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川,殷錄成,陳 攀*,熊 馨
(1.青海省地質礦產測試應用中心; 2.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們對黃金制品的需求持續增加,2021年中國黃金實際消費量達1 120.9 t,與2020年同期相比增長36.53 %,但與人們高漲的黃金消費需求相比,中國黃金產量遠低于市場消費需求。2021年,國內原料黃金產量為328.983 t,比2020年同期減產36.362 t,其中礦產金完成258.092 t。目前,已探明黃金儲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1]。因此,金礦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至關重要。青海某金礦石由強破碎石英巖(脈)型金礦石、強蝕變破碎凝灰巖型金礦石組成。金礦物主要以裸露、半裸露自然金形式分布于脈石礦物中,部分分布于毒砂、黃鐵礦間隙中,另有少部分包裹于黃鐵礦中。自然金粒度以細粒為主,從賦存狀態來看,自然金以粒間金為主[2]。本文通過化學分析、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等綜合手段,對青海某金礦石進行工藝礦物學研究[3-4]。
為探明青海某金礦石化學成分,對原礦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金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

表1 原礦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表2 金物相分析結果
由表1可知,原礦中可回收元素為金,品位為4.95 g/t,含銀5.00 g/t。根據DZ/T 0205—2020 《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巖金》巖金礦伴生礦產綜合評價參考指標,原礦中銀達到伴生元素評價指標要求。
由表2可知:金在礦石中的賦存狀態主要為裸露及半裸露金,分布率為91.27 %;硫化礦物包裹金分布率為4.22 %;褐鐵礦包裹金、碳酸鹽礦物包裹金和硅酸鹽礦物包裹金分布率合計為4.51 %[5]。其中,裸露及半裸露金可采用重選、浸出、浮選工藝回收,硫化礦物包裹金可采用浮選工藝回收,其他包裹金在單體解離度達到的情況下可采用浮選或浸出工藝回收。
巖石整體呈灰白色,經過多期變質作用形成,主體含礦巖石為石英巖(脈)和蝕變凝灰巖。該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毒砂、黃鐵礦、褐鐵礦,少量黃銅礦和自然金(部分為含銀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白)云母、黑云母、碳酸鹽礦物、電氣石等。
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礦石中金礦物進行能譜成分分析,測試結果顯示,礦石中金礦物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另有部分為含銀自然金。礦物能譜成分分析測試結果見表3。

表3 礦物能譜成分分析測試結果
采用偏光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礦石中礦物組成,結果見表4。

表4 礦石礦物組成及相對含量
1.3.1 金屬礦物
金屬礦物相對含量為3.7 %,主要有毒砂、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及自然金,其中有用礦物為自然金。金屬礦物粒度分布見表5。

表5 金屬礦物粒度分布 %
1.3.2 脈石礦物
脈石礦物相對含量為96.3 %,由石英(玉髓)、絹(白)云母、黑云母、碳酸鹽礦物等組成。脈石礦物粒度分布見表6。

表6 脈石礦物粒度分布 %
礦石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乳滴狀結構[6](見圖1)。

a—半自形—他形毒砂、黃鐵礦(40×)b—黃鐵礦被褐鐵礦交代呈交代殘余結構(100×)圖1 礦石結構
通過偏光顯微鏡及掃描電子顯微鏡確定,礦石中的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鏡下共觀察到自然金102粒,多呈長角粒狀、角粒狀及渾圓狀等不規則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部分分布于毒砂、黃鐵礦顆粒間隙中,另有部分被黃鐵礦包裹。礦石中自然金粒度統計分析結果見表7,自然金粒度特征見表8。
隨著都市化程度的日趨深入,消費主義文化迅速崛起。都市電影作為轉型期中國社會的表征,形象而鮮明地呈現出消費主義文化邏輯占據人們思維的過程,并進一步揭示出都市人在其間的迷失與異化。

表7 礦石中自然金粒度統計分析結果

表8 礦石中自然金粒度特征
由表7可知:自然金粒度在-0.02~+0.01 mm粒級分布率最高,為39.22 %;其次是-0.04~+0.02 mm,分布率為23.53 %;再次是-0.01~+0.005 mm,分布率為16.67 %。
由表8可知:礦石中自然金主要為細粒金,分布率為79.42 %;其次是中粒金,分布率為10.78 %;微粒金較少,分布率為1.96 %。
為全面了解自然金的嵌布特征,對所見自然金進行統計分析[7],結果見表9。由表9可知:自然金以粒間金為主,占59.80 %;其次為裂隙金,占29.41 %;再次為包裹金,占10.78 %。包裹金中金礦物粒度以細粒為主。

表9 礦石中金礦物嵌布狀態
礦石中自然金主要分布于脈石礦物中,呈粒間金,部分分布于毒砂、黃鐵礦顆粒間隙中,另有少部分被黃鐵礦包裹。根據金礦物嵌布特征(見圖2)分析,礦石中金礦物較易解離,有利于回收。

a—裸露狀分布于脈石礦物間的自然金 b—自然金與褐鐵礦共生(400×) c—自然金分布于黃鐵礦裂隙中(40×)圖2 金礦物嵌布特征
礦石中毒砂相對含量為1 %,粒徑在0.01~3.2 mm,是礦石中主要的載金礦物。樣品中顆粒均發生破碎,形成壓碎結構,個別樣品中分布較為集中,呈集合體狀分布。毒砂主要呈半自形—他形粒狀分布,個別顆粒自形程度較高;部分樣品中毒砂呈脈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個別樣品中毒砂顆粒間隙中可見細小的自然金分布(見圖3)。

毒砂顆粒間隙中分布有自然金(200×)圖3 毒砂嵌布特征
礦石中黃鐵礦相對含量為2 %,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在0.005~2.5 mm。黃鐵礦顆粒自形程度較低,主要呈他形粒狀分布,部分黃鐵礦呈細小的針點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部分被褐鐵礦交代,個別褐鐵礦表面可見細小的黃鐵礦顆粒殘留,呈交代殘余結構(見圖4)。

a—呈他形粒狀的黃鐵礦顆粒(20×) b—褐鐵礦交代黃鐵礦(100×)圖4 黃鐵礦嵌布特征
礦石中另可見少量黃銅礦、褐鐵礦等金屬礦物,由于含金量極低,在此不詳細說明[8]。
脈石礦物主要由石英、絹(白)云母、黑云母、碳酸鹽礦物、電氣石等組成,賦礦巖石主要為碎裂石英巖(脈)及蝕變凝灰巖,含金巖石主要為石英巖(脈),且巖石受到動力作用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破碎,據此推斷該礦床主要為破碎石英巖(脈)型金礦床。
1)石英。石英呈2種類型分布:一種為石英巖(脈)中的石英,該類石英粒徑在0.05~2 mm,粒度大小不均,主要以他形粒狀結構分布,受后期動力作用影響,石英顆粒表面裂紋及波狀消光發育明顯,部分石英顆粒發生破碎(見圖5-a)、磨細。部分薄片可見石英顆粒呈緊密鑲嵌互為120°夾角的三邊平衡結構,接觸線呈縫合線狀,表明巖石受到動力變質作用發生動態重結晶。另一種為蝕變凝灰巖中的石英,該類石英以隱晶質為主,與細小的長石組成霏細結構;另有部分為以晶屑形式存在的石英顆粒,該部分石英顆粒粒徑可達5 mm左右,石英晶屑顆粒表面被溶蝕呈港灣狀、孔洞狀(見圖5-b)。

a—受動力作用發生破碎的石英巖(脈)(20×) b—呈港灣狀、孔洞狀的石英晶屑(20×)圖5 石英嵌布特征
2)絹(白)云母。絹(白)云母呈顯微鱗片狀,以集合體狀分布為主,主要由凝灰巖、火山灰結晶形成,部分薄片中呈集合體團塊狀,可能為硅鋁質巖屑、晶屑蝕變而成,主要分布于蝕變凝灰巖中。
3)黑云母。黑云母呈片狀分布,部分黑云母解理縫中可見析出的細小金屬礦物,黑云母發生脫鐵蝕變現象,轉變為白云母。
4)碳酸鹽礦物。碳酸鹽礦物呈集合體粉末狀,部分呈不規則粒狀,粒徑約為0.15 mm,充填于礦物顆粒間隙中。
5)電氣石。電氣石呈針柱狀,粒徑細小,為0.01~0.05 mm,個別顆粒可見垂直光軸切面,呈特征的球面三角形(見圖6)。個別呈集合體團塊狀分布,部分電氣石有輕微的綠泥石化蝕變。

圖6 呈球面三角形的電氣石橫切面(40×)
根據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共選用了浮選、重選、全泥浸出3種選礦方法單獨或組合進行選礦試驗研究。經過試驗對比,最終推薦采用原礦尼爾森重選—尾礦環保浸金劑浸出聯合工藝流程(見圖7),即-1.0 mm 原礦經尼爾森選礦機重選,所得金精礦金品位為154 g/t,金回收率為78.49 %;重選尾礦直接進行環保浸金劑浸出,對原礦金浸出率為18.00 %。尼爾森重選—尾礦環保浸金劑浸出全流程金總回收率為96.49 %,伴生元素銀總回收率為92.26 %,選別指標較好。

圖7 推薦工藝流程
原礦通過尼爾森選礦機重選可先回收單體金,獲得精礦產品,且選別過程無污染;對重選尾礦再進行浸出,對比原礦全泥浸出,較大程度減少了環保浸金劑的消耗,有利于降低浸出成本。
1)查明了青海某金礦石中金屬礦物的種類和嵌布特征,以及礦石結構特征。金屬礦物主要為毒砂、黃鐵礦、褐鐵礦,少量黃銅礦和自然金。礦石結構主要為乳滴狀結構、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
2)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白)云母、黑云母、碳酸鹽礦物、電氣石等。賦礦巖石后期發生強烈的蝕變和破碎,賦礦巖石主要由碎裂石英巖(脈)、蝕變凝灰巖組成。
3)該金礦礦石類型為強破碎石英巖(脈)型金礦石、強蝕變破碎凝灰巖型金礦石,可回收礦物為自然金。由于樣品局限性,鏡下觀察到的金礦物主要以裸露、半裸露自然金形式分布于脈石礦物中,部分分布于毒砂、黃鐵礦間隙中,另有少部分被黃鐵礦包裹。自然金以細粒金為主,主要以粒間金形式存在。根據金礦物嵌布特征分析,礦石中金礦物較易解離,有利于回收。
4)推薦采用原礦尼爾森重選—尾礦環保浸金劑浸出聯合工藝流程,原礦可通過尼爾森選礦機先重選回收單體金,獲得精礦產品,且選別過程無污染;對重選尾礦再進行浸出,對比原礦全泥浸出,較大程度減少了環保浸金劑的消耗,有利于降低浸出成本。推薦流程所得金精礦金品位為154 g/t,金回收率為78.49 %;重選尾礦直接進行環保浸金劑浸出;尼爾森重選—尾礦環保浸金劑浸出全流程金總回收率為96.49 %,伴生元素銀總回收率為92.26 %,選別指標較好。