眾對返鄉就業創業的了解,以寬容的心態看待和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行為。此外,鄉村基層黨組織可利用互聯網等渠道,對返鄉就業創業生活和工作環境進行宣傳,加強本地區特色的宣傳與推廣,為大學生返鄉創業創造良好的資源環境[10]。要充分發揮好帶頭和輔助作用,帶領基層人民改變傳統就業觀念,堅定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接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行為,積極幫助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在家鄉落根、發展,鼓勵他們積極克服在就業創業中面臨的困難。
大學生應樹立拒絕躺平、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精神理念。在校期間,保持學習熱情和謙遜的學習態度,合理規劃時間,走出宿舍,多進圖書館。要懂得轉變傳統的就業創業觀念,明辨是非,認清社會輿論引導的就業觀念和職業崗位冷熱程度排名,合理規劃自身就業創業道路,自主學習,豐富就業創業知識,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就業創業實踐能力。同時,從多方了解相關的政策和人才需求招聘信息,做好職業規劃,為未來返鄉就業創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