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堯
隨著算法、大數據、傳感器、無人機、寫作機器人、AI等智媒技術在傳媒行業的深度應用,媒體智能化趨勢越發明顯,傳媒行業逐步邁入了智媒體(AI Media)時代。從21世紀初傳媒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虛擬主持人,到今天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變革推動“AI合成主播”走向熒屏,AI合成主播在新聞節目、文藝節目、綜藝節目中的出鏡率不斷提升,科技與現實的交融為大眾帶來了便利和驚喜。面對越來越多的媒體機構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傳統主持人在智媒時代的價值與意義也將被重新審視。如今,大眾對AI合成主播不再陌生,智媒時代對主持人素養能力的要求也陡然提升,倒逼主持人加速成長和轉型發展。
智媒技術的升級尚需要一定的時間,且傳媒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智媒時代的全面發展。盡管目前智媒生態還不夠全面和完善,但從主持領域對AI智媒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速度來看,從2015年至2020年僅僅五年的時間,AI合成主播就實現了從1.0“語音助手”階段到3.0“自然交互”階段的跨越,而人類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探索以及智媒技術與傳媒行業的融合還在加速前進。智媒時代改變了主持行業的生態,除了AI技術將深刻變革主持人的從業環境外,智能化移動設備的升級也將打破主持人的工作模式,因此智媒時代主持人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變革的壓力,還有生存危機。
1.行業形勢嚴峻。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各行各業的影響明顯,有關“機器能否代替真人”的探討滔滔不盡,盡管技術、機器對人的完全替代很難實現,但確確實實影響了部分行業和崗位的更替。AI合成主播的出現,就影響了部分領域主持人的行業形勢。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下合成的虛擬主持人,不僅外形上與真人無異,且其內核有大量的數據和計算機系統支撐,AI合成主播的智慧程度、傳輸速度以及精準度遠遠高于真實主持人。當面對大量實時的交通數據、天氣數據以及經濟數據時,AI合成主播可以借助內置系統及時分析并實時播報。因此,在天氣預報、交通運輸、體育以及經濟等領域中,傳統主持人優勢不再。此外,除了新聞領域外,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嘗試利用AI合成主播完成內容播報和節目主持。這顯示出傳統主持人的就業空間被不斷壓縮,眾多領域所需要的傳統主持人的方向和數量將會有所調整,主持領域的就業環境不容樂觀,整體形勢嚴峻。
2.工作效率懸殊。智媒時代下AI合成主播的工作效率是傳統主持人無法企及的。主持人在開展一項工作之前,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熟悉主持的內容,同時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整理個人形象。而AI合成主播只需要提前設定主持內容,并隨時可以根據節目的形式、環境的風格進行妝發、服飾的一鍵轉換,大大提升了主持工作的效率。例如,新華社在2020年兩會期間正式啟動了3D立體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新小微”能夠按照主持內容和主持場景的需要,即時改變自己的妝容、發型、服飾,從而使自身形象更貼合主持風格。AI合成主播在工作效率方面的優勢還體現在能夠在不同場景間來回轉換,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和生理極限的影響開展節目主持、播報新聞等活動。特定程序設計下,AI合成主播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穿梭,尤其是面對一些影響主持人生命安全的惡劣環境或是一些重大突發事件時,AI合成主播能夠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進行主持。
3.資源分配不均。任何類型的節目在用人成本上的支出都是一筆不菲的費用,主持人的用人成本除了出場費之外,還包括妝造費、服裝費以及交通住宿費等,而AI合成主播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縮減了用人單位的經費,同時也接替了主持人的部分工作內容。常規化、機械性的主持工作內容將面臨挑戰,也很難繼續。如今,AI合成主播在外在形態、動作、語氣以及微表情的強擬人化,以及內在智慧程度、人機互動模式都在不斷升級,AI合成主播與傳統主持人之間的資源競爭也會愈發激烈。
傳統主持人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和擅長領域,定位固化的主持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智媒環境下的AI合成主播形態百變,可以依照節目需要來“轉換人設”,因而獲得的上鏡機會也相應增多。此外,傳統主持人受生理極限和時間限制,能夠工作的時間有限,而AI合成主播卻可以不間斷的參與工作,甚至可以通過技術“分身”,在同一時間“前往”不同的節目組進行主持。不論是出于成本的考慮,還是從傳統主持人受自身及時間限制的角度考慮,AI合成主播都對傳統主持人崗位產生了很大影響。
4.工作模式顛覆。傳統媒體時代,除了新聞聯播以及一些大型節目采取直播的方式,大多數的節目制作都是采用提前錄制、后期剪輯的方式,主持人的工作模式相對固定,留給主持人前期準備的時間也比較充足。但智媒時代下,在智能化錄制設備、云剪輯設備、微延遲技術的支撐下,越來越多的節目開始以直播的形式與大眾見面,作為掌控全場的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的臨場表現更加重要,而主持人的反應能力、綜合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展露無遺,主持人的工作模式被顛覆。
AI合成主播在語言把控、數據分析以及形勢預測上的靈敏度和精確性似乎更符合智媒時代各類節目的要求,幾乎零出錯率的AI合成主播也成為傳統主持人的競爭對手。基于AI合成主播的壓力和直播常態化的發展,傳統主持人由以往的間斷性面對鏡頭逐漸轉為了持續性面對鏡頭,大眾對于主持人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主持人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否則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有可能造成主持工作上的事故。
智媒時代各類智媒技術的發展對傳統主持人的常態化工作提出了挑戰,但相比于人工智能主持人,真人主持同樣擁有很多機器無法取代的優勢。這就需要傳統主持人積極應對當前的發展形勢,預估主持行業的發展形勢,正確認識個人綜合實力和優勢所在,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主持能力,完成角色重構和實力升級。
智媒時代對主持人的能力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外在的職業能力相比,素養根植于主持人內心深處,與主持人的成長經歷與環境、教育背景等息息相關。基于現實需求,主持人應從個人政治素養、人文素養、專業素養以及信息素養四個方面全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由內而外展現智媒體時代真人主持的魅力。
1.政治素養。智媒環境下,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不再局限于傳統大屏之上,智能化小屏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傳播力更強,因此,主持人政治素養的再提升顯得更加重要。主持人必須不斷學習,領會和掌握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提升政治覺悟和政治敏感度。政治素養的提升能夠彰顯真人主持作為一個真實的社會人、合格的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智能主持人只能夠進行機械宣傳,無法領略政策方針的深層含義,更無法將其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之中。政治素養的提升有利于主持人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避免因為對政策內容的誤解誤讀而引發輿情。政治素養高的主持人能夠彰顯媒體人的引領作用,為大眾傳遞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大眾的認可和喜愛。
2.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提升是培養主持人內在氣質、凸顯主持人個性魅力、彰顯主持人道德涵養的最佳途徑。從知識層面而言,真正的人文素養不僅僅是淵博的知識體系,更是一種帶有情感和溫度的人文關懷,智能主持人可以存儲大量的知識卻無法復刻真人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情懷和溫度。主持人應當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通過深入了解自己主持領域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在該領域的文化垂直度。同時也要廣泛涉獵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確保自己在主持的過程中能夠把眾多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內化成為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人文素養的提升也有助于主持人提升所主持內容的整體質量,進而規避智媒體時代的泛娛樂化現象。此外,主持人更要發揮“真人”優勢,通過豐富的情感表達將智能主持人無法跨越的共情力展現出來,從而實現有溫度的共情傳播和主持人個性化發展,不斷爭取更多優質的主持資源,拓寬自己的主持事業。
3.專業素養。主持人的專業素養也是一個主持人的基本素養,智媒技術支撐下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從外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的配合到內容的準確播報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在個別字詞的發音以及連讀過程中還存在明顯的錯誤,自然的口語化表達遠不如真人主持,也很難避免程序化播報和機械化動作。盡管智能主持人通過技術升級就可以提升主持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真人主持就應該放棄提升專業素養的努力,相反作為主持人要付出比以往雙倍甚至多倍的努力,通過反復的誦讀練習,強化普通話、標注發音等主持的基本功,以此來避免在主持中出現失誤,流利地向受眾傳達節目的內容和自己的觀點。同時,主持人也應當練習動作和表情。主持人作為一場活動或是一檔節目的核心成員,就是需要將內容表達清楚、讓受眾聽得明白,適當的肢體動作和表情能夠通過情緒傳遞拉近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加彼此之間的情感。提升專業素養既是主持人提高行業競爭力的方法,也是抗衡人工智能主持人的關鍵。
4.信息素養。媒介環境的改變按下了加速鍵,而有關新媒體、智媒體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信息過載的智媒環境中,主持人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從而增強自己的信息篩查能力和辨別能力。移動化智能傳播技術的發展,讓主持人不再需要通過特定的設備才能夠出境,社會化媒體的出現也讓主持人的公域和私域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起來。一定程度上,主持人還是作為公眾人物存在,信息濫用會造成負面影響,而把握“公”與“私”的界限的最佳方式就是要用合適的手段去獲取信息,同時能夠正確應用和處理這些信息,利用自己的綜合素養對這些信息加以評判和傳播。因此,主持人可以借助現代化設備和大數據技術不斷強化自己搜集信息的效率,提升自身分析信息的能力,從而向受眾傳遞正確的信息和正確的價值觀。
綜合素養的培育是為了提升主持人的內在氣質和文化底蘊,從業能力培養則是為了切實提升主持人的主持水平和行業競爭力。智媒環境下,智能主持人的工作效率是真人主持無法企及的,但是通過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以及跨媒介傳播能力的培養,主持人仍舊能夠在智媒體環境中突出自身優勢,實現個性化發展。
1.創新能力。主持工作本是一項充滿活力和無限可能性的創造性工作,但智媒時代的AI合成主播實際上是按照算法設計而成的一道程序,眾多的可能性已經被提前計算、預判和設定完成,并不能夠帶給大眾更多意料之外的驚喜。智媒技術發展拉低了主持人的就業門檻,尤其是技術能夠幫助普通人智能化調節聲音,社交媒體中充斥著大量使用“聲卡”將聲音變得或是甜美或是渾厚的“網紅主持人”。面對行業規則已被打破的狀況,主持人更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自我的創造能力。
首先,主持人可以利用智能化數據系統分析大眾感興趣的話題,在主持過程中確保話題的新穎性;其次,主持人要在熟悉主持內容的前提下創新主持形式,盡量打破套路化和模板化的主持形式,善用新媒體語言,以貼近大眾、有趣精彩的方式輸出文本。例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在主持過程中摒棄了嚴肅刻板的主持詞,而是不斷創新文本和主持內容,創造了諸如“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等眾多金句。主持人的創新能力能夠為大眾帶來程序設定之外的驚喜,這也是主持人自我提升的永動力。
2.應變能力。主持人是活動、節目中的重要樞紐,需要調動受眾的情緒、調節現場的氣氛、掌控整體進度,這就需要主持人有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應變能力。雖然AI合成主播能夠進入到一些危險、突發事件的環境之中,也能夠應用多種語言完成主持工作,但在情緒感知和處理突發事件上,提前設定好的程序在應對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綜藝節目《你好星期六》中的全新數字主持人“小漾”在與嘉賓互動時難以通過嘉賓的語氣、語調以及微表情判定嘉賓的情緒而使得綜藝節目歡樂的氛圍感下降。面對越來越多的直播環境,主持人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將增多,主持人應該養成仔細觀察、提前預判的好習慣,同時在工作中安排好備選方案,這樣才能夠在看似不可控的突發狀況出現時迅速反應,順利完成主持工作。
3.技術應用能力。智媒時代,主持人與AI合成主播等智能化主持人的關系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通過人機耦合,讓智媒技術為人所用,幫助主持人更好地提升主持能力和完成主持工作。這就需要主持人緊跟時代的發展,深入學習智媒技術,不斷提升技術應用能力。首先,主持人應當正確認識智媒技術下產生的智能主持人,轉換觀念,認真對待與自身工作相關的技術并積極主動地進行了解;其次,主持人要學會與技術共生,與智能化主持人展開配合,這樣能夠幫助主持人從一些常規化、機械化的工作中分離出來,將更多的重心放在提升主持能力、創新主持模式等高質量的工作當中。
4.跨媒介傳播能力。傳播渠道的豐富性和傳播形式的多樣性是智媒時代的顯著特點,主持人不能夠再像以往一樣坐在演播室或是站在鏡頭前簡單地完成主持工作,而是需要適應工作環境從大屏逐漸轉向小屏,從演播室逐漸轉向社會各個角落。從2G到5G,技術流變過程中推動了各種新媒介平臺誕生,這些平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可小覷,這就需要主持人提升跨媒介傳播的能力。主持人可以認真了解各種傳播渠道的傳播特點,對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社會化媒體有一定的認識與運用能力,從而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開新的窗口。例如,2018年被認為是中國Vlog元年,央視新聞主持人康輝利用第一視角拍攝的Vlog報道了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希臘、巴西的外交活動,這種以微博為主要媒介,以主持人為第一視角的表達方式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智媒技術的應用給主持人發展造成了職業危機的同時,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拋開“技術能夠真正代替真人”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不難發現智媒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主持人的創新性發展。主持人只有樹立正確的技術觀、職業觀,不斷自我反思和實踐,才能夠找到行業瓶頸的突破口,并通過提升自我的素養能力完成對技術的掌控和挑戰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