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興潤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中國的脫貧攻堅已取得歷史性成就,區域性整體貧困已得到解決,并且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階段,正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鄉村社會的發展無疑將會迎來新的時代機遇,同時也會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可以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鄉村振興是新起點上的一個新征程。因此,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精準化的穩態基礎,依然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持續支持,更需要政策的引領和導向來為此提供可行的現實路徑。毫無疑問,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實現脫貧攻堅工作向鄉村振興工作的順利轉移,國家在現實基礎上是如何設計和安排銜接政策的?在現有基礎和政策的指導下,又有哪些可行路徑能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雖然既有研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其觀點也十分豐富,但卻忽視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指向與兩者銜接的關聯性分析,缺少對政策指向下有效銜接的可行路徑的探討,這也為本課題留下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本文基于現實觀察和相關文獻資料,在分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基礎及國家政策指向的基礎上,提出實現二者有效銜接的可行路徑。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逐步加快了城鄉之間資源的雙向流動,鄉村發展勢能開始持續增強,但依然面臨著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事實性差距。就目前來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戰略路線中都有堅持統籌兼顧和全面治理的方法,統籌城鄉發展,對于鄉村振興來說還是一項要繼續執行的重大任務,統籌銜接尚處于低協同、低發展水平下的低耦合狀態[1]。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繼續發揮統籌兼顧、總攬全局的優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進一步協調區域發展,使社會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不斷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各環節、各方面良性運行和永續發展的任務依然重要。不管是統籌城鄉發展,還是統籌經濟發展或是統籌其他方面的發展,都要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量、量中求質”的目標導向。在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的進程中,要堅持全面治理,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治理目標。將統籌兼顧和全面治理有效結合,在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回饋自然,才能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統籌兼顧和全面治理是其銜接的核心政策指向,以此促使人民更好地體會和享受小康生活帶來的喜悅和幸福。
脫貧攻堅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在不同歷史階段提出的,在發展方向上都強調堅持綠色發展,二者各要素之間皆具有密切的聯系性。針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脫貧攻堅戰始終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治理,在脫貧攻堅戰中,對生態的保護與恢復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對環境的治理不能偏離綠色發展的核心導向,在注重生態恢復治理的同時,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采取零容忍態度,有破壞必懲罰,這對鞏固脫貧治理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有著重大作用。現在是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發展的過渡時期,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新要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綠色發展理念是貫穿在整個工作中的,發展綠色經濟是獲得長效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是發展中的一大重要任務,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發展經濟,努力提高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能力[2]。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在實踐中應協同推進,對我國解決返貧困問題具有持續性意義,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其最終目標都是追求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全部脫貧摘帽并不意味著貧困已經成為歷史,而是由絕對貧困狀態轉向了相對貧困狀態,所以貧困問題在長時間內依然會存在,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會長時間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主要短板之一。無論是在脫貧攻堅中還是在鄉村振興中,“三農”問題一直都是二者共同關注的要點,實質上,完成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工作的過渡,就是完成對“三農”工作的過渡,所以“三農”問題貫穿整個脫貧攻堅戰和整個鄉村振興過程,成為必然的戰略抉擇。因此,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是后脫貧時代進行創新減貧和有效治理的迫切需要。雖然脫貧攻堅任務已完成,但繼續減貧依然是減貧工作的重點內容,怎樣制定合理且科學的相對貧困標準、如何規避貧困現象的再發生、在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脫貧地區如何鞏固現有的脫貧成果以及如何在現有的脫貧成就上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等問題,依然是接下來減貧工作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在不斷從實踐中吸取經驗,針對各幫扶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政策體系[3]。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首先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但現有政策的總體穩定并不意味著照搬一切政策,也并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在現有政策指導的基礎上繼續推陳出新,為銜接工作建構新的政策堡壘。根據新時期的新發展要求,對現有的脫貧攻堅政策成果進行全面的、科學的梳理和評估,然后分類優化。雖然脫貧攻堅戰已收官,但有些脫貧政策仍要繼續執行,這就要把需要繼續執行的政策轉變為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常規性政策,比如在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服務、環境治理等方面,無論是在脫貧攻堅中還是在鄉村振興中,都是需要繼續關注的。其次要進行政策合并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都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要把扶貧性的“三農”政策轉變為發展性的“三農”政策,把兜底保障政策、農村醫療扶貧等措施,發展升級或整合歸并到社會保障體系中。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發展的目的是促進民生的改善。脫貧攻堅戰中,在產業發展方面主打的口號是產業扶貧,不斷通過對農村落后產業進行政策性扶持,不斷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能產出。我國現在處于鄉村振興的起步階段,在保持現有產業扶持政策總體穩定的情況下,還須借助現有政策進一步發展農村各種產業。鄉村振興對產業的發展要求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淘汰落后產能上,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人才、氣候、文化等優勢[4],因地制宜地發展出農村獨具一格的品牌優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也體現在農民精神面貌的改變上,在不斷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在脫貧攻堅戰中,政策鼓勵發展鄉村休閑農莊試點和鄉村旅游業試點,在鄉村振興中,要繼續以點為基礎,全面推進多功能的農村休閑觀光區、鄉村民宿等的發展,廣泛性地建成屬于農村的特色旅游體系,進一步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脫貧攻堅戰解決了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但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收入差距問題的解決[5]。脫貧攻堅戰致力于精準幫扶農村貧困群體,脫貧攻堅戰的結束雖然摘了這類群體的貧困帽,但他們的收入仍然是低于非貧困群體的,只能勉強維持他們的基本生活,所以對脫貧后的低收入群體要進行監測。針對失去勞動能力的群眾,要繼續給予他們生活上的基本保障;對勞動能力低、未就業的人員,要積極引導他們就業。另外,針對低收入及困難群體,雖然脫貧攻堅戰把貧困的帽子給摘了,但對低收入群體來說,摘帽并沒有摘掉“窮根”,稍不注意就會再次陷入貧困的泥潭。所以,要順利實現鄉村振興,對這一部分低收入群體需橫向扶持與縱向扶持相結合,政府給予間接性扶持的同時,要鼓勵其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提升其為自己長期奮斗的信心和恒心。只有把群眾最低層次的困難解決,才能向最高層次的富裕目標前進,解決好低收入群眾的困難,對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掃除脫貧攻堅順利向鄉村振興過渡的障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新階段,政府與市場攜手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必要之舉[6]。首先,目標要聚焦在各資源的有效融合上,以資源的不斷融合為鄉村振興開辟新發展前景,并進一步把產業資源系統、人力物力資源系統、公共設施建設系統、鄉村治理系統及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綠色發展系統等多元系統之間的要素有效組合。通過整合下沉到鄉村中的各方資源,構建新型的農村建設藍圖,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筑牢鄉村振興的資源基石,激活農村人口參與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其次,政府扶貧資源要與市場資源相結合,并逐步實現由政府資源扶持為主向激發市場資源扶持為主的轉變,只有充分調動市場資源,才能更長久地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最后,在整合、規劃資源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高標準建設,政府進行統一的規劃,嚴格按照政策要求進行,堅持陽光操作,努力建設惠于民、利于民的陽光工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最強大、最穩定、最根本的力量就是廣大人民群眾。要調動和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方能從根本上改變群眾的惰性思想,強化上下聯動扶貧扶志,激發多元主體的文化自信和內生動力[7],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工作熱忱,使其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另一個根本力量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是凝聚全民精神力量的戰斗堡壘。現階段,農村的發展進入了鄉村振興的時代,在有效鞏固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時,基層黨組織必須發揮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阻斷貧困根源,其關鍵在于引導農民轉變思想,使其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設工作。此外,要發揮各級黨組織及其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的能力建設,面對市場的變化時能夠適時調整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經濟基礎,是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支撐點和著力點[8]。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以產業優先發展為前提,盡快補上“三農”發展短板,以便集中力量支持鄉村振興工作,加快實現由脫貧攻堅中產業扶貧發展向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轉變。具體措施如下:首先,依托當地獨有的特色優勢,致力于打造特色產業,以地方特色鄉土文化為載體,注重培養產品的鄉土價值,使其更好地彰顯地域特色。其次,培育特色農產品,發展和建設農村特色產品基地,對鄉村工廠、產品生產車間以及產品加工車間等方面的建設,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現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9]的有效結合。要想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就要大力發展農村新興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求打造出完整的鄉村產業建設體系,使產業興旺作用更加明顯。
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不僅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也意味著全體中華兒女在邁進小康時代的基礎上將向著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進發,即從小康社會邁向美好社會,在美好社會形態下,國家將更強,農民將更富,農村將更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美好社會及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現階段,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統籌兼顧,促進各要素發展,堅持全面治理以恢復生態,以綠色發展為核心導向[10],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錢銀山”的宏偉藍圖,并進一步提升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能力,堅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同時,要注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及時補齊發展短板。本文針對如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出以下幾個要點:充分整合資源要素,“大手拉小手”,雙手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政府資源扶持向市場資源扶持的轉變;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在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堅持優先發展農村的產業,是實現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轉變的條件;進一步完善銜接的體制機制,形成系統性的銜接體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堅持雙向發展,二者要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在鄉村振興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在鞏固脫貧成果中全面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