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嵐蘭 ,袁 響 ,胡俊麗 ,俞 暢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5)
慶陽香包產業具有很明顯的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下面將分別從產業優勢和困境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在文化優勢方面,甘肅慶陽位于我國黃河流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且慶陽地處偏遠,受外來文化影響小,保持著本土文化的淳樸。在民間刺繡工藝中蘊含著大量早期原住民對于自然和神明的敬畏崇拜,呈現在香包上的圖案大多為龍蛇鹿虎等,滲透出原始巫神文化,慶陽香包的藝術表現對當地的風俗文化傳承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驅邪祈福是慶陽民俗文化永恒不變的核心主題,通過對香包寓意的形象化,可以將慶陽香包作為一種情感的寄托,將顧客購買慶陽香包引申為一種祈福的行為,從而達到吸引消費者購買的目的。慶陽香包的刺繡手法不拘泥于定式,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易于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創新,能夠根據客戶提出的要求進行調整,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1-2]。
2)在產業優勢方面,一件非遺產品的產出可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而慶陽香包本身小巧精致,制作耗時較短,其中簡單的縫制和刺繡工藝可以通過機器來操作生產,易于形成完整的流水線式生產,進一步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鏈條,有利于支撐慶陽香包產業的發展需求。據調查,目前慶陽市已經具有110多家企業、39家基地、86個營銷公司,產品種類豐富,多達20個大類,超過5 000個品種,形成了較成熟的非遺文化產業體系。
3)在市場優勢方面,想通過非遺文化產業來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將非遺產品以足夠多的利潤進行批量銷售,這不僅對批量生產有要求,對市場廣度也有相當高的要求。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愈發顯現出來。慶陽香包作為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文化產品,不僅能給消費者傳遞獨特鮮活的民族文化,還能夠寄托消費者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慶陽香包以其獨特性和原生性,向消費者展示了極具當地特色的風俗文化,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3-4]。據調查,慶陽香包的年產量高達900萬件,遠銷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歐洲等海外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益超4億元,香包產業已成為慶陽的經濟支柱之一。
1.2.1 產業發展困境
1)香包產業化發展出現滯脹態勢。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慶陽市納入統計的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0個,同比下降3.6%,其中減幅較大的行業集中在香包刺繡等民俗工藝品制作類,全年減少量達到了32戶之多。若政府不能及時進行調整,采取恰當的措施進行引導,香包產業或將陷入市場化發展瓶頸。
2)香包產業化發展使傳統手工市場受到沖擊。隨著機械化、自動化大生產的興起,傳統手工刺繡產業受到沖擊。據調查,在2008年能賣到上萬元的駿馬圖,到2019年時價格卻只有2 000元左右。機繡慶陽香包成本低廉、生產迅速,其產品的銷售價格也就隨之下降,而這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手工藝市場造成巨大沖擊,迫使手工制作的慶陽香包的價格和銷量下降,傳統手工藝市場漸趨沒落。
3)香包產業化發展程度低。截至2019年底,慶陽香包相關企業中僅有3家注冊資本在1 000萬元以上,注冊資本超過50萬元的正規文化產業公司也只有46家。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企業,難以形成產業的規模效應,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因其新生的脆弱性受到摧折,產業的發展可能難以為繼;而缺少正規的文化產業公司,產品的質量、產權和銷售都難以規范,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都缺少信心,就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1) 由于氣動執行機構工作壓力范圍在400~600 kPa,根據力與壓強F=pS的關系,想要獲取較大推力,則必須增加執行機構上活塞的受力面積,勢必導致氣缸體積巨大和笨重,給管道布置帶來麻煩,不利于閥門的安裝、調試、維護及下線維修。
1.2.2 技藝傳承困境
1)香包技藝傳承后繼無人。慶陽香包作為當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其技藝傳承方式是“母帶女”式家庭傳承模式,而隨著產業發展現代化,這種技術要求高、學習時間長的傳承方式漸漸沒落,香包技藝傳承人減少。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部分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就業,慶陽香包制作技藝更加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5]。
2)學習者缺少技藝學習交流平臺。慶陽香包的制作技藝作為一項非遺文化,其制作的技藝精巧,傳承人在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問題和瓶頸,缺少相關的交流平臺和學習渠道很可能使得學習者求學無門,技藝難以得到繼承。在此過程中,也缺少相關平臺和機構對相關人員進行定位和培訓。
3)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完善。慶陽香包作為一項非遺文化,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體現在手藝人手工創作的作品上。但隨著信息化發展進程加快,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建設反應不及時,保護機制不完善[6],使投機分子有機可乘,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香包制作技藝傳承人的原創作品被仿制盜賣的情況常有發生,使得手藝人的產品難以賣出,繼而導致香包技藝傳承更加困難。
1.2.3 文化宣傳困境
1)就線下而言,為了擴大慶陽香包的文化影響力,增加經濟效益,慶陽市多次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活動,但大都反響平平,收效甚微。近幾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大不如前,宣傳活動不便開展,慶陽香包影響力難以擴大。
2)就線上而言,各大銷售平臺缺乏慶陽香包的官方旗艦店。在淘寶平臺搜索“慶陽香包”,彈出的只有幾家私營店鋪,店里產品種類少、花樣老舊,沒有廣告宣傳,也沒有促銷活動,銷量低微,這樣的線上銷售單薄無力,難以產生較高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
據調查,目前市場上缺少有關非遺文化交流的平臺,同時也缺乏對手工藝人檔案的保護。對此,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建立非遺文化交流平臺[7]。首先,建立個人檔案和非遺檔案,劃分非遺種類;將非遺文化和手工藝人定位到所屬地,將地址細分到街道住址;檔案中設有“是否貧困戶”選項,對于貧困戶平臺要重點關注,政府優先幫扶,開發建檔立卡,推進鄉村振興;檔案還要包括其他基本身份信息。其次,在交流平臺上允許手工藝人注冊,建立交流圈。最后,邀請電商入駐平臺,直播帶貨。通過“互聯網+”開發非遺文化交流平臺,傳播非遺文化,打造非遺文化品牌,借助品牌效應讓消費者放心。
非遺產品企業的生存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知識產權,大力打擊盜版偽劣產品,解決版權問題。大力保護知識產權,一方面能為企業、手工藝人解決后顧之憂,使其有動力去設計、創造優質產品;另一方面能便于消費者從正規渠道購買到正版商品。政府應進行財政補貼幫扶,針對非遺產品減免稅收,針對非遺項目給予適當補貼。政府可借此推進鄉村振興,召集失業人員學習手工技能,這既能為企業輸送務工人員,也能幫助解決技藝傳承問題。當地政府還可以輔助打造地方名片,建造慶陽香包歷史博物館,設立景區供游客觀賞學習,進行文化宣傳[8]。
面對發展困境,企業要把握機遇,尋求創新。企業可以定時開放工廠,將其打造為景區,讓游客在車間親自體驗香包制作過程,并借此將慶陽打造為“香包小鎮”,帶動經濟發展。企業還應改變銷售模式,線上線下同時搶占市場;并積極尋找電商合作伙伴,入駐各大電商平臺,進行電商培訓,尋找名人直播帶貨,提高產品知名度[9],嘗試開拓國外市場。
聯合各大高校舉辦文化創意比賽,吸收大學生創意,對產品進行創新升級,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借助高校比賽,不僅可以傳承非遺文化,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與高校合作開辦非遺文化手工課堂,聘請手工藝人代為授課,讓學生切身體會非遺的魅力,提高動手能力。通過與高校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互聯網+非遺+鄉村振興”新模式[10]。
1)于個人而言,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和文化修養,是傳播非遺文化的根基。在欣賞感悟文化的過程中,建立對文化獨有的理解,通過媒體平臺傳播非遺文化,讓其走進大眾視野。此外,手工藝人作為“互聯網+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項目中的核心,保持初心并秉承著大國工匠精神是非遺文化得以長存的前提。培養非遺傳承人,積極拓展文化傳播渠道,跨越信息鴻溝,將精益求精的技術帶入大眾視線。
2)于高校而言,鼓勵學生參與非遺建設不可或缺。高校應積極組織學術講座、文化活動等,帶領學生體驗非遺文化。加強思政教育,普及非遺文化,形成學習非遺文化熱潮,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高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前往非遺工坊,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鼓勵學生為產品設計提出創意,對產品進行再設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力量。
3)于企業而言,打造非遺品牌是助力非遺產業發展的有力途徑。形成富有文化底蘊的優良品牌有利于保障產品質量,讓消費者放心購買。通過在產品上雕琢非遺元素,使產品價值上升,從而增加銷售額,助力鄉村振興。在銷售渠道方面,積極發展線上銷售平臺,通過沉浸式產品介紹和豐富的直播內容實現與顧客的雙向互動,搭建文化傳播橋梁,提高訂單數量,幫助品牌更好地與用戶連接。
4)助力非遺文化發展不僅需要個人、高校、企業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需完善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政策、法律,杜絕抄襲、盜用行為,加強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同時,要建立手工藝人檔案,保存產品的制作工序和工坊地址;將非遺文化同旅游業相結合,在非遺工坊所在地建立博物館,陳列非遺文創產品;制作地方名片,濃縮地域特色,提升文化核心競爭力;融入生活氣息和現代元素,為游客帶來多元體驗,逐步實現活態非遺文化傳承,推動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